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运用最新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建构出“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框架;详细讨论了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二体面、绐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交际术语,并以之深入剖析中国人的社交心理,阐明了支配中国官场运作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
作者简介 · · · · · ·
黄光国,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著有《社会科学的理路》、《知识与行动》、《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科学哲学与学术创造力》、《儒家关系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等学术专著。
目录 · · · · · ·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的面子观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
华人社会中的脸面与沟通行动
中国政治联盟特殊关系的初步模式:台湾乡镇中的人情和关系
· · · · · · (更多)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的面子观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
华人社会中的脸面与沟通行动
中国政治联盟特殊关系的初步模式:台湾乡镇中的人情和关系
科举制度下的权力游戏:《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社会行为分析
帝制中国官僚体系中的暗盘管理
儒家关系主义与华人企业的组织文化
发展本土心理学的知识论策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中,各国社会的副文化对人情法则和公平法则的强调程度各不相同,他们教育出来的子女对待他人的社会态度也不一样。在一个强调人情法则的副文化中成长的个人,比较重视人情关系,决定各项事务时,较倾向于对人不对事;反之,在强调公平法则之副文化成长的个人,较不理会人情包袱,为人处世,比较研究对事不对人。 许多研究中国人传统及现代态度之形成与转变的论文显示,上述假设是合理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在《忠与孝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认同》一文中 Ewan(1999)指出:从儒家“庶人伦理”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传统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不同,可以溯源至他们对于生命起源看法的根本差异。基督教文化普遍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独立个体,因此,他们将每一个人必须全力捍卫的“自我的领域”( territories of sel)划在个人身体的范国之内。相反的,儒家认为:个人的生命是其父母的延续,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他们并不把“自我的领域”划在个人身体立即的范围之内,必须将之扩展,将父母和亲人包含在“自我的领域”之内,成为所谓的“大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人情与面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人情与面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情与面子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人情与面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中国人际关系的高阶模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人际关系的高阶模型 资源掌控者对于关系的划分 情感性关系:家庭、密友等人际关系。以家人为主,也会有类家人的情况。 工具性关系:个人在生活中和家庭外的其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他所希冀的某些物质目标;比如,司机和乘客的关系。 混合性关系:交往... (展开)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社会交易的一般法则有:公平法则;均等法则;需求法则。但作者提出在特殊的情境中特别是集体主义文化中还存在一种另外的法则:人情法则。 人与人之间根据情感性的成分所占比例可分为三种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型关系,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的社会交易主要依靠公平法则,讲究... (展开)> 更多书评 14篇
-
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平法则、均等法则、需求原则 “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过程。 个人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的,对方之...
2021-02-08 15:06
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平法则、均等法则、需求原则 “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过程。 个人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的,对方之所以愿意接受个人的影响,也是因为他预期这样做能带给他某种报酬,或帮助他避开他所嫌弃的某种惩罚。 传统中国人非常讲究社会关系中国的“差序格局”,他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 (情感性关系-需求原则,混合性关系-人情关系,工具性关系-公平法则) 对中国人而言,维持团体内的和谐与团结似乎比强调公平分配更为重要。 促使中国人对别人“做人情”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 在中国社会中,“做面子”是个人炫耀其权利的一种手段;以“面子工夫”影响资源分配者,使其依照自己的意思改变资源分配的方式,则是中国人常玩的一种权利游戏。 萍水相逢式的短暂性人际关系,经过“攀关系”、“拉交情”之后,双方便能把彼此的偶遇视为一种命定或前定的“机缘”,并设法把对方套系在自己的角色关系内。 人情的规避:个人取向的内化、以公平法则建立互动规则、到陌生地区建立公平法则、心里“区隔”策略的运用。 引自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 “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丢面”是团体对不道德或社会所不同意之行为的责难。 运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必须以不违背道德标准为前提。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也可以利用居高位者必须维护颜面的事实。 人的修养应该随着心灵的成熟与日俱增。 “丢脸”的程度不仅随个人过错或失败的严重性而定,而且对与自我亲疏程度不同的其他人,也各有不同的意义。 引自 中国人的面子观 回应 2021-02-08 15:06 -
-
在《忠与孝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认同》一文中 Ewan(1999)指出:从儒家“庶人伦理”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传统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不同,可以溯源至他们对于生命起源看法的根本差异。基督教文化普遍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独立个体,因此,他们将每一个人必须全力捍卫的“自我的领域”( territories of sel)划在个人身体的范国之内。相反的,儒家认为:个人的生命是其父母的延续,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他们并...
2021-01-31 15:12
在《忠与孝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认同》一文中 Ewan(1999)指出:从儒家“庶人伦理”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传统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不同,可以溯源至他们对于生命起源看法的根本差异。基督教文化普遍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独立个体,因此,他们将每一个人必须全力捍卫的“自我的领域”( territories of sel)划在个人身体的范国之内。相反的,儒家认为:个人的生命是其父母的延续,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他们并不把“自我的领域”划在个人身体立即的范围之内,必须将之扩展,将父母和亲人包含在“自我的领域”之内,成为所谓的“大我”。 引自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 回应 2021-01-31 15:12
-
-
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平法则、均等法则、需求原则 “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过程。 个人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的,对方之...
2021-02-08 15:06
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平法则、均等法则、需求原则 “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过程。 个人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的,对方之所以愿意接受个人的影响,也是因为他预期这样做能带给他某种报酬,或帮助他避开他所嫌弃的某种惩罚。 传统中国人非常讲究社会关系中国的“差序格局”,他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 (情感性关系-需求原则,混合性关系-人情关系,工具性关系-公平法则) 对中国人而言,维持团体内的和谐与团结似乎比强调公平分配更为重要。 促使中国人对别人“做人情”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 在中国社会中,“做面子”是个人炫耀其权利的一种手段;以“面子工夫”影响资源分配者,使其依照自己的意思改变资源分配的方式,则是中国人常玩的一种权利游戏。 萍水相逢式的短暂性人际关系,经过“攀关系”、“拉交情”之后,双方便能把彼此的偶遇视为一种命定或前定的“机缘”,并设法把对方套系在自己的角色关系内。 人情的规避:个人取向的内化、以公平法则建立互动规则、到陌生地区建立公平法则、心里“区隔”策略的运用。 引自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 “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丢面”是团体对不道德或社会所不同意之行为的责难。 运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必须以不违背道德标准为前提。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也可以利用居高位者必须维护颜面的事实。 人的修养应该随着心灵的成熟与日俱增。 “丢脸”的程度不仅随个人过错或失败的严重性而定,而且对与自我亲疏程度不同的其他人,也各有不同的意义。 引自 中国人的面子观 回应 2021-02-08 15:06 -
-
在《忠与孝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认同》一文中 Ewan(1999)指出:从儒家“庶人伦理”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传统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不同,可以溯源至他们对于生命起源看法的根本差异。基督教文化普遍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独立个体,因此,他们将每一个人必须全力捍卫的“自我的领域”( territories of sel)划在个人身体的范国之内。相反的,儒家认为:个人的生命是其父母的延续,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他们并...
2021-01-31 15:12
在《忠与孝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认同》一文中 Ewan(1999)指出:从儒家“庶人伦理”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传统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不同,可以溯源至他们对于生命起源看法的根本差异。基督教文化普遍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独立个体,因此,他们将每一个人必须全力捍卫的“自我的领域”( territories of sel)划在个人身体的范国之内。相反的,儒家认为:个人的生命是其父母的延续,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他们并不把“自我的领域”划在个人身体立即的范围之内,必须将之扩展,将父母和亲人包含在“自我的领域”之内,成为所谓的“大我”。 引自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 回应 2021-01-31 15:12
-
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平法则、均等法则、需求原则 “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过程。 个人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的,对方之...
2021-02-08 15:06
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平法则、均等法则、需求原则 “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中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过程。 个人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的,对方之所以愿意接受个人的影响,也是因为他预期这样做能带给他某种报酬,或帮助他避开他所嫌弃的某种惩罚。 传统中国人非常讲究社会关系中国的“差序格局”,他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 (情感性关系-需求原则,混合性关系-人情关系,工具性关系-公平法则) 对中国人而言,维持团体内的和谐与团结似乎比强调公平分配更为重要。 促使中国人对别人“做人情”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 在中国社会中,“做面子”是个人炫耀其权利的一种手段;以“面子工夫”影响资源分配者,使其依照自己的意思改变资源分配的方式,则是中国人常玩的一种权利游戏。 萍水相逢式的短暂性人际关系,经过“攀关系”、“拉交情”之后,双方便能把彼此的偶遇视为一种命定或前定的“机缘”,并设法把对方套系在自己的角色关系内。 人情的规避:个人取向的内化、以公平法则建立互动规则、到陌生地区建立公平法则、心里“区隔”策略的运用。 引自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 “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丢面”是团体对不道德或社会所不同意之行为的责难。 运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必须以不违背道德标准为前提。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也可以利用居高位者必须维护颜面的事实。 人的修养应该随着心灵的成熟与日俱增。 “丢脸”的程度不仅随个人过错或失败的严重性而定,而且对与自我亲疏程度不同的其他人,也各有不同的意义。 引自 中国人的面子观 回应 2021-02-08 15:06 -
-
在《忠与孝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认同》一文中 Ewan(1999)指出:从儒家“庶人伦理”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传统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不同,可以溯源至他们对于生命起源看法的根本差异。基督教文化普遍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独立个体,因此,他们将每一个人必须全力捍卫的“自我的领域”( territories of sel)划在个人身体的范国之内。相反的,儒家认为:个人的生命是其父母的延续,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他们并...
2021-01-31 15:12
在《忠与孝儒家思想中的两种社会认同》一文中 Ewan(1999)指出:从儒家“庶人伦理”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传统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不同,可以溯源至他们对于生命起源看法的根本差异。基督教文化普遍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独立个体,因此,他们将每一个人必须全力捍卫的“自我的领域”( territories of sel)划在个人身体的范国之内。相反的,儒家认为:个人的生命是其父母的延续,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生命的延续,他们并不把“自我的领域”划在个人身体立即的范围之内,必须将之扩展,将父母和亲人包含在“自我的领域”之内,成为所谓的“大我”。 引自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 回应 2021-01-31 15:1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7.4分 16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人情与面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谢行知 2015-01-20
第一次看本土心理学著作,并且本书是一本论文合集,偏学术性。总的来说,还是有不少启发的。
0 有用 Hammer_ 2020-03-11
学术性研究—人情与面子
1 有用 启明君 2017-08-18
天下奇文。
0 有用 小小巫 2011-03-30
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把那些放置已久的好书读完。这书很有意思。
1 有用 暴走系乙女药 2018-04-26
没新鲜的
0 有用 jdubwnbhzj 2021-04-09
用资源分配的这个定义去解释伦理纲,常和我们的一些行为规则还挺有意思的。
0 有用 阿文 2021-04-04
1.标记了很久了,找不到《面子》那个版本,同作者的这个版本应该差不多 2.企图用西方式语言解释中国通俗观念,拗口而复杂21.3.22 3.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子”是仅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现象,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中外“面子”的差异,更没有必要将大陆和台湾的讨论区分开。21.3.23 4.多篇研究中国人情与政治的论文编集成的一本书,更多的应该是企图面向外国读者的科普作用。21.3.31 5.作者构... 1.标记了很久了,找不到《面子》那个版本,同作者的这个版本应该差不多 2.企图用西方式语言解释中国通俗观念,拗口而复杂21.3.22 3.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子”是仅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现象,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中外“面子”的差异,更没有必要将大陆和台湾的讨论区分开。21.3.23 4.多篇研究中国人情与政治的论文编集成的一本书,更多的应该是企图面向外国读者的科普作用。21.3.31 5.作者构建了许许多多个模型,但个人感觉是把儒家的一些东西翻来覆去的捣弄,自己的私货不多。而且是模型太多的缘故,一些有趣的模型反倒研究不深,比如有关胥吏的地位那篇,鲜有人谈到,可以没有展开论述。21.4.4 (展开)
0 有用 外先生 2021-03-29
清理书架17 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是工具性关系,需要公事公办,执行公平法则;家人间的关系是情感性关系,需要平均分配,执行需求法则;基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性关系,需要考虑付出与回报,需要考虑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反应,执行人情法则。 看完这段话,等于这本书看完了。 仁义礼被解释得面目全非,是否还有些沾沾自喜?因为毕竟是在心理学家这群脑子愚钝的家伙里,竟然能提出一些有“智慧感”的理论,而且还跟中国传统思想契合,... 清理书架17 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是工具性关系,需要公事公办,执行公平法则;家人间的关系是情感性关系,需要平均分配,执行需求法则;基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性关系,需要考虑付出与回报,需要考虑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反应,执行人情法则。 看完这段话,等于这本书看完了。 仁义礼被解释得面目全非,是否还有些沾沾自喜?因为毕竟是在心理学家这群脑子愚钝的家伙里,竟然能提出一些有“智慧感”的理论,而且还跟中国传统思想契合,哇,真厉害诶 (展开)
1 有用 李禹馨Nini 2021-02-08
世界就是一个大型游乐场 每个国家好比其中的某一个游乐项目,想要玩儿的尽兴,就要了解一下一个项目的游戏规则 人情世故就是中国游客场的游戏规则。
0 有用 轧葱包烩儿蒲明 2021-01-11
论文集,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重复讲。倒是洋人关于台湾选举的那篇以及分析《范进中举》的那篇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