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张绍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兼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大家看法》
栏目主持人,从业十六年,曾担任包括中央
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多个节目
的策划主持工作,现教授《电视节目策划》
《比较媒介研究》《电视采访》等课程。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的初衷原本是建立一套电视节目策划流程式的操
作规范,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用单~的方法很难
应对新闻、文艺、谈话等多种类型的节目实践,因此,大
量的样本分析就成了重点。在这些样本中,既有已经风
头不再、曾经的收视黑马,也有一直在节目领域独占鳌
头的常青树,还有在当下风头正健的流行节目,而从内
容方面也涉及到娱乐、新闻直播、电视专题节目等多种
节目类型。对于初入门者,可能让大家在开始创作的时
候知道起点在哪里;对于熟练的节目创作者,可以帮助
大家在文本分析上找到正在困扰我们的问题的答案。
目录 · · · · · ·
序言一王纪言
序言二丁俊杰
第一章 我们看到了什么
在事件中“看到”了什么
在主题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的源头之事件
“看到”的源头之主题
案例分析之《百家讲坛》
小结
第二章 我们了解了什么
了解规律之表象意义
了解规律之内在意义
意义与意义的差异
案例分析之日本动漫
小结
第三章 我们能做什么
关于“现状”的计划
关于“诉求”的计划
关于“方法”的计划
关于“互动”的计划
关于主题的计划
案例分析之韩国综艺节目《幸福株式会社》
小结
第四章 我们能改变什么
不能改变的元素
必须改变的逻辑
复杂的叙事逻辑
叙述逻辑的形成
小结
第五章 我们能创造什么
从分析新闻开始——核心
从分析新闻开始——表现
一次核心和表现的结合
我们能创造什么
案例分析之迈克尔•杰克逊追思会
小结
第六章 我们能学习什么
附录
案例一:《天桥骄子》
案例二:《美国偶像》
结语并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电视节目策划笔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电视节目策划笔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电视节目策划笔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人们基本上都是在用以偏概全的方式来认知世界,说到底,世界是以我们看到的样子存在的。 西谚:我是橡胶,你是胶水,你所说的从我这里弹出去黏住了自己。 当毛毛虫变成蝴蝶是,它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是小蝴蝶而不是毛毛虫---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记忆,是它更符合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和现实需要。 我们往往过高估计别人对于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因为我们...
2012-05-22 18:51 6人喜欢
人们基本上都是在用以偏概全的方式来认知世界,说到底,世界是以我们看到的样子存在的。 西谚:我是橡胶,你是胶水,你所说的从我这里弹出去黏住了自己。 当毛毛虫变成蝴蝶是,它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是小蝴蝶而不是毛毛虫---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记忆,是它更符合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和现实需要。 我们往往过高估计别人对于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因为我们得出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源于一个有限的样本。此外,我们多半跟那些同我们态度和性格相似的人接近,并且透过这些熟悉的人来评判世界。 当我们希望把某种意义传达给他人,应该把这些意义、道理附着在具体的人或事上,因为人类的思维中天然地排斥抽象化事物。 “不懂”,绝不是因为要表达的内在意义太过深邃,超出理解范围。而是对应物和意义之间建立的联系让人无法认同罢了。 电视强调感知而非思考,并不意味着,制作表象意义,放弃内在意义。内在意义是暗线,是幕后主宰者,策划人应始终手握暗线,巧妙的选择与之最直接关联的对应物。 日本动漫之所以高产并且风靡全球,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模式化文本”的存在。故事模式换汤不换药,但最重要的是其中会暗含道理,例如结尾处总结“爱”(或者关怀、朋友、善良)的藜啊两让人胜利,等等。 诉求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必然失去什么。 遇到任何题目都要习惯性问自己:我到底想要说明什么?我怎么说才能够条理分明?最重要的还是逻辑!
回应 2012-05-22 18:51 -
天 (纵有疾风起 人生不言弃)
盲人摸象的故事给我的启发: 1、事物是由很多点组成的,收集到越多的点对于看清事物本身越有帮助 2、然而只有点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内部联系 3、有了点,下一步就需要从中间找出那个切入点,从而由一点而发散覆盖到全篇 P010 与观众发生关系的唯一方法是具象的陈述和罗列,意义对观众而言是无效的。 选定“调性”——也就是定下基调,对于所罗列的点进行筛选。但是,在选择“调性”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排他性的步骤”。 案...2012-02-16 11:24 2人喜欢
盲人摸象的故事给我的启发: 1、事物是由很多点组成的,收集到越多的点对于看清事物本身越有帮助 2、然而只有点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内部联系 3、有了点,下一步就需要从中间找出那个切入点,从而由一点而发散覆盖到全篇 P010
与观众发生关系的唯一方法是具象的陈述和罗列,意义对观众而言是无效的。 引自 第一章 我们看到了什么 选定“调性”——也就是定下基调,对于所罗列的点进行筛选。但是,在选择“调性”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排他性的步骤”。 案例分析:《百家讲坛》 第一阶段的失败 定位:从“受教育程度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脱离现实情况 第二阶段的失败 受众定位为“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群体” “加强画面资料的运用”:三分钟专题片导入 第三阶段的转型 =====》
“放弃'百科全书',重点强化人文类节目系列专题,注重演讲人表达能力而非权威资历,在内容上注重悬念和起承转合,在节目的结构上注重包装和生动,以规模效应和贴近性来拉动收视” 引自 第一章 我们看到了什么 第四阶段的成功 内容转向文化和历史 讲台搬进了室内演播室 加强了内容结构的组合和包装 关键词:讲坛,自发式的感悟(学以致用) 作者总结:
1、针对内容的关键词 2、针对情绪的关键词 3、以第二步为基础在内容关键词中做初步的筛选 引自 第一章 我们看到了什么 回应 2012-02-16 11:24
0 有用 寻宝企鹅 2012-06-05
青番茄借阅,正在看。看完了,写的很锋利。张绍刚分析日本动漫那段萌爆了。
0 有用 突然粉碎 2012-01-04
竟然看到了当爷的图片,作者还替他说了很多溢美之词,实在是意外
0 有用 石榴婆婆 2016-05-19
大学时的挚爱,反复看过3、4次
1 有用 素素。 2017-06-11
历时3年,从逃课到主动买书来看终于看完了!当初还是不该逃课的。。。
0 有用 哪吒闹海 2015-03-12
主要以新闻节目为主 倒是最后的综艺节目分析对我帮助不小
0 有用 江湖骗子 2020-08-26
案例还挺丰富,易读性强
0 有用 阿飛 2020-08-16
学问扎实,逻辑清晰,耐心细致。老实说,我得承认自己之前对张绍刚的认识太浅薄了,他其实是个很值得尊敬的媒体人啊。
0 有用 吃🍊啊! 2020-02-28
是他的风格
0 有用 大肥猫在这里 2019-08-15
十年前的书,没想到19年读,还是觉得很有意义。 希望明年能成为张绍刚老师的学生。
1 有用 七一 2018-11-27
写得很好,很细致,并不晦涩难懂。不过书绝版了,买不到,原本想买回来仔细拜读的。书里讲的内容其实是很实用的,评分8分以上不会虚,可能大家给7.8会不会是因为绍刚老师本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