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对日本武士道经典《叶隐》及武士道精神的独特解读,在日本再版达50次,堪称超级畅销书。《叶隐》对日本人精神影响之深刻,不亚于《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不了《叶隐》,就很难真正理解日本民族和日本民族性中的扩张欲。三岛生前对《叶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用现代理念、文学化语言加以解读,是一部十分独特、极具价值的学术随笔。
作者简介 · · · · · ·
三岛由纪夫,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电影演员,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誉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曾二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后为极端激进政治目的自杀谏世。
目录 · · · · · ·
叶隐入门
序文 《叶隐》与我
一 《叶隐》与现代日本
二 《叶隐》之四十八精髓
三 《叶隐》的阅读方法
附录
附录一 《叶隐》序章:夜半闲谈
附录二 山本常朝年谱
附录三 三岛由纪夫年谱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简言之,专心致志于当下清明之念。一念、一念之聚集叠加,乃为人之一生。倘能清醒自明于此,则不必终日为他事奔忙,内心亦不复再有他求。心无旁骛,专一持守自我本心踱日即可。 世间之人,大多不能抱朴守一,以为他处或有可取可得之物,为之朝思暮想为之上下求取,此乃对于专一持守本心之事无有觉悟故。持守心内清明之念而不他顾者,亦需有经年岁月之砥砺,否则断难有此修为。然历经砥砺至达成此境地者,抑或平素未能恒常存留此意,其逾矩而弃却本心也难。 若细察了然心系一念之浅言深致处,物事则易单纯明了。心系一念,俱在忠诚与节操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1页 -
我们对于明亮的前景、向前的前景、生之前景,总是灌注我们的注意。对于死,这缓慢侵蚀我们生命的力量,只要可能,我们均奇怪地选择躲避。这种合理主义、人文主义的思想,只是单纯鼓荡起人们对于美好自由与进步的幻想与憧憬,且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人对于死的问题,才从意识的表面革除弃置,并且愈来愈向着那更深的人的潜在意识里抑压。这种不得自解反被自缚的苦痛,被集聚起来,死的冲动变得愈来愈有破坏的力量,愈来愈在内心奔涌激发,排遣不得并左冲右突。死从自缚中求取自解,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卫生方法,是无论如何不可等闲视之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叶隐入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叶隐入门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叶隐入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叶隐>入门》:武士道之于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我看来,武士道是一种建立在承认宿命之上的、却又反抗宿命的尊严。 首先说一下我对“赴死”的定义。“生死”依旧取决于命运无常,是宿命,被他人操纵而赴死、自然死亡或是宁为玉碎的自裁都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意志,多少有不得已之处。比如,武士道的“... (展开)> 更多书评 19篇
-
简言之,专心致志于当下清明之念。一念、一念之聚集叠加,乃为人之一生。倘能清醒自明于此,则不必终日为他事奔忙,内心亦不复再有他求。心无旁骛,专一持守自我本心踱日即可。 世间之人,大多不能抱朴守一,以为他处或有可取可得之物,为之朝思暮想为之上下求取,此乃对于专一持守本心之事无有觉悟故。持守心内清明之念而不他顾者,亦需有经年岁月之砥砺,否则断难有此修为。然历经砥砺至达成此境地者,抑或平素未...
2012-09-20 16:59 7人喜欢
-
美国式的恋爱技巧,是说出的爱,是要求之并获得之的情爱。恋爱的力量不是在心内缠绵婉转,而是由外至外的挥霍发散。然而,情爱的构造其实是一种宿命的悖论,情爱的挥霍发散之际也或许便是情爱湮灭跌落之时。现代年轻者的心内,恋爱的机会也罢,性爱的机会也罢,其丰富,是既往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丰富之同时,现代年轻者的心内,真爱其实已经死去。倘或心内之情爱得以一直线般径直向前,占有之,其获得情爱之瞬间,爱的寂...
2016-05-24 12:34 3人喜欢
-
BLACK (We are Infinite.)
我们对于明亮的前景、向前的前景、生之前景,总是灌注我们的注意。对于死,这缓慢侵蚀我们生命的力量,只要可能,我们均奇怪地选择躲避。这种合理主义、人文主义的思想,只是单纯鼓荡起人们对于美好自由与进步的幻想与憧憬,且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人对于死的问题,才从意识的表面革除弃置,并且愈来愈向着那更深的人的潜在意识里抑压。这种不得自解反被自缚的苦痛,被集聚起来,死的冲动变得愈来愈有破坏的力量,愈来愈在内心...2012-03-21 19:52 3人喜欢
-
西之园 (职业女仆的宿命OTL)
我在《叶隐》里,很早便看到了他的生的哲学。那清洁、澄澈、爽朗的世界里,常常是对文学世界中那些泥淖暧昧的威胁与挑战。《叶隐》清楚呈示出的世界里,于我而言,盘旋萦绕了太多的恳挚与意义。《叶隐》的操守与精神,对于一个以艺术家的方式生活的我来说,其实是难对企及的。但也恰是如此,《叶隐》是我文学唯可有的孕育之处,是我永远的生命之志意的源泉。也或者可以这样说,《叶隐》在我,是没有半分容赦的鞭子,是发扬蹈厉...2011-05-05 08:34 2人喜欢
-
石川野馍 (勇敢试错,耐心生活。)
现代文明剥落下一切理论、主义或乌托邦之后,在人生的全部虚幻无一不逼迫我们直面的时候,我们除却活着之外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但是,是实利主义,仿佛我们可以无限度求取、扩张我们生之价值,物质地感受生之于我们的意义;还是以虚空之眼的自觉,以仿佛于一切存在的虚无废墟中一无所知般担当起生命的优美与尊严,这是三岛在《叶隐入门》中拷问的问题。2012-02-22 13:14
-
BLACK (We are Infinite.)
现代文明剥落下一切理论、主义或乌托邦之后,在人生的全部虚幻无一不逼迫我们直面的时候,我们除却活着之外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但是,是实利主义,仿佛我们可以无限度求取、扩张我们生之价值,物质地感受生之于我们的意义;还是以虚空之眼的自觉,以仿佛于一切存在的虚无废墟中一无所知般担当起生命的优美与尊严,这是三岛在《叶隐入门》中拷问的问题。2012-03-21 14:38
-
胆汁快乐 (多读书 不动心)
现代文明剥落下一切理论、主义或乌托邦之后,在人生的全部虚幻无一不逼迫我们直面的时候,我们除却活着之外没有任何脱逃的可能。但是,是实利主义,仿佛我们可以无限度求取、扩张我们生之价值,物质地感受生之于我们的意义;还是以虚空之眼的自觉,以仿佛于一切存在的虚无废墟中一无所知般担当起生命的优美与尊严。2017-12-16 12:54
-
现在的时代似乎是“男子娇媚、女子骄悍”之时代。我们的周遭亦不乏所谓长袖善舞的男子。而且在这个时代里,曲尽己意殷勤他人,诗匾弄玄为邀宠,令人见人爱充具协调精神,然其内心底处却深藏着冷酷的利己主义思想的这样一种类型人格之人已然辈出。《叶隐》将此以女风形容之。 但是,《叶隐》所言及的美,并不是这样一种求取悦己者之美。《叶隐》之美,乃是为了个人之尊严,不肯包羞忍耻的倔强之美。谋求悦己者之时,便是《叶隐》...
2020-03-30 18:44
现在的时代似乎是“男子娇媚、女子骄悍”之时代。我们的周遭亦不乏所谓长袖善舞的男子。而且在这个时代里,曲尽己意殷勤他人,诗匾弄玄为邀宠,令人见人爱充具协调精神,然其内心底处却深藏着冷酷的利己主义思想的这样一种类型人格之人已然辈出。《叶隐》将此以女风形容之。 但是,《叶隐》所言及的美,并不是这样一种求取悦己者之美。《叶隐》之美,乃是为了个人之尊严,不肯包羞忍耻的倔强之美。谋求悦己者之时,便是《叶隐》所言及的女风之始。谋求悦己者乃是精神的化妆,《叶隐》对于这样的精神化妆是极端厌恶并僧恨的。 现今的时代,苦口之药总是以甜衣包裹,并且合乎人们心意、亦不必劳动咀嚼的种种物事变得愈来愈被人们所接受。《叶隐》的反叛时代之精神,在其所论及的这一点上,即便现代社会也一样可以沿用。 引自 二 《叶隐》之四十八精髓 回应 2020-03-30 18:44 -
《叶隐》这一本书的书名,原本是从《叶隐闻书》书名省略而来,一般也认为是最初的编撰者田代阵基所编写的原编著本之书名。《叶隐》这一书名的由来以及寓意,历来众说纷纭,但定谳之据却是没有的。 诸多推断里,一种说法是西行法师所著《山家和歌集》里有一首“记残花恋”(以残花之恋寄情)的和歌,书名便是取该和歌中“叶隐深深/散残花支离/甘心首疾唯忍者情宛然”之寓意。 第二种说法是原本蒙主君恩泽的家臣对于自己的主君取...
2020-03-30 15:41
《叶隐》这一本书的书名,原本是从《叶隐闻书》书名省略而来,一般也认为是最初的编撰者田代阵基所编写的原编著本之书名。《叶隐》这一书名的由来以及寓意,历来众说纷纭,但定谳之据却是没有的。 诸多推断里,一种说法是西行法师所著《山家和歌集》里有一首“记残花恋”(以残花之恋寄情)的和歌,书名便是取该和歌中“叶隐深深/散残花支离/甘心首疾唯忍者情宛然”之寓意。 第二种说法是原本蒙主君恩泽的家臣对于自己的主君取自我牺性之本意,且因这种忠摯在主君离世后出家退隐,层层叠嶂的叶下草庵里口述,闻听,记录,这样的意思被世人遥想为叶隐之意。 第三种说法是说著者山本常朝出家的草庵不远处,有种名叫“叶隐”的柿子,所以取这柿名以成书名。 第四种说法或可能是这样,即德川时代锅岛藩主的城堡佐贺城,据说因为树木繁多也被称作“叶隐城”,而且该藩国的武士被称作“叶隐武士”。所以这便是身为锅岛藩主家臣的山本常朝将书名取为《叶隐》的真正原因。事实上,佐贺城的护城河四周确被高大的巨木所覆盖,但是出生于佐贺城的人们却并不知道佐贺城又被称作叶隐城,所以这种说法只能是一种臆测。 引自 二 《叶隐》之四十八精髓 回应 2020-03-30 15:41 -
即或关于爱情,亦如桥川文三先生所言,《叶隐》或许是日本古典文学中唯一一本从理论上闻述情爱的书《叶隐》所言及的爱情,“忍恋”一词便足以概括之。说出的情爱,不过是轻浅流连的情爱。爱之根于中者深,发之迟存之久,心海至死亦不形于颜色,这样的情爱,才是爱之极致。《叶隐》便是这样断言爱情的。 美国式的恋爱技巧,是说出的爱,是要求之并获得之的情爱。恋爱的力量不是在心内缠绵婉转,而是由外至外的挥霍发散。然而,情...
2020-03-30 15:28
即或关于爱情,亦如桥川文三先生所言,《叶隐》或许是日本古典文学中唯一一本从理论上闻述情爱的书《叶隐》所言及的爱情,“忍恋”一词便足以概括之。说出的情爱,不过是轻浅流连的情爱。爱之根于中者深,发之迟存之久,心海至死亦不形于颜色,这样的情爱,才是爱之极致。《叶隐》便是这样断言爱情的。 美国式的恋爱技巧,是说出的爱,是要求之并获得之的情爱。恋爱的力量不是在心内缠绵婉转,而是由外至外的挥霍发散。然而,情爱的构造其实是一种宿命的悖论,情爱的挥霍发散之际也或许便是情爱湮灭跌落之时。现代的年轻者们,恋爱的机会也罢,性爱的机会也罢,其丰富,是既往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丰富之同时,现代年轻者的心内,真爱其实已经死去。倘或心内之情爱得以一直线般径直向前,占有之,其获得情爱之瞬间,爱的寂灭或许已然无数次在心中徘徊往复。现代社会独有的恋爱不感症,激情的丧失,我们不是没有目睹过。年轻者最大的情爱问题,那种矛盾与苦痛,或可说恰在于此。 战前的年轻者们曾经机巧地将爱情与肉欲区分开生活。一进人大学,学长们常常将你带至风月场所教导你怎样寻求肉欲的满足。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爱恋的女子却深恐造次,即或是手亦不敢随意碰触。 像是这样近代日本式的情爱,一面是建立在卖淫行为的牺牲之上,另一面则是藉靠此,古老清教徒式的恋爱传统得以保持。只是以这样的恋爱之见地而论的话,男性则必须有风月场所中使得男性肉欲满足的牺牲者的存在。倘或没有这样的风月场所,男性的真爱便无从得以实现,这便是男子悲剧般的生理构造所致。 但《叶隐》所以为的爱情,却不是这种半现代的,身体与情爱截然分开,言行岐出,深谙变通之道的自我恋爱保全策。《叶隐》的爱情思想中一直将死置于其间。死才是情爱的完成,死是倔强于情爱且只有死才显现出情爱之纯粹。 《叶隐》阐述的便是这样的情爱理想。 以上论及的部分或可以明白,《叶隐》其实是尝试着将一一死,作为调和所谓太平盛世的一剂烈药。这样的烈药,在过去的战国时代是如日常茶饭般被随意乱用的。只是进入太平盛世,人们似乎对于死这样的烈药,惧之、畏之,避之犹恐而不及。但是山本常朝的着目处,恰是在一一死一这剂烈药里,发见了疗治人之精神疾患的功效。 充溢着惊人的人生之智的《叶隐》著者,非常清楚人不只是向生而生而存活于这个世界,并且他也清楚人间所谓自由,其实相对于人而言是有着令人意外的悖论的,人被赋予自由的同时亦随之厌倦自由,人被赋予生命的同时却又难以承受生命之轻或重。 引自 一 《叶隐》与现代日本 回应 2020-03-30 15:28 -
再者,《叶隐》不遗余力穷其表达之极致痛斥艺能者至上的社会背后,其实是想陈述给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今的时代乃是以艺能擅长者为社会最大明星的时代,且这样的风尚正在逐渐熏染泛滥开去。 在当代,棒球选手或是电视明星正被这个时代如英雄般地追捧着。将哗众、邀宠视为专门技术的人们,放轻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格意义,归重或沦陷为一种技术的傀儡,却令人可叹地成为时代的理想要求。从这一点上论及开来,艺能人也好,技术者也...
2020-03-30 15:20
再者,《叶隐》不遗余力穷其表达之极致痛斥艺能者至上的社会背后,其实是想陈述给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今的时代乃是以艺能擅长者为社会最大明星的时代,且这样的风尚正在逐渐熏染泛滥开去。 在当代,棒球选手或是电视明星正被这个时代如英雄般地追捧着。将哗众、邀宠视为专门技术的人们,放轻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格意义,归重或沦陷为一种技术的傀儡,却令人可叹地成为时代的理想要求。从这一点上论及开来,艺能人也好,技术者也罢,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现代社会乃是技术支配的时代,也或可说是艺能人的时代。工于一艺并成为个中翘楚,乃是以一艺之长赢取了世间的喝彩。这之后,无论怎样的铺排伸张,无论怎样的望之俨然,而人得以成为完整的自我却被弃置,不过使自己堕为一种庞大机器的齿轮,或是一种器械工具而已。且这样的自陷却令人哑然地成为世间诸多人等仿效的生活目标。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看,《叶隐》对于艺能人的蔑视,确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引自 一 《叶隐》与现代日本 回应 2020-03-30 15:2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Basic Books (1977)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新潮社 (1983)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
チャールズイータトル出版 (197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白内障封面搜集 (本多)
- 汉译日本文学编年 (Shinya)
- 那些封面很美很特别的书 (4) ([已注销])
- 2011年3.1~4.30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叶隐入门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荷心 2013-05-04
把死亡上升到美学的,无出三岛其右。三岛今倘在世,视"安保条约"今对日本之重要性更非比往时,不知做何想(仅做永不可能之念想)。暴烈,精神,乃吾最欣赏之处,但倘沉溺其中,或入魔,不可取。死乃必然。死之洵美,或可是生之洵美的升华,无精神做不到,先生之洵美,方可死之洵美。
1 有用 [已注销] 2014-09-09
感觉类似帕慕克别样的色彩里读书篇。三岛读叶隐,实则类似作品精神解读。三岛的武士道精神和希腊情结外加现代思潮真是集中体现。有关现代男女礼仪变化之类不乏不良教育的影子,生死成长隐忍之爱似乎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三岛小说里都有。甚至觉得篇末生死一段在性命出售里以一种夸张甚至荒诞的方法表现得尤其明显。三岛的其中不少长姿势或觉得动人心魄的部分。附录三岛生平方知之前所谓旧官僚武士家族实际是相当了得,介错不顺感觉好... 感觉类似帕慕克别样的色彩里读书篇。三岛读叶隐,实则类似作品精神解读。三岛的武士道精神和希腊情结外加现代思潮真是集中体现。有关现代男女礼仪变化之类不乏不良教育的影子,生死成长隐忍之爱似乎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三岛小说里都有。甚至觉得篇末生死一段在性命出售里以一种夸张甚至荒诞的方法表现得尤其明显。三岛的其中不少长姿势或觉得动人心魄的部分。附录三岛生平方知之前所谓旧官僚武士家族实际是相当了得,介错不顺感觉好疼。 (展开)
4 有用 慕哲 2016-11-26
行前讀完的最後一本書,三島自戕前所持守之思想,也藉由此瞭解武士道之精神。「古來之勇者,多為特立獨行者。執著拙直剛勁,氣力強悍,充聚勇氣。」讀來令人滌蕩勇氣,精神振作。感覺武士道精神,比之陽明學,多的是對於死亡的渴望,將死亡視作生命雕塑中的最後一刀,力求盡善盡美。且將遙遠的死亡化作當下時時刻刻的存在,不單是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甚至於「為死而生」。這樣看來又有點走極端,可能是武士身份所要求的吧。程... 行前讀完的最後一本書,三島自戕前所持守之思想,也藉由此瞭解武士道之精神。「古來之勇者,多為特立獨行者。執著拙直剛勁,氣力強悍,充聚勇氣。」讀來令人滌蕩勇氣,精神振作。感覺武士道精神,比之陽明學,多的是對於死亡的渴望,將死亡視作生命雕塑中的最後一刀,力求盡善盡美。且將遙遠的死亡化作當下時時刻刻的存在,不單是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甚至於「為死而生」。這樣看來又有點走極端,可能是武士身份所要求的吧。程嬰杵臼,月照西鄉。私以為,對於生死的合適態度,是各歸其位,不輕視也不重視。武士道和佛學的基礎都是虛空,但所生之花朵各異,頗為有趣。另,感覺三島的哲學,淺顯而實際。讀來不免微笑,但又敬佩他知行合一的勇氣。《天人五衰》讀完後,暫時作別,以待重逢。 (展开)
12 有用 土佐脱藩浪人 2015-05-29
虽然书不错,不过只能看,不能乱学,否则为死狂。
0 有用 Chambord 2018-07-19
“倘若《叶隐》有某种阅读的余地的话,我想或许是从战争相反的底面,从现今横亘在我们面前、巨大的死之欲求不能实现中体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可能。……而且,就礼赞并美化死这一个意义上来说,肯定也罢,否定也罢,死却总是存在的,且不止于此,死也无庸置疑般地一点点在逼退我们的生命。”
0 有用 Puppet 2021-01-27
没有属于个人的死了,没有有意义的死了,因为没有理想和所谓大义了,不要想入非非了。。
0 有用 赶车棋社母大王 2021-01-19
在阅读《叶隐入门》的时候,可以很清晰地发现武士道精神对于『以死亡的方式求取精神的完善』极其推崇,真正意义上做到视死如归。而在这种精神引导下对于死亡的看法,就好像是宗教中极乐世界与天堂,有着至高无比的美的意义。在这种语境下,死亡反而是一种美丽的,令人向往的事物。 值得一提的是,三岛由纪夫本人受武士道精神影响很大,推崇极为严苛,自律,专注的生活与社会形态,在他的作品中多次表达对于现代社会浮华的不满。... 在阅读《叶隐入门》的时候,可以很清晰地发现武士道精神对于『以死亡的方式求取精神的完善』极其推崇,真正意义上做到视死如归。而在这种精神引导下对于死亡的看法,就好像是宗教中极乐世界与天堂,有着至高无比的美的意义。在这种语境下,死亡反而是一种美丽的,令人向往的事物。 值得一提的是,三岛由纪夫本人受武士道精神影响很大,推崇极为严苛,自律,专注的生活与社会形态,在他的作品中多次表达对于现代社会浮华的不满。最终,他于1970年自杀,奔向精神世界的至美。 在此列举当时阅读《叶隐入门》比较深刻的两句话,其实在书中相隔很远,但却有着奇妙的前后呼应,相信可以令人窥见到这种极致的思想——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归途之道。 于武士道而言,一心专念于武士之道乃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展开)
0 有用 作册半生 2021-01-14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0 有用 vieplivee 2021-01-05
我少年的时候想看这样的书而不得,后来在学校图书馆乱翻囫囵吞掉英文版的(同时还有《太阳与铁》),而现在这些中文版终于一股脑儿得出了。已经过了迫切想要看这书的年纪,就像烈日下行旅很久缺水的人在灌饱很多可口可乐之后突然看见清水。可回想起来,“要而不得”的感受也是值得珍惜。
0 有用 郁则 2021-01-04
激不起任何共情之处。一本普普通通的段子语录硬是被三岛拔高到国民性民族性之代表的高度。那些牵强附会的解释也完全是三岛心意中对某奇怪样板的映射。死亡哲学,被叙述得极为拧巴,完全和三岛所言“清洁、澄澈、爽朗的世界”毫无关系。这种死亡并不具象,可以说,更是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