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原作名: Le jour où Nina Simone a cessé de chanter
译者: 赵爽爽
出版年: 2010年11月
页数: 148
定价: 15.00元
ISBN: 978702008266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故事,黎巴嫩的整部历史被浓缩为一部个人史。她的父亲是记者和作家,她忠守着她父亲至死不渝的梦想,决不出卖自由。这一梦想在内战的暴力与仇恨下粉身碎骨。这不是一部忏悔录,而是一个年轻女人关于赎罪、重返生活、成长为一名与疯狂和死亡为邻的女人的史诗。
作者简介 · · · · · ·
达里娜•阿勒让迪(Darina Al-Joundi),一九六八年出生于贝鲁特(黎巴嫩),自八岁起开始表演生涯,同时也创作和拍摄一些短片。
穆罕默德•卡西米(Mohamed Kacimi),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哈梅尔(阿尔及利亚),生活在巴黎,曾经出版小说、散文及戏剧,作品《一九六二》于一九八八年在南方行动出版社出版,《亚伯拉罕的忏悔》于二〇〇一年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神圣的土地》于二〇〇七年在银幕前台出版社出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生活很美好,真的,但是姐姐妹妹和我,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我们的父亲是叙利亚的政治难民,只持一张每三个月就要重新登记一次的居留证,我们的黎巴嫩籍母亲,根据阿拉伯国家的通行法,无法把她的国籍传给我们,因为她是女人。在这个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三姐妹都没有身份证。在这个每个人只有归属于某一社区和某一教派才得以生存的黎巴嫩,我们不属于任何社区,也不属于任何教派。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天主教徒还是穆斯林。 当我们向父亲提出这一问题时,他回答说:"我只想告诉你们一点,你们是自由的子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页 -
他传递给我阅读的激情,他可以整小时整小时地给我朗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马雅可夫斯基,或者阿拉伯色情文学的段落。为了不让我们目睹战争,父亲带我们攻占画廊、书店、哈姆拉的电影院,我和父亲在那儿一起观看了<艾曼妞>和<发条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的人也喜欢 · · · · · ·
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她一直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十字架修道院。一个本该充满圣光的天堂,变成了叛道者的地狱。 在这个满是疯女人的医院里,这个从来都不知道惧怕的女人,消失了。 她说,她的字典里从来都没有惧怕这两个字。 直到进入了修道院。 她说,她可以在F16战斗机下打闹,在炮火里做爱,为俄罗斯转盘的刺激而大声欢笑。...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
昨天晚上的“一直读书一直爽”我读的是《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早上收到,晚上从八点半开始读,到十二点读完。一气呵成,根根停不下来。我想能找到人,一边讨论一边再读一遍。 不到七万字的篇幅,有太多极富争议值得讨论的话题。 为了读懂这个每一句话都感情丰沛的故事,我特地画了地图,第一次搞明白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和沙特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但是仍然对宗教与政权,宗教之间...
2020-04-06 12:26:36 1人喜欢
昨天晚上的“一直读书一直爽”我读的是《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早上收到,晚上从八点半开始读,到十二点读完。一气呵成,根根停不下来。我想能找到人,一边讨论一边再读一遍。 不到七万字的篇幅,有太多极富争议值得讨论的话题。 为了读懂这个每一句话都感情丰沛的故事,我特地画了地图,第一次搞明白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和沙特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但是仍然对宗教与政权,宗教之间的关系感到迷惑。作者达里娜的父亲是叙利亚人,母亲是黎巴嫩人。父亲参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而与叙利亚执政党关系紧张,数次被囚禁,到黎巴嫩寻求政治庇护,与母亲相遇结成连理。故事从父亲的葬礼开始倒叙,到父亲的葬礼后她被迫离开这个国家结束,以女儿的视角展示了父亲为追求政教分离追求自由的人生,同时也展示了战争背景下以自由为信仰所要付出的痛苦代价。 妮娜·西蒙娜是一位父亲生前非常喜欢的美国音乐人,书中时常提到各种乐队和音乐人,比如Supertramp,Pink Floyd等。父亲要求在他的葬礼上不要读经文,放摇滚乐,但最终,他被按照穆斯林葬礼习俗下葬了,他最爱的女儿按照习俗被禁止参加葬礼。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就是父亲去世的那一天。 整本书由一种浓烈的情绪所贯穿。父亲对女儿的教育是“禁止是被禁止的。”父亲鼓励女儿,做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服从的人。但是在达里娜所在国家和社会以至于家庭这都是极为艰难的,她常常经历强烈的矛盾冲突。父亲死后,她被送到疯人院,被要求改造为一个好女人。从疯人院出来后,达里娜再看这座曾经她深爱的城市,已经是一片废墟,“就好像他们给我的眼睛移植了一扇铁窗。”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联想到类似的故事。《我在伊朗长大》,《追风筝的人》,和这本书一样,作者都是从他出生的国家到了其他国家。还有《往事并不如烟》、《方励之传》也有相似的性质。国家为了维护政权,会做类似的事情,而到外国获得政治庇护的人,就会讲述他在母国的所见所闻。《我在伊朗长大》是以漫画的形式,《追风筝的人》是以小说的形式,《往事并不如烟》是以回忆录的形式,《方励之传》是以传记的形式。这些书因为自带充满矛盾的背景,所以总是充满戏剧性的张力,而且真实,很容易受欢迎。 像这样情感浓烈,而篇幅短小的书,就像是一杯伏特加,或是一记重拳,或是一声惊雷,不是温情脉脉的诉说,而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虽然我不愿意像达里娜那样,为了在战争中追求自由,而选择以性和毒品进行对抗。但是她的故事仍然带给我思考:为什么我们愿意轻而易举的将自由拱手让出?性自由、恋爱自由、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宗教自由的尺度如何把握?为了自由你付出怎样的代价,失去何种程度的自由得到了你现在争取的什么? 书摘: 关于家庭教育: 我对他的死并不伤感。我很早就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因为他把一切都告诉我了。 这样的死亡教育是有必要的。没有人可以永远活着,不要假装你可以永远活着,你也不可能永远保护你的孩子。所以我认可这种做法,坦白告诉孩子,花开是花落的预备,生命是时序的完成。 父母教会我们领略美的意义。 美育代替德育,美育代替宗教。 我为每部电影做小卡片。 这是整个故事中难得看到的不废不丧积极向上的生活细节。 关于战争: 在沙巴拉最使我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活着的人脸上的表情。那时我十四岁。 我们没有说起战争,像所有人那样,我不再提问,我们继续制造战争,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战争,我们为了战争而战争,我们再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甚至没有敌人。 这一段让我想到《安妮日记》,小小的安妮也曾这样质问战争的意义。 刽子手消融在受害者之中。 关于自由: 禁止是被禁止的。 关于女性的自由: 我希望你是一个自由的女人而不是服从的女人。 如果一个男人,不管他是谁,只要他侵犯了你作为女人的自由,你就该不假思索地抛弃他。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到害怕,我被扔在这里,只为把我改造成一个好女人。 我明白了我们作为女人的脆弱,成为明星、医生、名人都白搭,只要走错一步,女人又重新成为女人,成为人们想怎么拴就怎么拴的畜牲。 父亲教育达里娜追求自由,但是在达里娜所处的环境中,这样的教育注定达里娜要痛苦。达里娜可以离开,她得救了,而其他无法离开的人呢,为了在这里继续活下去,他们只能逃避自由。
回应 2020-04-06 12:26:36 -
-
少女波尔卡 (一直在成長)
生活很美好,真的,但是姐姐妹妹和我,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我们的父亲是叙利亚的政治难民,只持一张每三个月就要重新登记一次的居留证,我们的黎巴嫩籍母亲,根据阿拉伯国家的通行法,无法把她的国籍传给我们,因为她是女人。在这个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三姐妹都没有身份证。在这个每个人只有归属于某一社区和某一教派才得以生存的黎巴嫩,我们不属于任何社区,也不属于任何教派。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天主教徒还...2012-06-22 08:41:30
-
昨天晚上的“一直读书一直爽”我读的是《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早上收到,晚上从八点半开始读,到十二点读完。一气呵成,根根停不下来。我想能找到人,一边讨论一边再读一遍。 不到七万字的篇幅,有太多极富争议值得讨论的话题。 为了读懂这个每一句话都感情丰沛的故事,我特地画了地图,第一次搞明白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和沙特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但是仍然对宗教与政权,宗教之间...
2020-04-06 12:26:36 1人喜欢
昨天晚上的“一直读书一直爽”我读的是《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早上收到,晚上从八点半开始读,到十二点读完。一气呵成,根根停不下来。我想能找到人,一边讨论一边再读一遍。 不到七万字的篇幅,有太多极富争议值得讨论的话题。 为了读懂这个每一句话都感情丰沛的故事,我特地画了地图,第一次搞明白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和沙特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但是仍然对宗教与政权,宗教之间的关系感到迷惑。作者达里娜的父亲是叙利亚人,母亲是黎巴嫩人。父亲参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而与叙利亚执政党关系紧张,数次被囚禁,到黎巴嫩寻求政治庇护,与母亲相遇结成连理。故事从父亲的葬礼开始倒叙,到父亲的葬礼后她被迫离开这个国家结束,以女儿的视角展示了父亲为追求政教分离追求自由的人生,同时也展示了战争背景下以自由为信仰所要付出的痛苦代价。 妮娜·西蒙娜是一位父亲生前非常喜欢的美国音乐人,书中时常提到各种乐队和音乐人,比如Supertramp,Pink Floyd等。父亲要求在他的葬礼上不要读经文,放摇滚乐,但最终,他被按照穆斯林葬礼习俗下葬了,他最爱的女儿按照习俗被禁止参加葬礼。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就是父亲去世的那一天。 整本书由一种浓烈的情绪所贯穿。父亲对女儿的教育是“禁止是被禁止的。”父亲鼓励女儿,做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服从的人。但是在达里娜所在国家和社会以至于家庭这都是极为艰难的,她常常经历强烈的矛盾冲突。父亲死后,她被送到疯人院,被要求改造为一个好女人。从疯人院出来后,达里娜再看这座曾经她深爱的城市,已经是一片废墟,“就好像他们给我的眼睛移植了一扇铁窗。”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联想到类似的故事。《我在伊朗长大》,《追风筝的人》,和这本书一样,作者都是从他出生的国家到了其他国家。还有《往事并不如烟》、《方励之传》也有相似的性质。国家为了维护政权,会做类似的事情,而到外国获得政治庇护的人,就会讲述他在母国的所见所闻。《我在伊朗长大》是以漫画的形式,《追风筝的人》是以小说的形式,《往事并不如烟》是以回忆录的形式,《方励之传》是以传记的形式。这些书因为自带充满矛盾的背景,所以总是充满戏剧性的张力,而且真实,很容易受欢迎。 像这样情感浓烈,而篇幅短小的书,就像是一杯伏特加,或是一记重拳,或是一声惊雷,不是温情脉脉的诉说,而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虽然我不愿意像达里娜那样,为了在战争中追求自由,而选择以性和毒品进行对抗。但是她的故事仍然带给我思考:为什么我们愿意轻而易举的将自由拱手让出?性自由、恋爱自由、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宗教自由的尺度如何把握?为了自由你付出怎样的代价,失去何种程度的自由得到了你现在争取的什么? 书摘: 关于家庭教育: 我对他的死并不伤感。我很早就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因为他把一切都告诉我了。 这样的死亡教育是有必要的。没有人可以永远活着,不要假装你可以永远活着,你也不可能永远保护你的孩子。所以我认可这种做法,坦白告诉孩子,花开是花落的预备,生命是时序的完成。 父母教会我们领略美的意义。 美育代替德育,美育代替宗教。 我为每部电影做小卡片。 这是整个故事中难得看到的不废不丧积极向上的生活细节。 关于战争: 在沙巴拉最使我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活着的人脸上的表情。那时我十四岁。 我们没有说起战争,像所有人那样,我不再提问,我们继续制造战争,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战争,我们为了战争而战争,我们再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甚至没有敌人。 这一段让我想到《安妮日记》,小小的安妮也曾这样质问战争的意义。 刽子手消融在受害者之中。 关于自由: 禁止是被禁止的。 关于女性的自由: 我希望你是一个自由的女人而不是服从的女人。 如果一个男人,不管他是谁,只要他侵犯了你作为女人的自由,你就该不假思索地抛弃他。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到害怕,我被扔在这里,只为把我改造成一个好女人。 我明白了我们作为女人的脆弱,成为明星、医生、名人都白搭,只要走错一步,女人又重新成为女人,成为人们想怎么拴就怎么拴的畜牲。 父亲教育达里娜追求自由,但是在达里娜所处的环境中,这样的教育注定达里娜要痛苦。达里娜可以离开,她得救了,而其他无法离开的人呢,为了在这里继续活下去,他们只能逃避自由。
回应 2020-04-06 12:26: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Actes Sud (2008)暂无评分
-
Actes Sud (2010)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内出版的外国同志文学作品 (kafka)
- 小蠹啃烂的外国文学书箱【已满】 (小米=qdmimi)
- 2010年9.1~10.31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妮娜·西蒙娜停止歌唱的那一天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2011-01-27 21:50:58
这个厚度和开本大小真的很适合随身携带,再小的包包都不怕。
0 有用 mi4444d 2011-01-03 01:03:47
爸爸死掉之后就不那么好看了。书做得没诚意。
2 有用 新西兰孙小社 2012-07-12 15:29:42
庆幸吧,我没有生在中东那片土地上,那里的信仰的崩溃让真实的生活中时刻都在上演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贝鲁特宣告和平后,第一时间屠杀了所有的野狗,因为数年间它们吞下了十五万黎巴嫩人的尸体。年轻的女孩在疯狂的城市中疯狂地吸毒和滥交,却因为停火后少了爆炸轰鸣的死寂而无法入眠。文字处处鲜血
1 有用 imhjok 2013-08-23 20:04:54
我是多喜欢这个故事啊、这个跟困兽一样的姑娘啊
2 有用 May 2015-10-09 09:08:56
在父亲的影响下,自由之于达里娜,是不穿胸衣,不做祷告,敢于离婚;为了虚假的自由浪费了30年的青春,才明白她的所有自由在黎巴嫩只是一种幻想:“我明白了我们作为女人的脆弱,成为明星、医生、名人都白搭,只要走错一步,女人又重新成为女人,成为人们想怎么拴就怎么拴的畜生。”
0 有用 无心出岫 2022-04-01 18:03:39
逃到巴黎不是结束,也不是自由。但是一切禁止都应该被禁止。
0 有用 日立子 2022-03-20 23:58:42
初中第一次看到被震撼了,对自由的定义塑造了我的世界观
0 有用 beforesunset 2022-02-05 01:34:15
禁止是被禁止的。
0 有用 卢鱼鱼er 2021-12-29 09:28:46
「一个丧失理智的国家,一个在战乱中无比狂热,却在和平中轰然倒塌的国家,正如达里娜口中女性的自由一样脆弱。在人类眼里,这个国家将永远叙述着一种陌生的语言。」
0 有用 C 2021-12-22 10:30:10
@2011-05-16 2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