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印度波罗王朝末期及后期的斯那王朝时,回教的侵入到达印度各地。欧丹多富梨寺与超行寺都被毁灭,那烂陀寺也只剩下七十人。十二世纪末,印度佛教渐渐地没落消失了!印顺法师感慨道:“义理高深的大乘佛法、神通广大的秘密大乘佛法对当时佛教的没落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唉!”《印度佛教思想史,p348》
虔诚信徒可以退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不以为然的东西是不吝惜巴掌的
学问僧写的书充满了慈悲,在佛法的角度来说,比纯学者要贴近一些。镜中窥花和人在镜中,总是有区别。
“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这个书不是我这个水平能评价的,就用法师自己的话评价吧。不过看这个书,的确看懂了不少在其它地方感觉很晦涩的东西。
有难度,还需深研
此书读起来比较晦涩,我还是坚持读下来了,读过之后总是受益匪浅,对印度佛学发展史有了清晰可循的脉络了解。
看了大小乘之争决定把这来龙去脉弄清楚
很不错的佛教思想史
需要反复读。
是《印度之佛教》的进化版,更详尽也更好读。
真正以佛法研究、传承佛法,以平等心再现真实的佛法。
信息量很大,勉强看一遍。老法师还点评了下吕澄先生
目前还没有耐心全部的读下去,只是粗略的看一下。
诚惶诚恐!
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十分深刻的教判。内容比较深,吸收的不多。
流派细分。对文风的印象不深。佛学导论推荐书目,未完全细读
立足释尊佛法本味,以流变的立场看待佛教教义演变。其目的是打破教内派系之对立,破除无谓口舌之争。舍纯粹盲目之迷信与纯粹学术之宗教研究之两边,而取其中道,以重明佛教度众生苦厄之本义。这是佛学家,而远非佛教学者之立场与意愿。说印顺长老中兴汉传义理,实非虚言。就内容而言,以追忆佛陀之菩萨行兴起解说初期大乘之形成;以中观义,贯通“早期佛法”与“初期大乘”,以“如来藏”贯穿后期大乘之演变,自觉实在精彩。但中期大乘瑜伽行及其与中观之对抗合流,义理繁琐,还需研读。
内容很详实,初读需要慢慢消化!
> 印度佛教思想史
8 有用 信心不逆熊先生 2014-10-16 17:17:14
印度波罗王朝末期及后期的斯那王朝时,回教的侵入到达印度各地。欧丹多富梨寺与超行寺都被毁灭,那烂陀寺也只剩下七十人。十二世纪末,印度佛教渐渐地没落消失了!印顺法师感慨道:“义理高深的大乘佛法、神通广大的秘密大乘佛法对当时佛教的没落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唉!”《印度佛教思想史,p348》
4 有用 rjx 2011-08-02 14:57:35
虔诚信徒可以退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不以为然的东西是不吝惜巴掌的
1 有用 猫大仙 2024-06-28 10:52:13 四川
学问僧写的书充满了慈悲,在佛法的角度来说,比纯学者要贴近一些。镜中窥花和人在镜中,总是有区别。
1 有用 土蜜蜂 2024-08-27 20:45:46 贵州
“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这个书不是我这个水平能评价的,就用法师自己的话评价吧。不过看这个书,的确看懂了不少在其它地方感觉很晦涩的东西。
0 有用 epimeleia 2014-05-23 23:14:52
有难度,还需深研
1 有用 garveyking 2013-08-15 23:54:20
此书读起来比较晦涩,我还是坚持读下来了,读过之后总是受益匪浅,对印度佛学发展史有了清晰可循的脉络了解。
1 有用 假装在地球 2012-10-24 13:24:24
看了大小乘之争决定把这来龙去脉弄清楚
0 有用 抵门杠 2017-07-05 20:05:33
很不错的佛教思想史
0 有用 黑昼 2024-09-09 08:09:56 辽宁
需要反复读。
1 有用 黄鸟青鸟 2018-03-16 21:57:23
是《印度之佛教》的进化版,更详尽也更好读。
1 有用 Life in Rose 2014-11-27 15:51:57
真正以佛法研究、传承佛法,以平等心再现真实的佛法。
1 有用 邻居的耳朵 2021-01-10 12:18:12
信息量很大,勉强看一遍。老法师还点评了下吕澄先生
0 有用 Philosophy 2020-05-24 09:06:33
目前还没有耐心全部的读下去,只是粗略的看一下。
0 有用 等待水流 2020-11-28 15:40:01
诚惶诚恐!
1 有用 阿乔 2016-06-16 09:37:15
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十分深刻的教判。内容比较深,吸收的不多。
1 有用 浅 2016-12-15 13:54:05
流派细分。对文风的印象不深。佛学导论推荐书目,未完全细读
2 有用 豆友土味玉米粒 2023-01-04 12:14:04 北京
立足释尊佛法本味,以流变的立场看待佛教教义演变。其目的是打破教内派系之对立,破除无谓口舌之争。舍纯粹盲目之迷信与纯粹学术之宗教研究之两边,而取其中道,以重明佛教度众生苦厄之本义。这是佛学家,而远非佛教学者之立场与意愿。说印顺长老中兴汉传义理,实非虚言。就内容而言,以追忆佛陀之菩萨行兴起解说初期大乘之形成;以中观义,贯通“早期佛法”与“初期大乘”,以“如来藏”贯穿后期大乘之演变,自觉实在精彩。但中期大乘瑜伽行及其与中观之对抗合流,义理繁琐,还需研读。
0 有用 归去来兮 2019-02-15 13:27:22
内容很详实,初读需要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