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原作名: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译者: 刘纯毅
出版年: 2010-12
页数: 242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24488
内容简介 · · · · · ·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尼古拉斯•卡尔“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现在,卡尔把他的论证扩展到最具说服力的探索研究上,针对互联网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他阐述了迄今未见公开发表的观点结论。娓娓道来,叙述得引人入胜。
卡尔让人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尼古拉斯•卡尔“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现在,卡尔把他的论证扩展到最具说服力的探索研究上,针对互联网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他阐述了迄今未见公开发表的观点结论。娓娓道来,叙述得引人入胜。
卡尔让人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如何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在《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
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传媒和大脑的思考方式。
作者简介 · · · · · ·
尼古拉斯·卡尔,著名科技作家。出版有《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著作,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英国《卫报》、《连线》杂志及其他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卡尔现与妻子居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
目录 · · · · · ·
推荐序二 挡不住的“浅薄”
序言 看门狗与入房贼: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
1 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2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3 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 · · · · · (更多)
推荐序二 挡不住的“浅薄”
序言 看门狗与入房贼: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
1 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2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3 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4 我们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5 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
6 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7 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8 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
9 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看客
10 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
后记 计算机的智慧
· · · · · · (收起)
喜欢读"浅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浅薄"的人也喜欢 · · · · · ·
浅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9 条 )
-
谷歌公司和其他互联网公司都强调信息交流的效率,将其作为智力进步的关键,这种想法一点也不新鲜。至少从工业革命以来,它一直都是智力发展史上共同的主题。美国超验主义学派以及之前的英国浪漫主义学派提出,真正的启迪和领悟只能通过沉思和自省获得。对于这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效率至上的思想就是一个异常强大而又从未中断的对照。两种观点长期对立,这是马克斯所说的“机器”和“花园”——工业理想和田园理想——之间更广泛... (3回应)
2011-02-22 17:19:54 7人喜欢
谷歌公司和其他互联网公司都强调信息交流的效率,将其作为智力进步的关键,这种想法一点也不新鲜。至少从工业革命以来,它一直都是智力发展史上共同的主题。美国超验主义学派以及之前的英国浪漫主义学派提出,真正的启迪和领悟只能通过沉思和自省获得。对于这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效率至上的思想就是一个异常强大而又从未中断的对照。两种观点长期对立,这是马克斯所说的“机器”和“花园”——工业理想和田园理想——之间更广泛冲突的表现。在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工业理想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按照霍桑的理解,效率至上的工业理想一旦搬到精神领域,就会对崇尚沉思冥想的田园理想构成潜在的致命威胁。这并不意味着促进信息的快速发现和快速检索不好,那并不是坏事。大脑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既能准确找到并迅速解析各种信息,又能无拘无束地沉思冥想。既要有高效率地收集数据的时间,也要有低效率地沉思冥想的时间;既要有操作机器的时间,也要有闲坐田园的时间。我们既要能在谷歌那个“数字世界”中积极工作,也要能退隐到沉睡谷中静思遐想。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正在丧失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从精神上说,我们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
3回应 2011-02-22 17:19:54 -
福娃迎迎 (rm -rf)
那不过是数字式的嬉戏。在计算中心每呆上一个小时,我一定会在紧邻的图书馆里花上二十几个小时。我在图书馆庞大的阅览室里紧张地准备考试,我在汗牛充栋的参考书库中搜寻论据,我还在借书处做兼职工作。尽管我在图书管理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徜徉于狭长的书架过道上,被千千万万册图书环绕包围,但是我从未有过今天所谓“信息过载”的感觉。在那些图书的静默不语中,有一种沉稳宁静的东西,为了等待合适的读者出现,把它们取走,它...2012-12-22 16:06:58 5人喜欢
-
我们和工具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是双向的。就在技术成为我们自身的外延时,我们也成了技术的外延。木匠把锤子拿在手中的时候,他用手能做的只有锤子能做的事情。那只手变成了钉钉子和拔钉子的工具。战士把望远镜放在眼前的时候,他能看到的只有镜头允许他看到的东西。他的视野变远了,却对近处的景象视而不见了。尼采使用打字机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证,可以说明技术对我们发挥影响力的方式。这位哲学家不仅逐渐认为他... (1回应)
2017-08-07 15:05:40 3人喜欢
我们和工具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是双向的。就在技术成为我们自身的外延时,我们也成了技术的外延。木匠把锤子拿在手中的时候,他用手能做的只有锤子能做的事情。那只手变成了钉钉子和拔钉子的工具。战士把望远镜放在眼前的时候,他能看到的只有镜头允许他看到的东西。他的视野变远了,却对近处的景象视而不见了。尼采使用打字机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证,可以说明技术对我们发挥影响力的方式。这位哲学家不仅逐渐认为他的球形打字机是个“像我一样的东西”,而且他还感到自己正在变成像它一样的东西,也就是说他的打字机正在塑造他的思想。艾略特在放弃手写诗词散文而改用打字机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体验。他在1916年致康拉德?艾肯的信中写道:“用打字机写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正在抛弃过去钟爱的长句。简短,不连贯,就像现代法语散文似的。打字机有利于文章清晰明朗,不过我可不敢肯定它会使行文微妙深奥。”
所有工具在开创种种可能性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限制。工具用得越多,工具的形式和功能对我们本身的影响就越大。用了一段时间的计算机文字处理程序之后,我就开始丧失在纸质文本上书写、编辑的灵巧性,以上道理可以解释个中原因。我后来知道,自己的经历一点也不稀奇。诺尔曼?道伊奇报告指出,“习惯于用电脑写作的人不得不用手写字时,经常会不知所措”。就在他们逐渐习惯敲击键盘、观看魔术般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的过程中,他们“把思想转换成手写文字”的能力衰退了。如今,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使用键盘,学校也不再开设书法课,有足够的证明表明,手写能力正在从我们的文化中彻底消失。书写正在变成一种失落的艺术。基督教牧师兼传媒学者约翰?卡尔金(John Culkin)在1967年说道:“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
麦克卢汉是卡尔金的良师益友,他阐明了技术立竿见影地强化和侵蚀我们的方式。在《理解传媒》一书最具洞察力的一段中,麦克卢汉写道,我们的工具“增强”了人体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最终就会“麻木”。当我们用人工方式延展我们自身的某些部分时,我们同时也在让自己远离那个被增强的部分以及这个部分所具有的自然技能。动力织布机发明之后,织布工人一天生产出来的布匹远远超过手工织布时的产量,可是他们牺牲了一些手工操作的灵巧性,更不要说他们对纺织品的某些“感觉”了。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他们的手指变得麻木了。无独有偶,农民开始使用机器犁地、耙地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对土壤的感觉。在今天的工业化农场中,农业工人坐在庞大拖拉机上方装有空调的驾驶室里,已经很少接触到土壤了 尽管他一天耕种的地,使用锄头的先人一个月也耕不完。开着汽车,我们可以到达的地方会比步行能够抵达的地方远得多,可是我们失去了步行者跟大地之间的亲密接触。
麦克卢汉承认,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技术带来麻木效应的人。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思想,《圣经?旧约全书》中的赞美诗对此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表达:
他们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
有口却不能言,
有眼却不能看。
有耳却不能听,
有鼻却不能闻。
有手却不能摸,
有脚却不能走。
有喉咙也不能出声。
造他的要和他一样。
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为了利用技术的力量,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疏离。使用智力技术的时候,代价尤其高昂。智力工具增强同时也麻痹了我们自然能力中最本质、最人性化的部分 用于推理、领悟、记忆和情感的能力。尽管机械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可是它也让我们远离了时间的自然流逝。刘易斯?芒福德在描述钟表如何“帮助人们创立一种信念,认为独立世界是可以用数学方法测量的序列”的同时,他也强调了钟表造成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把“时间跟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在芒福德所持观点的基础上,魏泽鲍姆提出,从计时仪器中形成的世界观念“当时是并且一直都是旧观念的简单翻版,因为这一观念仍然建立在拒绝接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而正是这些直接经验形成了旧的现实世界的基础,并且也正是这些直接经验构成了旧的现实世界”。在决定何时吃饭、何时工作、何时睡觉、何时起床时,我们不再听命于自己的感觉,而是开始服从钟表。我们变得科学多了,可是我们同时也变得更机械了。
即便是像地图这样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有利的工具,同样也会产生麻木效应。地图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导航能力。人们第一次满怀信心地穿行于以前从未到过的地方 这一进步刺激了探险、贸易及战争的历史性扩张。但是,他们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在头脑中为周边环境绘制地图的能力衰退了。地图对空间的二维抽象表现使其成为使用地图的人及其对现实环境的认知的媒介。我们根据近来的大脑研究结论可以推断,上述能力的丧失必定对应着物理上的改变。在人们逐渐依赖地图而不是自己的方位感判断位置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大脑中专门负责空间解析功能的海马状突起的萎缩。这种麻木肯定也会出现在他们的神经细胞当中。
今天,我们开始依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可能又将经历一个这样的适应过程。牵头开展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研究的神经学家埃莉诺?马圭尔(Eleanor Maguire)担心,卫星导航系统会对出租车司机的神经元造成“很大影响”。她在代表研究团队发言时说:“我们非常希望他们不要使用导航系统。我们认为,出租车司机大脑内的海马状突起的体积增大,是由于他们需要记住大量信息。如果开始使用导航系统,这种知识库将遭到削弱,并且可能带来我们预见的大脑变化。”出租车司机将会从牢记城市道路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可是他们同时也会失去这种训练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智力优势。
技术会让它们所增强的那种能力麻木,甚至完全丧失。麦克卢汉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把社会浪漫化为人类发明地图、钟表、动力织布机之前的那种情形。他明白,疏离是技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不管我们在什么时候使用能对外部世界施加极大控制力的工具,我们都会改变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是施加控制的前提。有些情况下,疏离恰恰就是工具的价值所在。我们之所以建造房屋、缝制衣服,是因为我们想要远离风吹雨淋,远离寒冷侵袭。我们之所以建造排污管道,是因为我们想要远离自己的排泄物,希望跟它们保持健康的距离。自然不是我们的敌人,但它也不是我们的朋友。麦克卢汉的观点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任何一项新技术,或者一项新的进展,需要对所失和所得具有同样的敏感性。我们不应该允许技术的荣耀蒙住内心的双眼,完全无视我们自身某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将陷入麻木状态的可能。
1回应 2017-08-07 15:05:40
-
1.当我们不断改进工具的同时工具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大脑。 2.媒体传播的内容只是“入室行窃的盗贼用来引开看门狗的肉包子”,媒体技术本身才是盗贼。 3.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他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 4.大脑是非常可塑的,行为和思考都会对大脑神经的组成结构产生影响。但是可塑性并不代表弹性,相反大脑已形成的神经回路会把重复的行为强化成习惯,保...
2011-09-29 23:47:12
-
chap1:现身说法,互联网如何渗透进我的生活。沉浸式专注生活转为碎片化、短平快的信息加载甚至过载。 chap2:论证人脑是可塑的,经验主义vs理性主义。思想、记忆、情感等认知实际上是神经元的连接。技术/工具会参与到认知的创造过程,但心智的灵活性也会受困于僵化的行为习惯。 chap3:技术如何塑造大脑。例如地图(空间)和钟表(时间)对人脑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究极话题:技术是决定论vs工具论?
2022-08-14 12:41:52
-
yuan (自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直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书面语言才最终摆脱口语传统,开始适应阅读者的独特需要。 公元后第二个千年开始的时候,写作者已经开始把词序规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把遣词造句纳入可预知的标准化语法系统。 在单词之间设置空格,减轻了解析文本时产生的认知压力,使快速默读成为可能,理解内容也大幅增加。 随着大脑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解析文本,之前那种费力的解决问题的阅读活动开始转变成一个实质上自动进行的过程,于是大脑就可以...2022-07-17 19:20:55 1人喜欢
直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书面语言才最终摆脱口语传统,开始适应阅读者的独特需要。 公元后第二个千年开始的时候,写作者已经开始把词序规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把遣词造句纳入可预知的标准化语法系统。 在单词之间设置空格,减轻了解析文本时产生的认知压力,使快速默读成为可能,理解内容也大幅增加。 引自 4 我们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随着大脑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解析文本,之前那种费力的解决问题的阅读活动开始转变成一个实质上自动进行的过程,于是大脑就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文本含义的解析。我们今天所谓的“深度阅读”变成了可能。 “我们的感觉对变化最敏感,固定不变的目标成了场景的一部分,基本上会让我们视而不见。”但是,只要“环境一有改变,我们就会注意,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危险——或者机会”。 读书活动是一个非自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对单一、静止目标的关注持续不变,并且不能被打断。 读者必须训练自己的大脑,对周围的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抵抗把关注焦点从一个感官信号跳转到另一个感官信号上的强烈欲望。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注意力施加“自上而下的强力控制”,形成或强化反制本能的精力分散所需要的神经连接。 引自 4 我们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回应 2022-07-17 19:20:55 -
yuan (自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我们通过工具扩展我们的力量,控制周围的环境——控制自然,控制时间,控制距离,控制彼此。根据其补充或放大我们自身能力的不同方式,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包括犁、缝衣针、喷气式战斗机,这些技术扩展了我们的体力、灵巧性和漂浮力。第二类包括显微镜、放大器、盖革计数器①,它们扩展的是我们感觉的范围和灵敏度。第三类包括水库、避孕药、转基因植物,这些技术让我们能够改造自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求和欲...2022-06-20 11:37:43
我们通过工具扩展我们的力量,控制周围的环境——控制自然,控制时间,控制距离,控制彼此。根据其补充或放大我们自身能力的不同方式,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包括犁、缝衣针、喷气式战斗机,这些技术扩展了我们的体力、灵巧性和漂浮力。第二类包括显微镜、放大器、盖革计数器①,它们扩展的是我们感觉的范围和灵敏度。第三类包括水库、避孕药、转基因植物,这些技术让我们能够改造自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求和欲望。 地图和钟表属于第四类,这类技术的最佳叫法可能是“智力技术”,这是借用社会人类学家杰克·顾迪(Jack Goody)和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所用的术语,但在此处的意义略有不同。这类技术包括用来扩展或支持我们脑力的所有工具——发现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用公式阐明思想,分享诀窍和知识,测量并计算,以及增强记忆力。打字机是一项智力技术,算盘和计算尺是,六分仪和地球仪是,图书和报纸是,学校和图书馆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也是。虽然使用任何一种工具都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观点带来影响——犁改变了农民的境况,显微镜为科学家的精神探险开启了全新的世界,但对我们的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还是智力技术。 引自 3 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回应 2022-06-20 11:37:43 -
当年,尼采因使用打字机而改变了思维方式。因此尼采说:“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说:“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在约翰·洛克(John Locke)这样的经验主义者看来,大脑生来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的知识完全来自生命过程中的体验。用大家更熟悉的话说就是,我们是教养的产物,而非天性的产物。在康德这样的理性主义者看来,...
2021-12-23 18:35:19
当年,尼采因使用打字机而改变了思维方式。因此尼采说:“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
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说:“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在约翰·洛克(John Locke)这样的经验主义者看来,大脑生来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的知识完全来自生命过程中的体验。用大家更熟悉的话说就是,我们是教养的产物,而非天性的产物。在康德这样的理性主义者看来,我们生来就内置了如何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思想“模板”,我们所有的体验都要通过这些与生俱来的模板加以过滤,起决定作用的是天性。
从神经学上讲,我们想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尽管它保证我们具有心智灵活性,但它最终也会让我们受困于“僵化的行为”。
可塑性并不等于弹性
“叙述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情境,读者都会在头脑中加以模拟。行为和感觉的细节从文字中获得,然后会与来自以往经历的个人知识结合起来”
作者的文字充当着读者头脑中的催化剂,激发读者产生新的洞见、新的联想、新的领悟,有时候甚至会迸发顿悟的灵感
沃尔特·翁说,“书写、印刷和计算机,这些都是对文字的技术化”,而文字一旦实现了技术化,就不可能去技术化。可是,我们已经明白,屏幕的世界截然不同于书本的世界。一种新的智能伦理正在形成。我们大脑当中的神经回路再次面临着重新排序。
按照克莱言辞犀利的说法,这些小说迄今为止一直都被“稀里糊涂地奉为极其重要”的作品,“过去这些年来”,我们实际上一直都在“空洞虚无地赞美”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之类的作家。我们古老的文学习惯“不过是在缺乏求知途径的环境中生活的一种副产品”。
对互联网的使用涉及许多似是而非的悖论。其中,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是: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博览群书的读者拥有一个平和而非喧闹的头脑。在神经元的相互连接问题上,认为越多越好的想法是错误的。
几乎没有一个实验对象会像阅读印在纸上的文章那样有系统地、一行一行地阅读网页上的文章。绝大部分实验对象都是对文本内容迅速地匆匆扫视一下,他们的目光在页面上跳跃形成的图形跟字母F相似。
用来呈现字词的媒体模糊了字词的含义
每增加100个单词,浏览者阅读网页增加的时间只有4.4秒。即便是最娴熟的读者,在4.4秒之内能够阅读的单词大约也只有18个。人们查看大部分网页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浏览时间超过2分钟的网页不到1/10。尼尔森于1997年提出一个问题:“网络用户在网上怎样阅读?”他的答案十分简洁:“他们不阅读。”我们正在从私人知识的耕种者发展为电子数据丛林中的狩猎者。你会变得更容易依赖常规思想和传统办法,而不是以原创性思维解决问题。还是2000年前的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得最好:“无处不在就是无处可在。”
Google源自googol,它表示10的100次方
假如热狗免费,芥末的销量一定会飙升。正是这种拼命压低互补产品价格的天然驱动力解释了谷歌公司的企业经营策略。谷歌公司所做的一切事情几乎都是以降低互联网的使用成本、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为目的的。谷歌公司之所以愿意让人们免费使用信息,是因为随着信息使用成本的降低,我们盯着电脑屏幕的时间会增加,谷歌公司的利润也会随之扶摇直上。
便携计算器减轻的是我们工作记忆的压力,从而允许我们把这种万分重要的短期记忆用于更多的抽象推理。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他记忆的背景和特征,生在崇尚个人成就的社会,比起生在强调集体成就的社会,人们往往更能记住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成长环境对记忆的影响是双向的。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作为文化支撑的“集体记忆”。人类学家帕斯卡尔·博耶(Pascal Boyer)写道,存储在个体头脑中的内容——事件、事实、概念、技能——不只是构成自我的“与众不同的人格表现”。它还是“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我们每个人都在表现和设计将来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神经突触中得到支持和延续。
可谓广阔延伸但极其稀薄,信息越多,知识越少
互联网倡导者提醒我们说,互联网带来了多样性和便利性,它并没有强迫你做任何事情。事实上,互联网给人的感觉根本不是这样。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是自由自在地在网上进行自主选择。相反,我们感觉上网行为是被动接受或者历史发展强加于我们的习惯,我们并不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喜好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回应 2021-12-23 18:35:19
论坛 · · · · · ·
推荐序言一感觉有点格格不入 | 来自admin | 2022-07-04 11:34:44 | |
超文本阅读VS传统阅读 | 来自fishergis | 2021-07-04 17:14:58 | |
大脑会进行改变的 | 来自fishergis | 2021-07-03 17:02:26 | |
电子版是否为全本? | 来自yuyu282 | 13 回应 | 2019-06-21 23:00:48 |
用电脑看《浅薄》 | 来自陈大强bigwall | 5 回应 | 2015-09-25 19:04:1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7.8分 283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5)7.6分 703人读过
-
貓頭鷹 (2012)7.5分 37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11)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IT好书100本 (左神神)
- 乱翻书的科技商业书单 (panluan)
-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胡澈)
- 【个人】《冬吴相对论》参考书目 (丁文元和王德成)
- 改变自己▶心智 (Chai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浅薄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交易者卓远 2011-03-20 19:03:21
互联网改变了人大脑的思维方式,使人变得浅薄;互联网吸引了人的注意力,同时使人变得没有任何注意力。这本书只是一个观点。但实在没有必要把一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写成一本书
2 有用 糊涂散人 2012-05-27 17:12:58
本书本身就是快餐读物,这问题确实是存在的。比如微博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对于有自控力的人来说,提供的机会和视野效用大过耗费的时间。
2 有用 握不住的灵魂 2014-03-09 11:36:48
工作以外的时间越来越不愿意用电脑,讨厌快节奏讨厌地铁讨厌电子设备,可又被包围着。
1 有用 包子 2014-11-28 01:29:12
这本书可谓新时代的《娱乐至死》,尽管作者对信息技术的未来看法显得过分保守和悲观。但是深陷信息海洋中,我们仍不得不警惕互联网正让我们变得更加浅薄与麻木。
3 有用 霏昀 2011-06-11 19:21:59
深阅读一定好于浅浏览?传统上,书籍必然导致深阅读吗?广义书籍和互联网是对立还是互补?人类作为整体处理不好两者关系嘛?作者的悲观源于一个重要论点:互联网使人在生理上不能深阅读,然而对这里的论证很民科。结果全书就很像一个民科罗嗦地危言耸听。
0 有用 silence。 2022-08-10 11:01:55
尽管这本书的观点是互联网和电子屏阅读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肤浅,大脑变得麻木,但很有意思的是,恰恰也是微信读书,让我在某次超链接跳转中发现了它。作者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让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到互联网这项新技术从我们身上剥夺走的东西。但这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互联网和数字化带来的知识平权,让知识垦荒变得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精英游戏,碎片化、洪流化的信息在冲击我们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在塑造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原。当我... 尽管这本书的观点是互联网和电子屏阅读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肤浅,大脑变得麻木,但很有意思的是,恰恰也是微信读书,让我在某次超链接跳转中发现了它。作者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让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到互联网这项新技术从我们身上剥夺走的东西。但这些观点并不绝对正确,互联网和数字化带来的知识平权,让知识垦荒变得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精英游戏,碎片化、洪流化的信息在冲击我们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在塑造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原。当我们在享受电子阅读带来的便利和联结的时候,怀念纸质书的沉浸和质感是否更多是一种情怀?我们不需要往回走,去一一找回失去的东西,而是要更勇敢的往前看,在新的变化里找到不一样的生存方式。 (展开)
0 有用 江边的小树 2022-08-02 18:13:42
十多年过去了,书中的现象随着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崛起,短视频的流行更加普遍,注意力和耐心越来越少,看视频都忍不住加速。
0 有用 啊哦。 2022-08-01 22:20:17
从谷歌开始可以不用看了,前面真挺好。
0 有用 AJ投资 2022-07-26 10:28:00
J 220726 字数不够,历史来凑,思想不够,引证来凑
0 有用 言 2022-07-25 19:44:19
2022→第二十八本书(7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