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的原文摘录

  • 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最准确的评价是:一半儒家,一半道家。而心学也通常被认为是这两种思想的融合,但这种浅薄的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心学丰富的内涵。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1回复 1赞 2014-02-12 21:43:45
    —— 引自第17页
  • 中庸虽说在中国很早就被提了出来,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自觉自发的将其运用自如,大多数则是迫于强权而不得不做出伪装与妥协。后者一旦脱离强权的压迫,便很容易剧变为一种极端思潮,直至付诸暴力行动。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1回复 1赞 2014-02-12 21:43:45
    —— 引自第17页
  • 儒家最初是一群巫师,而巫术在商朝是立国之本,于是这帮人就靠占个卜、跳个大神,混了一个既得利益阶层。那文字最早又是什么呢?文者,纹也。意即为统治阶层粉饰遮掩的工具。由此观之,商朝是利用政治神学来确保其统治的合法性的。 而到了殷周革命,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朝将商朝的神权政治改造为贤君政治,讲究治道,目标是创造理性的人文秩序。于是,过去的大巫小巫纷纷下岗,自谋出路,混得不好的就只有在街边摆摊算命,另一部分有追求的逐渐成为一个致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事业的阶层,就是后来孔子的儒家。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1回复 1赞 2014-02-12 21:43:45
    —— 引自第17页
  • 良知者,内心之光明也。 如何界定内心的光明? 很简单,符合自己真性情的想法就是光明。 这就跟孔子所说的“直”、“礼”和“仁”一样,是做人的三重境界。 “直”是人的真性情,地球人都有,小孩表现的最多,大人一般情况不表现出来。而孔子的“礼”是选择一种不伤害他人,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 “仁”就是“直”合于“礼”的自然流露,个体情感与理性原则的高度契合。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2回复 1赞 2014-02-12 23:30:13
    —— 引自第33页
  • 自卑懦弱的人正是由于不懂得对信息甄别取舍,又屈服于单一的世俗价值排序,使意识寄居于自己崇拜的事物当中,失去自我,发生异化。于是,当他遭遇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价值排序中的强者时(恋权者面对高官,好色者遇见美女),大脑便会缴械投降,使对方的语言和行为长驱直入,在心灵最深处攻城略地。与此同时,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四肢僵硬、畏首畏尾的外在形象一览无余,心理的弱势使其沦为对方的木偶。                           (查看原文)
    雪儿 1回复 1赞 2014-11-12 16:47:26
    —— 引自章节:第三章58节
  •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查看原文)
    我就是洋芋啊 2012-07-21 00:06:05
    —— 引自第134页
  • 临行前,阳明以《尚书》中的“深潜刚克,高明柔克”赠与三个徒弟。这八个字曾巩曾经给过解释:人之为德,高亢明爽者,本于刚,而柔有不足也,故齐之以柔克,所以救其偏;沉深潜晦者,本于柔,而刚有不足也,故济之以刚克,所以救其偏。 (查看原文)
    我就是洋芋啊 2012-07-21 02:57:16
    —— 引自第218页
  • 长期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叫"自我意识"的世界里,这是一个由你的内心和外部环境共同构筑的世界,堆砌着各种概念推理、分析综合、快乐痛苦、轻松沉重。其实,由内心产生的情绪波动、价值判断往往只是一时一地的就事论事,并非完全正确,如果不经审视与过滤就让其在意识领域占山为王,沉淀为潜意识,久而久之便会使人流于固执,是非不明。 (查看原文)
    stonetalker 2012-08-22 19:34:01
    —— 引自第120页
  • 因此,生活在虚假的"自我意识"里不能自拔的人,当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与虚假的意识发生冲突乃至将其揭穿时,空虚、寂寞、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便会油然而生。长此以往,人就会陷入到循环的自我否定之中。 可惜,没有信仰的国人对这种自我意识又有极强的心理依赖性,抽离了它便找不到别的东西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虚无、恐惧,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自我意识是一种心理功能,你必须依赖于它来生存。但是,问题就在这里。你的自我并不一定能够帮你,你所认同的东西,恰恰可能是用来控制你、奴役你心灵的。甚至,你根本就已经没有了自我,你的那个自我压根是假的,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强加给你的,你已经把自己的那个真正的自我杀死了。这个假的自我就像他人派来驻扎在你心灵里的占领军一样,你屈服于它,听它的摆布。 (查看原文)
    stonetalker 2012-08-22 19:36:22
    —— 引自第121页
  • 醉倚妙高台上月 (查看原文)
    阿蘇 2013-05-05 14:33:17
    —— 引自第13页
  • 阳明屹立船头,望着流水,凝神细思。   冀元亨走出船舱,向老师请教“心即理”。   阳明笑而不答,唤书童取来一本《战国策》,翻开第一页。   是一张战国时期的详细地图。   阳明将地图扯了下来,并将它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递给冀元亨,让他重新拼好。   冀元亨不明就里,接过纸片,开始玩拼图游戏。   不是那么好拼的。这是一张战国初年的地图,囊括的国家如下:秦、魏、韩、燕、赵、齐、楚、宋、卫、中山、鲁、滕、邹,还有一众少数民族小国分布四周,拼吧。   冀元亨搜肠刮肚,动用一切知识,也只能将战国七雄和几个大国的位置关系理顺、摆好,却整死拼不出来地图,最终无奈地望着阳明。   阳明笑了笑,让他将纸片交给书童。 冀元亨依他所言,却很不以为然:我都拼不出来,区区书童如何能够?   但见书童不去思索各国的位置关系,只将纸片翻了过来,笑着对冀元亨?:“冀先生,这地图背面是刘向(《战国策》编纂者)的画像,你将画像拼成,地图自然就拼好了。”   冀元亨恍然大悟:如果一个人对了,他的世界肯定就对了,何需向外界去求? (查看原文)
    怕冷的企鹅 2013-11-09 12:50:08
    —— 引自第104页
  • 正德七年十二月,‘升’王阳明为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四品。 太仆寺是管马的,少卿是副职——明显是‘杯具’了。 (查看原文)
    怕冷的企鹅 2013-11-09 19:39:10
    —— 引自第112页
  • 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所谓内圣外王,在内,阳明心学让人不把外界的非笑毁谤、个人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养成无所亏蔽、无所牵优、无所恐惧忧患、无所好乐愤懑。富有弹性的心理状态;对外,由于有了内在的支撑,一事当前,不待思考,所行便能执两用中、恰到好处,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即不过分也无不及,理直气壮又通权达变,最终迈入无内外之分,无人我之间,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2014-02-12 20:56:09
    —— 引自第3页
  • 人择原理说,宇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它这样。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活在一个看似调控得如此准确,以至于能孕育出生命的宇宙之中,是因为如果宇宙不是调控的那么准确,人类并不会存在,更遑论观察宇宙。 科学作为研究对象,是受到科学家主观影响的。实验物理学家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当你观察微粒子的运动方向时,你的目光所形成的压力都会影响例子的运动轨迹。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2014-02-12 21:20:22
    —— 引自第3页
  • 宇宙是一个不对流动的过程,之所以有“时间”这个概念,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运动的变化,比如一棵树从树苗长大成了大树需要好几年,这就是时间。如果它一直没有生长,我们就感觉不到时间,如果你周围包括自己从来没有任何变化,时间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所谓命运,不过是宇宙运动的一种规律。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2014-02-12 21:20:22
    —— 引自第3页
  •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2014-02-12 23:20:45
    —— 引自第33页
  • 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一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不妄为。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每个人都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目标不能实现的纠结中,这就需要时刻调整心态。老子肯定追求目标,但同时强调行动不要刻意、做作,心态要自然,学会主动放弃不可能改变的事物。心学中权变的智慧正来源于此。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2014-02-12 23:53:10
    —— 引自第39页
  • 陆九渊认为成圣之学是内在的感悟,是人格的完成和践履,由内而外,达到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而知识多寡,学问深浅并无直接联系,这也是后来王阳明“人人皆可成圣”的由来。 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2014-02-12 23:53:10
    —— 引自第39页
  • 你笑,你可以笑自己为何笑得那么无聊,皮笑肉不笑。 你哭,你可以哭自己即使哭死也无人理会,苦破嗓门无人知。 你明白了,你的心可以以它自己的活动为对象,离开自己原来的活动,重新开展一个新的活动,加诸于它自己原来的活动之上。 你可以思考你思考的思考的思考的思考的思考.....(以下根据智商高低各自略去N个‘思考’)。于是,你发现内心的活动是由一点发轫,逐渐扩大充实,生长不息,终成参天之木! 然而奇怪的是,你似乎永远也找不到那个真正的主观在哪里。当你反省主观的时候,主观已成客观;当你反省(vt)你的反省(N)时,反省(N)已成客观。于是,你觉得那个客观的我,是由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观流出的,它的源头永远无法追溯,却像永动机一样不知疲倦的延展,绘制你内心的图谱。 (查看原文)
    大苏笑了 2014-02-13 20:16:04
    —— 引自第92页
  • 泛 海 王阳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诗是王阳明遭到刘瑾迫害后,通过京杭大运河逃到福州涌泉寺,遇到了二十年前结婚当晚在老家浙江余姚一个古剎认识的一个道士,相别二十载阳明把自己的不幸遭向道士吐露后,情不自禁地作了这首《泛海》。 作为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首诗。 (查看原文)
    雪儿 2014-11-12 10:56: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3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