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复旦大学《人文书系》 (fanneyfly)
- 我的民国文艺Ⅲ (羊的门)
- 迟早与之相遇的书籍——创作谈、批评、理论、电影、美学 (小布头)
- 【现当代文学评论】考研系列 (一颗咖啡豆)
- 记性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 (无糖捣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远树 2014-08-27 17:42:10
又打了一下午文明5,顿觉生命无光 #书是上午读的#
1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3-12-27 23:21:13
其实这本小书中收入的四篇我似乎都在别的地方读过了,第一篇很明显是他的博士论文里的一章。不过再次重读还是有新的体会。陈老师算是把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散文这一块打通了,许多论断都于一般人难以瞩目处破土而出,很是了得。此书的唯一毛病就是第三篇中的人物出生年份至少有三处明显错误,其实这样的学术文章根本无需标注生卒年,而且我觉得这种错误不应该是陈老师犯的,编辑把关也太不严了。
2 有用 之徽 2020-03-14 12:05:15
前两篇已经在别的集子里看过了…述学文体篇分出明/暗、正/反、全/略引,又关注到印刷出的物质实物包含的丰富信息(如字体大小改换,也算另一种广义的“上下四旁”思路?);有声中国篇分出演辩的不同面向(同道/“百姓”,学理考量/启蒙)…但是谈及语言/媒介/文体三者互动的部分又不止于此的…
0 有用 袖中 2020-02-29 15:56:39
陈老师长于叙述绵密,铺排史料。且史料中常有睿智发现。 以上四篇,尤其是后两篇,感觉更适合做读书札记一类的小文章,要不然就该是博士论文的导论,铺得如此之大又点到而止,让人遗憾。前两篇理论抱负很强,概念上自我作古,八十年代学者字里行间有着“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气魄。现在的年轻一辈大概不会这么做了。 ps:补读发在《读书》上的《学术史视野中的述学文体》,一是确实是系列研究的计划,二则看到“悬的过高,力... 陈老师长于叙述绵密,铺排史料。且史料中常有睿智发现。 以上四篇,尤其是后两篇,感觉更适合做读书札记一类的小文章,要不然就该是博士论文的导论,铺得如此之大又点到而止,让人遗憾。前两篇理论抱负很强,概念上自我作古,八十年代学者字里行间有着“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气魄。现在的年轻一辈大概不会这么做了。 ps:补读发在《读书》上的《学术史视野中的述学文体》,一是确实是系列研究的计划,二则看到“悬的过高,力所不逮”的“自家表述”,疑惑冰释。 (展开)
0 有用 桑葚纸嘉 2020-10-15 17:24:26
除了第一篇都太像史家的文章笔法了,述学的角度总觉得有趣,但似乎可以更深入,演讲一篇的逻辑实在太松散了,六朝文很有收获,于是愈发觉得章太炎是个巨矿,而我记下来的史料之多也可见自己基础有多薄弱(.﹒︣︿﹒︣.)
0 有用 闭口不言的狗 2023-04-10 21:50:15 广东
四篇论文,在知网上看完了。第一篇是诗骚和史传传统对小说的影响,稗史虽然有意虚构,但评家仍然以评史的视角论之,近代小说脱离求实求真的藩篱,又在叙事之外有所追求,却是诗骚抒情传统的裨益。第二篇讲五四时人对六朝乃至唐宋八家散文的看法,新文化运动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原本一心反旧的文人对待旧学的具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如鲁迅推六朝质文相当,又尤爱嵇康,而钱玄同反对桐城学派及至其视为宗祖的唐宋八家,等等。... 四篇论文,在知网上看完了。第一篇是诗骚和史传传统对小说的影响,稗史虽然有意虚构,但评家仍然以评史的视角论之,近代小说脱离求实求真的藩篱,又在叙事之外有所追求,却是诗骚抒情传统的裨益。第二篇讲五四时人对六朝乃至唐宋八家散文的看法,新文化运动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原本一心反旧的文人对待旧学的具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如鲁迅推六朝质文相当,又尤爱嵇康,而钱玄同反对桐城学派及至其视为宗祖的唐宋八家,等等。洋洋洒洒,史料丰富,不吝为一种反观古代文学史形成的视角。第三、四篇好像都是讲演录,文思没有前面严密,但更为流利,对预设观众的呼吁时而出现。陈师有现实关怀,但五四理想已经绝尘而去,远矣 (展开)
0 有用 如是我愿 2021-05-27 20:03:36
共收录平原君的四篇代表性论文,选读其中的前两篇。囿于材料的陌生和知识结构的限制,阅读得很慢。其中第一篇在别处已经读过,再读之后仍有收获。读罢之余,只能是佩服平原君对材料处理、激活和运用的能力,以及论证思路和逻辑演绎之清晰。
0 有用 雲樵主人 2021-01-28 23:12:30
陳著題目不錯,但讀後頗感失望。
0 有用 桑葚纸嘉 2020-10-15 17:24:26
除了第一篇都太像史家的文章笔法了,述学的角度总觉得有趣,但似乎可以更深入,演讲一篇的逻辑实在太松散了,六朝文很有收获,于是愈发觉得章太炎是个巨矿,而我记下来的史料之多也可见自己基础有多薄弱(.﹒︣︿﹒︣.)
2 有用 之徽 2020-03-14 12:05:15
前两篇已经在别的集子里看过了…述学文体篇分出明/暗、正/反、全/略引,又关注到印刷出的物质实物包含的丰富信息(如字体大小改换,也算另一种广义的“上下四旁”思路?);有声中国篇分出演辩的不同面向(同道/“百姓”,学理考量/启蒙)…但是谈及语言/媒介/文体三者互动的部分又不止于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