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儒学论》的原文摘录

  • “明代不少士大夫往往要靠润笔来补贴生活费用。” “桑思玄也接受至交求文可以‘无润笔’的原则。他仅仅要求友人先给银子激发他作文的兴致,作完后仍然归还。” "王慎中拒受安氏请序之润笔,盖因所序之书是一种'斯文之义举‘,而非有私惠于请序之人。但他同时也明白承认,一般而言,对于‘请文之礼’——润笔,他是受而不辞的。" 他写道“今乃以作序之故受礼,非独无复廉隅,且是都不有意气也。幸鉴此心,请勿讶其为拒,又请勿誉其不取。” (查看原文)
    與點狂生 2011-03-19 20:11:27
    —— 引自第60页
  • 天下俗固非一人一族之所能变,然天下者一人一族之积也。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1赞 2011-09-15 22:06:40
    —— 引自第11页
  • 如果儒学内部完全没有可以和西方的观念互相比附的东西,我们便很难解释晚清一部分儒者何以能在西方思想的启发之下大规模地诠释儒家经典而激起了一般读者的共鸣。我们必须了解,晚清的一般读者对于西学并无直接认识,但对于儒学传统则至少具备基本的知识,如果今古文两派中的人完全曲解经典以附会西来之说,那么读者当时的热烈反应便成为一个不可理解的现象了。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2011-09-15 22:11:18
    —— 引自第27页
  • 用传统的语言说,明清有济世之志的儒家已放弃了“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转而采取了“移风易俗”的下行路线。唯有如此转变,他们才能绕过专制的锋芒,从民间社会方面去开辟新天地。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1赞 2011-09-15 22:15:34
    —— 引自第28页
  • 清代沿明之旧,奉程、朱学为官学,现代批判儒学的人便往往据此而断定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意识形态。但是从清高宗一再反驳程颐这一具体表现来看,儒学政治理论的核心部分恰好是君主专制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1赞 2011-09-15 22:17:48
    —— 引自第31页
  • 在道德和知识的来源多元化的现代,儒家自然不可能独霸精神价值的领域。但是中国人如果也希望重建自己的现代认同,那么一味诅咒儒学或完全无视于它的存在恐怕也是不行的。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1赞 2011-09-15 22:20:24
    —— 引自第37页
  • 圣贤岂匏瓜也哉!传说之版筑,胶鬲之鱼盐,何其屑屑也。古之人惟求得其本心,初不拘于形迹。生民之业无问崇卑,无必清浊,介在义利之间耳。庠序之中,诵习之际,宁无义利之分耶?市□(一个“厂”加一个“墨”,确实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待查)之上,货殖之际,宁无义利之分耶?非法无言也,非法无行也,隐于干禄,藉以沽名,是诵习之际,利在其中矣。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与取人,是货殖之际,义在其中矣。义利之别,亦心而已矣。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2011-09-15 22:23:06
    —— 引自第67页
  • 他能说出“兵以御外寇”这句话,因而坚持不用武力对抗抗议的群众,即使现代的专制政权对之也大有愧色。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2011-09-15 22:56:37
    —— 引自第79页
  • 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养成的。上面提到的尊长和弟兄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方式之下,直接地或间接地,有意地或无意地,给予我几十年的“家庭教育”,奠定了我向学及为人的基础。五四运动的健将曾经对中国旧式家庭极力攻击,不留余地。传统家庭诚然有缺点。但我幸运得很,生长在一个比较健全的旧式家庭里面。其中虽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父母双亡的我却得着“择善而从”的机会。因此我觉得“新文化”攻击旧家庭有点过于偏激。人类的社会组织本来就没有一个是至善尽美的,或者也没有一个是至丑极恶的。“新家庭”不尽是天堂,旧家庭也不纯是地狱。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2011-09-15 22:58:14
    —— 引自第124页
  • 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现在青年的误解,也和醉人一样……你说不可埋头读书,他就终日奔走运动,把学问抛在九霄云外。你说婚姻要自由,他就专门把写情书寻异性朋友做日常重要的功课。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规律不受训练了。你说现在的政治法律不良,他就妄想废弃一切法律政治。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你说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就悍然以为大家朋友应该养活他。你说青年要有自尊底精神,他就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不受善言了……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进步还是退步呢?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1赞 2011-09-17 10:20:21
    —— 引自第127页
  • 窃疑中国自今以后……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来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1赞 2011-09-17 11:54:37
    —— 引自第146页
  •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的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以有经筵讲座。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此外当然还可以有一些零星的儒学社群,但也往往要依附在大学制度之中,那么是不是儒学的前途即寄托在大学讲堂和少数学人的讲论之间?这样的儒学其可能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是不是即在于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而最后取得与西方的哲学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在学术上,传统的儒学是博雅与通识兼顾而尤其注重会通,今天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儒学是不是还能保持这个理想?或者必须有所选择甚至竟走专业化的道路?如果走选择的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走专业化的路,究竟儒学的专业又是什么?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1赞 2011-10-05 23:34:24
    —— 引自第188页
  • 我们提出这许多问题,好像是在继续反儒学的运动。其实这决不是此文的用意所在。此文的目的仅在用比较尖锐的问题凸显出儒学的现代困境。这些问题都不能有简单的答案,甚至根本未必有答案,有些则不一定是适当的问题,而且问题的提法也大可斟酌。无论我个人怎样同情儒学,我对于儒家困境的估计宁可失之于过高,而不愿失之于过低。总之,我希望这篇急就文章能够激起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思考是脱出困境的始点。 (查看原文)
    人间喜剧 2011-10-05 23:55:43
    —— 引自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