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个台湾女子关于两岸最真挚的情感解读,让13亿大陆人真正了解台湾人民的心声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亲笔题写书名并作序
邱毅(台湾“立法委员”)、封新城(《新周刊》主编)、鄢烈山(《南方周末》评论员)、邹明(凤凰网总编辑)、师永刚 (《凤凰周刊》主编)等倾情推荐
随书附赠“台湾印象”精美画册
台湾,在地图上遥远,书里很近;在影像间熟悉,却始终更像个传说。她明明白白存在,又清清楚楚地不同。她与大陆就像一个原点的两条射线,已在渐行渐远的轨道中走过了太多不同的风景。失却相同乳汁的同胞,还能否仅靠着血脉的连接亲切如初?剥除了好奇和想当然的猜测,我们究竟用过多少心力和情感,去贴近她的心跳呢?
《从台北到北京》会带你走进台湾,更会带你走近台湾人——在此你几乎可以触摸到一个台湾女子梦的蒙太奇。她穿越过现代的北京和前世的北平,在陌生和出离中惊醒过,在残酷与伤害中破灭过,...
一个台湾女子关于两岸最真挚的情感解读,让13亿大陆人真正了解台湾人民的心声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亲笔题写书名并作序
邱毅(台湾“立法委员”)、封新城(《新周刊》主编)、鄢烈山(《南方周末》评论员)、邹明(凤凰网总编辑)、师永刚 (《凤凰周刊》主编)等倾情推荐
随书附赠“台湾印象”精美画册
台湾,在地图上遥远,书里很近;在影像间熟悉,却始终更像个传说。她明明白白存在,又清清楚楚地不同。她与大陆就像一个原点的两条射线,已在渐行渐远的轨道中走过了太多不同的风景。失却相同乳汁的同胞,还能否仅靠着血脉的连接亲切如初?剥除了好奇和想当然的猜测,我们究竟用过多少心力和情感,去贴近她的心跳呢?
《从台北到北京》会带你走进台湾,更会带你走近台湾人——在此你几乎可以触摸到一个台湾女子梦的蒙太奇。她穿越过现代的北京和前世的北平,在陌生和出离中惊醒过,在残酷与伤害中破灭过,又在友善与希望间涅槃,成就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或许当你意识到所谓“不可分割”不只是生硬的口号,更是两岸人心灵相通后的柔软与坚定时,才能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情怀吧。大陆与台湾的联通,原本就不是一个海峡的距离,而是你,和另一颗心的距离。
宫铃小姐这本书,述说了她作为外省人第二代那种无根、无奈而又期待的心情,进而引发她更细腻的观察、比较两岸各地方文化上的差异,整理了两岸间观念与习惯上的不同,实质上也解释了两岸交流间,若干争议背后的深层因素,非常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道不尽做为“外省籍”台湾人的骄傲与委屈,更化不完两岸六十年来的恩怨情仇。
——台湾亲民党主席 宋楚瑜
“胡同台妹”宫铃以其媒体人敏锐的观察,加上多年在大陆工作与生活的经验,以其女性的细腻与多情,将许多生活周遭的小故事对比了两岸的不同思维,不但有趣,更能平易近人地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不同。两岸的未来势必会更加往来热络,透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彼此的思维模式,进而彼此理解体谅,这是一本真正促进两岸交流的好书!
——台湾“立法委员” 邱毅
“这是一本关于距离的书——不是从台北到北京,而是从北平到北京。这是一本关于梦境的书——梦里是北平,醒来是台北,或者北京。胡同台妹的书让我心酸——她寻访大陆时总是与梦境衔接不上,而我站在台北街头时却感慨中国原来在这里。”
——《新周刊》主编 封新城
“胡同台妹”是我们大陆人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看,对同一件事,对同一片景,不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她,如何思维、如何评论,以加深彼此的理解与认同。如果两岸读者如作者所愿“彼此都能以一种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对方,更重要的是‘看自己’”,将有益于台海两岸官民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良性沟通,共享现世太平,共铸现代文明。
——《南方周末》著名评论员 鄢烈山
作者简介 · · · · · ·
宫铃,网名胡同台妹,台湾人,祖籍安徽。
台湾资深媒体人,先后从事广播、报纸、电视与网络媒体,专职采访台湾时政与两岸新闻。2004年起,多次跨越两岸从事新闻报道工作。2005年,报道中国“两会”,获温家宝总理提问。曾随行采访胡锦涛主席与连战主席、宋楚瑜主席首次会面。2008年以“胡同台妹”为网名,深入接触大陆互联网,策划并执行大陆网民对话马英九,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南方周末》媒体致敬奖。多次担任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深圳卫视、黑龙江卫视等媒体特约评论员。
被《南方人物周刊》称为“大陆互联网上走的最远的台湾人”,期望能与网上的好友们,创造一个重视平凡人价值的“微亮时代”。
目录 · · · · · ·
自序:什么都不曾拥有,只是经历着 2
第一章:来自台湾的前世格格 4
1.从小到大的“北京梦” 4
2.终于踏上“寻梦之旅” 7
3.恋上平安大街 8
· · · · · · (更多)
自序:什么都不曾拥有,只是经历着 2
第一章:来自台湾的前世格格 4
1.从小到大的“北京梦” 4
2.终于踏上“寻梦之旅” 7
3.恋上平安大街 8
4.饮食上的北京标记 10
5.“年轻人的未来在大陆” 12
6.“失根的一代” 13
第二章:温家宝总理与我 16
1.“两会”经历的第一次 16
2.最是难忘那一刻 19
3.因为“两会”成为焦点 21
4.两岸迥异的新闻状态 22
第三章:作为两岸交流的“中间人” 24
1.有朋自大陆来,不亦说乎 25
2.傍晚七点一起倒垃圾 28
3.谦卑,彼此交流的第一步 30
我手写我心 32
第四章:北京是个大农村 33
1.“你台湾来的,你不懂” 34
2.北京是个农村城市 35
3.文化差异无处不在 39
4.身边小事不可漠视 41
5.生活焦虑、情感茫然 43
6.为什么台湾人比较幸福? 45
第五章 无所不在的统一情怀 48
1.对待统一像“逼婚” 48
2.被“误读”的台湾民意 50
3.我所经历的文化差异 57
4.彼此需要谦卑与宽容 59
第六章:与大陆网友的虚拟交流 61
1.先了解彼此,再互相影响 61
2.神奇的蓝血病 64
3.有了不同的眼睛,才有不同的世界 66
4.我在大陆的网络生涯 69
5.天涯若比邻,只因微博有你 71
6.微博,只是一场游戏 75
7.今天,让我们互道珍重 77
8.出埃及记 82
第七章:马英九对话大陆网民 83
1. 辛苦创建“台湾博客专栏” 84
2.提问马英九 86
2.《海角七号》告诉了我们什么 90
3.交流是理解的前提 91
4.台湾人都想做农民 93
5.在大陆采访台湾大佬 94
第八章:千山万水处处情 96
1.胡同台妹的红色之旅 96
2.游山玩水就像对答案 98
3.谈不谈政治是一种自由 101
附录:粉丝眼中的胡同台妹 10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什么叫做交流?交流绝对不是让自己舒服。如果因为对方说了或做了令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而破口大骂甚或喊打喊杀,这不叫交流,叫做"发泄"。因为交流之所以有必要就在于了解原本不了解的,如果只挑令自己舒服的话来听,那么永远都不可能了解自己原本不了解之处。不舒服之后,才有可能求同存异。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5页 -
我的观察是,这是因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大部分人把关心的视角拉得太高了。我发现,大家很喜欢谈论国家乃至国际间的大事,譬如中美关系,譬如宏观调控,譬如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却鲜有人在意生活周遭的小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从台北到北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从台北到北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 条 )
> 更多书评 34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从台北到北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Psyche 2012-05-28 01:59:54
除了内容少了其他没有什么不好
0 有用 NIKI 2013-10-17 15:18:42
没有想象中好,噱头而已。作者自己就是个偏见小姐。
0 有用 沈砚之 2011-04-22 21:26:10
我们很近,我们也很远。
0 有用 小戴 2010-11-18 22:46:00
写的很诚恳的一本书,如果对两岸关系思维方式感兴趣,可以读一读,是一本很好的双向思考两岸关系的书
0 有用 H.Ash 2015-06-30 01:55:47
就“第四章:北京是个大农村”还有可读性
0 有用 豆友62313306 2021-12-28 17:06:25
作者的一生就是国内网络对台湾变化的真实写照。
0 有用 s不是s 2021-04-22 08:11:48
文字很博客化。 @2012-08-12 20:47:36
0 有用 吼吼🌹 2020-08-24 21:23:05
因为是2010年写的书跟现在有一点年代感,但是从这本书里能看到台湾和大陆的差异,以及人们思想的不同。
0 有用 嗨,初夏你好! 2020-06-07 16:40:17
写得蛮真诚的,台湾与大陆确实文化不同,我曾去过台湾学习,很喜欢台湾的氛围,遇见的台湾人很体贴。微博搜了下作者的微博,一堆骂她的,太可怕了。互联网的匿名性让很多人的底线不断降低,我不太赞同因为不同观点而进行的抨击。才知道作者18年自杀了,阿弥陀佛
0 有用 克孜尔 2020-03-25 22:13:24
讲到关于政治的部分确实不太好。 一方面强调两岸要沟通,要理解,要交流,好像作者看透了两岸的未来一样。 但整本书看下来,更多的是作者在跟大陆人提要求,要大陆去理解台湾省。可作者有真的理解过大陆吗?难道理解不是双向的? 差不多可以看出,十多年前,台湾省在大陆面前确实有很强烈的优越感。 另外,之前看过一本写台湾省的散文,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作业比较多虑,随时都可以发表感慨,并且容易忧伤。本书作者也是一样... 讲到关于政治的部分确实不太好。 一方面强调两岸要沟通,要理解,要交流,好像作者看透了两岸的未来一样。 但整本书看下来,更多的是作者在跟大陆人提要求,要大陆去理解台湾省。可作者有真的理解过大陆吗?难道理解不是双向的? 差不多可以看出,十多年前,台湾省在大陆面前确实有很强烈的优越感。 另外,之前看过一本写台湾省的散文,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作业比较多虑,随时都可以发表感慨,并且容易忧伤。本书作者也是一样。这难道是台湾省的习惯?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有多么的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