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掐絲琺瑯元代末年從阿拉伯傳進中國。阿拉伯人信回教,蒙古人稱阿拉伯為大食,明初《格古要論》於是稱掐絲琺瑯為「大食窰」、「鬼國窰」,後來稱「法藍」、「法朗」,明末清初小牛說的《春明夢餘錄》改叫「琺瑯」。聽說十五世紀明代景泰年間藍地掐絲琺瑯色溫質潤,「景泰藍」大名大紅,掐絲琺瑯隨之也叫景泰藍。古玩行裏都愛說明代燒造技術還不完美,掐絲琺瑯釉面多氣孔多污染多臘補,要到清代才大有改進:「其實,清代掐絲琺瑯儘管釉質更見鮮亮,氣孔和傷缺依然不少,那是歲月的印記。真的光滑無瑕反倒擔心是新仿的了!」不少明清琺瑯器,確然都帶着許多氣孔和零星的小傷缺,而且跟故宮的藏品一樣,都是些茶罐、酒盞、提籃、花觚、花插、梅瓶、香爐、圓盤、龍尊,偶然見過一兩件小小的齋戒牌、香囊、葫蘆佩件,都不便宜,當然也都算不得是文房清玩。
本書是董橋今年最新作品, 其中著墨最多的是作者和沈從文先、張充...
掐絲琺瑯元代末年從阿拉伯傳進中國。阿拉伯人信回教,蒙古人稱阿拉伯為大食,明初《格古要論》於是稱掐絲琺瑯為「大食窰」、「鬼國窰」,後來稱「法藍」、「法朗」,明末清初小牛說的《春明夢餘錄》改叫「琺瑯」。聽說十五世紀明代景泰年間藍地掐絲琺瑯色溫質潤,「景泰藍」大名大紅,掐絲琺瑯隨之也叫景泰藍。古玩行裏都愛說明代燒造技術還不完美,掐絲琺瑯釉面多氣孔多污染多臘補,要到清代才大有改進:「其實,清代掐絲琺瑯儘管釉質更見鮮亮,氣孔和傷缺依然不少,那是歲月的印記。真的光滑無瑕反倒擔心是新仿的了!」不少明清琺瑯器,確然都帶着許多氣孔和零星的小傷缺,而且跟故宮的藏品一樣,都是些茶罐、酒盞、提籃、花觚、花插、梅瓶、香爐、圓盤、龍尊,偶然見過一兩件小小的齋戒牌、香囊、葫蘆佩件,都不便宜,當然也都算不得是文房清玩。
本書是董橋今年最新作品, 其中著墨最多的是作者和沈從文先、張充和女史的書畫因緣,讀來令人愛不釋手。
作者简介 · · · · · ·
董橋,福建晉江人,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研究多年,又在倫敦英國廣播電台中文部從事新聞工作。現任《蘋果日報》社長。先後曾任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文顧問,《明報》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主任,《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文學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成都、瀋陽出版文集十多種。
丛书信息
景泰藍之夜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景泰藍之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景泰蓝之夜---再读董桥

读着董桥的散文,在秋天醒来
> 更多书评 12篇
-
我不懂崑曲卻愛聽崑曲。當年季老太太說,崑曲奠基人是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多年後翻書刊看到他的一些事蹟,說他嘉靖年間融滙各腔及江南民歌曲調整理流行崑山一帶的曲腔,創造「水磨腔」。「水磨」二字纏綿,一看傾倒,至今不忘,腔調舒徐宛轉,如松風,如溪流,幾經魏良輔女婿張野塘幫老丈人修飾終於越加圓滿。我沒見過魏良輔那部《南詞引正》,聽說那才是論述崑腔唱法的第一部要著。倒是張充和先生這冊《牡丹亭》工尺譜的小...
2020-08-08 19:03
我不懂崑曲卻愛聽崑曲。當年季老太太說,崑曲奠基人是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多年後翻書刊看到他的一些事蹟,說他嘉靖年間融滙各腔及江南民歌曲調整理流行崑山一帶的曲腔,創造「水磨腔」。「水磨」二字纏綿,一看傾倒,至今不忘,腔調舒徐宛轉,如松風,如溪流,幾經魏良輔女婿張野塘幫老丈人修飾終於越加圓滿。我沒見過魏良輔那部《南詞引正》,聽說那才是論述崑腔唱法的第一部要著。倒是張充和先生這冊《牡丹亭》工尺譜的小楷惹我聯想翩躚:字字娉婷,句句玉樹,不愧是書藝上的「水磨」筆意!白先勇送我的《色膽包天玉簪記》裏張淑香淺談書法與崑曲因緣,她說張充和把書法懸腕的懸意延伸為各路藝術創作的境界,入神忘我,天機自動。我想充和先生抄錄<拾畫>、<叫畫>、<硬拷>工尺譜之際,一定潛沉在前人和她自家的唱腔之中:千帆過盡,消息浮沉,異邦綠蔭庭院只剩一筆柔腸千千結,怪不得寫出來的冊頁恰似月移花影,玉瘦香濃,任誰見了都不忍釋手。 引自第137页 回应 2020-08-08 19:03 -
張愛玲說她大概是嚮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連「幽州」這樣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帶神秘感,「因為是古代地名,彷彿更遠,近北極圈,太陽升不起來,整天昏黑」。她說學生時代在港大看到考古學的圖片,才發現了史前。國外圖書館這一類的書多,大看之下,人種學又比考古學還更古:「作為逃避,是不能跑得更遠了。逃避本來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吟到夕陽山外山‘,至少推廣地平線,胸襟開闊點。」「吟到夕陽山外山」是龔定庵的詩:「未...
2020-08-08 18:37
張愛玲說她大概是嚮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連「幽州」這樣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帶神秘感,「因為是古代地名,彷彿更遠,近北極圈,太陽升不起來,整天昏黑」。她說學生時代在港大看到考古學的圖片,才發現了史前。國外圖書館這一類的書多,大看之下,人種學又比考古學還更古:「作為逃避,是不能跑得更遠了。逃避本來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吟到夕陽山外山‘,至少推廣地平線,胸襟開闊點。」「吟到夕陽山外山」是龔定庵的詩:「未濟終焉心縹緲,萬事都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我偏愛張愛玲的《張看》,百看不厭,好幾篇都寫得又豐滿又整潔,一點「髒衣服的氣味」都沒有,更不用說江南人說的「霧數」(她用「作為」二字倒是敗筆了)。她說文人甘心守在「文字獄」裏面的不外是「文字的韻味」,說她家裏有一隻舊式朱漆皮箱,箱蓋裏面貼著的那幾行字她看了喜歡抄了下來:「是近代的通俗文字,和我們也像是隔了一層,略有點神秘感」!我家裏偏巧也有一隻朱漆皮箱,也是光緒年間的箱子,箱蓋裏也貼著一張水紅廣告紙,字句比張愛玲抄錄的那段精短:「吳寶興號。本號開設上洋小東門內益慶橋堍朝西門面便是自造真皮牛皮箱匣時式提箱各口貨箱一應俱全發客。」「堍」讀如「兔」,橋兩頭靠近平地的地方叫橋堍。這樣神秘的老招徠馬婭怕是沒法意會。張愛玲的英文書怕也不會提:太唐山了。 引自第117页 祖上偏巧也有一隻朱漆皮箱,清末的具體年號不記得了。裏面也有相應的廣告,記得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一家字號出品,祖上有人去臺灣做官買的。
回应 2020-08-08 18:37 -
我手邊這件沈先生的小手卷橫一一七厘米,縱八厘米,張充和在裱畫店裏找到的舊紙裁邊,紙色泛黃,墨光潤亮,一手淳厚樸實的小行草抄錄四首小詞,一筆落成氣象萬千。第一首是《臨江仙》:「細雨還晴晴又雨,落英已自繽紛。萋萋芳草礙行人。歡情餘白袷,暖意失紅巾。往日有誰堪共惜,流鶯不解傷春。離騷心事遠遊身。西江何限水,南北幾多塵。」第二首《清平樂》:「巴渝芳草,綠遍連天道。此日江南應更好,誰信歸期尚早。欄邊雨潤...
2020-08-08 16:21
我手邊這件沈先生的小手卷橫一一七厘米,縱八厘米,張充和在裱畫店裏找到的舊紙裁邊,紙色泛黃,墨光潤亮,一手淳厚樸實的小行草抄錄四首小詞,一筆落成氣象萬千。第一首是《臨江仙》:「細雨還晴晴又雨,落英已自繽紛。萋萋芳草礙行人。歡情餘白袷,暖意失紅巾。往日有誰堪共惜,流鶯不解傷春。離騷心事遠遊身。西江何限水,南北幾多塵。」第二首《清平樂》:「巴渝芳草,綠遍連天道。此日江南應更好,誰信歸期尚早。欄邊雨潤煙迷,青枝濕度黃鸝。不意遠山眉嫵,新來也有顰時。」第三首《玉樓春》:「依前省識桃花面,幾日東風隨處見。遠山爭學畫時眉,流水更橫臨去眼。春情漸老春光賤,浪擲榆錢抛柳綫。繁紅著酒太熏人,回首來遊無一半。」第四首也是《玉樓春》:「雕欄又拂春風暖,不道天長人更遠。旋驚浪蕊望中休,卻惱游絲空裏亂。江流那管西人怨,東下連波無顧反。蓬萊清淺幾時曾,三見梁間棲海燕。」收尾四十多字題識也可喜:「充和女弟出舊箋囑書。此是剪餘破紙,偶然欲試筆,遂錄近作小詞四首,尚覺可存,以是知世間無棄材,只看如何用之耳。尹默。」 引自第81页 回应 2020-08-08 16:21 -
老民國書家我看得多也看得歡喜的只數吳昌碩、陸潤庠、沈曾植和李瑞清,館閣都化了,碑味都熟了,金石氣息蒼潤得不得了。民國第二代書家我愛于右任,愛李叔同,愛溥心畬,愛沈尹默,愛臺靜農。葉恭綽碑帖相融,古拙生辣,我只看懂了他的氣勢看不懂他的心路。謝無量精氣內涵,以拙為巧,儘管于右任嘆服他的筆韻,我到底識見淺陋,瞻仰不出那份襟懷。沈尹默不同,胎息歐褚而不見歐褚,宗法二王而不見二王,碑影浮動帖意頡頏之間字...
2020-08-08 15:23
老民國書家我看得多也看得歡喜的只數吳昌碩、陸潤庠、沈曾植和李瑞清,館閣都化了,碑味都熟了,金石氣息蒼潤得不得了。民國第二代書家我愛于右任,愛李叔同,愛溥心畬,愛沈尹默,愛臺靜農。葉恭綽碑帖相融,古拙生辣,我只看懂了他的氣勢看不懂他的心路。謝無量精氣內涵,以拙為巧,儘管于右任嘆服他的筆韻,我到底識見淺陋,瞻仰不出那份襟懷。沈尹默不同,胎息歐褚而不見歐褚,宗法二王而不見二王,碑影浮動帖意頡頏之間字字有我,往深裏看那是他天生的晉人氣概,誰都不像,只像秋明!聽說民國書法「縱勢為尚」,「變古為新」,說說容易,書家修煉兩輩子未必修得到:湯圓不是人人吃進胃裏都「化」得了的。 引自第66页 《沈尹默蜀中墨跡》裏收了兩件小品我暗暗迷戀了十年。一件是差可盈掌的小手卷,是張充和從裱畫店裏撿到的舊紙裁邊,色古發墨,沈尹默說「偶然欲試筆,遂錄近作小詞四首,尚覺可存」。一件是寫在兩頁手繪彩紋界格裏的三首《虞美人》,是張充和從古董店裏帶去讓沈先生高興的舊紙。承充老相讓,這兩件矜貴小品前幾天白慎謙終於寄來給我了。拆封相見,酒醒天涯,如真如幻,鬚眉果然曲中老,只剩笛裏關山千千叠。《虞美人》第一首:「林花慣作新裝束,競惹游人目。層巒點黛水拖藍,處處煙簑雨笠似江南。飛紅已逐東流遠,莫道春情淺。光風草際弄新晴,卻向綠陰濃處聽啼鶯。」第二首:「清和時候憐芳草,眼底天涯道。江湖滿地滯行舟,歲歲門前春水接天流。明年擬辦東歸去,櫻筍堆中住。量船載酒恰相便,醉臥綠楊堤畔晚風前。」第三首:「此生一任兵間老,莫負清樽好。眾禽百卉是吾憐,看取一番風雨一番新。乾坤整頓知非易,也是尋常事。石林茅屋有灣碕,與子平分風月復何疑。」結尾說:「虞美人詞三首答馬湛翁。充和來,以舊箋見示,因為錄此詞一過。乙酉夏始雨中。石田小築尹默」。那是一九四五年。 這樣古秀的箋紙,這樣婉約的小詞,這樣雍穆的書法,説穿了几乎是走過老民國歲月的人獨有的本事。撇開沈尹默萬年抄錄那許多毛潤之詩詞不説,他留給充和的一紙一字都可親可敬,合該承傳:沒有一個簡體字,字字繁體,字字傳統,字字消息,仿佛兵劫過後綠楊堤畔古舊的晚風。 引自第67页 回应 2020-08-08 15:23
-
山笑う (风物长。)
-
我不懂崑曲卻愛聽崑曲。當年季老太太說,崑曲奠基人是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多年後翻書刊看到他的一些事蹟,說他嘉靖年間融滙各腔及江南民歌曲調整理流行崑山一帶的曲腔,創造「水磨腔」。「水磨」二字纏綿,一看傾倒,至今不忘,腔調舒徐宛轉,如松風,如溪流,幾經魏良輔女婿張野塘幫老丈人修飾終於越加圓滿。我沒見過魏良輔那部《南詞引正》,聽說那才是論述崑腔唱法的第一部要著。倒是張充和先生這冊《牡丹亭》工尺譜的小...
2020-08-08 19:03
我不懂崑曲卻愛聽崑曲。當年季老太太說,崑曲奠基人是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多年後翻書刊看到他的一些事蹟,說他嘉靖年間融滙各腔及江南民歌曲調整理流行崑山一帶的曲腔,創造「水磨腔」。「水磨」二字纏綿,一看傾倒,至今不忘,腔調舒徐宛轉,如松風,如溪流,幾經魏良輔女婿張野塘幫老丈人修飾終於越加圓滿。我沒見過魏良輔那部《南詞引正》,聽說那才是論述崑腔唱法的第一部要著。倒是張充和先生這冊《牡丹亭》工尺譜的小楷惹我聯想翩躚:字字娉婷,句句玉樹,不愧是書藝上的「水磨」筆意!白先勇送我的《色膽包天玉簪記》裏張淑香淺談書法與崑曲因緣,她說張充和把書法懸腕的懸意延伸為各路藝術創作的境界,入神忘我,天機自動。我想充和先生抄錄<拾畫>、<叫畫>、<硬拷>工尺譜之際,一定潛沉在前人和她自家的唱腔之中:千帆過盡,消息浮沉,異邦綠蔭庭院只剩一筆柔腸千千結,怪不得寫出來的冊頁恰似月移花影,玉瘦香濃,任誰見了都不忍釋手。 引自第137页 回应 2020-08-08 19:03 -
張愛玲說她大概是嚮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連「幽州」這樣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帶神秘感,「因為是古代地名,彷彿更遠,近北極圈,太陽升不起來,整天昏黑」。她說學生時代在港大看到考古學的圖片,才發現了史前。國外圖書館這一類的書多,大看之下,人種學又比考古學還更古:「作為逃避,是不能跑得更遠了。逃避本來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吟到夕陽山外山‘,至少推廣地平線,胸襟開闊點。」「吟到夕陽山外山」是龔定庵的詩:「未...
2020-08-08 18:37
張愛玲說她大概是嚮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連「幽州」這樣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帶神秘感,「因為是古代地名,彷彿更遠,近北極圈,太陽升不起來,整天昏黑」。她說學生時代在港大看到考古學的圖片,才發現了史前。國外圖書館這一類的書多,大看之下,人種學又比考古學還更古:「作為逃避,是不能跑得更遠了。逃避本來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吟到夕陽山外山‘,至少推廣地平線,胸襟開闊點。」「吟到夕陽山外山」是龔定庵的詩:「未濟終焉心縹緲,萬事都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我偏愛張愛玲的《張看》,百看不厭,好幾篇都寫得又豐滿又整潔,一點「髒衣服的氣味」都沒有,更不用說江南人說的「霧數」(她用「作為」二字倒是敗筆了)。她說文人甘心守在「文字獄」裏面的不外是「文字的韻味」,說她家裏有一隻舊式朱漆皮箱,箱蓋裏面貼著的那幾行字她看了喜歡抄了下來:「是近代的通俗文字,和我們也像是隔了一層,略有點神秘感」!我家裏偏巧也有一隻朱漆皮箱,也是光緒年間的箱子,箱蓋裏也貼著一張水紅廣告紙,字句比張愛玲抄錄的那段精短:「吳寶興號。本號開設上洋小東門內益慶橋堍朝西門面便是自造真皮牛皮箱匣時式提箱各口貨箱一應俱全發客。」「堍」讀如「兔」,橋兩頭靠近平地的地方叫橋堍。這樣神秘的老招徠馬婭怕是沒法意會。張愛玲的英文書怕也不會提:太唐山了。 引自第117页 祖上偏巧也有一隻朱漆皮箱,清末的具體年號不記得了。裏面也有相應的廣告,記得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一家字號出品,祖上有人去臺灣做官買的。
回应 2020-08-08 18:37
-
我不懂崑曲卻愛聽崑曲。當年季老太太說,崑曲奠基人是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多年後翻書刊看到他的一些事蹟,說他嘉靖年間融滙各腔及江南民歌曲調整理流行崑山一帶的曲腔,創造「水磨腔」。「水磨」二字纏綿,一看傾倒,至今不忘,腔調舒徐宛轉,如松風,如溪流,幾經魏良輔女婿張野塘幫老丈人修飾終於越加圓滿。我沒見過魏良輔那部《南詞引正》,聽說那才是論述崑腔唱法的第一部要著。倒是張充和先生這冊《牡丹亭》工尺譜的小...
2020-08-08 19:03
我不懂崑曲卻愛聽崑曲。當年季老太太說,崑曲奠基人是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多年後翻書刊看到他的一些事蹟,說他嘉靖年間融滙各腔及江南民歌曲調整理流行崑山一帶的曲腔,創造「水磨腔」。「水磨」二字纏綿,一看傾倒,至今不忘,腔調舒徐宛轉,如松風,如溪流,幾經魏良輔女婿張野塘幫老丈人修飾終於越加圓滿。我沒見過魏良輔那部《南詞引正》,聽說那才是論述崑腔唱法的第一部要著。倒是張充和先生這冊《牡丹亭》工尺譜的小楷惹我聯想翩躚:字字娉婷,句句玉樹,不愧是書藝上的「水磨」筆意!白先勇送我的《色膽包天玉簪記》裏張淑香淺談書法與崑曲因緣,她說張充和把書法懸腕的懸意延伸為各路藝術創作的境界,入神忘我,天機自動。我想充和先生抄錄<拾畫>、<叫畫>、<硬拷>工尺譜之際,一定潛沉在前人和她自家的唱腔之中:千帆過盡,消息浮沉,異邦綠蔭庭院只剩一筆柔腸千千結,怪不得寫出來的冊頁恰似月移花影,玉瘦香濃,任誰見了都不忍釋手。 引自第137页 回应 2020-08-08 19:03 -
張愛玲說她大概是嚮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連「幽州」這樣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帶神秘感,「因為是古代地名,彷彿更遠,近北極圈,太陽升不起來,整天昏黑」。她說學生時代在港大看到考古學的圖片,才發現了史前。國外圖書館這一類的書多,大看之下,人種學又比考古學還更古:「作為逃避,是不能跑得更遠了。逃避本來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吟到夕陽山外山‘,至少推廣地平線,胸襟開闊點。」「吟到夕陽山外山」是龔定庵的詩:「未...
2020-08-08 18:37
張愛玲說她大概是嚮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連「幽州」這樣的字眼看了都森森然帶神秘感,「因為是古代地名,彷彿更遠,近北極圈,太陽升不起來,整天昏黑」。她說學生時代在港大看到考古學的圖片,才發現了史前。國外圖書館這一類的書多,大看之下,人種學又比考古學還更古:「作為逃避,是不能跑得更遠了。逃避本來也是看書的功用之一,’吟到夕陽山外山‘,至少推廣地平線,胸襟開闊點。」「吟到夕陽山外山」是龔定庵的詩:「未濟終焉心縹緲,萬事都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我偏愛張愛玲的《張看》,百看不厭,好幾篇都寫得又豐滿又整潔,一點「髒衣服的氣味」都沒有,更不用說江南人說的「霧數」(她用「作為」二字倒是敗筆了)。她說文人甘心守在「文字獄」裏面的不外是「文字的韻味」,說她家裏有一隻舊式朱漆皮箱,箱蓋裏面貼著的那幾行字她看了喜歡抄了下來:「是近代的通俗文字,和我們也像是隔了一層,略有點神秘感」!我家裏偏巧也有一隻朱漆皮箱,也是光緒年間的箱子,箱蓋裏也貼著一張水紅廣告紙,字句比張愛玲抄錄的那段精短:「吳寶興號。本號開設上洋小東門內益慶橋堍朝西門面便是自造真皮牛皮箱匣時式提箱各口貨箱一應俱全發客。」「堍」讀如「兔」,橋兩頭靠近平地的地方叫橋堍。這樣神秘的老招徠馬婭怕是沒法意會。張愛玲的英文書怕也不會提:太唐山了。 引自第117页 祖上偏巧也有一隻朱漆皮箱,清末的具體年號不記得了。裏面也有相應的廣告,記得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一家字號出品,祖上有人去臺灣做官買的。
回应 2020-08-08 18:37 -
我手邊這件沈先生的小手卷橫一一七厘米,縱八厘米,張充和在裱畫店裏找到的舊紙裁邊,紙色泛黃,墨光潤亮,一手淳厚樸實的小行草抄錄四首小詞,一筆落成氣象萬千。第一首是《臨江仙》:「細雨還晴晴又雨,落英已自繽紛。萋萋芳草礙行人。歡情餘白袷,暖意失紅巾。往日有誰堪共惜,流鶯不解傷春。離騷心事遠遊身。西江何限水,南北幾多塵。」第二首《清平樂》:「巴渝芳草,綠遍連天道。此日江南應更好,誰信歸期尚早。欄邊雨潤...
2020-08-08 16:21
我手邊這件沈先生的小手卷橫一一七厘米,縱八厘米,張充和在裱畫店裏找到的舊紙裁邊,紙色泛黃,墨光潤亮,一手淳厚樸實的小行草抄錄四首小詞,一筆落成氣象萬千。第一首是《臨江仙》:「細雨還晴晴又雨,落英已自繽紛。萋萋芳草礙行人。歡情餘白袷,暖意失紅巾。往日有誰堪共惜,流鶯不解傷春。離騷心事遠遊身。西江何限水,南北幾多塵。」第二首《清平樂》:「巴渝芳草,綠遍連天道。此日江南應更好,誰信歸期尚早。欄邊雨潤煙迷,青枝濕度黃鸝。不意遠山眉嫵,新來也有顰時。」第三首《玉樓春》:「依前省識桃花面,幾日東風隨處見。遠山爭學畫時眉,流水更橫臨去眼。春情漸老春光賤,浪擲榆錢抛柳綫。繁紅著酒太熏人,回首來遊無一半。」第四首也是《玉樓春》:「雕欄又拂春風暖,不道天長人更遠。旋驚浪蕊望中休,卻惱游絲空裏亂。江流那管西人怨,東下連波無顧反。蓬萊清淺幾時曾,三見梁間棲海燕。」收尾四十多字題識也可喜:「充和女弟出舊箋囑書。此是剪餘破紙,偶然欲試筆,遂錄近作小詞四首,尚覺可存,以是知世間無棄材,只看如何用之耳。尹默。」 引自第81页 回应 2020-08-08 16:21 -
老民國書家我看得多也看得歡喜的只數吳昌碩、陸潤庠、沈曾植和李瑞清,館閣都化了,碑味都熟了,金石氣息蒼潤得不得了。民國第二代書家我愛于右任,愛李叔同,愛溥心畬,愛沈尹默,愛臺靜農。葉恭綽碑帖相融,古拙生辣,我只看懂了他的氣勢看不懂他的心路。謝無量精氣內涵,以拙為巧,儘管于右任嘆服他的筆韻,我到底識見淺陋,瞻仰不出那份襟懷。沈尹默不同,胎息歐褚而不見歐褚,宗法二王而不見二王,碑影浮動帖意頡頏之間字...
2020-08-08 15:23
老民國書家我看得多也看得歡喜的只數吳昌碩、陸潤庠、沈曾植和李瑞清,館閣都化了,碑味都熟了,金石氣息蒼潤得不得了。民國第二代書家我愛于右任,愛李叔同,愛溥心畬,愛沈尹默,愛臺靜農。葉恭綽碑帖相融,古拙生辣,我只看懂了他的氣勢看不懂他的心路。謝無量精氣內涵,以拙為巧,儘管于右任嘆服他的筆韻,我到底識見淺陋,瞻仰不出那份襟懷。沈尹默不同,胎息歐褚而不見歐褚,宗法二王而不見二王,碑影浮動帖意頡頏之間字字有我,往深裏看那是他天生的晉人氣概,誰都不像,只像秋明!聽說民國書法「縱勢為尚」,「變古為新」,說說容易,書家修煉兩輩子未必修得到:湯圓不是人人吃進胃裏都「化」得了的。 引自第66页 《沈尹默蜀中墨跡》裏收了兩件小品我暗暗迷戀了十年。一件是差可盈掌的小手卷,是張充和從裱畫店裏撿到的舊紙裁邊,色古發墨,沈尹默說「偶然欲試筆,遂錄近作小詞四首,尚覺可存」。一件是寫在兩頁手繪彩紋界格裏的三首《虞美人》,是張充和從古董店裏帶去讓沈先生高興的舊紙。承充老相讓,這兩件矜貴小品前幾天白慎謙終於寄來給我了。拆封相見,酒醒天涯,如真如幻,鬚眉果然曲中老,只剩笛裏關山千千叠。《虞美人》第一首:「林花慣作新裝束,競惹游人目。層巒點黛水拖藍,處處煙簑雨笠似江南。飛紅已逐東流遠,莫道春情淺。光風草際弄新晴,卻向綠陰濃處聽啼鶯。」第二首:「清和時候憐芳草,眼底天涯道。江湖滿地滯行舟,歲歲門前春水接天流。明年擬辦東歸去,櫻筍堆中住。量船載酒恰相便,醉臥綠楊堤畔晚風前。」第三首:「此生一任兵間老,莫負清樽好。眾禽百卉是吾憐,看取一番風雨一番新。乾坤整頓知非易,也是尋常事。石林茅屋有灣碕,與子平分風月復何疑。」結尾說:「虞美人詞三首答馬湛翁。充和來,以舊箋見示,因為錄此詞一過。乙酉夏始雨中。石田小築尹默」。那是一九四五年。 這樣古秀的箋紙,這樣婉約的小詞,這樣雍穆的書法,説穿了几乎是走過老民國歲月的人獨有的本事。撇開沈尹默萬年抄錄那許多毛潤之詩詞不説,他留給充和的一紙一字都可親可敬,合該承傳:沒有一個簡體字,字字繁體,字字傳統,字字消息,仿佛兵劫過後綠楊堤畔古舊的晚風。 引自第67页 回应 2020-08-08 15:2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海豚出版社 (2012)7.9分 315人读过
-
海豚出版社 (2014)8.1分 104人读过
-
每满99再减5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景泰藍之夜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希谷 2012-02-07
我迷恋他大半生经历的轶事,说不尽的回忆,道不清的愁绪。更迷他笔底烟雨朦胧的古意。我觊觎那一叠秀雅的信笺许久了。
0 有用 骆蓝 2011-10-12
在书店里看到显得装帧最普通的一本,但是终于买回家,在床头的灯下捧着读时,又显得极其贵重了。
0 有用 梅菲斯特 2013-02-17
已出。
0 有用 陀思妥曼妥思 2013-01-11
最近是董桥马拉松
1 有用 阅后即焚 2014-08-23
我这本是蓝色的
0 有用 我是知白 2021-04-10
因我不识得几个人,所以大半往事都不明所以,唯有讲到余英时、胡适、老舍才有点兴趣。但很喜欢其中一篇。作者应朋友之急翻译“sunny -side up”煎蛋,他称为“向阳蛋”。有意趣。
0 有用 稚趣君 2020-08-08
讀來清爽,心馳神往。
0 有用 Lilei_catcher 2020-02-01
娓娓道来的历史,字字珠玑的故事。很多的文人雅士活灵活现在了作者的笔尖,饱满而又不失风骨;诸多的文房雅是融会贯通出了珐琅的炫彩,厚重而又跃然纸上。短片随笔是董桥的特色,更是精髓,百看不厌,再读通灵。
0 有用 小丑向月亮生气 2019-10-01
如果当成杂物传来考究,是非常有意思的。很漂亮的文学小品,如果说伍尔夫写的是细腻的思绪,莱幸写的是女性的社会现实,董桥就是专门写赏心悦目的文字的。
0 有用 信然 2019-09-08
“陌生里透著舊日夢億,時光錯亂,關山無限,是歌是哭,茫然無憑⋯⋯”——寫古物的一本,淡雅,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