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续集》的原文摘录

  •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精神与文化冥合,心同于宇宙,这样宇宙有多大,我就有多大,宇宙有多小,我也会有多小,这样才能做到“逍遥游”。 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道”是本自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车过留痕,已有形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绝迹易,无行地难”。后半句的解释:(做恶事)那个事实的影像,却是一辈子也难消灭的。而同样的“为善最乐”,终会存在心像之中,虽然只求“阴功积德”,可是仍有心理上善行的痕影。(不执着,照看它来去即可) 佛说布施必要做到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说当你在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施者”的我相与“受者”的他相,以及“施事”(布施行为的事实),这三种心理和行为现象都必须当下皆空,彻底不留痕迹,才能达到度过彼岸的真空正智而得大解脱的境界。 说道彻底之处,便是禅宗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究竟。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真正会打结的人,虽不用绳子捆,但永远解不开。如果能解就成道了。所以,佛家把妄想、烦恼叫“结使”。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1 19:37:12
    —— 引自章节:第二十七讲
  • 佛家有一种修持法门叫做“止观”,守其雌,知其雄。 佛法有一个名称叫“软地”,先经过修养的步骤——暖、顶、忍,到达软地。由心性刚强慢慢变成心念柔软,身体也到达“软地”。 知其荣,守其辱。(还是讲太极的道理)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当一直前进到极点后,就会又回到转到了本位,“道则返也”。 山谷,空灵阔大,能包容许多东西。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1 19:43:12
    —— 引自章节:第二十八讲
  • 行、随、歔、吹、强、赢、挫、隳hui,是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随时都在相对的变化。 圣人之道,第一去甚,甚就是过分,做人做事第一不要过分,过分一定会出毛病。第二去奢,锦上添花,毛病出得更大。第三去泰,人生没有舒服的时候,天下事也没有永远泰然不变的时候。 因势而利导(道家),而非中流砥柱(儒家)。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1 19:44:25
    —— 引自章节:第二十九讲
  •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光讲道德仁慈也是不行的,在道德后面有武器做后盾。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兵不血刃而取胜 南北朝梁武帝下有一位将领名叫陆法和。 道家军事哲学的思想很多是引用太上十三经之一的《阴符经》的道理。其中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星辰隐伏;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但是人的杀机起了以后,发动的战争是不是一定不好呢?那又不尽然,因为革命以后,才有真正好的建设,这是军事哲学另外一面的说法。 “武”是“止”、“戈”两个字合拢而成的,上面是“戈”,下面是“止”,意思是说,一个坏人,不服教化,想用战争来侵略别人,危害世界,那我们只好用战争来处理,以战止战,目的是用战争来阻止“战争”,此为“止戈为武”的道理。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1 19:45:53
    —— 引自章节:第三十一讲
  • 一个人要想得志,就赶快学做那一张脏钞票,一身都脏。如果把自己搞得太干净了,一定给人家包起来,放在抽屉里不用,最后更锁进铁柜里去了。 “建言”,古代的格言 “明道若昧”,引申到为人处世方面,就是事情在成功以前,常有很艰苦的一段。 “进道若退” “上德若谷”学问真正充实的人,反而觉得自己像是一无是处。 “大白若辱” “质若真渝”世界上物质的东西,好与不好很难鉴定;真好的东西我们往往把它看成假的。其实人类用的东西多半是假东西,又把假东西看得非常珍贵。佛学的“众生颠倒”也是一个道理。做人做事也是一样,对人非常诚恳的人,往往会被人家怀疑——这个家伙干什么呢?难道?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人情的现象。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大器”未必“晚成”。 人生并不是偶然的,万物万事必然会变去;当你正面摆下来的时候,反面的力量也在你正面摆下了。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7 14:28:27
    —— 引自章节:四十一
  • 损益适当,才能真正欣欣向荣。 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不要被虚名所骗,更不要被感情得失蒙骗自己,“知止不殆”这样才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功大圆满的东西,天然都存在着相对的缺陷。 “大赢若冲,其用无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最大的罪恶就是想占有。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为学日益”,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 “隼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7 14:49:18
    —— 引自章节:四十二至四十八
  • “物形之,势成之。” 比如一颗种子,种在泥土里,这是“道生之”,但是必须要得到日光、空气、水来培养他,这就是“德蓄之”。慢慢这颗种子由泥土中抽芽,开花而结果,最后我们可以吃到果实如苹果、芒果等,是因为“物形之”。但是今天种下一颗种子,不是明天就得到果实,必须要有一个力量形成,那就是“势成之”。慢慢地形成,慢慢地成长。 ˙·...·˙`˙·....· ˙·...·˙`˙·....· ˙·...·˙`˙·....· ˙·...·˙ ˙·...·˙`˙·....· ˙·...·˙ “亭之毒之” “毒之”不是把它毒死,古代的“毒”字就是“治”的意思,是“政治”的那个“治”字,有治理、修理的意思,是自然而然修理。在一个原始森林里去看,那些高大的树木,遍布山上,进去以后,暗无天日。从开天辟地以来,没有人修理过,可是树与树之间的枝叶,自然修理得好好的,相互避开不重叠。我要生长,他也要生长,所以两不妨碍,相互让路,这个就是“亭之毒之”。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 人都是接受父母的、家庭的、自然的,自己的性命才能活。我们反省有何德何能?给自然、给别人的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所以“惟施是畏”,要警觉这个道理,随时有恐惧之心,检查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天地虽生万有,并没有想占有任何一点东西。生长了万有,那么大的功劳,它没有傲慢,没有认为功劳很大,你们都得听我的;也没有说,上帝来传他道,拿把刀对人说信则得救,不信就杀了你。 “长而不宰”,它只是帮助万物的成长,不做万物中任何一物的主宰,它不出主意,而希望你能够生长,可惜的是人找不出自己生命的道理。虽然你自生自灭,以后它又会再把你生出来,永远这样生生不息。 ˙·...·˙`˙·....· ˙·...·˙`˙·....· ˙·...·˙`˙·....· ˙...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7 14:52:49
    —— 引自章节:笔记
  •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行为是修道的基础。 “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 “出生”就是通乎昼夜之道,“出”就是生,“入”进去了,等于演话剧一样,从后台到了前台,就看到有几个人在那里演起戏来,等他演完了这一幕进去了,台上还是空空的。其实人并没有死,不过是进去了而已。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世事就是旋转性的,也有物理正反的必然道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7 15:05:39
    —— 引自章节:五十讲
  • 生物跟人一样,具备了慈悲、爱心,没有侵害心。 “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现在的行为思想变成未来种子个性,而过去种子的个性,又形成自己现在个人的人生。年纪越大读书阅历越多,“我”字愈来愈大,,这一点我执的成见,就变成了种子。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另一方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挫其锐”,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锐的聪明棱角磨练成平和。 “解其分”把分别妄想除掉。 尽量地不说话,为人处世,要把自己的聪明磨掉。尤其是青年人,聪明不要外露,再把思想上的纷杂去掉,最后和光同尘。 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地过一生,最为幸福。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处,有这样修养的人,想要特别亲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远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没有特别地蒙利,也没有特别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换句话说,没有亲疏,没有利害,没有得失贵贱,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为天下贵”。所以修道人的作为,永远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没有了不起,起不了,永远是中和之道。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07 15:09:36
    —— 引自章节:五十五
  • 西方的宗教讲上帝是全能,但以宗教哲学来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全能的,假使可以全能的话,上帝就不会无法对付魔鬼了。魔鬼与上帝是对立的,可见上帝不是全能。佛家也不敢说佛是全能的,实际上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转“定业”,就是“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道理。第二不能度无缘之人。第三不能度尽众生,这是佛的三不能。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圣人犹难之”。纵然大彻大悟得道的人,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也难以把握。 '定业"是有一个时期的,或三年五年,或一百年五百年,在时空变化中,”定业“于受果报后就消失了。所以,”定业“也可转,是由自己转,不是佛替你转。(不信我的人,只要骂我一声,已经跟我结缘,下一次就可能信我了。)这在佛学也叫"定业”,中国文化叫做“气运"。 小规模的气运叫”命运“,是时间空间所形成的,时间空间不是它的主宰,是它的现象;但时与空这两样东西,也受宇宙间这个东西的支配,这个东西就是人类生命的根源。所以老子说,掌握这一点东西非常难,不是属于智慧能完全把握的,所以说”圣人犹难之“。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18 15:56:05
    —— 引自第338页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之而杀之,孰敢。”假使说人的心里真怕死的话,当局就可以用杀来威吓。但是,根据历史的法则,越杀越不太平,越以杀统治越造成社会的不安和愤怒。“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就是统一,政治的王道思想,不是理想主义,而是非常现实;真正的仁慈,就是最高的手段,也是最高的成功。如果把仁慈视作手段运用,那就犯了错误,也就不会成功。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理。(思考:仁慈和成功的关系) 宇宙间真正的赏罚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因为结束你的时候正是爱护你。秋天到了,万物必定凋零,今年的草木凋零了,明年的草木生长得更旺盛。不经过这一杀,就没有下一次的生,所以生杀之间或利害之间,的确很难评断。人的生死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老子提出来“常”,那是一个永恒无形的存在,这个“常有司杀者”,等于管理生杀的权柄。(所以以此懂得生死,而不畏惧生死?) 注:()为个人感想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19 23:59:54
    —— 引自第345页
  •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大家虽有最好的物质文明,但是重视的更是精神文化,并不太重视物质方面的文明。”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大家对生命看得很重,所以不冒死,而愿意过着平安的居家生活,不离开生长与生活的环境太远。“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然有良好的交通工具,并不去乘坐;以现代生活来说,虽有高速快车,没有要事,也不去乘坐。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宁可让大家过原始纯朴自在的生活,安安稳稳,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服,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道德相处。 ”邻国想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居住在对面山顶,欲相见握手,还要走三天的路;但早晨起来站在门口,彼此都可以看到,打手势招呼一下,意思说你去砍柴吗?我也要去挑水了。 (查看原文)
    帅云 2012-01-20 21:48:24
    —— 引自第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