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抹杀的解析》后记

豆友46612361 2010-12-01 20:27:54

这集子里的文章大多数是2000-2005年写的,大多数写作目的是谋生。文章写的很“杂志化”。
也曾经想过,要再把小说写得更“完美”一点。
比如说很多细节、对话很粗糙,很多精神分析理论也没说透,朱丹心、马知良的个性还是不够鲜明,兰坡和吴梦娟基本上没有进行人物塑造,对于犯罪刑侦过程的很多必要环节交代也不清楚,比如说法医,灵媒、易经、测谎,这些有趣的侦破手段都没有提……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修补这些硬伤,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么下去的话,我必须全职从事这小说的创作才行。
首先要系统学习文学写作,其次还要系统学习犯罪心理学和法医学外,最好到公安局实习一年,到FBI进修一年。据说《沉默的羔羊》的作者就是这么干的,那叫做专业。
我的专业是临床精神分析,而不是写作。
虽然临床精神分析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可以算是一种口头文学或民间戏剧,但是毕竟不是写作,不是推理小说或爱情小说的写作。
我想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回来修订一下这个集子的文章,有可能大动干戈,有可能只是修修补补。
目前,就只能这样了。
文章收到过不少评论和反馈。
有个问题是一定要回答了,那就是,“朱丹心是不是你本人,那些案例是不是真的?”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应该是,“这个问题你要问你自己,如果别人问你,你昨晚梦中梦到的那些人那些故事是真的吗,你梦中的你是你本人吗?你会如何回答?”
人类总是需要梦的,不管是美梦,还是噩梦,是爱的梦,还是恨的梦。
据说,胎儿出生之时,就处于梦境状态中,这样方可通过产道挤压,进入人间。
李孟潮
2010-4-14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抹杀的解析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