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意独怜才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quitequiet 2012-12-19 13:53:41

    学文史的更不妨一看

  • 7 容安 2011-06-16 21:42:28

    斯蒂夫虽然不是教育家,却比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师都懂怎么教年轻人。张老师的观点才不是别开生面,而是无数明智之人早就说过的,只是我们这些庸人啊,永远都不会那么做。可怜可惜

  • 5 账号已注销 2014-01-22 11:33:53

    读书要为兴趣,不要为任何其他人而读。读书不要太认真,也不可强求,但假如要有学问,你大约要有三年时间听不知音,食不知味,其他什么事情也顾不了。

  • 5 軒轅鍾書 2015-05-03 23:05:44

    张先生的成就以及著书育人,都是考直觉的。有这个兴趣而后有所成自然是好事。但张先生中文文笔较差本来4星的书就此减分。而实质上,他以兴趣出发,格物致知,再简单的问题也一丝不苟的发问重点求完全理解,这才是他成就可引人效仿的地方。

  • 1 ly的读享生活 2015-10-01 06:21:51

    虽然这本的观点也不怎么新,好在张先生总是那样深入浅出,如春风般亲切自然,就跟朋友对话一样好读,不过这个版本的几本书,都是黑体加粗的很大号的字体,影响阅读观感,特别别扭,难道是出版社为了赚钱,硬是用这种方法把书弄厚,实在读着很难过!也或许是考虑老年读者吗?那么大的字!

  • 0 鲁闽 2011-02-05 11:29:12

    还是注水猪肉……

  • 1 Hammer_ 2011-09-12 19:34:55

    里面,“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读书的经验”“你可能是天才”这几篇特别受用。

  • 0 M. Tong 2019-08-17 21:26:26

    本科时候基本都看过了。回想起来感觉有点像学术界的武侠小说。但其个人对求学、学问的看法和总结还是挺精辟的。

  • 0 贾里 2011-01-04 01:33:21

    有几篇确实不错,张五常料还是不少的

  • 0 素履 2013-07-20 15:23:33

    对张五常的喜爱有增无减

  • 0 吃咸梅干變超人 2011-01-27 23:29:50

    我为找到和我如此相似又相契合的人而欢欣,但也提醒自己要提防和他一样的某些亮堂堂的臭毛病。论学语文那几篇不赞同。其余大部分,皆如遇堂兄。有意思。

  • 0 无双如意小郎君 2013-01-24 00:23:09

    最应该应该学习的是思想方法和知识体系的构造。

  • 0 林@语堂 2012-05-07 16:09:55

    被老张儿子5岁时写的那首诗萌着了

  • 0 河伯 2011-06-25 16:22:29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 0 北风南吹 2013-11-03 10:01:02

    一个经济学家对教育的种种看法,有自身的学习方法分享,也有对香港教育制度的拷问,因为是结合了自身经历在讲,所以很多槽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还有关于教育的一些美好的设想,即使不能亲历,也应该读读一清耳目。

  • 0 艾倫 2014-01-06 22:49:53

    张五常和陈丹青应该都算是教育问题“不务正业”的知音,两人一个搞经济的,一个弄画画的,对待教育上都不含糊,考试是求学的方法却不是目的,当年几年才会出一个博士,现在一年就会用七八个博士,逼得老教授去问责如今的制度

  • 0 大啸 2015-12-21 22:29:23

    重点出击,学习的过程,类似琢磨下棋,要加重自我思考。久闻张五常,狂人狂言,果然如此。

  • 0 宛在水中央 2010-12-30 09:46:29

    很有启发,其他人写出这个水准至少要四星的,不过张五常经济解释五里系统地讲述自己求学历程的那本书更为有趣动人,所以这本零散文章的集合只能委屈一下了。

  • 0 Strelizeia 2013-12-19 17:22:24

    笔风很。。。狂傲吧!因为是一些之前发表的文章节选,有前后落空时而发蒙的感受,但期中给予想象的思路很多,有关方法论、逻辑、起源的连接,有些怪咖的味道。PS:说到他擅长的经济事务时,尤其发蒙。

  • 0 minox 2016-01-26 14:10:41

    很多文章十几年前在网上就读过,现在重读也仍沉有收获。特别是谈读书和思考方法的几篇,如问题不要怕浅,但要有开放性;作者在谈读书的经验时说自己是从杂转博,从博变专,从读转听,到最后只是思索,连听也懒得听了。这是因为书读得多,不期然地要一抒己见,而这样做,先博后专也许是自然的事。这都是过来人的好经验,书不可读死就是这个意思。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