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两个名族之间的斗争,到底谁对谁错已经无法说清,毕竟没有身处在那个环境下无法体会那种悲哀。但是我确实也反对其他国家的干预,以及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环境的愚蠢做法。我早知道联合国形同虚设,但愿以巴两个民族迎来最终的和平,希望这不是妄想。
这本书从微观角度描绘了几十年来以色列通过各种手段夺取巴勒斯坦人土地的故事。读后对巴勒斯坦人最大的感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一次对这段仍在进行中的纷争有点认识。中间的几篇有点沉闷,堆了一堆不认识的阿拉伯地名和对以色列的抗议。但是非常喜欢漫步五中在山谷里和一个以色列年轻人的对话。真是打翻五味瓶的感觉。
翻译得比较差,原著的忧郁感体现不足,失去回味的空间,导致中间(尤其是第三次漫步)非常乏味。建议先了解这段历史再阅读,个人觉得作者本人倾向性太强,若不了解历史很容易被作者观点带走了。
对长期在官方媒体“巴以冲突”的刻板报道中长大的我们来说,这本小书无疑是一股难得的清流,不过作者的倾向性还是太强,也可以理解。但巴勒斯坦人对犹太人的迫害,历史上也是不少的,不能以当下的苦难抹杀曾经的毒手。
如果不是犹太移民在19世纪末出站带动的多米诺骨牌,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哈喇农民基本不可能演化出当下这种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贩卖伊拉耕耘土地的阿拉伯地主,企图兼并伊拉的阿拉伯“新国家”,乃至领导伊拉在1970-1980年代四处流窜的法塔赫,在此过程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唯有当所有的邻居都拒绝接纳他们的时候,一个基于巴勒斯坦认同的叙事神话,才能在泛阿拉伯主义的废墟中形成。然而这种二十世纪末才形成的共识,在面对早已发现了一百多年,且拥有马萨卡凝聚力背书的锡安主义时,无异于是以卵击石的
积重难返。见证宿命。悲伤而荒谬。新疆。
以前看的
相比拥有话语权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失语”的位置,相关书籍很少,这本我本来没报什么期望,倒是意外惊喜地好看。“漫步”这么普通的日常琐事,却因历史的演变而几经变化。最开始,山里是宁静的乌托邦;随着犹太人的殖民,巴以矛盾加剧,“散步”的正当性被质疑,令人不安。山变成了无声的战场,犹太士兵对每个人报以警惕,闲暇的散步变得不被人理解,仿佛巴勒斯坦人不需要“生活”。几次漫步,记录的正好是作者的家乡被殖民的过程。从巴勒斯坦人的角度去认识巴以冲突,倒是在主流历史叙事之外,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
“安然如同爬上我们悬崖的无边大洋”“我在尘世逗留相对短暂的时间,这段时间过后,生活将继续,没有我的观点、偏见和恐惧”
一种不能骗自己的无法感同身受的苦难
看看中东另一方的视角。但作者似乎充满了太多的愤懑,而少了些沉静与反思,让其文字缺乏说服力。本书最精彩的,是其最后两段对话,作者无意之间的记录,恰恰揭示了中东混乱局面的真相,特别是双方曲折的心理。
文明的裂痕。
翻译太烂
很好看,读起来像是小说一样
虽然是一面之词,不过作者自己有意识到是一面之词所以没问题www……话说这个封面也太不含蓄不美观了……
校对完了!
犹太人过去的苦难不能成为今天迫害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理由,以色列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可谓罪孽深重。弱小挨打倒是千年不变的真理...
1. 翻译非常烂,常见的地名、人名与惯常译法不一致 2.不知道是原文作者在措辞上有政治倾向还是翻译问题,读起来非常不适(我是情感和理性上listen to narratives from both sides but lean on Palestinians的,但读到倾向性太强的语言be like, c'mon 我们理性争取权利不要在wording上留下把柄),比如普遍称settlement为犹太定居点而书中用的是“犹太殖民地”
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善良的民众,真的不大想走出这个沉醉的世界。而外面世界的人得不到,却想摧毁。出于嫉妒的扩张。莫非破坏平和才是人性的恶。
> 漫步巴勒斯坦
4 有用 crazylucia 2013-07-21 23:02:47
两个名族之间的斗争,到底谁对谁错已经无法说清,毕竟没有身处在那个环境下无法体会那种悲哀。但是我确实也反对其他国家的干预,以及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环境的愚蠢做法。我早知道联合国形同虚设,但愿以巴两个民族迎来最终的和平,希望这不是妄想。
6 有用 survivor 2013-08-06 19:29:46
这本书从微观角度描绘了几十年来以色列通过各种手段夺取巴勒斯坦人土地的故事。读后对巴勒斯坦人最大的感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 有用 oli 2012-10-26 09:26:24
第一次对这段仍在进行中的纷争有点认识。中间的几篇有点沉闷,堆了一堆不认识的阿拉伯地名和对以色列的抗议。但是非常喜欢漫步五中在山谷里和一个以色列年轻人的对话。真是打翻五味瓶的感觉。
3 有用 七公举 2013-03-20 09:58:25
翻译得比较差,原著的忧郁感体现不足,失去回味的空间,导致中间(尤其是第三次漫步)非常乏味。建议先了解这段历史再阅读,个人觉得作者本人倾向性太强,若不了解历史很容易被作者观点带走了。
0 有用 扭腰客 2016-11-10 08:49:06
对长期在官方媒体“巴以冲突”的刻板报道中长大的我们来说,这本小书无疑是一股难得的清流,不过作者的倾向性还是太强,也可以理解。但巴勒斯坦人对犹太人的迫害,历史上也是不少的,不能以当下的苦难抹杀曾经的毒手。
1 有用 Fal Conde 2021-05-16 08:41:14
如果不是犹太移民在19世纪末出站带动的多米诺骨牌,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哈喇农民基本不可能演化出当下这种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贩卖伊拉耕耘土地的阿拉伯地主,企图兼并伊拉的阿拉伯“新国家”,乃至领导伊拉在1970-1980年代四处流窜的法塔赫,在此过程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唯有当所有的邻居都拒绝接纳他们的时候,一个基于巴勒斯坦认同的叙事神话,才能在泛阿拉伯主义的废墟中形成。然而这种二十世纪末才形成的共识,在面对早已发现了一百多年,且拥有马萨卡凝聚力背书的锡安主义时,无异于是以卵击石的
1 有用 地球人 2018-11-04 14:34:32
积重难返。见证宿命。悲伤而荒谬。新疆。
0 有用 athos 2012-03-05 19:08:39
以前看的
0 有用 包子 2020-05-10 23:23:16
相比拥有话语权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失语”的位置,相关书籍很少,这本我本来没报什么期望,倒是意外惊喜地好看。“漫步”这么普通的日常琐事,却因历史的演变而几经变化。最开始,山里是宁静的乌托邦;随着犹太人的殖民,巴以矛盾加剧,“散步”的正当性被质疑,令人不安。山变成了无声的战场,犹太士兵对每个人报以警惕,闲暇的散步变得不被人理解,仿佛巴勒斯坦人不需要“生活”。几次漫步,记录的正好是作者的家乡被殖民的过程。从巴勒斯坦人的角度去认识巴以冲突,倒是在主流历史叙事之外,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
0 有用 Hawa 2012-02-09 10:38:51
“安然如同爬上我们悬崖的无边大洋”“我在尘世逗留相对短暂的时间,这段时间过后,生活将继续,没有我的观点、偏见和恐惧”
0 有用 斑斑 2017-04-09 17:40:11
一种不能骗自己的无法感同身受的苦难
0 有用 优游卒岁 2017-05-20 15:46:12
看看中东另一方的视角。但作者似乎充满了太多的愤懑,而少了些沉静与反思,让其文字缺乏说服力。本书最精彩的,是其最后两段对话,作者无意之间的记录,恰恰揭示了中东混乱局面的真相,特别是双方曲折的心理。
0 有用 Present 2013-08-15 11:47:50
文明的裂痕。
1 有用 Hesham 2014-11-05 15:29:30
翻译太烂
0 有用 为国纾难申公豹 2011-04-11 21:42:21
很好看,读起来像是小说一样
0 有用 青苔 2011-08-14 08:49:25
虽然是一面之词,不过作者自己有意识到是一面之词所以没问题www……话说这个封面也太不含蓄不美观了……
0 有用 慕愁空 2015-10-07 23:10:02
校对完了!
0 有用 法拉奇 2021-12-27 12:20:00
犹太人过去的苦难不能成为今天迫害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理由,以色列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可谓罪孽深重。弱小挨打倒是千年不变的真理...
0 有用 尼格玛 2022-09-24 00:11:05 北京
1. 翻译非常烂,常见的地名、人名与惯常译法不一致 2.不知道是原文作者在措辞上有政治倾向还是翻译问题,读起来非常不适(我是情感和理性上listen to narratives from both sides but lean on Palestinians的,但读到倾向性太强的语言be like, c'mon 我们理性争取权利不要在wording上留下把柄),比如普遍称settlement为犹太定居点而书中用的是“犹太殖民地”
0 有用 silk 2023-09-17 21:46:12 北京
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善良的民众,真的不大想走出这个沉醉的世界。而外面世界的人得不到,却想摧毁。出于嫉妒的扩张。莫非破坏平和才是人性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