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老子他说续集》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或尊重原意,或借题发挥,对《老子他说续集》作了七百余种解说。《老子他说续集》接续《老子他说》,对《老子他说续集》二十七章到八十一章进行了南怀瑾式的独特解读和评说,经史相参,以经注经,将《老子他说续集》上、下经的篇章相互对照,以“知人论世”的思想为指导,融汇儒、释、道三家之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指出《老子他说续集》并非仅是权术谋略之书,而是包含深刻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军事哲学和历史哲学,其中所论人情事理皆在阐发因果律;以《老子他说续集》为基础的道家文化是影响...
《老子他说续集》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或尊重原意,或借题发挥,对《老子他说续集》作了七百余种解说。《老子他说续集》接续《老子他说》,对《老子他说续集》二十七章到八十一章进行了南怀瑾式的独特解读和评说,经史相参,以经注经,将《老子他说续集》上、下经的篇章相互对照,以“知人论世”的思想为指导,融汇儒、释、道三家之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指出《老子他说续集》并非仅是权术谋略之书,而是包含深刻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军事哲学和历史哲学,其中所论人情事理皆在阐发因果律;以《老子他说续集》为基础的道家文化是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首要因素;等等,揭示出老子思想的真正内涵,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别样的老子——一个真实生动、满怀忧国忧民之念的老人和智者。
目录 · · · · · ·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
· · · · · · (收起)
喜欢读"老子他说续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老子他说续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书签——《老子他说续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 天将降大祸于斯人,必先厚其福而报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羡他村落... (展开)
我有钉子,谁有斧子?(不是评论,随笔而已)

值得买,至少从收集全的角度
> 更多书评 7篇
-
四平 (此生可是无仙骨,石火光中闹不休)
修养到达最高处,善恶两方面都平静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因为真正善的人,他不需要人家崇拜,如果自认是善人,你看到我就要叩头,那这些善人只是“散人”罢了。 人生本来就是唱戏,上台一鞠躬,下台总归要回到你本来面目,那是赤裸裸的来,什么也没有带来。不要老是想胜利属于我一个人,光荣也都属于我一人。 上古公天下的帝王,并不像后世帝王是有目的来做皇帝的,是想要纵横天下,割据城池而号令天下。这是私天下的帝王思想...2014-01-17 15:40:31 3人喜欢
修养到达最高处,善恶两方面都平静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因为真正善的人,他不需要人家崇拜,如果自认是善人,你看到我就要叩头,那这些善人只是“散人”罢了。 人生本来就是唱戏,上台一鞠躬,下台总归要回到你本来面目,那是赤裸裸的来,什么也没有带来。不要老是想胜利属于我一个人,光荣也都属于我一人。 上古公天下的帝王,并不像后世帝王是有目的来做皇帝的,是想要纵横天下,割据城池而号令天下。这是私天下的帝王思想,与上古的明王思想,王道精神,不得已而出来为天下、为一般人谋福利是不同的。 认真说来,天下万事,没有创作的事物,人也不能创作;所谓创作只是自然的因缘条件成熟了,在一个机遇下,自然会得到成功。人类若想单独创作制造,违反了自然因缘原则,是不会成功的。所以说,“不敢为天下先”。 世界上真正的名将,能懂得军事的,都不敢轻言战争。这不是因为胆小怕战,而是由于仁慈,不愿也不忍看到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任何一个士兵,都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父母辛辛苦苦把他养育长大成人的,但在战场上只要几秒钟就没有了。而且牺牲在战场上的,不只是少数的一两个人,而是百千万众。所以,懂得军事的人都怕谈战争。世界上只有读书人喜欢谈战争。我常碰到许多知识分子,他们对于战争的看法,好像小孩子玩游戏那么容易,像看柔道比赛一样好玩。 一个当大统帅的人,当帝王、领袖的人,应以仁慈的心、善良的政策来救世界,来爱天下。他们虽一心济世救人,并没有认为自己了不起,绝没有骄矜的心理,也不自我表扬。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如果带了成功的骄傲,已经是失心病狂了,这种领导人终归会失败的。 力气大的有蛮力,与人打架能够获胜,这不算什么;要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强人。想战胜自己,克服自己,那是很难很难的。修道成功的人就是自胜,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烦恼妄念,所以,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才能修道,才能成佛。可是,要战胜自己,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啊!我常常跟大家说,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甚或有些英雄,把自己的烦烦痛苦,建筑在别人的头上,而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圣人是不想把自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他是想把天下人的烦恼和痛苦都担起来,这就是圣人与英雄的分别。 我们明了了“道”的现象、“道”的作用,就知道我们本身的生命也是“道”所生,死亡也是回归到“道”的怀抱里去,那么我们就对生死往来的现象无所谓了。这个称为出世。 “道”这个东西,讲起来淡而无味,讲了半天仍是空话,听的人仍然不晓得“道”是什么样子;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所以修也修不成。有人说,修道用功半辈子,成果在哪里也不知道。想修道能够长生不死,结果还是死,死得比别人更早;有时候死得虽然比别人晚一些,但又更加痛苦。所以“道”究竟在哪里?搞不清楚。为什么搞不清楚呢?因为大家不知道“执大象”这个大原则,忘记了它的用。 我们处世做人要懂得柔软,像练武功的太极拳一样,老子的精神所在与做人的道理,也是柔能克刚;英雄虽征服了天下,但美人的温柔就能征服英雄。 这里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 我们修道打坐,坐在那里做什么呢?心念已空,清净是无为,但是这个“无为”,你却无法空掉。你能空掉了“无为”,那就可以“无不为”了,身体也转好了,祛病延年,长生不老,神通也来了,智慧也来了,习气也转了。可惜的是,人做不到无为,坐在那里,天天想求神通,想求智慧,再不然想求身体的健康,再不然就搞气、搞脉,忙得很。坐在那里说是修无为,实际上是在那里无所不为,样样都要。 什么叫“无名之朴”呢?就是自己没欲望,无欲无依。所以,佛家叫做“空”,无所求,没有任何的欲望,无所依,一切都空了,不成佛也就成佛了。如果佛坐在那里,真觉得自己成佛了,心里念着“我成佛了,我要度众生”,那他多累啊!佛没有这个念头,他是念空。 “礼”是属于教化方面的,教育亦难成功,人长大后进入社会,竞争使彼此相互伤害。所以,只好构成法律,就是“礼”而后有“法”,“法”没有效用之后而有“刑”,不守法的人,只好把他抓来用刑了。若连刑都不起警吓作用时,那就无法讲了。 有了神通的人,最后家也丢了,都变成了精神病。不要以为有神通就有好处,其实有了神通,智慧越大,痛苦越大;没有智慧的人,还只是担忧明天怎么吃饭;有了智慧的人,要担忧未来的世界怎么变,又要忧愁社会怎么变,也就是担心这芸芸众生要怎么变。自己肚子都度不了,还要度众生,这就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我们要如何读老子的书呢?我们看人类社会,整个世界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的国家,教育跟着也普及了。照说,教育越普及,人应该越好啊!可是,事实上天下思想反而越乱,社会的犯罪行为越多。反转来看乡野的地方,乡野之人没有受过教育,他却不敢犯罪,行为比较朴实。所以说,人类缺乏忠信才需要“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当领导人的非常痛苦,所以,尧舜时代,个个不肯出来当皇帝,谁愿意挑这个重担呢!何况又是一个痛苦的担子。所以说,上古皇帝的至诚自称“孤、寡、不谷”,不就是“以贱为本”吗!所以自己要随时警告自己,不要忘记了根本。 我经常告诉朋友们,你的孩子太聪明了,教育上要小心。现在许多家庭的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聪明,便高兴做很,拼命去培养。实际上,教育孩子和种一棵好花一样,一棵好的花苗,如果肥料用得太多,浇水过勤,反而害了这个好花苗。教育的道理,也和用兵一样,“置之死地而后生”,要经过艰难困苦,他才能站得起来;好的环境长大,成绩单上的分数非常好看,但这在将来的事业上等于零。幼年的聪明和成绩单,并不等于能做事,能创业。所以千万要注意,大器固然晚成,到底成个什么,就看小时候的教育了。 不要把成功当成是真实的,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大成无功”,要想大成,就要做到看不见功效才对。 我们中国对女性的教育是温柔、温和、缓慢,这样可以融化一切。不管男人是土做的也好,石头做的也好,温柔的文火慢慢地炖,石头都可以软化了。所以不管多坚强的人,对温柔没有办法,只好投降。这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老子所讲的“辱”,与佛家讲的“烦恼”是同一个意义。 人类最大的罪恶就是想占有,英雄要占有天下,也就是占有权力;男人想占有女人,女人想占有男人;人想占有钱,钱反正不说话,随你们办,这就是“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要人类社会真正和平,必须人人反省,人人都能够知足。虽然老子写了五千言,孔子和释迦牟尼佛,以及几千年来的圣人,还有黄帝等几个上古的圣人,都在教化人应该知足,可是人就是不知足。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 “浑”也就是阴阳浑厚,善恶是非平等。在他的心中,平等到什么程度呢?善人可敬,坏人也令人可怜,可怜与可敬,只是两个方向的不同表达,而爱人的仁慈之心是一样的。这样对于善恶是非才能浑厚,非常厚道的包容。真正的圣人,他的道德修养就到这个境界,所以他能代表天地之心。这个天地生成万物,生了补药,同时也生了毒药;生了好看的花,也生了很难看的草;不论好坏,都是在他的涵容化育之中。所以人的道德修养,是要效法天地之心,才能够达到浑然、浑厚。 从圣人境界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众生都是小孩,圣人永远爱护着他们,永远教化他们,不会与他们对立。换句话说,圣人看天下任何一个人,甚至上帝,也都看成小孩,得道不得道都一样。所谓圣人之心以天地为心,拿人道来讲,圣人之道是以父母为心。等于他就是一切人的父母,他看天下一切人,如自己的子女一般。子女有好有坏,老大很好,老二很坏,不论好坏,总是自己的子女,一样要教养他感化他。 “出生”就是通乎昼夜之道,可以说就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同样的道理。“出”就是生,“入”进去了,等于演话剧一样,从后台到了前台,就看到有几个人在那里演起戏来,等他演完了这一幕进去了,台上还是空空的。其实人并没有死,不过是进去了而已,人生境界就是如此。 有“道”没有“德”来保养,这个“道”就不可能修成。我们看佛家以及其他比较宗教的书,讲到“道”时,都要注重行为的道德;没有行为的道德,“道”是修不成功的。 现代一般人以为,对人对事温笨笨的态度就是道德;其实那个样子不是道德,而是乡愿,是很坏的行为。道德是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定,而且有所作为,不是一般人所讲的中庸。一般所认定的中庸,开不是真正的中庸含义,那只是乡愿的马虎、含糊、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孔子说,“乡愿者德之贼也”,这种所谓乡愿的人,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道德,实际上为善不能,为恶也不敢,根本谈不上道德。一个乡愿之人,在乡巴佬眼里看起来,是个滥好人,如此而已。可叹的是,后世道德的观念,差不多都属于乡愿的范围。 人是靠天地万物,靠国家社会,靠大家的布施而生存。尤其现代都市的青年们,有几个人下田种过一颗米?却嫌电饭锅煮的饭不好吃;有几个人做过一件衣服呢?还嫌衣服穿得不舒服。吃穿都是人类众生给我们的恩惠,我们接受了一切的布施,而我们并没有还报,这就可怕的道理。 道家的思想同佛家的思想一样,要布施出去,不是要社会帮助我们,而是希望我们能帮助社会;不要人家贡献我们,而是希望我们能贡献给人家,这就是道德。 普通一个人,一定把耳朵对着外面去听别人讲话。修道的人则不是,而是使别人的话音自然回入耳内。看光的道理也一样,是使外面的光线自然回到自己的眼睛里。 人很可悲,总希望有一个东西可以抱住不掉,建立起来不会毁坏,可是找不到这么一个东西。这是什么?老子没有直接讲出来,不过刚才已经提过什么是无为之道,就是不建。不建立就不怕拆掉,不把握它,它永远站在这里。他又反过来告诉我们,这个又不建立,又不把握而永远存在的,到底在哪里?是在你生命本身本就具备的,只是你找不到。怎么样去找它呢?“以身观身,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你的生命的本位,就具备了无比的功能,无上的道;道不是向外求,而是在于你本身。这就是“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怎么晓得天下有这么一个必然的道理呢?就是用本身看本身这个方法,就找出来这个真理了。 有人或者说,自己现在空空洞洞,没有分别心。问他是真的吗?他说:“是呀!我现在没有分别心。”这其中早已分别了。分别个什么呢?分别一个“没有分别心”,那也就是分别心了。这是很逻辑的事,可是大家不知道,真到了无分别心,是浑然一体的。老子的话说得很清楚,到了这个境界,才真正是所谓精充满了,这是精神之精。至于什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都不谈了,都在精之内,可以祛病延年,长生不死了。只不过,我们人就是太过聪明,做不到如婴儿的境界。 年轻人将来要做事,就要“以无事取成功”,不去侵犯别人,也不去占有或夺取别人,而是以正道而得助,最终才能成功。像有些年轻朋友,到处跑,到处钻,结果一无所成。如果真正有修养,有本事,则成功自然是属于你的。 道家的清净无为,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教我们无所为,一切放下,为什么放下?因为善得太过了就“善复为妖”了。所以,本来无可放之处,一切平淡、清净。 “啬”是对自己俭省,但是对朋友会很慷慨。所以对自己刻薄对人宽厚为“啬”,对自己宽度对别人刻薄则为“吝”,必须清楚这二者的不同。 其实我们每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任何烦恼问题时,在很困扰的时候,记住老子这一句话,治大问题“如烹小鲜”,冷静地思考,慢慢地清理,不要怕艰难。大部分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当问题来时就被烦恼困住,一下就被打倒了。所以,要懂得“如烹小鲜”的道理。 鬼神有没有?有,可是,以精神文明的立场,要记住两句话,同时也是佛家、道家相同的一种精神:“魔由心造,妖自人兴。”什么是魔呢?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思想,就是真正的魔,走火入魔就是自己的心理作用。 因为人到达清净道德的境界,就无人合一了。这时鬼神与你同体,而无法相伤。“夫两不相伤,固德交归焉”,鬼也伤不了你,神也伤不了你,当然你也伤不了鬼,你也伤不了神,因为彼此不相害,彼此互谅,彼此互存,同体而共存。这是“道”的道理,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佛家叫做“空”,“空”就是描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境界,这也就是“道”的道理。 不抛弃任何一个不善之人,也不抛弃任何一位众生,这是讲“道”的重要。 就历史哲学立场来看,真正的三公,是我们精神上永恒的三公,那就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这三位儒释道的大老师,就是中华民族的三公,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三公。 佛家常讲“外道”,什么叫做“外道”呢?佛家、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认为与自己不同的宗教叫做“外道”,认为你的理论与我不同,你就是“外道”、“魔道”。由佛法看来只觉得这是好笑的。佛家所说的“外道”,是指向心外去求法的就是“外道”。因为“道”就在你自己那里。 真正的大欲望是什么?就是消灭我们心中意识上小的欲望。真正做到“无欲”,一切都无所求,那是个大欲望,那是欲为圣人、超人。超人对于物理世间的一切欲望不放在心上,就因为能如此,才能成为超人,超越于一般常人。 上古古典的书籍,“愚”字不太当“笨”字解,而是老子思想所主张的朴实、厚朴。 实际上,圣人的不争,是对于利益不争,利益由别人先得,坏事情别人不要去,由他先面对。这个“不争”是不争好处,并不是不做事。由于圣人之道是处不争之位,“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世界上没有人敢与他争。不是不敢与他争,而是不想争,因为他接受的都是倒霉的事情,所以别人不会来抢了。这是上古传统的政治哲学以及政治艺术的道理。 老子说的俭,是指精神的消耗;言语、行为、时间都要节省,都要简化,话不要啰唆,要简单明了。 “俭”等于佛家所说的“放下”,就是一切欲望都摆脱、都空掉的道理。 一个人真到达了慈悲心充沛于内在时,上天便自然保佑你。这个上天,称之为上帝也好,菩萨也好,乃至于鬼神也好,都在保卫你,保卫万物。 真正的“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非常简单。可是,现在也有许多的人都有打坐的经验,明知道要万缘放下、一念皆空,可是坐起来就是放不下,空不了。什么东西空不了呢?就是这一“知”空不了,思想观念在脑子里转个不停;分明教你放下,你却什么都放不下,所以就难在这一“知”。 西方的宗教讲上帝是全能,但以宗教哲学来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全能的,假使可以全能的话,上帝就不会无法对付魔鬼了。魔鬼与上帝是对立的,可见上帝不是全能。佛家也不敢说佛是全能的,实际上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转“定业”,就是“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道理。第二不能度无缘之人。第三不能度尽众生,这是佛的三不能。佛一切皆能,但仍有三不能。 我们人生一切的遭遇,严格地反省下来,痛苦、幸福、烦恼等等,都是自己召来的。天道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从老子这句话看到春秋战国时代,都是以死来威胁,作为统治的方法,这是最笨的事情。现在有些集权统治的国家也是走这个路线,杀了那么多人,而人民真的怕了吗?没有。人们会怨恨反抗,就是基于这个威胁,所以说没有用,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们常以杀去威胁人,以为权威可以控制一切,这是绝对错误的。但是,无地间有一个真权威,宗教家把它塑造成一个神,一个魔鬼,或者一个上帝、菩萨,这些都是形象而已。任何的宗教都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佛教也不例外。但是,为什么我们也礼佛呢?我们也知道那是偶像啊!礼佛是因为他使自己生起真正的恭敬心,这不是偶像不偶像的问题。如果认为拜了这个偶像就得福根,那才是错误,那是不懂宗教;任何一种真正的宗教都是不拜偶像的。偶像代表的是真心,是诚敬的精神,所以偶像并不错。 我常常对人说,老兄,你又有钱又有地位,家庭妻子样样好,你又要想成佛,那我干什么啊?样样你都有了,会有这样的事吗?像他们出家要成道的,样样都会掉了,只站在修道这一边;站到这一边,总是会少去那一边的。像汉武帝、秦始皇,都是同样的思想,既要当皇帝,又想成仙。天道不是这样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非常公平,像天平一样公平。 个人做事也好,为天下国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经不好意思;“身退”,赶快自己退下来,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献给世人,布施给天下,老子叫我们效法天道,这是因果的大原理。 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无怨亦无恨”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佛的境界了。(《老子他说续集》)
回应 2014-01-17 15:40:31 -
这里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记得几十年前,有一个讲中国哲学的了不起的名家,他解释道家的“无为”时,主张中国的政治思想,做领袖的人要学“道”,就是学老子的“无为”,认为“无为”的意思就是“万事不管”。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万事不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正是样样都要管。这两句话上面的“道常无为”,是讲“道”的体;“无不为”是讲“道... (1回应)
2013-01-06 15:41:07 2人喜欢
这里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记得几十年前,有一个讲中国哲学的了不起的名家,他解释道家的“无为”时,主张中国的政治思想,做领袖的人要学“道”,就是学老子的“无为”,认为“无为”的意思就是“万事不管”。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万事不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正是样样都要管。这两句话上面的“道常无为”,是讲“道”的体;“无不为”是讲“道”的用。宇宙万有就是“道”的用,所以它无所不为。到了最后归于静,归于空,所以是“无为”。 懂了道家老庄的这个道理,我们做人做事,就要懂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就是要有先见之明。其实,不只做人做事,乃至缝一件衣服,或者买一把扇子,对于将来毛病会出在哪里,事先就要知道,要看得很清楚,要有远见。对于未来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须尽可能的先做好防范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做起事来,好像没有做什么事一样的平顺。 也有许多学了老庄的人,做起事来不会应用这个道理,凡事不晓得预先安排,观察得又不仔细,到临时急急忙忙拼命赶、乱忙;看起来好像很勤快,很努力,其实以道家看来,就是愚笨。道家做事的时候,有远见,有计划,事先准备妥当,所以临时不会慌乱。 我们讲一个历史上陶侃运砖的故事,陶侃当时已经是高官了,位高权重,但他几十岁的年纪,仍然每天劳动去搬砖头。晚上把外面的砖头搬进房子里,早上又搬出去。有人问他是干什么,他说,一个人不练习劳动,一旦天下有事,体能就应付不了。他早已看到天下会有变乱,虽然年纪大了,在这种地位上,也需要有好的体能,如果平常劳动惯了,临事就能应付变乱。 同时他又叫部下把砍下来的零碎竹子、木头等,不可丢弃,都收集起来好好地藏放着。别人认为他这样高地位的人,还珍惜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未免小气。对于别人的批评,他只是笑笑而已,不加解释。后来时局变动,他是管长江以南军事防务的,这时需要建立水军,马上要造船,并且要在很短期间内完成。但是造大批船只需用的钉子,一时无处可得,他就把那些被人看成不值钱的竹头木块劈开,做成了钉子,解决了钉子问题,船也很快地就造起来了。这是因为他早就看到天下将变,而且变乱必定需要造船,所以预作了准备。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所以,道家的真正“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是“无所不为”的。
1回应 2013-01-06 15:41:07 -
1. 做事情能够勤劳,一念万年,细水长流,无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2. 假使你不在行为现象上去修,去体会,你想直接了解形而上的“道”,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道家、佛家或者任何一家,都没有办法,只有透过“善贷”——假借行为现象的修持,才能到达形而上的“道”。 3. 以道家的标准,是用阳来代表男人,其实男人全身都是阴,阴到了极点,只有一点点阳。女性的代表符号是阴,...
2018-08-19 22:01:05 1人喜欢
1. 做事情能够勤劳,一念万年,细水长流,无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2. 假使你不在行为现象上去修,去体会,你想直接了解形而上的“道”,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道家、佛家或者任何一家,都没有办法,只有透过“善贷”——假借行为现象的修持,才能到达形而上的“道”。
3. 以道家的标准,是用阳来代表男人,其实男人全身都是阴,阴到了极点,只有一点点阳。女性的代表符号是阴,外表看来似阴,但是女性里头有一点阳,那才是真阳。男性是假阳,中间有至阴。
4. 从这种风俗的传统,我们看出一个哲学的道理:世界上最高明的,就是最平淡的;最平淡的,也就是最高明的。
5. 所谓的直,是把那个曲线切断,然后人为地校定叫做直,这是假的直;真懂得的话,“屈”的道理就是直。
6. 我们研究任何一种经典,最好的方法是以经注经,用它本身来注解就清楚了。
7. 这不是故意开玩笑的,而是真正如此;这也可以叫做“中国的存在主义”,人的生命可以永远存在的。真正的存在是“长生不死”,这就是老子的理论。
8. 现代一般人以为,对人对事温笨笨的态度就是道德;其实那个样子不是道德,而是乡愿,是很坏的行为。道德是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定,而且有所作为,不是一般人所讲的中庸。一般所认定的中庸,开不是真正的中庸含义,那只是乡愿的马虎、含糊、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孔子说,“乡愿者德之贼也”,这种所谓乡愿的人,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道德,实际上为善不能,为恶也不敢,根本谈不上道德。一个乡愿之人,在乡巴佬眼里看起来,是个滥好人,如此而已。可叹的是,后世道德的观念,差不多都属于乡愿的范围。
9. 生命的道理是“以身现身”,从自己身体里面的道理来观察自己,找出一个真理。所以重要的在一个“观”字。
10. 婴儿生下来就“握固”,手总是那么握,一旦到年老临死的时候,便放开了,表示对这个世界抓不住了。那个时候,“善抱者不脱”,不善抱的就脱了,知道抓不住了。
11. 那么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地过一生,最为幸福。他说这就叫“元同”。“元同”的道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就是“最平凡”。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也是不容易的,谁都不容易做到。假使一个人真做到了平凡,就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最高明的。
12. 所以,在这个时代,以聪明对聪明,办法对办法,手段对手段,是必然遭致失败的。在未来的时代,只有不用聪明的聪明,不用办法的办法,不玩手段的手段,诚恳、老实,才会获致真正的成功。因此,应该“以正为奇”,走正道;不过在某一时间,某一社会,某一环境,尤其在一种非常愚笨的时期或社会中,是需要用一点智慧的,那是真正的“奇”,其实那也是正道。
13. “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节省,说话也要节省,废话少说,乃至不说。不做浪费的事,集中意志做正当的事,这是对精神的节省,对生命的节省。
14. 如果认为拜了这个偶像就得福根,那才是错误,那是不懂宗教;任何一种真正的宗教都是不拜偶像的。偶像代表的是真心,是诚敬的精神,所以偶像并不错。
15. 在哲学上的道理来说,宇宙间真正的赏罚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因为结束你的时候正是爱护你。
16. 最落后的地区和物质文明发达富庶的国家,都是同样符合老子这几句话的道理,只不过境界是两样而已。
回应 2018-08-19 22:01:05
-
第二章 P48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故曰:“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乾坤大半属偷儿” —— 《毗陵登高》 石达开的“起自匹夫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的思想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德经·第四十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
2013-02-20 14:29:23
第二章 P48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故曰:“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乾坤大半属偷儿” —— 《毗陵登高》 石达开的“起自匹夫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的思想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德经·第四十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Beatles将其改编为"The Inner Light"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道德经·第十六章》 芸芸众生的命根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我们看看天地间的万物,生长最快的是什么?—— 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它的根挖掉以后,只要有一点不尽之处,它又会很快地长出来。生生不息的力量,草木似乎是最快的、最明显的例子。依中国人阴阳五行的术语来说,木是代表于生发之机,东方把木表现作生生不息的现象。草木是同一词意。“芸芸”代表一种普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后世便由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后来又有“林林总总”一词的出现,也是形容犹如草木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情形。
回应 2013-02-20 14:29:23 -
1. 做事情能够勤劳,一念万年,细水长流,无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2. 假使你不在行为现象上去修,去体会,你想直接了解形而上的“道”,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道家、佛家或者任何一家,都没有办法,只有透过“善贷”——假借行为现象的修持,才能到达形而上的“道”。 3. 以道家的标准,是用阳来代表男人,其实男人全身都是阴,阴到了极点,只有一点点阳。女性的代表符号是阴,...
2018-08-19 22:01:05 1人喜欢
1. 做事情能够勤劳,一念万年,细水长流,无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2. 假使你不在行为现象上去修,去体会,你想直接了解形而上的“道”,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道家、佛家或者任何一家,都没有办法,只有透过“善贷”——假借行为现象的修持,才能到达形而上的“道”。
3. 以道家的标准,是用阳来代表男人,其实男人全身都是阴,阴到了极点,只有一点点阳。女性的代表符号是阴,外表看来似阴,但是女性里头有一点阳,那才是真阳。男性是假阳,中间有至阴。
4. 从这种风俗的传统,我们看出一个哲学的道理:世界上最高明的,就是最平淡的;最平淡的,也就是最高明的。
5. 所谓的直,是把那个曲线切断,然后人为地校定叫做直,这是假的直;真懂得的话,“屈”的道理就是直。
6. 我们研究任何一种经典,最好的方法是以经注经,用它本身来注解就清楚了。
7. 这不是故意开玩笑的,而是真正如此;这也可以叫做“中国的存在主义”,人的生命可以永远存在的。真正的存在是“长生不死”,这就是老子的理论。
8. 现代一般人以为,对人对事温笨笨的态度就是道德;其实那个样子不是道德,而是乡愿,是很坏的行为。道德是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定,而且有所作为,不是一般人所讲的中庸。一般所认定的中庸,开不是真正的中庸含义,那只是乡愿的马虎、含糊、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孔子说,“乡愿者德之贼也”,这种所谓乡愿的人,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道德,实际上为善不能,为恶也不敢,根本谈不上道德。一个乡愿之人,在乡巴佬眼里看起来,是个滥好人,如此而已。可叹的是,后世道德的观念,差不多都属于乡愿的范围。
9. 生命的道理是“以身现身”,从自己身体里面的道理来观察自己,找出一个真理。所以重要的在一个“观”字。
10. 婴儿生下来就“握固”,手总是那么握,一旦到年老临死的时候,便放开了,表示对这个世界抓不住了。那个时候,“善抱者不脱”,不善抱的就脱了,知道抓不住了。
11. 那么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地过一生,最为幸福。他说这就叫“元同”。“元同”的道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就是“最平凡”。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也是不容易的,谁都不容易做到。假使一个人真做到了平凡,就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最高明的。
12. 所以,在这个时代,以聪明对聪明,办法对办法,手段对手段,是必然遭致失败的。在未来的时代,只有不用聪明的聪明,不用办法的办法,不玩手段的手段,诚恳、老实,才会获致真正的成功。因此,应该“以正为奇”,走正道;不过在某一时间,某一社会,某一环境,尤其在一种非常愚笨的时期或社会中,是需要用一点智慧的,那是真正的“奇”,其实那也是正道。
13. “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节省,说话也要节省,废话少说,乃至不说。不做浪费的事,集中意志做正当的事,这是对精神的节省,对生命的节省。
14. 如果认为拜了这个偶像就得福根,那才是错误,那是不懂宗教;任何一种真正的宗教都是不拜偶像的。偶像代表的是真心,是诚敬的精神,所以偶像并不错。
15. 在哲学上的道理来说,宇宙间真正的赏罚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因为结束你的时候正是爱护你。
16. 最落后的地区和物质文明发达富庶的国家,都是同样符合老子这几句话的道理,只不过境界是两样而已。
回应 2018-08-19 22:01:05 -
这里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记得几十年前,有一个讲中国哲学的了不起的名家,他解释道家的“无为”时,主张中国的政治思想,做领袖的人要学“道”,就是学老子的“无为”,认为“无为”的意思就是“万事不管”。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万事不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正是样样都要管。这两句话上面的“道常无为”,是讲“道”的体;“无不为”是讲“道... (1回应)
2013-01-06 15:41:07 2人喜欢
这里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记得几十年前,有一个讲中国哲学的了不起的名家,他解释道家的“无为”时,主张中国的政治思想,做领袖的人要学“道”,就是学老子的“无为”,认为“无为”的意思就是“万事不管”。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万事不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正是样样都要管。这两句话上面的“道常无为”,是讲“道”的体;“无不为”是讲“道”的用。宇宙万有就是“道”的用,所以它无所不为。到了最后归于静,归于空,所以是“无为”。 懂了道家老庄的这个道理,我们做人做事,就要懂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就是要有先见之明。其实,不只做人做事,乃至缝一件衣服,或者买一把扇子,对于将来毛病会出在哪里,事先就要知道,要看得很清楚,要有远见。对于未来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须尽可能的先做好防范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做起事来,好像没有做什么事一样的平顺。 也有许多学了老庄的人,做起事来不会应用这个道理,凡事不晓得预先安排,观察得又不仔细,到临时急急忙忙拼命赶、乱忙;看起来好像很勤快,很努力,其实以道家看来,就是愚笨。道家做事的时候,有远见,有计划,事先准备妥当,所以临时不会慌乱。 我们讲一个历史上陶侃运砖的故事,陶侃当时已经是高官了,位高权重,但他几十岁的年纪,仍然每天劳动去搬砖头。晚上把外面的砖头搬进房子里,早上又搬出去。有人问他是干什么,他说,一个人不练习劳动,一旦天下有事,体能就应付不了。他早已看到天下会有变乱,虽然年纪大了,在这种地位上,也需要有好的体能,如果平常劳动惯了,临事就能应付变乱。 同时他又叫部下把砍下来的零碎竹子、木头等,不可丢弃,都收集起来好好地藏放着。别人认为他这样高地位的人,还珍惜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未免小气。对于别人的批评,他只是笑笑而已,不加解释。后来时局变动,他是管长江以南军事防务的,这时需要建立水军,马上要造船,并且要在很短期间内完成。但是造大批船只需用的钉子,一时无处可得,他就把那些被人看成不值钱的竹头木块劈开,做成了钉子,解决了钉子问题,船也很快地就造起来了。这是因为他早就看到天下将变,而且变乱必定需要造船,所以预作了准备。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所以,道家的真正“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是“无所不为”的。
1回应 2013-01-06 15:41:07
-
1. 做事情能够勤劳,一念万年,细水长流,无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2. 假使你不在行为现象上去修,去体会,你想直接了解形而上的“道”,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道家、佛家或者任何一家,都没有办法,只有透过“善贷”——假借行为现象的修持,才能到达形而上的“道”。 3. 以道家的标准,是用阳来代表男人,其实男人全身都是阴,阴到了极点,只有一点点阳。女性的代表符号是阴,...
2018-08-19 22:01:05 1人喜欢
1. 做事情能够勤劳,一念万年,细水长流,无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2. 假使你不在行为现象上去修,去体会,你想直接了解形而上的“道”,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道家、佛家或者任何一家,都没有办法,只有透过“善贷”——假借行为现象的修持,才能到达形而上的“道”。
3. 以道家的标准,是用阳来代表男人,其实男人全身都是阴,阴到了极点,只有一点点阳。女性的代表符号是阴,外表看来似阴,但是女性里头有一点阳,那才是真阳。男性是假阳,中间有至阴。
4. 从这种风俗的传统,我们看出一个哲学的道理:世界上最高明的,就是最平淡的;最平淡的,也就是最高明的。
5. 所谓的直,是把那个曲线切断,然后人为地校定叫做直,这是假的直;真懂得的话,“屈”的道理就是直。
6. 我们研究任何一种经典,最好的方法是以经注经,用它本身来注解就清楚了。
7. 这不是故意开玩笑的,而是真正如此;这也可以叫做“中国的存在主义”,人的生命可以永远存在的。真正的存在是“长生不死”,这就是老子的理论。
8. 现代一般人以为,对人对事温笨笨的态度就是道德;其实那个样子不是道德,而是乡愿,是很坏的行为。道德是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定,而且有所作为,不是一般人所讲的中庸。一般所认定的中庸,开不是真正的中庸含义,那只是乡愿的马虎、含糊、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孔子说,“乡愿者德之贼也”,这种所谓乡愿的人,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道德,实际上为善不能,为恶也不敢,根本谈不上道德。一个乡愿之人,在乡巴佬眼里看起来,是个滥好人,如此而已。可叹的是,后世道德的观念,差不多都属于乡愿的范围。
9. 生命的道理是“以身现身”,从自己身体里面的道理来观察自己,找出一个真理。所以重要的在一个“观”字。
10. 婴儿生下来就“握固”,手总是那么握,一旦到年老临死的时候,便放开了,表示对这个世界抓不住了。那个时候,“善抱者不脱”,不善抱的就脱了,知道抓不住了。
11. 那么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地过一生,最为幸福。他说这就叫“元同”。“元同”的道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就是“最平凡”。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也是不容易的,谁都不容易做到。假使一个人真做到了平凡,就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最高明的。
12. 所以,在这个时代,以聪明对聪明,办法对办法,手段对手段,是必然遭致失败的。在未来的时代,只有不用聪明的聪明,不用办法的办法,不玩手段的手段,诚恳、老实,才会获致真正的成功。因此,应该“以正为奇”,走正道;不过在某一时间,某一社会,某一环境,尤其在一种非常愚笨的时期或社会中,是需要用一点智慧的,那是真正的“奇”,其实那也是正道。
13. “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节省,说话也要节省,废话少说,乃至不说。不做浪费的事,集中意志做正当的事,这是对精神的节省,对生命的节省。
14. 如果认为拜了这个偶像就得福根,那才是错误,那是不懂宗教;任何一种真正的宗教都是不拜偶像的。偶像代表的是真心,是诚敬的精神,所以偶像并不错。
15. 在哲学上的道理来说,宇宙间真正的赏罚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因为结束你的时候正是爱护你。
16. 最落后的地区和物质文明发达富庶的国家,都是同样符合老子这几句话的道理,只不过境界是两样而已。
回应 2018-08-19 22:01:05 -
四平 (此生可是无仙骨,石火光中闹不休)
修养到达最高处,善恶两方面都平静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因为真正善的人,他不需要人家崇拜,如果自认是善人,你看到我就要叩头,那这些善人只是“散人”罢了。 人生本来就是唱戏,上台一鞠躬,下台总归要回到你本来面目,那是赤裸裸的来,什么也没有带来。不要老是想胜利属于我一个人,光荣也都属于我一人。 上古公天下的帝王,并不像后世帝王是有目的来做皇帝的,是想要纵横天下,割据城池而号令天下。这是私天下的帝王思想...2014-01-17 15:40:31 3人喜欢
修养到达最高处,善恶两方面都平静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因为真正善的人,他不需要人家崇拜,如果自认是善人,你看到我就要叩头,那这些善人只是“散人”罢了。 人生本来就是唱戏,上台一鞠躬,下台总归要回到你本来面目,那是赤裸裸的来,什么也没有带来。不要老是想胜利属于我一个人,光荣也都属于我一人。 上古公天下的帝王,并不像后世帝王是有目的来做皇帝的,是想要纵横天下,割据城池而号令天下。这是私天下的帝王思想,与上古的明王思想,王道精神,不得已而出来为天下、为一般人谋福利是不同的。 认真说来,天下万事,没有创作的事物,人也不能创作;所谓创作只是自然的因缘条件成熟了,在一个机遇下,自然会得到成功。人类若想单独创作制造,违反了自然因缘原则,是不会成功的。所以说,“不敢为天下先”。 世界上真正的名将,能懂得军事的,都不敢轻言战争。这不是因为胆小怕战,而是由于仁慈,不愿也不忍看到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任何一个士兵,都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父母辛辛苦苦把他养育长大成人的,但在战场上只要几秒钟就没有了。而且牺牲在战场上的,不只是少数的一两个人,而是百千万众。所以,懂得军事的人都怕谈战争。世界上只有读书人喜欢谈战争。我常碰到许多知识分子,他们对于战争的看法,好像小孩子玩游戏那么容易,像看柔道比赛一样好玩。 一个当大统帅的人,当帝王、领袖的人,应以仁慈的心、善良的政策来救世界,来爱天下。他们虽一心济世救人,并没有认为自己了不起,绝没有骄矜的心理,也不自我表扬。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如果带了成功的骄傲,已经是失心病狂了,这种领导人终归会失败的。 力气大的有蛮力,与人打架能够获胜,这不算什么;要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强人。想战胜自己,克服自己,那是很难很难的。修道成功的人就是自胜,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烦恼妄念,所以,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才能修道,才能成佛。可是,要战胜自己,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啊!我常常跟大家说,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甚或有些英雄,把自己的烦烦痛苦,建筑在别人的头上,而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圣人是不想把自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他是想把天下人的烦恼和痛苦都担起来,这就是圣人与英雄的分别。 我们明了了“道”的现象、“道”的作用,就知道我们本身的生命也是“道”所生,死亡也是回归到“道”的怀抱里去,那么我们就对生死往来的现象无所谓了。这个称为出世。 “道”这个东西,讲起来淡而无味,讲了半天仍是空话,听的人仍然不晓得“道”是什么样子;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所以修也修不成。有人说,修道用功半辈子,成果在哪里也不知道。想修道能够长生不死,结果还是死,死得比别人更早;有时候死得虽然比别人晚一些,但又更加痛苦。所以“道”究竟在哪里?搞不清楚。为什么搞不清楚呢?因为大家不知道“执大象”这个大原则,忘记了它的用。 我们处世做人要懂得柔软,像练武功的太极拳一样,老子的精神所在与做人的道理,也是柔能克刚;英雄虽征服了天下,但美人的温柔就能征服英雄。 这里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 我们修道打坐,坐在那里做什么呢?心念已空,清净是无为,但是这个“无为”,你却无法空掉。你能空掉了“无为”,那就可以“无不为”了,身体也转好了,祛病延年,长生不老,神通也来了,智慧也来了,习气也转了。可惜的是,人做不到无为,坐在那里,天天想求神通,想求智慧,再不然想求身体的健康,再不然就搞气、搞脉,忙得很。坐在那里说是修无为,实际上是在那里无所不为,样样都要。 什么叫“无名之朴”呢?就是自己没欲望,无欲无依。所以,佛家叫做“空”,无所求,没有任何的欲望,无所依,一切都空了,不成佛也就成佛了。如果佛坐在那里,真觉得自己成佛了,心里念着“我成佛了,我要度众生”,那他多累啊!佛没有这个念头,他是念空。 “礼”是属于教化方面的,教育亦难成功,人长大后进入社会,竞争使彼此相互伤害。所以,只好构成法律,就是“礼”而后有“法”,“法”没有效用之后而有“刑”,不守法的人,只好把他抓来用刑了。若连刑都不起警吓作用时,那就无法讲了。 有了神通的人,最后家也丢了,都变成了精神病。不要以为有神通就有好处,其实有了神通,智慧越大,痛苦越大;没有智慧的人,还只是担忧明天怎么吃饭;有了智慧的人,要担忧未来的世界怎么变,又要忧愁社会怎么变,也就是担心这芸芸众生要怎么变。自己肚子都度不了,还要度众生,这就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我们要如何读老子的书呢?我们看人类社会,整个世界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的国家,教育跟着也普及了。照说,教育越普及,人应该越好啊!可是,事实上天下思想反而越乱,社会的犯罪行为越多。反转来看乡野的地方,乡野之人没有受过教育,他却不敢犯罪,行为比较朴实。所以说,人类缺乏忠信才需要“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当领导人的非常痛苦,所以,尧舜时代,个个不肯出来当皇帝,谁愿意挑这个重担呢!何况又是一个痛苦的担子。所以说,上古皇帝的至诚自称“孤、寡、不谷”,不就是“以贱为本”吗!所以自己要随时警告自己,不要忘记了根本。 我经常告诉朋友们,你的孩子太聪明了,教育上要小心。现在许多家庭的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聪明,便高兴做很,拼命去培养。实际上,教育孩子和种一棵好花一样,一棵好的花苗,如果肥料用得太多,浇水过勤,反而害了这个好花苗。教育的道理,也和用兵一样,“置之死地而后生”,要经过艰难困苦,他才能站得起来;好的环境长大,成绩单上的分数非常好看,但这在将来的事业上等于零。幼年的聪明和成绩单,并不等于能做事,能创业。所以千万要注意,大器固然晚成,到底成个什么,就看小时候的教育了。 不要把成功当成是真实的,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大成无功”,要想大成,就要做到看不见功效才对。 我们中国对女性的教育是温柔、温和、缓慢,这样可以融化一切。不管男人是土做的也好,石头做的也好,温柔的文火慢慢地炖,石头都可以软化了。所以不管多坚强的人,对温柔没有办法,只好投降。这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老子所讲的“辱”,与佛家讲的“烦恼”是同一个意义。 人类最大的罪恶就是想占有,英雄要占有天下,也就是占有权力;男人想占有女人,女人想占有男人;人想占有钱,钱反正不说话,随你们办,这就是“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要人类社会真正和平,必须人人反省,人人都能够知足。虽然老子写了五千言,孔子和释迦牟尼佛,以及几千年来的圣人,还有黄帝等几个上古的圣人,都在教化人应该知足,可是人就是不知足。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 “浑”也就是阴阳浑厚,善恶是非平等。在他的心中,平等到什么程度呢?善人可敬,坏人也令人可怜,可怜与可敬,只是两个方向的不同表达,而爱人的仁慈之心是一样的。这样对于善恶是非才能浑厚,非常厚道的包容。真正的圣人,他的道德修养就到这个境界,所以他能代表天地之心。这个天地生成万物,生了补药,同时也生了毒药;生了好看的花,也生了很难看的草;不论好坏,都是在他的涵容化育之中。所以人的道德修养,是要效法天地之心,才能够达到浑然、浑厚。 从圣人境界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众生都是小孩,圣人永远爱护着他们,永远教化他们,不会与他们对立。换句话说,圣人看天下任何一个人,甚至上帝,也都看成小孩,得道不得道都一样。所谓圣人之心以天地为心,拿人道来讲,圣人之道是以父母为心。等于他就是一切人的父母,他看天下一切人,如自己的子女一般。子女有好有坏,老大很好,老二很坏,不论好坏,总是自己的子女,一样要教养他感化他。 “出生”就是通乎昼夜之道,可以说就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同样的道理。“出”就是生,“入”进去了,等于演话剧一样,从后台到了前台,就看到有几个人在那里演起戏来,等他演完了这一幕进去了,台上还是空空的。其实人并没有死,不过是进去了而已,人生境界就是如此。 有“道”没有“德”来保养,这个“道”就不可能修成。我们看佛家以及其他比较宗教的书,讲到“道”时,都要注重行为的道德;没有行为的道德,“道”是修不成功的。 现代一般人以为,对人对事温笨笨的态度就是道德;其实那个样子不是道德,而是乡愿,是很坏的行为。道德是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定,而且有所作为,不是一般人所讲的中庸。一般所认定的中庸,开不是真正的中庸含义,那只是乡愿的马虎、含糊、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孔子说,“乡愿者德之贼也”,这种所谓乡愿的人,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道德,实际上为善不能,为恶也不敢,根本谈不上道德。一个乡愿之人,在乡巴佬眼里看起来,是个滥好人,如此而已。可叹的是,后世道德的观念,差不多都属于乡愿的范围。 人是靠天地万物,靠国家社会,靠大家的布施而生存。尤其现代都市的青年们,有几个人下田种过一颗米?却嫌电饭锅煮的饭不好吃;有几个人做过一件衣服呢?还嫌衣服穿得不舒服。吃穿都是人类众生给我们的恩惠,我们接受了一切的布施,而我们并没有还报,这就可怕的道理。 道家的思想同佛家的思想一样,要布施出去,不是要社会帮助我们,而是希望我们能帮助社会;不要人家贡献我们,而是希望我们能贡献给人家,这就是道德。 普通一个人,一定把耳朵对着外面去听别人讲话。修道的人则不是,而是使别人的话音自然回入耳内。看光的道理也一样,是使外面的光线自然回到自己的眼睛里。 人很可悲,总希望有一个东西可以抱住不掉,建立起来不会毁坏,可是找不到这么一个东西。这是什么?老子没有直接讲出来,不过刚才已经提过什么是无为之道,就是不建。不建立就不怕拆掉,不把握它,它永远站在这里。他又反过来告诉我们,这个又不建立,又不把握而永远存在的,到底在哪里?是在你生命本身本就具备的,只是你找不到。怎么样去找它呢?“以身观身,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你的生命的本位,就具备了无比的功能,无上的道;道不是向外求,而是在于你本身。这就是“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怎么晓得天下有这么一个必然的道理呢?就是用本身看本身这个方法,就找出来这个真理了。 有人或者说,自己现在空空洞洞,没有分别心。问他是真的吗?他说:“是呀!我现在没有分别心。”这其中早已分别了。分别个什么呢?分别一个“没有分别心”,那也就是分别心了。这是很逻辑的事,可是大家不知道,真到了无分别心,是浑然一体的。老子的话说得很清楚,到了这个境界,才真正是所谓精充满了,这是精神之精。至于什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都不谈了,都在精之内,可以祛病延年,长生不死了。只不过,我们人就是太过聪明,做不到如婴儿的境界。 年轻人将来要做事,就要“以无事取成功”,不去侵犯别人,也不去占有或夺取别人,而是以正道而得助,最终才能成功。像有些年轻朋友,到处跑,到处钻,结果一无所成。如果真正有修养,有本事,则成功自然是属于你的。 道家的清净无为,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教我们无所为,一切放下,为什么放下?因为善得太过了就“善复为妖”了。所以,本来无可放之处,一切平淡、清净。 “啬”是对自己俭省,但是对朋友会很慷慨。所以对自己刻薄对人宽厚为“啬”,对自己宽度对别人刻薄则为“吝”,必须清楚这二者的不同。 其实我们每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任何烦恼问题时,在很困扰的时候,记住老子这一句话,治大问题“如烹小鲜”,冷静地思考,慢慢地清理,不要怕艰难。大部分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当问题来时就被烦恼困住,一下就被打倒了。所以,要懂得“如烹小鲜”的道理。 鬼神有没有?有,可是,以精神文明的立场,要记住两句话,同时也是佛家、道家相同的一种精神:“魔由心造,妖自人兴。”什么是魔呢?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思想,就是真正的魔,走火入魔就是自己的心理作用。 因为人到达清净道德的境界,就无人合一了。这时鬼神与你同体,而无法相伤。“夫两不相伤,固德交归焉”,鬼也伤不了你,神也伤不了你,当然你也伤不了鬼,你也伤不了神,因为彼此不相害,彼此互谅,彼此互存,同体而共存。这是“道”的道理,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佛家叫做“空”,“空”就是描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境界,这也就是“道”的道理。 不抛弃任何一个不善之人,也不抛弃任何一位众生,这是讲“道”的重要。 就历史哲学立场来看,真正的三公,是我们精神上永恒的三公,那就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这三位儒释道的大老师,就是中华民族的三公,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三公。 佛家常讲“外道”,什么叫做“外道”呢?佛家、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认为与自己不同的宗教叫做“外道”,认为你的理论与我不同,你就是“外道”、“魔道”。由佛法看来只觉得这是好笑的。佛家所说的“外道”,是指向心外去求法的就是“外道”。因为“道”就在你自己那里。 真正的大欲望是什么?就是消灭我们心中意识上小的欲望。真正做到“无欲”,一切都无所求,那是个大欲望,那是欲为圣人、超人。超人对于物理世间的一切欲望不放在心上,就因为能如此,才能成为超人,超越于一般常人。 上古古典的书籍,“愚”字不太当“笨”字解,而是老子思想所主张的朴实、厚朴。 实际上,圣人的不争,是对于利益不争,利益由别人先得,坏事情别人不要去,由他先面对。这个“不争”是不争好处,并不是不做事。由于圣人之道是处不争之位,“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世界上没有人敢与他争。不是不敢与他争,而是不想争,因为他接受的都是倒霉的事情,所以别人不会来抢了。这是上古传统的政治哲学以及政治艺术的道理。 老子说的俭,是指精神的消耗;言语、行为、时间都要节省,都要简化,话不要啰唆,要简单明了。 “俭”等于佛家所说的“放下”,就是一切欲望都摆脱、都空掉的道理。 一个人真到达了慈悲心充沛于内在时,上天便自然保佑你。这个上天,称之为上帝也好,菩萨也好,乃至于鬼神也好,都在保卫你,保卫万物。 真正的“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非常简单。可是,现在也有许多的人都有打坐的经验,明知道要万缘放下、一念皆空,可是坐起来就是放不下,空不了。什么东西空不了呢?就是这一“知”空不了,思想观念在脑子里转个不停;分明教你放下,你却什么都放不下,所以就难在这一“知”。 西方的宗教讲上帝是全能,但以宗教哲学来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全能的,假使可以全能的话,上帝就不会无法对付魔鬼了。魔鬼与上帝是对立的,可见上帝不是全能。佛家也不敢说佛是全能的,实际上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转“定业”,就是“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道理。第二不能度无缘之人。第三不能度尽众生,这是佛的三不能。佛一切皆能,但仍有三不能。 我们人生一切的遭遇,严格地反省下来,痛苦、幸福、烦恼等等,都是自己召来的。天道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从老子这句话看到春秋战国时代,都是以死来威胁,作为统治的方法,这是最笨的事情。现在有些集权统治的国家也是走这个路线,杀了那么多人,而人民真的怕了吗?没有。人们会怨恨反抗,就是基于这个威胁,所以说没有用,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们常以杀去威胁人,以为权威可以控制一切,这是绝对错误的。但是,无地间有一个真权威,宗教家把它塑造成一个神,一个魔鬼,或者一个上帝、菩萨,这些都是形象而已。任何的宗教都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佛教也不例外。但是,为什么我们也礼佛呢?我们也知道那是偶像啊!礼佛是因为他使自己生起真正的恭敬心,这不是偶像不偶像的问题。如果认为拜了这个偶像就得福根,那才是错误,那是不懂宗教;任何一种真正的宗教都是不拜偶像的。偶像代表的是真心,是诚敬的精神,所以偶像并不错。 我常常对人说,老兄,你又有钱又有地位,家庭妻子样样好,你又要想成佛,那我干什么啊?样样你都有了,会有这样的事吗?像他们出家要成道的,样样都会掉了,只站在修道这一边;站到这一边,总是会少去那一边的。像汉武帝、秦始皇,都是同样的思想,既要当皇帝,又想成仙。天道不是这样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非常公平,像天平一样公平。 个人做事也好,为天下国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经不好意思;“身退”,赶快自己退下来,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献给世人,布施给天下,老子叫我们效法天道,这是因果的大原理。 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无怨亦无恨”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佛的境界了。(《老子他说续集》)
回应 2014-01-17 15:40:31 -
第二章 P48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故曰:“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乾坤大半属偷儿” —— 《毗陵登高》 石达开的“起自匹夫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的思想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德经·第四十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
2013-02-20 14:29:23
第二章 P48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故曰:“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乾坤大半属偷儿” —— 《毗陵登高》 石达开的“起自匹夫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的思想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德经·第四十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Beatles将其改编为"The Inner Light"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道德经·第十六章》 芸芸众生的命根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我们看看天地间的万物,生长最快的是什么?—— 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它的根挖掉以后,只要有一点不尽之处,它又会很快地长出来。生生不息的力量,草木似乎是最快的、最明显的例子。依中国人阴阳五行的术语来说,木是代表于生发之机,东方把木表现作生生不息的现象。草木是同一词意。“芸芸”代表一种普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后世便由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后来又有“林林总总”一词的出现,也是形容犹如草木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情形。
回应 2013-02-20 14:29:23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个人】《冬吴相对论》参考书目 (丁文元和王德成)
- 修身养性 开启心智 (navashiva)
- 读研期间购书 (有容乃大)
- 【南师 | 南怀瑾】 (CuRry_常喜舍;)
- 个人藏书5 (もののあわれ)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老子他说续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关一一 2011-07-26 00:51:08
无的境界
0 有用 贡嘎曲珍 2011-05-11 09:54:28
20110511 借阅 20120402
0 有用 不卡 2011-06-11 16:47:37
于闲谈中传古道。感觉没有前面那本“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感觉。
0 有用 Hhhang 2015-04-28 10:36:05
版面设计不错。续集比前集好一些,没有那么散乱。
0 有用 williamhsu 2012-04-01 19:40:40
和南怀瑾的 老子他说配合看
0 有用 stew 2022-06-22 02:06:57
天之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0 有用 m. 2022-02-09 19:46:38
上册就总结过的“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已经觉得十分经典,今日虽觉得与上部时隔22年才出版的续集整体略逊色,不知是因为出版删节或书稿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有佚,还是因为下册主要是讲道的应用所以才没有讲道体的部分更精彩。但这并不妨碍我像是看故事会一样看南老讲老子,这就是经史合参的妙处了。何况他同时提出,研究经典的最好方法是以经注经,而不是... 上册就总结过的“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已经觉得十分经典,今日虽觉得与上部时隔22年才出版的续集整体略逊色,不知是因为出版删节或书稿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有佚,还是因为下册主要是讲道的应用所以才没有讲道体的部分更精彩。但这并不妨碍我像是看故事会一样看南老讲老子,这就是经史合参的妙处了。何况他同时提出,研究经典的最好方法是以经注经,而不是像大多数经注一样是自己没悟道的主观臆断。还想提一句在讲57章时提及,南老在日本演讲时告诫日本人要反省,二战后是中国不索赔才得以给日本人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才有经济繁荣,是以德报怨的美德——我简直想鼓掌。2022.2.8 (展开)
0 有用 豆友214694183 2021-02-13 17:11:27
通透、通达,深刻、深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0 有用 蕴琳 2020-12-15 14:38:59
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
0 有用 Q 2020-04-25 16:35:53
和前作相比,续集味道怪怪,说不上来。读完全集,嗯!心态不崩了,人生短短,道道多多,自己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