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与哲学的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赭辰 2012-08-08 22:45:19

    名字起得不太好吧。。结合时代背景对文本进行阐释又不落于太实际太具体,也对比了其他阐释,算是还原了鲁迅绝望的反抗与孤独的坚韧

  • 1 永恒的贝多芬 2016-11-03 11:46:23

    标准化的解读,适合作为基础,再结合其它说法。

  • 1 JasonFang 2017-03-27 20:36:57

    通篇引述,却没有值得书写的新见地。正文对《野草》的每篇文章单独解读,难以见到作者对全书哲学脉络的梳理。

  • 0 小城鱼太郎 2015-12-06 22:18:00

    看似老派,其实解得很切。第一次觉得稍许接近了野草。

  • 0 LadyRiceGo 2013-03-12 19:45:26

    所谓"现实的"恰恰是非现实的,可能具有史料考证的意义,却也可能遮蔽了《野草》道说的生存意义上的实情。

  • 0 Booking2023 2016-03-17 10:40:47

    十分精妙的文本解读

  • 0 默然 2018-12-18 00:12:16

    由作者1994—199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所开“鲁迅《野草》研究”一课讲义汇编而成。题目阐发自李欧梵对“(《野草》)可说是鲁迅的哲学”一语的解释:“(这些哲学是鲁迅)得自认真感觉的经验中对人生的一般看法”。此次“文本重释”所采取的视角即是这样的二分法:鲁迅的生命或人生哲学的体验,离不开他对于他所生存的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经历;鲁迅的现实生活感受,到他的象征性的艺术创造中又努力去挖掘这些思考的深层内涵。参考引用的论述主要包括片山智行、李欧梵、李何林、许杰等的《野草》研究。|文本细读

  • 0 Riky 2011-07-10 20:05:34

    可作为读《野草》的门径

  • 0 UvuAhaha 2024-01-14 19:16:27 山东

    补标。十几年前看的。那时候没啥数据库,不大易写。

  • 0 李斜陽 2023-02-25 16:57:51 山东

    方法老派,胜在细致,基本上是文本细读的方法,观点上没有什么太新的创见,在对前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部分发挥(李欧梵,片山智行等的研究论著,同时也对作者之前的《野草研究》一书内容进行了更新)。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引用各种史料(书信,日记等)来佐证鲁迅的心路历程,比较踏实,读来也没有什么障碍,非常容易理解。

  • 0 荒野 过客 2018-03-26 22:32:09

    围绕鲁迅的“寂寞”“心声”“内濯”“朕之为我”

  • 0 风蝶 2017-09-01 12:30:52

    学生时候读的,很喜欢,还买了包书纸收藏起来。

  • 0 陈归礼 2016-12-03 19:11:15

    三刷了。终于意识到以作者为代表的野草研究方式,最终很可能依旧是无效的,这不是说他的研究没有意义,而是说,他仍然无法指明《野草》中“诗”的核心。而这,也许正是张光昕等人的新的野草研究给人的唯一期待。

  • 0 陳以行 2020-03-21 10:58:13

    为我提供了许多读书的线索。

  • 0 多肉橘橘 2016-10-01 13:21:14

    去年也是国庆这天读《野草》。

  • 0 Whatever伊fun 2018-12-25 09:59:40

    确实是极尽客观、理性,可是后记里孙玉石老师为什么不承认鲁迅野草的苦痛呢?我认为,想要进入野草,必然有个人的苦痛经历啊~比较而言,还是更喜欢张洁宇老师的解读,也许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 1 鹤翎 2016-07-20 10:37:37

    很妙,接地气。可以再看几遍的。

  • 0 怒眠 2017-12-26 15:50:59

    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像古代典籍或哲学著作那样逐句解读,这为我打开了一扇充满可能性的门。美中不足之处作者在后记里已有说明,即由于条件限制,相关研究文献的掌握有限。对绝望和虚无的一次无用又有用的反抗,一种自甘陷入绝望和虚无的反抗,“生命存在的虚无哲学”,悲剧性的美。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