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文月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品方: 华文天下
副标题: 真是想让你知道,文学是永恒感人的
出版年: 2010-12
页数: 208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林文月散文作品集(华文天下版)
ISBN: 9787503947803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品方: 华文天下
副标题: 真是想让你知道,文学是永恒感人的
出版年: 2010-12
页数: 208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林文月散文作品集(华文天下版)
ISBN: 9787503947803
内容简介 · · · · · ·
《读中文系的人:真是想你知道,文学是永恒感人的》共收二十二篇长短不等的文章,作者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部是分文随笔类;第二部是赏析评论类;第三部是近年来翻译《源氏物语》的相关文章。作者之所以把这三种类型不同的文章收在一起,乃是因为尽管内容性质有别,却都是读中文系的人始终努力用功的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又与在台大读中文系的那一段日子有深厚而又温暖的关联,因此书名也已《读中文系的人》命之。
作者简介 · · · · · ·
林文月(1933年-),台湾彰化县人,曾执教于台湾大学,担任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她的散文《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午后书房》《交谈》《拟古》《饮膳札记》等作品在台湾影响很大,多次获奖,部分篇章还被编入台湾语文教材;翻译的《源氏物语》目前为华语世界最优秀版本。曾获时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中兴文艺奖等文学奖项。
目录 · · · · · ·
第一部
偷得浮生二日闲 /3
生日礼物 /14
——为蔚儿十六岁生日而写
过年•萝卜糕•童年 /20
说童年 /24
读中文系的人 /34
马兵营之行 /41
重游神保町 /50
一本书 /56
终 点 /62
——为《源氏物语》完译而写
第二部
《诗经》“国风”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妇女 /69
曹丕曹植兄弟的文学观 /77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 /84
读晏殊的几首春秋之词 /91
“悠然见南山”与“池塘生春草” /100
——兼谈古典文学欣赏的一种态度
读《台湾诗荟》的广告启示 /121
平冈武夫与《白居易》 /135
简评海涛著《中国文学讲论》 /143
James Robert Hightower∶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第三部
漂洋过海到东瀛的中国爱情典范 /153
我怎么开始翻译《源氏物语》 /162
《源氏物语》简介 /170
物语的世界 /177
《源氏物语》中的和歌 /181
日本平安贵族的一生行事 /192
后记:一个读中文系的人 /198
· · · · · · (收起)
偷得浮生二日闲 /3
生日礼物 /14
——为蔚儿十六岁生日而写
过年•萝卜糕•童年 /20
说童年 /24
读中文系的人 /34
马兵营之行 /41
重游神保町 /50
一本书 /56
终 点 /62
——为《源氏物语》完译而写
第二部
《诗经》“国风”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妇女 /69
曹丕曹植兄弟的文学观 /77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 /84
读晏殊的几首春秋之词 /91
“悠然见南山”与“池塘生春草” /100
——兼谈古典文学欣赏的一种态度
读《台湾诗荟》的广告启示 /121
平冈武夫与《白居易》 /135
简评海涛著《中国文学讲论》 /143
James Robert Hightower∶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第三部
漂洋过海到东瀛的中国爱情典范 /153
我怎么开始翻译《源氏物语》 /162
《源氏物语》简介 /170
物语的世界 /177
《源氏物语》中的和歌 /181
日本平安贵族的一生行事 /192
后记:一个读中文系的人 /19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是“悠然见南山”的最好解释。由于诗人的心境超远,于采菊之际,无意望山,而适见庐山。那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致,一个“见”字,的确能表露无遗。这也说明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感经验往往是于无意之间遇得的。南山即是庐山,是陶渊明家乡附近的名山,应该是诗人日日所见,极为熟悉的。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当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际,怕是无暇欣赏;而“采菊东篱下”,则为一种闲适的行为,南山的安态适于此时映入诗人的严重,遂令诗人内心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喜悦。这便是东坡所谓:“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南山固然有其永恒的美,然而也正因为适当的时间、空间,加上诗人当时闲适的心境,这三个条件的奇妙配合,才有了一瞬间的美感经验产生。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陶渊明传》中说:“‘悠然’,应是指见南山时的渊明的心态,同时也是渊明看见的南山的神态,主客合一而不可分,这种浑然的状态,便是‘悠然见南山’。“这个说法,可谓与王国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说法吻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7页 -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理由不珍惜其传统古典,因为传统古典是民族血脉之所秉承,也是民族自尊之所依托。故每一个国家的大学里都有他们的“国文系”或“国学科”,以维护其传统古典于不坠不灭。尽管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但希腊人绝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绝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歌德死去。我们中国人当然也热切希望能产生足以令后代崇敬骄傲的伟大作家;不过,我们同时也有必要让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心中。而这一份文化的薪火传递工作,中文系的人应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林文月散文作品集(华文天下版)(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回首》《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写我的书》《拟古》《作品》
等
。
喜欢读"读中文系的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读中文系的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洪範書店 (1978)8.0分 54人读过
-
洪範書店 (1990)8.0分 3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2013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 (SamSome)
- ★港台引进★ (皮特4)
- I之港台文学 (月亮)
- 十一月私人阅读记录-二O一二 (于夕)
- 客厅左 (Sakin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读中文系的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种瓜得瓜 2011-08-24 23:49:49
或许听她的课比看书要好
0 有用 爛貓 2011-04-17 23:02:11
好吧,又是一本读了一部分的书。装帧不错,书皮很有爱。
0 有用 曼殊 2012-09-12 20:01:49
文字很走心,阅读无障碍。想看看她翻译的源氏物语。
0 有用 无端 2011-07-10 14:33:09
真是想让你知道,文学是永恒感人的。这个好。
0 有用 吟游 2012-02-25 14:11:22
想读她翻译的《源氏物语》
0 有用 不知用何名🍊 2023-05-27 18:42:55 上海
出生於上海的林文月在上海半殖時期經歷歷史,後來賭氣改了志願,不隨大流讀外文系而去讀了台靜農的中文系。全書大多為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隨筆散文之所以有名,大概是那種娓娓道來的真情實感與輕聲細語的直抒胸臆。於我來說,《讀中文系的人》這篇最振聾發聵的話語,便是傳承國家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雖然林文月只談及古典文學,而我深深感覺,中國現當代文學所承載的歷史情感結構與情懷,同樣值得作為教學工作者的我們不厭... 出生於上海的林文月在上海半殖時期經歷歷史,後來賭氣改了志願,不隨大流讀外文系而去讀了台靜農的中文系。全書大多為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隨筆散文之所以有名,大概是那種娓娓道來的真情實感與輕聲細語的直抒胸臆。於我來說,《讀中文系的人》這篇最振聾發聵的話語,便是傳承國家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雖然林文月只談及古典文學,而我深深感覺,中國現當代文學所承載的歷史情感結構與情懷,同樣值得作為教學工作者的我們不厭其煩地闡釋、解說與流轉。我們有這份責任,去轉交給下一代,我們的文學所肩負的力量與勢能。#讀而善#037 (展开)
0 有用 生死书丛似蠹鱼 2023-05-27 17:12:08 湖北
还是21年翻过的……
0 有用 Dearare 2023-03-20 23:04:01 北京
以前觉得林文月的笔下就是岁月静好。
0 有用 幻想漂泊信天翁 2022-10-28 01:37:09 湖北
或许可以知道,你是不是读中文系的人。
0 有用 山河故人来 2022-10-18 19:35:27 浙江
生活与读书与研究,融合中完美地体现题目:是有温度、活泼泼的人,也是以中文作为生命底蕴的人。第一部分聊可放松读,那些生活的琐事,郊游、做饭、逛旧书店……我们也会遇到,然而林老师用温润的笔触,让我们品到学者的平凡体验与我们的不同。就如对做料理的热爱,背后是林老师等同之于写作过程的观念。第二部分,初读的时候有点失望,因为抱着别求新义的目的而来,不期所见是平易的“摘要加感想”,但是看到后记,方知不少文章是... 生活与读书与研究,融合中完美地体现题目:是有温度、活泼泼的人,也是以中文作为生命底蕴的人。第一部分聊可放松读,那些生活的琐事,郊游、做饭、逛旧书店……我们也会遇到,然而林老师用温润的笔触,让我们品到学者的平凡体验与我们的不同。就如对做料理的热爱,背后是林老师等同之于写作过程的观念。第二部分,初读的时候有点失望,因为抱着别求新义的目的而来,不期所见是平易的“摘要加感想”,但是看到后记,方知不少文章是作者五十年代,尚在台大读书时所作。再反观,它们对于初学者,在学术著作的评价、古典文学的欣赏、学者及其著作的介绍上,都有写作的引路意义。第三部分,内容关于林文月在日本文学及翻译研究的领域,作为门外的读者,我觉得这一部分写得最美,也最体现作者的后劲。还有,纪录片里的林老师太美,与其文字别无二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