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 短评

热门
  • 9 Kevinyeoh 2012-03-07 09:12:55

    向作者致敬 党棍和反党棍者必读

  • 9 牟仃 2017-07-25 19:14:53

    里面所描写的事情离我们并不远,镇反 、反右、文*革、个人崇拜,何其相似!

  • 0 黑暗中的雪 2023-11-21 10:44:09 湖北

    人物,语言,历史,心理,政治,是个盛宴

  • 1 晃晃悠悠 2019-09-23 10:18:52

    当年我买到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的书,应该要致敬那个时代。

  • 0 松坡 2025-03-04 08:39:28 辽宁

    差不多得了😅😅😅

  • 1 冥河的摆渡者 2019-04-05 18:53:22

    特别喜欢瓦丽娅火车站看到被押解的萨沙的那段,极其动人!

  • 1 碧潭飞雪 2016-06-06 20:40:27

    专门买了和《阿尔巴特大街的枪声》封面相似的版本,810页,花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工作日的午休前看一两节,终于看完了。比前篇《阿尔巴特大街的枪声》要晦暗艰深得多,主角是萨沙,还有尤拉;萨沙的同学、在前两部大显身手的米沙、根卡、斯拉夫卡,还有同住阿尔巴特街的维季卡、小灰鼠、柳达都没有提及。

  • 0 神都不爱的男子 2020-03-29 12:00:57

    失败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寻找替罪羊

  • 1 奇世俗人 2020-11-10 19:31:34

    以萨沙、瓦列娜等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前大清洗时期的遭遇表现出专政对社会的残害之深。暗线里对斯大林的刻画入木三分,也暗示了个人崇拜之下走上专政的不可避免。你会被萨沙的坚韧不拔感动,会为瓦列娜的追求自由倾倒,也必将为我们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红色康庄大道而自豪。

  • 0 清川江上的米格 2023-09-25 14:34:48 河北

    有头无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黑不少

  • 0 魅力猫 2021-08-30 09:19:13

    书中真正恐怖的不是监禁,不是流放,而是以下两点:1,无处不在的社会监控系统;2,莫须有的罪名。 优点:人物形象饱满,可信度高。 缺点:故事结构有点散,结局有点唐突,主要人物的结局没有交代清楚。

  • 4 贝加尔 2016-02-26 10:04:57

    沉重的作品。萨沙被判流放后,妈妈对梁赞诺夫(萨沙的舅舅,苏共高官)说:“如果沙皇当初用你们现在的手段对付你们,他的统治还能持续一千年…”

  • 1 普鲁士蓝 2011-09-12 16:39:22

    大概是在97年读过,描写的很细致很生动,雷巴科夫有一定文学功力,在书中斯大林始终就像神秘又强力的一种符号

  • 0 相忘于江湖 2024-06-05 00:57:19 山西

    故事没有写完,主人公的最终命运也没有彻底交代就强行收尾,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但瑕不掩瑜,确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一个又一个卑微苦难的人生在作者笔下汇聚成一个充满着荒诞、悲哀、无可奈何甚至带有些许血腥的时代的侧影。确实,只是些许血腥,因为故事在彻底的血雨腥风来临之前就已经画上了句号。合上书本,第一感觉只有四个字:意犹未尽。

  • 1 羊小羚 2022-11-07 11:08:35 河北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的口号,歪曲、阉割列宁的群众路线思想,引发了重新审视和全面清算苏共和社会主义苏联历史的思潮,敌对势力大肆渲染斯大林在肃反中被杀害的人数,成几十倍地夸大当时被错杀的人数有上千万甚至几千万人之多,这股清算思潮更是从只针对斯大林漫延到针对对十月革命、列宁主义和列宁本人,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合法化,公然打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旗号。雷巴科夫丑化斯大林的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就在这种背景下被刊登在《人民友谊》杂志上的。——相关内容出自中国社科院反思苏联解体的政论片《居安思危》第三集: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V411673U/?p=3&spm_id_from=333.1007.to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