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 短评

热门
  • 0 老芒麦 2016-06-11 01:31:57

    读过之后对儿童文学作品又有了新的体认。

  • 0 绿禾 2012-03-05 20:32:13

    读完后有看遍童书的欲望。

  • 1 Araby 2021-02-11 10:27:20

    ⭐中心1(成年的)叙述者和儿童人物间存在差异:“双重受众叙事”、“同质叙述”、聚焦者、集体、个人和主体间性人物、一致性与整体性、一致性与不一致性心理叙述。 ⭐中心2文学理论传统:模仿说与符号说、行动者与心理人物、作者与人物关系以及人物评判标准、人物与情节、历史性叙事与模仿性叙事与中间叙事。 ⭐中心3儿童文学的本质:儿童情节、成人的不可或缺、情节的上升与儿童文学的乐观本质、作为时间模式的“延伸”、外部描写、叙事陈述、死亡与睡眠的场景、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引用独白、超性别性。

  • 2 🐳五月雨永远🌊 2019-05-07 17:50:24

    用到的文本类型还是挺全面的,主要是叙事学理论读起来没有什么耐心。但作者说的有一点还是比较同意,就是儿童文学是超性别的。成人应是儿童的延伸,儿童的世界里男性和女性同样也不应具有潜在的对立意识,许多故事的设定中性别或多或少是可以互换的。同时肯定的是作者结语中提出回归文本。似乎是个陈词滥调,但儿童文学研究应该比主流文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尤其是对幻想作品的严肃研究。我认为不该老拿精神分析或文化研究那套话术往上生搬硬套,它本该容许更多更有趣的批评视角存在。

  • 0 麦片蛋卷 2021-02-07 03:40:25

    瑕不掩瑜,虽然翻译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说非常全面。

  • 0 小庄 2021-07-28 11:51:16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有关儿童文学人物修辞的辞典。可以发现,儿童文学的人物修辞其发展脉络始终是独立的、平行的,比如说,儿童文学就没有可能在当今像现代主义中的意识流一样的流派,但这并不代表儿童文学就是简单的、幼稚的,正如作者而言「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成人作者居高临下,把儿童文学人物的体力、道德、智力、知识、经历、经济以及在社会上的权力等都描写得不及自己。然而,即使匆匆浏览一下儿童小说,我们便知道,讽刺模式是最复杂、最难理解的」。同时,虽然作者没有明确指明,但在她对一段引用的四个主人公的对话进行分析的时候,她运用了“意识流”这个词语去形容对话的模式——我想,如果说“意识流”是成人文学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深刻形式,那么儿童天然地拥有这份深刻,成人要通过苦苦剖心去感受自己心灵的无序,但儿童却举重若轻。

  • 0 彩尾Floater 2021-09-11 13:53:18

    非常优秀,非常厉害。对文本的分析全面,例子丰富,可以列成书单。翻译几乎没有问题,都是国内通译(但是《绿色屋顶之家的安妮》还是比较少用吧?),有趣的是似乎窥见了瑞典喜欢在翻译儿童文学时更改标题的习惯hhh作者对文学理论很熟悉,而且自然地将它们放进了儿童文学视域。绿水草在水流里轻轻飘起来的样子最好看。 另外因为作者研究儿童文学的同时也是女性(主义)学者,行文间读起来简直太舒服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