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就算是一时冲动杀了人,但之后又连开四枪,且从头到尾对杀人这一事实毫无悔意,性质可以算是非常恶劣了,判他一个死刑不算冤枉吧!虽说法庭上太多关注他个人的道德和宗教问题,但仍然无损于这一事实,怎么哲学就“证你无罪”了呢?此外他朋友在殴打女人时,他女朋友让他叫警察,他以不喜欢警察为由拒绝了,事后还去警察局做伪证,他这种行为很难让人接受。
从他的经历来看,他母亲虽说是去世了,但是是在养老院正常老死,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困扰,整个葬礼都是养老院安排好的,他也没出什么力。工作没什么加班,周末正常休息,上司赏识,提拔他去巴黎工作,他自己拒绝了。有生理欲望时,女朋友帮忙解决。即使他亲口说不爱女朋友,他女朋友仍然爱他,愿意和他结婚。杀人后还想方设法来探望他、安慰他。周末可以跟朋友一起到海边度假,享受生活。可以说他比大多数人都要幸运,而他亲手毁了这一切,我丝毫没有同情。
最赞回应
lz用的是正常的、约定俗成的三观去评价的,但如果跳脱出来,个人浅见,主人翁一直是用一种“抽离”的方式生活,他抽离于自己的生活之外,工作、社交、恋爱、性生活等,他从未真正地融入过,他一边生活,一边旁观,成为“旁观者”的他,是一个“局外人”,我觉得今天比较流行的“社恐”,就是初级阶段的“局外人”,在某一个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局外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它的情节,不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伦理,而在于它对主角思想,情感,情绪的描述,他所有的情绪,有些看似荒诞,但却合理,通过这些,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达到共鸣。
我挺喜欢默尔索这种抽离人间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过他确实该死,他不是无罪的,我们也没必要去证他无罪。
lz用的是正常的、约定俗成的三观去评价的,但如果跳脱出来,个人浅见,主人翁一直是用一种“抽离”的方式生活,他抽离于自己的生活之外,工作、社交、恋爱、性生活等,他从未真正地融入过,他一边生活,一边旁观,成为“旁观者”的他,是一个“局外人”,我觉得今天比较流行的“社恐”,就是初级阶段的“局外人”,在某一个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局外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它的情节,不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伦理,而在于它对主角思想,情感,情绪的描述,他所有的情绪,有些看似荒诞,但却合理,通过这些,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达到共鸣。
我挺喜欢默尔索这种抽离人间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过他确实该死,他不是无罪的,我们也没必要去证他无罪。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