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场所精神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
目录 · · · · · ·
喜欢读"场所精神"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场所精神"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透明性 8.5
-
- 城市建筑学 8.6
-
- 拼贴城市 7.6
-
- 思考建筑 8.8
-
- 建筑现象学 8.1
-
- 勒·柯布西耶全集 9.3
-
- 路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中 8.5
-
- “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 9.2
-
- 静谧与光明 8.5
-
- 建筑体验 8.1
场所精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包被的意义? | 来自嚣张的张 | 1 回应 | 2024-09-30 11:06:53 |
日八欻的翻译水平 | 来自张达玮 | 2021-05-14 12:08:23 | |
大家在看这书的时候有没有觉得版式不太舒服? | 来自guns colas | 8 回应 | 2018-04-19 11:43:06 |
翻译 | 来自刘小毛 | 4 回应 | 2014-08-19 12:17:34 |
只要出版永不言晚 | 来自艾命命 | 3 回应 | 2010-10-06 17:56:4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Rizzoli (1979)8.7分 55人读过
-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8.9分 171人读过
-
Mardaga (1997)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城市 (n)
- 建筑理论 (野城)
- 建筑理论学习 群图书QQ 149375352 (票友建筑师)
- 理论养成时 (嘉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场所精神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Sindre 2012-09-02 15:19:17
内容本身就足够飘渺,加上不靠谱的翻译...就只能随缘了,我个人来说与这本书是无缘的...
4 有用 大大夢 2012-08-27 20:03:45
“当人定居下来,一方面它置身于空间中,同时也暴露于某种环境特性中。这两种相关的精神更可能称之为“方向感”和“认同感”。想要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人必须要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晓得身置何处。而且他同时得在环境中认同自己,也就是说,他必须晓得他和某个场所是怎样的关系。”……mark
2 有用 躺平 2020-10-28 23:54:39
最大的问题是把alienation翻译成了莫名其妙的“疏离”。应该是“异化”,人的异化一直是西方的重大社会问题
8 有用 楼梯 2012-11-14 19:23:26
诺伯格的文字体现出同南欧完全不同的城市地景的认识。也许是地域差异,相对于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的城市为主的态度,诺伯格在城市地景和自然地景的区分上显得不够清晰。这种试图通过一种观念,即场所精神来解释两种截然不同的地景状态的目的,使得文章在众多地方的逻辑性显得混乱。
4 有用 ichbinluz 2016-10-02 12:44:45
同意那个"将海德格尔庸俗化"的说法。但是写的还是挺美。布拉格、喀土穆、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