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摄影构图是摄影创作的核心任务。《摄影构图(第2版)》主要讲授摄影画面创作的内部构成问题,其中包括构图艺术规律、画面构成元素处理、拍摄角度运用、色彩处理。光线处理、运动摄影等主要内容。《摄影构图(第2版)》对第1版的章节结构和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理论的深度,增加了一些新的图片摄影图例和影视作品片例,删除了部分陈旧的图例和文字。《摄影构图(第2版)》可以作为各高校摄影专业、导演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照明艺术专业、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学习摄影专业知识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业余摄影爱好者学习图片摄影、影视摄影的参考教材。
摄影构图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摄影构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1.拍摄角度 正面: 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姿态; 突出建筑物气势宏伟和对称美,适合表现由中心视点而设计的建筑。 正面角度结构的画面往往给人以某种程度的静态感,适合表现安静、平稳、庄重、严肃的主题。比如拍摄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的仪式等等,都要以正面角度为主。正面角度也会使画面显得比较平淡、呆板,缺乏内在的张力,往往给人以静态有余而动感不足的感觉。 在影视摄影中,在拍摄主观镜头时,常常会从正面...
2020-06-08 14:57:02
1.拍摄角度
正面:
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姿态;
突出建筑物气势宏伟和对称美,适合表现由中心视点而设计的建筑。
正面角度结构的画面往往给人以某种程度的静态感,适合表现安静、平稳、庄重、严肃的主题。比如拍摄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的仪式等等,都要以正面角度为主。正面角度也会使画面显得比较平淡、呆板,缺乏内在的张力,往往给人以静态有余而动感不足的感觉。 引自第48页 在影视摄影中,在拍摄主观镜头时,常常会从正面角度拍摄被摄对象,被摄对象与摄影机镜头直接交流,仿佛在和画外的人物或者观众直接交流。这种镜头往往能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理体验。 引自第48页 正面角度也有自已的足之处。正画角度利于表现空间感(纵深感)、立体感,空往往只能展现事物的一个面,在画面上难以表现出事物 的多面性画面往往显得较平。正面角度拍摄运动物体,只能表现运动体正面的姿态,画面中难以表现运动物体的方向,难以表现运动体前后的空间,难以表现运动物体的速度,所以在多数情况之下面角度不利于表现运动物体。 引自第49页 侧面: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表现力强。
表现人或事物的动作姿态;运动事物,最优美、最富有特征的线条往往展现在侧面。
有利于清楚地交代运动物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
侧面角度配合中景景别适合表现情节、情感交流,从侧面角度可以交代清楚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动作关系,画面中的不同对象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 引自第51页 斜侧面:弥补正面、侧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有利于表现动势、动感,使画面生动、多变;有利于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3/4人面像,人像常用角度
背面: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
2.拍摄高度
平视:客观
仰视:
褒义—赞颂、高大、敬仰
贬义—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压抑感
俯视:
3.景别
远景:环境描写,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空间环境塑造是远景画面的主要任务。
在远景画面中,空白、空间往往占据较大的面积,在画面中占优势地位,可以引人联想,寓情于景,创造含蓄美和无限深远的意境,在影视片中,经常运用远景来打情、展示志向、抒发情怀。 引自第70页 全景:环境+人物动作
客观地表现被摄体的全貌。
全景画面往往用来交代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被用在一个影视段落的开始。在全景画面当中,各个事物所占据的画面位置空间大小、动作方向都可以得到清楚的交代在影视摄影当中,全景画面往往是一个段落的主镜头,它往往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一个场景拍摄,全景为总角度,依据全景确定总体光线效果,确定事物间的轴线关系,确定影视段落的画面影调、色调、情感基调。 引自第70页 中景:反应人物动作、姿态、手势,注意拍摄时手势要完整。
中景景别最大的优点是表现情节,中景景别是比适中的景别,它可以使人物交流得到充分展现,既能交代人物的动作姿态,又能修看到人物的神态表情,对事物表现不致过粗也不会过细。 引自第72页 中景景别画面中,环境景物成为次要的表现对象,中景景别画面只能保留小部分环境景物,而把绝大多数环境景物排除在画框之外或者画面景深之外。 引自第72页 近景:表现人物神态、表情和细节,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近景拍摄人物,要注意“近取其神”,注意处理人物的头部姿态、面部表情、眼晴、嘴部的细微动作,如果人物的手进入画面要特别注意手的动作和手势。 近景常常用来表现物体的局部特征。对于物体近景画面的处理定要注意“近取其质”,注意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层次。 近景景别画面中,环境空间进一步被排除在画框之外或画面之外,环境处于完全的陪衬地位,主体得到进一步的突出,画面已超出了人对事物的正常视觉感受范围,有一种行“放大”的画面对观众视觉的“强制性”进一步加强。 引自第72页 特写:
突出、强调某物或者事物局部的作用;
表现细节(眼睛、手),通过一点透视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好的特写可以抒情,作用于我们的心。
校正上下画面的跳轴或者起到转场的作用,承上启下。
*场景:所讲述事件的发生地。
画面景别要成组拍摄。
场景指所讲述的事件的发生地。一部片子由若干个场景组成,一个场景由若干个镜头组成,一个场景往往会有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场面及人物间的关系,还会有中景、近景交代所展开的情节,用特写交代细节,摄影师要避免同一场景中不同镜头在画面上视觉的雷同,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需要注意景别的变化,在同一场景的拍摄当中,画面景别拍摄一定要成组,即几种画面景别要拍全,这有利于后期编辑以及可以把被对象表现得更为完整。 引自第74页 回应 2020-06-08 14:57:02
-
1.拍摄角度 正面: 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姿态; 突出建筑物气势宏伟和对称美,适合表现由中心视点而设计的建筑。 正面角度结构的画面往往给人以某种程度的静态感,适合表现安静、平稳、庄重、严肃的主题。比如拍摄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的仪式等等,都要以正面角度为主。正面角度也会使画面显得比较平淡、呆板,缺乏内在的张力,往往给人以静态有余而动感不足的感觉。 在影视摄影中,在拍摄主观镜头时,常常会从正面...
2020-06-08 14:57:02
1.拍摄角度
正面:
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姿态;
突出建筑物气势宏伟和对称美,适合表现由中心视点而设计的建筑。
正面角度结构的画面往往给人以某种程度的静态感,适合表现安静、平稳、庄重、严肃的主题。比如拍摄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的仪式等等,都要以正面角度为主。正面角度也会使画面显得比较平淡、呆板,缺乏内在的张力,往往给人以静态有余而动感不足的感觉。 引自第48页 在影视摄影中,在拍摄主观镜头时,常常会从正面角度拍摄被摄对象,被摄对象与摄影机镜头直接交流,仿佛在和画外的人物或者观众直接交流。这种镜头往往能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理体验。 引自第48页 正面角度也有自已的足之处。正画角度利于表现空间感(纵深感)、立体感,空往往只能展现事物的一个面,在画面上难以表现出事物 的多面性画面往往显得较平。正面角度拍摄运动物体,只能表现运动体正面的姿态,画面中难以表现运动物体的方向,难以表现运动体前后的空间,难以表现运动物体的速度,所以在多数情况之下面角度不利于表现运动物体。 引自第49页 侧面: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表现力强。
表现人或事物的动作姿态;运动事物,最优美、最富有特征的线条往往展现在侧面。
有利于清楚地交代运动物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
侧面角度配合中景景别适合表现情节、情感交流,从侧面角度可以交代清楚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动作关系,画面中的不同对象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 引自第51页 斜侧面:弥补正面、侧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有利于表现动势、动感,使画面生动、多变;有利于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3/4人面像,人像常用角度
背面: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
2.拍摄高度
平视:客观
仰视:
褒义—赞颂、高大、敬仰
贬义—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压抑感
俯视:
3.景别
远景:环境描写,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空间环境塑造是远景画面的主要任务。
在远景画面中,空白、空间往往占据较大的面积,在画面中占优势地位,可以引人联想,寓情于景,创造含蓄美和无限深远的意境,在影视片中,经常运用远景来打情、展示志向、抒发情怀。 引自第70页 全景:环境+人物动作
客观地表现被摄体的全貌。
全景画面往往用来交代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被用在一个影视段落的开始。在全景画面当中,各个事物所占据的画面位置空间大小、动作方向都可以得到清楚的交代在影视摄影当中,全景画面往往是一个段落的主镜头,它往往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一个场景拍摄,全景为总角度,依据全景确定总体光线效果,确定事物间的轴线关系,确定影视段落的画面影调、色调、情感基调。 引自第70页 中景:反应人物动作、姿态、手势,注意拍摄时手势要完整。
中景景别最大的优点是表现情节,中景景别是比适中的景别,它可以使人物交流得到充分展现,既能交代人物的动作姿态,又能修看到人物的神态表情,对事物表现不致过粗也不会过细。 引自第72页 中景景别画面中,环境景物成为次要的表现对象,中景景别画面只能保留小部分环境景物,而把绝大多数环境景物排除在画框之外或者画面景深之外。 引自第72页 近景:表现人物神态、表情和细节,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近景拍摄人物,要注意“近取其神”,注意处理人物的头部姿态、面部表情、眼晴、嘴部的细微动作,如果人物的手进入画面要特别注意手的动作和手势。 近景常常用来表现物体的局部特征。对于物体近景画面的处理定要注意“近取其质”,注意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层次。 近景景别画面中,环境空间进一步被排除在画框之外或画面之外,环境处于完全的陪衬地位,主体得到进一步的突出,画面已超出了人对事物的正常视觉感受范围,有一种行“放大”的画面对观众视觉的“强制性”进一步加强。 引自第72页 特写:
突出、强调某物或者事物局部的作用;
表现细节(眼睛、手),通过一点透视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好的特写可以抒情,作用于我们的心。
校正上下画面的跳轴或者起到转场的作用,承上启下。
*场景:所讲述事件的发生地。
画面景别要成组拍摄。
场景指所讲述的事件的发生地。一部片子由若干个场景组成,一个场景由若干个镜头组成,一个场景往往会有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场面及人物间的关系,还会有中景、近景交代所展开的情节,用特写交代细节,摄影师要避免同一场景中不同镜头在画面上视觉的雷同,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需要注意景别的变化,在同一场景的拍摄当中,画面景别拍摄一定要成组,即几种画面景别要拍全,这有利于后期编辑以及可以把被对象表现得更为完整。 引自第74页 回应 2020-06-08 14:57:02
-
1.拍摄角度 正面: 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姿态; 突出建筑物气势宏伟和对称美,适合表现由中心视点而设计的建筑。 正面角度结构的画面往往给人以某种程度的静态感,适合表现安静、平稳、庄重、严肃的主题。比如拍摄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的仪式等等,都要以正面角度为主。正面角度也会使画面显得比较平淡、呆板,缺乏内在的张力,往往给人以静态有余而动感不足的感觉。 在影视摄影中,在拍摄主观镜头时,常常会从正面...
2020-06-08 14:57:02
1.拍摄角度
正面:
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动作姿态;
突出建筑物气势宏伟和对称美,适合表现由中心视点而设计的建筑。
正面角度结构的画面往往给人以某种程度的静态感,适合表现安静、平稳、庄重、严肃的主题。比如拍摄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的仪式等等,都要以正面角度为主。正面角度也会使画面显得比较平淡、呆板,缺乏内在的张力,往往给人以静态有余而动感不足的感觉。 引自第48页 在影视摄影中,在拍摄主观镜头时,常常会从正面角度拍摄被摄对象,被摄对象与摄影机镜头直接交流,仿佛在和画外的人物或者观众直接交流。这种镜头往往能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理体验。 引自第48页 正面角度也有自已的足之处。正画角度利于表现空间感(纵深感)、立体感,空往往只能展现事物的一个面,在画面上难以表现出事物 的多面性画面往往显得较平。正面角度拍摄运动物体,只能表现运动体正面的姿态,画面中难以表现运动物体的方向,难以表现运动体前后的空间,难以表现运动物体的速度,所以在多数情况之下面角度不利于表现运动物体。 引自第49页 侧面: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表现力强。
表现人或事物的动作姿态;运动事物,最优美、最富有特征的线条往往展现在侧面。
有利于清楚地交代运动物体的方向性和事物之间的方位感。
侧面角度配合中景景别适合表现情节、情感交流,从侧面角度可以交代清楚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动作关系,画面中的不同对象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 引自第51页 斜侧面:弥补正面、侧面结构形式的不足,有利于表现动势、动感,使画面生动、多变;有利于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3/4人面像,人像常用角度
背面: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
2.拍摄高度
平视:客观
仰视:
褒义—赞颂、高大、敬仰
贬义—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压抑感
俯视:
3.景别
远景:环境描写,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空间环境塑造是远景画面的主要任务。
在远景画面中,空白、空间往往占据较大的面积,在画面中占优势地位,可以引人联想,寓情于景,创造含蓄美和无限深远的意境,在影视片中,经常运用远景来打情、展示志向、抒发情怀。 引自第70页 全景:环境+人物动作
客观地表现被摄体的全貌。
全景画面往往用来交代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被用在一个影视段落的开始。在全景画面当中,各个事物所占据的画面位置空间大小、动作方向都可以得到清楚的交代在影视摄影当中,全景画面往往是一个段落的主镜头,它往往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一个场景拍摄,全景为总角度,依据全景确定总体光线效果,确定事物间的轴线关系,确定影视段落的画面影调、色调、情感基调。 引自第70页 中景:反应人物动作、姿态、手势,注意拍摄时手势要完整。
中景景别最大的优点是表现情节,中景景别是比适中的景别,它可以使人物交流得到充分展现,既能交代人物的动作姿态,又能修看到人物的神态表情,对事物表现不致过粗也不会过细。 引自第72页 中景景别画面中,环境景物成为次要的表现对象,中景景别画面只能保留小部分环境景物,而把绝大多数环境景物排除在画框之外或者画面景深之外。 引自第72页 近景:表现人物神态、表情和细节,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近景拍摄人物,要注意“近取其神”,注意处理人物的头部姿态、面部表情、眼晴、嘴部的细微动作,如果人物的手进入画面要特别注意手的动作和手势。 近景常常用来表现物体的局部特征。对于物体近景画面的处理定要注意“近取其质”,注意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层次。 近景景别画面中,环境空间进一步被排除在画框之外或画面之外,环境处于完全的陪衬地位,主体得到进一步的突出,画面已超出了人对事物的正常视觉感受范围,有一种行“放大”的画面对观众视觉的“强制性”进一步加强。 引自第72页 特写:
突出、强调某物或者事物局部的作用;
表现细节(眼睛、手),通过一点透视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好的特写可以抒情,作用于我们的心。
校正上下画面的跳轴或者起到转场的作用,承上启下。
*场景:所讲述事件的发生地。
画面景别要成组拍摄。
场景指所讲述的事件的发生地。一部片子由若干个场景组成,一个场景由若干个镜头组成,一个场景往往会有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场面及人物间的关系,还会有中景、近景交代所展开的情节,用特写交代细节,摄影师要避免同一场景中不同镜头在画面上视觉的雷同,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需要注意景别的变化,在同一场景的拍摄当中,画面景别拍摄一定要成组,即几种画面景别要拍全,这有利于后期编辑以及可以把被对象表现得更为完整。 引自第74页 回应 2020-06-08 14:57:02
0 有用 林一一 2022-04-04 18:49:09
中国传媒大学
0 有用 千阳 2012-02-16 16:48:25
很全面 但是没意思
0 有用 jessinio 2012-09-02 00:36:21
直接看图,有一点领悟。
0 有用 Roc 2016-09-03 17:40:43
国内的教科书通病,内容挺多,摄影电影电视都有涉猎。但是示例分析太少了,讲很多规则不知道看起来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且跟作为示例的国外大师比,国内的“摄影家”照片简直没法看。天天看这种书,摄影能学好才怪。
0 有用 fatiguerrilla 2014-06-01 12:25:32
废话太多
0 有用 林一一 2022-04-04 18:49:09
中国传媒大学
0 有用 海绵宝宝 2019-08-30 10:00:50
教材
0 有用 jiejie8297 2018-06-03 13:48:52
觉得还行啊,挺全面的
0 有用 Roc 2016-09-03 17:40:43
国内的教科书通病,内容挺多,摄影电影电视都有涉猎。但是示例分析太少了,讲很多规则不知道看起来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且跟作为示例的国外大师比,国内的“摄影家”照片简直没法看。天天看这种书,摄影能学好才怪。
0 有用 つばさ 2015-09-21 17:54:17
郭老师太学院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