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短评

热门
  • 1 秋山 2022-03-20 23:10:37

    匆匆翻了一遍,或因个人偏好作祟,整个阅读过程都非常在意思潮“影响”、受众反应这一方面内容的缺失。作者介绍的大多是持“科学救国”论者的各种主张,让人有些怀疑未展示史料而直接给出的关于任鸿隽及科学社众人在思潮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观点主张或可以精确界定和辨析,但一思潮的影响真的可以精确界定是源于某种主张吗?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其中观点最纯粹(?)的,还是影响力最大的?

  • 0 有椒 2020-04-06 10:23:02

    本书梳理了科学救国思潮从20世纪初初步产生,到抗战后转向“科学建国”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似乎“科学救国”思潮源于“救国”,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科学的认识,最终落脚于对“科学精神”的强调。关于“科学救国思潮”在思想史上的性质,其实作者梳理得并不是很清楚,既然称“科学救国思潮的宣传者力图把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输入中国,取代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价值体系”,那么它与唯科学主义似乎是十分相似的。本书评价科学救国思潮,看到了它在具体意义上的价值,却也指出了它根本性的问题,即科学本身不能解决科学外部发展的环境的问题,强调民主革命是科学救国的前提,并在抗战建国一节中称,时人已然了解抗战胜利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结果。不过这些结论,作者都未结合具体史料充分说明,仍有一种历史的辉格主义的感觉。

  • 1 蒲桃游履 2020-03-13 10:35:00

    其实翻看目录时还以为仅是按照单线时间顺序从清末到建国进行梳理,但是读下去才发现其实里面涉及到了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科学的定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研究院所的设立过程等等。但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全文似乎有许多潜藏的线索,对任何一个议题都不免浅尝辄止,前后主题之间也不免有重复冲突。近代中国的科学救国思潮,本就是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无法绕过的主题,几乎贯穿近现代史始终。且对于06年成文的博士论文,也不能完全以当今的学术眼光苛求。总之本书算作提纲挈领之作,各章节中的问题仍然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究。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