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培文
副标题: 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
出版年: 2010-8
页数: 400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ISBN: 978730117586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培文
副标题: 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
出版年: 2010-8
页数: 400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ISBN: 978730117586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分九章,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叙述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在本书中,文学史始终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其经历的曲折,而是在整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其发生的必然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
革命/叙述的创作者
· · · · · ·
-
蔡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
目录 · · · · · ·
导论 "革命中国"及其相关的文学表述 1
第一章 国家/地方:革命想象中的冲突、调和与妥协 22
一、"地方"风景的叙述以及"风景"再建的困惑 25
二、动员和改造中的"地方" 36
三、脱域、在地和"地方"的保存或者现代性的转换 56
结语 69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国家/地方:革命想象中的冲突、调和与妥协 22
一、"地方"风景的叙述以及"风景"再建的困惑 25
二、动员和改造中的"地方" 36
三、脱域、在地和"地方"的保存或者现代性的转换 56
结语 69
· · · · · · (更多)
导论 "革命中国"及其相关的文学表述 1
第一章 国家/地方:革命想象中的冲突、调和与妥协 22
一、"地方"风景的叙述以及"风景"再建的困惑 25
二、动员和改造中的"地方" 36
三、脱域、在地和"地方"的保存或者现代性的转换 56
结语 69
第二章 动员结构、群众、干部和知识分子 73
一、动员结构 73
二、群众 90
三、干部 99
四、知识分子 116
结语 122
第三章 青年、爱情、自然权利和性 125
一、青年或者"青年政治" 126
二、爱情或者"爱情故事" 143
三、性或者"性的叙述" 158
结语 165
第四章 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 167
一、"平凡的儿女,集体的英雄" 168
二、传奇和一个故事的旅行 185
三、"读者"和"市场" 194
四、为何或者怎样重述革命历史 206
结语 218
第五章 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 222
一、《地板》的政治辩论和法令的"情理"化 225
二、《改造》以及改造的故事 233
三、《创业史》和"劳动"概念的变化 246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女性解放还是性别和解 262
结语 270
第六章 "技术革新"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273
一、弱者的武器和工匠精神 273
二、"文化诉苦"与"技术革新" 286
三、反智主义还是反专业主义 300
结语 322
第七章 1960年代的文化政治或者政治的文化冲突 324
一、物质丰裕和物的焦虑 326
二、"脱离领土"的运动和"重建领土"的努力 335
三、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 354
结语:"文学青年"为何再次出现 362
结束语 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 365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危机 366
二、克服危机的努力 377
三、1980年代的知识转型 385
结语 389
主要参考文献 391
后记 394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国家/地方:革命想象中的冲突、调和与妥协 22
一、"地方"风景的叙述以及"风景"再建的困惑 25
二、动员和改造中的"地方" 36
三、脱域、在地和"地方"的保存或者现代性的转换 56
结语 69
第二章 动员结构、群众、干部和知识分子 73
一、动员结构 73
二、群众 90
三、干部 99
四、知识分子 116
结语 122
第三章 青年、爱情、自然权利和性 125
一、青年或者"青年政治" 126
二、爱情或者"爱情故事" 143
三、性或者"性的叙述" 158
结语 165
第四章 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 167
一、"平凡的儿女,集体的英雄" 168
二、传奇和一个故事的旅行 185
三、"读者"和"市场" 194
四、为何或者怎样重述革命历史 206
结语 218
第五章 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 222
一、《地板》的政治辩论和法令的"情理"化 225
二、《改造》以及改造的故事 233
三、《创业史》和"劳动"概念的变化 246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女性解放还是性别和解 262
结语 270
第六章 "技术革新"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273
一、弱者的武器和工匠精神 273
二、"文化诉苦"与"技术革新" 286
三、反智主义还是反专业主义 300
结语 322
第七章 1960年代的文化政治或者政治的文化冲突 324
一、物质丰裕和物的焦虑 326
二、"脱离领土"的运动和"重建领土"的努力 335
三、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 354
结语:"文学青年"为何再次出现 362
结束语 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 365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危机 366
二、克服危机的努力 377
三、1980年代的知识转型 385
结语 389
主要参考文献 391
后记 39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49年以后,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中,同样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冲动,因此,纠缠在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命题,也同样被延续下来。也因此,在1949——1966年的文学叙述中,既包含着“国家”对“地方”的改造以及空间上重新形塑的企图,但同时,“地方”也一直在被重新发现,并以各种方式被“国家知识”或“现代性知识”所吸纳,从而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形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 论 “革命中国”及其相关的文学表述 1 -
在我的感觉中,当代思想或者当代理论的深刻分歧,可能并不完全在于对社会现状的表面的感知、异议或批评上,相反,更多的冲突将来自历史领域。这一冲突也未必都因为知识层面的逻辑缠绕,甚至,无关个案的真实性。史料或多或少都会被各自的理论结构所“征用”,个案将被夸大,并被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读史者”的身份。可是,那能说明什么呢?每个人都能列举出一大摞的“个案”,并以此否历史。观念、阶级记忆、立场甚至各自的身体感觉,隐蔽在眼花乱的理论术语背后,在自欺欺人的“去政治化”的喧嚣声中,却是更为强劲的政治性诉求,只是,有的人愿意承认,有的人不愿意承认罢了。按照韦伯的说法:如果你决定赞成某一立场,你就将侍奉这个神,同时,“你必得罪所有其他的神”。在这一意义上,恰如我曾所言,当代文学六十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战场。 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往往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态度,包括不同学术思想。如果彼此的立场或历史态度截然相反,我并不相信,思想与思想之间存在着妥协甚至沟通的可能性 △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论 "革命中国"及其相关的文学表述 1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共25册),
这套丛书还有
《蜗牛在荆棘上》《“新启蒙”知识档案》《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修订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理论》
等
。
喜欢读"革命/叙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革命/叙述"的人也喜欢 · · · · · ·
革命/叙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8.3分 263人读过
-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6)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6)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风景、原风景、文化景观论 (南池子)
- 乡土中国与基层社会 (金声)
- 小猫玩的签名本 (猫不许)
- 培文书坊 (培文书坊(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一个文科生的必读书目 (雲在青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革命/叙述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紫曦 2020-03-11 17:31:35
五/六刷,唯一一本看得太多,以至于翻散了又重新买了一本的学术书籍。从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到现在,似乎每次思考的问题总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部分的答案。或许它确实存在各学科理论浅尝辄止甚至引用粗糙的问题,但最为神奇的是,蔡老凭借其感性的亲身经验、远非精致的分析,却恰恰得出了最接近于真实准确的结论,无论是历史判断还是文本分析。就连其点到为止的理论引用(如杜赞奇、史华兹、德里克、迈斯纳)都模糊但极具启发性地为许... 五/六刷,唯一一本看得太多,以至于翻散了又重新买了一本的学术书籍。从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到现在,似乎每次思考的问题总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部分的答案。或许它确实存在各学科理论浅尝辄止甚至引用粗糙的问题,但最为神奇的是,蔡老凭借其感性的亲身经验、远非精致的分析,却恰恰得出了最接近于真实准确的结论,无论是历史判断还是文本分析。就连其点到为止的理论引用(如杜赞奇、史华兹、德里克、迈斯纳)都模糊但极具启发性地为许多研究指明了拓展方向。更为珍贵的是,蔡老作为从工厂走出的工人,作为革命时代的亲历者,将其对于国家、历史、革命的热情和理解完全地融注在每一次解读、每一个判断中,使得那些未经过精致论证的句子都因经过真挚情感的中介,而抵达了一定的思想史的真实。 (展开)
1 有用 笨雅明 2011-03-18 17:16:22
很多命题没有展开,可能限于篇幅,但是却给后学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这本书读了差不多一个学期。
1 有用 闲知 2012-05-25 12:18:49
这次,王彬彬批得一点也没错。
1 有用 吃扯面的懒羊羊 2025-02-17 10:13:38 陕西
影响了我一段时期的想法,因为毕论做的就是十七年文学,因此我写论文几个月之内的大部分思路随着这本书在运转。十七年研究大致就是这些路数,囊括进去了,因此有奠基性意义,并且现如今对学界还有指导生产的效能。但现在回过头来,并不是完全否定,但也没有先前那么笃定,一是蔡老指明的方向外还有没有别的路数,二是这种解读的有效性到底如何,我开始徘徊不定。
13 有用 Sarcophagus 2016-06-13 00:04:31
虽为文学评论家,经常破句,编校较差。理论面典型文学评论加社会理论风格,零零碎碎,但屡有自己生活经历带来的洞见。话语资源也是丰富多样,不拘一格(你理解成黑也无所谓)。无论如何,同类著作中给自己启发最多最大,尤其头两章。后面几章可配合《读库》新中国电影回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