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原文摘录

  • 如果我们想要充分理解复杂的社会行为,这三种途径中的每一种(社会的,个体的,人际的)都是非常重要且确实必要的。仅仅是“什么导致暴力犯罪”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从多方面来回答。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01 12:36:21
    —— 引自第4页
  • 精神分析对于人类动机的观点,强调少数几种强大的先天冲动或驱动力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与性和攻击有关的驱动力,而社会心理学家则关心人类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愿望。社会心理学家还强调特定情境和社会关系 产生和唤起需要和动机的方式。......这里核心的观点是,这些情境可能会产生或唤醒需要,而这又促使人们采取行为来降低这些需要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04 12:03:16
    —— 引自第6页
  • 学习理论的中心观点是,个体当前的行为由过去的经验决定。在任何特定情境下,个体将习得某些行为,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行为可能会成为习惯。当面临类似情境时,该个体倾向于以同样的习惯化方式行动。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04 12:03:16
    —— 引自第6页
  • 认知途径强调,个体行为依赖于他或她知觉社会情境的方式。勒温将格式塔原理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强调个知觉到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勒温的观点中,行为既受个体的个人特征(例如能力、人格和遗传倾向)的影响,又受他或她所以知觉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认知视角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们倾向于自发地将事物分组或分类。......第二,人们很容易将某些事物知觉为突出醒目的(“图形”),而将另一些事物仅仅当作处于背景中(“背景”)。...... 这两个原理,即我们自发地分组或分类我们知觉的事物,以及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最显著的(图形)刺激,对于我们知觉客观物体和社会世界非常重要。 认知途径与学习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不同。第一,认知途径关注个体当前的知觉,而不是过去的学习。第二,它们强调个体对情境的知觉或解释的重要性,而不是一个中立的观察者眼中的客观“事实”。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06 00:32:40
    —— 引自第7页
  • 确切地说,当我们传达关于另一个人的信息时,我们通常会省略对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信息,而是介绍行为,仿佛它全权代表了目标个体的特征。我们的目的成了构建一个简单的、容易交流的故事。结果往往是,与说者相比,听者可能会对目标个体作出更极端正面或极端负面的判断。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06 20:51:26
    —— 引自第42页
  • 基本归因错误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在解释他人行为时适用,而在解释我们自己行为时就不适用。这种现象叫做行动者-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 bias)。它是指我们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时,倾向于将其行为归因于内部倾向,而当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则用情境力量来解释。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19 20:29:10
    —— 引自第48页
  • 任何社会推理都包含几个 步骤:收集信息、决定使用哪些信息、整合信息形成判断。......当人们收集与他们的最终推理相关的信息时,他们可能计划要以公正和无偏差的方式收集。但是,研究表明,实际的信息收集经常出现多种偏差。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0 22:26:40
    —— 引自第64页
  • 当然,先前预期在筛选大师信息时非常有胡,否则这些信息将无法解释。先前预期可以为难以解释的信息提供结构和意义。但是,有时候,先前预期也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准确的推理。有四种情况需要格外注意。第一种是错误预期。第二种情况是社会知觉者没能认识到先前预期如何使信息收集出现偏差,这种缺乏觉察意味着后来不能纠正先前印象的偏差效应。你对潜在同事的判断将停留在无趣和严肃,而没有认识到是你自身的偏见导致了这一推论。第三,先前预期可能会使人否决对全部信息的考虑,从而导致问题出现。最后 ,如果信息与你想要相信的不一致,你可能会更认真地审视它,最终往往拒绝这些信息而偏好支持你观点的信息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0 22:33:07
    —— 引自第65页
  • 一旦社会知觉者确定哪些信息与推理相关,就必须进行实际的信息收集。......但是,当信息中有偏差时,根据有限信息做出的判断有可能会发生歪曲。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0 22:33:07
    —— 引自第65页
  • 当推理基于非常少的信息时,也会出现问题。实际上,小样本的信息会造成偏差很大的印象。例如,如果只介绍给你会见两名潜在的同事,他们显得非常友善,而你实际上将会与20个人一起工作,有可能这两人不能代表大的群体。另外的18人可能不是这样友善。有时候,人们会忘记自己只掌握了少量的信息,仍然做出自信的推理。 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人们如何利用统计信息和个案历史信息。统计信息关于大量个体的数据,而个案历史信息通常讲述少数特殊个体的故事。当人们同时接触到统计信息和与统计矛盾但有趣的个案历史时,个案历史往往对他们的判断影响大。即使统计信息在客观上更准确的情况下,这一反应依然存在。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0 22:53:45
    —— 引自第66页
  • 决策选项如何表达,也就是陈述它们的措辞,经常强烈影响人们的判断。........社会认知中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很多,最常见和最有影响力的框架效应之一是,决策问题以将要获得的收益还是以可能蒙受的损失来呈现 。例如,研究通常,当选项是以风险来呈现时,人们变得非常谨慎;但是若利益来呈现时,人们更有可能冒险。请读者时延芭下这个例子:假设美国正在为一场不寻常的亚洲疾病爆发做准备,这种疾病可能会使600人丧生。有两种对抗疾病的项目。假定这些项目效果的准确科学估计如下 :如果采用方法A,将拯救200人。如果采用方法B,有1/3的可能性拯救600人,有2/3的可能性拯救不到任何人。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现在想象同样的情境,但是两个选项如下:如果采用方法C,400人会死。如果采用方法D,有1/3的可能性没有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死亡。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向大学生活呈现这些问题。当用拯救生命的措辞呈现决策问题时,72%的初试选择项目A。但是,当用失去生命的措辞呈现时,78%的被试选择项目D,只有22%的被试选择项目C,而实际上C带来的结果与A完全相同! 许多研究都发现这一结果,即当选项用损失框架呈现时,人们不愿意冒险,这一现象的意义很重要。这些发现可能会影响健康警告和关于其他风险的信息(例如孩子晒品的使用)如何呈现,同时能阐明人们所做的日常决策中的系统偏差。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1 22:00:36
    —— 引自第69页
  • 在面临环境呈现的每个任务时,人们并不会进行精细和费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信赖于他们已经存在在记忆中的信息来解释环境,这些信息称作图式。这一过程迅速、高效并且经常是自动完成的,不需要意图或意识觉察。它依赖于我们持有的关于人、情境和事件的图式。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1 23:08:59
    —— 引自第76页
  • 图式(schema)是关于某些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结构化的认知。它包含关于这些概念或刺激的知识、不同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定的例子。图式可以是关于特定的人、社会角色或自我,关于特定客体的态度,关于群体的刻板印象,或者对于常见事件的知觉。非常常见事件的图式通常称作脚本(scripts)。......脚本的要点是它在时间上是有界限的,它的因果流程(早期事件引发晚期事件),以及它是一种简单的、连贯的知觉单元。图式和脚本很重要,因为人们信赖于它们来解释环境。也就是说,每次我们遇到一个新的情境,不会试着从头理解它,而是依赖于储存的关于类似过往情境的知识。它们帮助我们识别情境或刺激的哪些方面是重要的。它们赋予信息以结构和组织。图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记住信息、组织细节,以及非常迅速地加工与图式相关的信息。图式有时候填补空缺和知识,并帮助我们解释和评估新信息。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5 21:03:38
    —— 引自第77页
  • 图式很重要,因为它们帮助我们迅速和经济地加工大量信息,实际上,图式通过以下几种不同方式让我们的加工更有效率:它们帮助我们记忆和解释新的信息,根据新信息做出推理,以及评估我们是否同意它;它们提示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帮助我们填补知识中的缺口;它们帮助我们知觉和标注与图式一致或不一致的信息;另外,它们构造我们对于有可能发生的事项的预期,让我们对未来有所准备。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5 21:20:47
    —— 引自第79页
  • 图式帮助回忆。当我们对过去事件或人物有图式特征时,记忆可以工作得更好。......有时候与图式矛盾的信息比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让人回忆,特别是当个体的图式发展得特别糟糕或特别完善时。对一个图式不熟悉和试图学习它的人,在记忆与图式不一致的信息时表现出最初的优势。同样,对一个领域高度熟悉的人可能更容易识别出不一致信息。而拥有中等完善图式的人对一致的信息更关注。 图式提高加工速度。当人们拥有关于特定个体或情境的图式时,他们对与图式相关的信息更容易加工。但是,图式并不总是提高加工速度。在某些情况下,拥有完善的图式会引入更复杂的大师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被加工,以至于减慢速度。 图式帮助推理。图式加工几乎是自动发生的,不需要意识努力。如果环境中的信息强有力地提示一个特定图式,或者如果图式包含一个与你有强烈情绪关联的人或生活领域,这些自动效应最有可能发生。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5 21:20:47
    —— 引自第79页
  • 根据想起相关例子的容易程度,或者能够迅速想起的信息数量来推理某个事件的可能性和频率,称作可得性启发式。......可得性启发式根据你多迅速或多容易从记忆中提取例子,帮助我们回答关于数量和频率的问题。完成这一过程的容易程度或者能够迅速提取的信息数量决定了我们的答案。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6 20:54:43
    —— 引自第82页
  • 异常或例外的事件让人们想象正常并且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其他可能性,这一过程叫做反事实推理。研究表明,关于本来可能公发生什么的反事实思考可以满足以下动机。第一,在某些情况下,反事实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感觉良好。反事实思考让人们对未来做好准备。......当想象你本可以多么容易地避免这令人不快的问题时,改变和改进就提高了。另外,即便当我们无法在心理上改变结果或者准备未来时,我们拥有的反事实解释也可以将我们置于最好的视角下。......高自尊的人们特别容易进行自我增强的反事实思考,特别是他们心情不好时。对自己感觉良好的人们可能使用反事实推理来修复心情。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6 21:04:03
    —— 引自第83页
  • 哪些图式被用于解释环境中的信息,以及多少图式被使用,还会受到被加工信息重要性的影响。当进行推理的环境相对不重要时,人们可能相对较快地进行图式推理,不太思考。例如,他们可能根据哪些信息突出来激活某个图式。但是,当推理结果很重要,或者当个人对推理负有责任时,这个人可能花更多时间来研究情境和激活更多图式,这会造成复杂的推理。例如,如果询问你对同学的印象,假使对这个人的判断对你不重要,你可能会花更多时间思考你所知的关于这个人的信息,以确定与他或她在一起是否有趣,他或她是否有吸引力,令人愉快和被你吸引。你的推理可能因此更复杂并且根据不只有一种图式。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8 21:13:10
    —— 引自第87页
  • 根据推理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 model),人们可能使用图式,用相对不费力的启发式加工信息,或者采用认知上更费力的、系统的模式,依赖特定情境下的更多证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更注意我们的图式,不太重视手头的证据,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刚好相反? 当所有可用的信息似乎很好地符合图式,以及我们不是特别有动机彻底检查数据时,我们也依赖于我们的图式。但是,当我们得知一项任务很重要,或者当某些信息与图式不一致时,我们更有可能对数据进行系统加工。 看起来,支持这种数据驱动加工的条件是结果依赖、负有责任以及提示需要准确的其他情境线索。相反,其他条件支持基于图式的加工。特别是,若要快速而清晰地形成一个易传达给他人的判断,这一压力促使人使用图式。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1-28 21:13:10
    —— 引自第87页
  • 自我首先且主要是我们持有的关于我们自己的信念集合。我们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我们擅长什么?我们不擅长什么。通常,我们能清楚知道自己是谁,但有些时候我们对自我有所以怀疑和迷惑,感觉自己受到来自外部压力和他人评估的冲击。这种差异涉及自我概念的清晰度。自尊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关注自己是什么样 人,还关注我们如何评价这些品质。高自尊的人对他们的个人属性有清晰的认识。他们自我感觉不错,设定合适的目标,以自我增强的方式利用反馈,感受积极体验。另一方面,低自尊的人们自我概念不那么清晰,认为自己较差,经常选择不现实的目标,或者完全回避目标,倾向于悲观看待未来,记住更多的消极经历,沉湎于他们的消极心情,对批评或其他消极个人反馈做出更负面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不太能够为自己产生积极反馈,更关注自己对其他人的社会影响,当遭遇挫折或压力时更容易难过和反复回想。 (查看原文)
    海平星 2012-12-10 21:08:08
    —— 引自第95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