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的笔记(5)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mona其实在阴笑 (눈_눈)

    路易斯自欺欺人的做法可以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我欺骗”(bad faith)来解释。 人类的现实处于自由与责任的复杂关系里,自欺的意识忽视它们的内在关联,企图逃避对于自己所自由选择的东西该负的责任。它的逃避方式是:对自己和别人都声称,事情已被事先决定了,根本不可能是别的样子。一个堕入自欺状态的人将其自身仅视为受制于外在影响的被动主体,自欺拒绝承认人类是自我决定的存在者,自欺植根于我们自由的意识;它之...

    2011-09-17 16:36:52

  • mona其实在阴笑 (눈_눈)

    ……换言之,存在主义者脱离于上述所有权威,独立面对并无绝对道德的宇宙并需建立起自身的权威系统;存在主义者“本体论上的不安全感”来自宇宙的“相对主义、无意义,甚至虚无主义”带来的痛苦和焦虑。然而存在主义中有一个成分将人类从自杀式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选择的自由和责任的道德规范。人类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行为,塑造有意义、有道德的人生,并为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承担责任。而在此,存在主义与后存在主义的差异产生...

    2011-09-17 16:21:47

  • mona其实在阴笑 (눈_눈)

    而这一形象酷似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有魅力的、引人注目的贵族青年,悲剧性的、孤傲的、有着恶魔般的自恋欲和控制欲;多是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不难解释,作为一位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拜伦深受当时盛行的哥特之风影响,将“哥特式恶棍”与他创造的“拜伦式英雄”杂糅起来。

    2011-09-17 15:47:27

  • mona其实在阴笑 (눈_눈)

    哥特作为一种亚文化,在不同的形式中表现了人类不敢直视与承认的阴暗面。 乱伦、同性恋、不同的性癖这些被主流文化和伦理道德排除在外,而又是在人类中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在哥特文化中显然不能成为禁忌。 哥特文学作为一种“边缘文学”,必然有着哥特文化以上的特点。 这种“揭伤疤”的艺术模式,为一些人所反感。 认为同性恋、乱伦等为变态性癖,是心理病态,从一开始就带有成见,一味沿崇一般伦理的标准,无法客观思考的研...

    2011-09-17 15:05:50

  • mona其实在阴笑 (눈_눈)

    你们都牛逼== 都看出来坡乱伦向了 这点觉悟都没有 就不要研究哥特了 乱伦、同性恋、SM……何时是哥特仅有的特征了 这是人类均有的特征 这些哥特的附带衍生物特有的黑暗和原始在局外人眼中变得特别显眼 《厄舍》可谓是乱伦母题在哥特创作中的极致体现。 坡对乱伦题材的选择与其个人的情感经历不无联系。1835年,坡与年仅13岁的表妹费吉尼亚·克莱姆(Virginia Clemm)秘密结婚,并一直称她为“妹妹”。而在坡的短篇创作中,他多...

    2011-09-17 14:46:13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

>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