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语言 短评

热门 最新
  • 20 hyl 2015-12-15 21:29:18

    读来有种本科期间看新闻学理论的感觉,具体说是什么感觉呢?就是没话找话的感觉,现象比理论本身更有趣跟有意以及有用的话,理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 14 梁暙夓 2020-08-14 22:25:45

    五分给其学术价值和地位,扣一星因为作者的结构模糊而晦涩。挖结构耗了我阅读时间拉垮了我的速度。译者序给的各章摘要我认为意味深长又毫无意义,总之与我的梳理结果毫不一样。本书主题:以交流的视角看待文化并进行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论(“测量指标”):作者自创的三层次分析法、三构成成分法。除了这两个方法首次提出,作者还提出了文化的“内容”:十大基本讯息系统。在理论构建完毕后,作者试分析了两个基本讯息系统。按章节目录来排的话:导论其实是作者序,第一章是引言导语,第二张是本书理论概述;第三章详细阐释了十大讯息系统,第四章阐释了三层次分析法(显形、隐形、技术性),第五章阐释了文化的三构成成分(集合、元素、模式),六至八章分别阐释了集合、元素、模式;第九至十章是作者给出的分析示例(分析美国),第十一章结语。

  • 11 不是随便的花朵 2013-05-20 22:12:58

    本来以为很薄的一本会看的很快 可能是翻译的比较蹩脚的原因 看起来还蛮吃力的 人际距离的方面讲的太少了。大部分是他游历各方对不同风土人情总结到的文化差异观念差异等,作文消遣读物有点无聊,作为学术参考意义也不是很大 好尴尬的一本 有找来原版看的冲动

  • 6 黄金选手 2013-01-10 00:05:23

    所谓“视野宏阔,洞见深刻”、“筚路蓝缕的精心之作前无古人,达到了后人也难以企及的高度”……真没看出来……也许是我浅薄。

  • 3 Joarmenia 2014-06-11 10:59:52

    我觉得霍尔的跨文化视角是不错的,只是在文化层面的划分有点重复和拖累……论据其实也很日常,但是不够有趣,而且案例与理论的深度结合不够。鲜活的案例和与理论的贴切度可能是每个学者追求的吧~那样才好玩嘛

  • 1 [Aow.] 2013-09-22 18:44:18

    心理人类学,貌似还是林顿学生额呵,有一些挺特别的想法,不过显性,隐性,技术性的划分觉得。。。作者想讲的东西比较多,资料不太够,不充分,于是就变成大纲了……唉,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鸡肋吧。

  • 1 莽莽 2013-01-25 08:37:29

    总之,不想看下去。

  • 0 辄馨 2013-01-16 19:25:56

    拉尔夫.林顿之后最好的跨文化研究者,把人类学从遥远的丛林真正带到文明社会。让我奇怪的是,国内的教科书居然都把霍尔给略过去了,怪不得搞不清当代人类学的路径,无法回应人类学的全球化趋势。

  • 0 2014-04-05 22:18:50

    : C912.4/1229-1

  • 1 今日肚饿 2020-03-11 15:13:42

    弃了。仿佛是在贴标签

  • 0 微苒 2015-08-19 21:38:44

    看完有点失望,也许是之前涉及过HALL最经典的理论,没有带给我太多思维上的突破。但是毕竟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入门书之一,客观评价还算是好书。

  • 0 草儿 2013-04-03 16:55:30

    文化人类学 挺好的

  • 0 番茄酱 2013-02-26 21:55:30

    一直脚得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一个大坑,一没搞好就会显得很水很水。这本书不到两百页,章章都有作者的新意在,要是论据再充分一些就好咯。

  • 0 图南 2012-12-14 20:14:55

    我们切分自然,把自然组织成各种概念,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我们要按照契约去组织自然,这是我们的语言社群必须遵守的契约,我们用自己的语言给自然编码。它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对自然进行绝对没有偏颇的描述,人人都受到一些阐释方式的限制,即使我认为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

  • 0 Loch~ 2011-11-07 13:14:04

    看伐看伐就看完了。很多写到的点现在都变成了常识的一部分

  • 1 1806 2013-07-17 23:12:44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说实话我们现代许多人思想的相对意识和借鉴意识远不及60年代这位巨匠。虽然彼时此著作旨在帮助留外的美国人适应当地生活,但是书中提及的诸多跨文化交际及非言语交流行为对后世研究影响深远。醍醐灌顶。

  • 0 江南草 2012-04-21 10:31:08

    “其实文化就是监狱,除非我们知道打开这一囚笼的钥匙。“

  • 0 暴走粽子 2013-01-28 22:43:10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螺纹的非标准化带来难以计数的士兵阵亡,千百万美元的投入付诸东流;变革的需要未必带来变革,总是要经历漫长的显性文化的阶段,最后回到技术领域。”

  • 0 菲苾卡夫卡 2013-04-23 20:22:51

    跨文化交际,给学科更大的空间

  • 0 Al. 2011-12-08 16:19:29

    来个剧透:无声的语言就是文化,显形、隐形,或者技术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