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短评

热门
  • 14 白鹇 2011-05-10 11:42:10

    读到《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反西方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时眼前一亮。

  • 6 RM Ngwini 2014-08-11 22:53:52

    写得挺好的,就是惊艳感不足:史识上没有特别让我惊讶的内容,而方法的装逼程度也就那样。里面记录的一个个人的活法很感慨。

  • 8 王荣欣 2019-08-19 00:14:17

    严重夸大思想的作用。关键的社会影响完全没有。清末新政、北洋等从未提及,似乎从未发生,只有甲午、辛亥。《思潮与社会条件》这篇也没讲清楚影响思潮的社会条件到底是什么。讲吴虞的例子占了一半篇幅。《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夸大科举废除的影响,当时的读书人也没有觉得这是什么大事。还夸大不读经书、读教科书的影响。新研究发现新学堂根本不受老百姓欢迎,大部分人读的仍是旧式的学塾。《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举的例子不恰当。事实是实然,价值是应然。举的例子中,学者并未主张应该怎么样。第411页说陈寅恪打破了汉族中心观。讲傅斯年的几篇较好,这才是适合思想史的领域。但王汎森对傅斯年的研究现在已被超越了。

  • 7 琴酒 2016-01-11 21:48:52

    未尝不是另一种做“心史”的方式。不在专注于一人,而是将群像剪辑于一个标题之下,共时的展开一个时段内学人的共识与困惑,选择与互相间的影响。傅斯年的几篇很喜欢,本来不熟,合上书却觉得很是鲜活的人。另外,萌上了傅斯年x陈寅恪的CP。

  • 2 席缪 2017-03-25 11:16:52

    王汎森先生多久没写像傅斯年那样的书了。最近几本全是论文集,即使一时倾动,洛阳纸贵,但学者还是要以书为主吧。

  • 1 thea 2012-07-05 19:15:27

    终于有人说人话了!

  • 1 橙子 2012-05-04 20:30:08

    个人最喜欢《汪悔翁与<乙丙日记>》一文。。。

  • 2 irene 2015-09-23 17:00:59

    怎么说呢,看完经济史再来看这个简直想跪下哭泣QAQ

  • 0 le frisson™ 2012-01-05 21:55:09

    四星半。精读了几篇跟自己研究相关的东西,理路梳理得很清楚,要是有一跟同时代国境之外的事件和思潮更多的勾连,就更好了。

  • 0 阿墟 2011-09-12 16:51:32

    敏锐、流畅、关注潜流的史识都可学。

  • 1 白衣 2017-12-11 09:54:43

    线索很清晰。第一编五篇文章,从个案中分析出五种危机:汉学与现实世界的断裂、学术沦为工具、儒家文化在引导下层社会的无力、读书人对儒家思想的信念动摇、历史记忆被颠覆;第二编八篇文章,探讨了近代思潮中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既批判又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社会政治对知识分子自我认知的影响。第三编没兴趣,放过了。王汎森行文好看,晓畅明白,个人喜欢《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和《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三篇。

  • 0 闲知 2013-11-09 13:34:35

    此番重读,虽比01年河北教育版增了些内容,但已觉不如当年震撼,《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尤让我感到不满足,在“近代中国”范畴,并未令人信服地论述私领域的“政治化”,乡约、日记的公开,省过团体的发展,并非一定是政治化,更多的是社会空间的开拓;而文中真正“政治化”的私人生活的详尽论述,涉及延安,集中在49之后,这已非我们普遍认为的“近代中国”了。不过其余篇章均能获益,仍4星。

  • 1 他念他 2013-11-23 11:43:26

    竟然觉得好烂啊,就是预设一个简单粗暴非此即彼的结论,然后找学术八卦往里头填嘛……牛大师我又进步了对不对……

  • 1 野生 2019-04-15 14:22:16

    我要是能在史语所守着傅斯年档案就好了,那样的话我整天哪也不去了哈哈

  • 1 Covfefe 2017-12-08 15:38:43

    近代时期的思想家也需要放在传统学术发展源流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比如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之争到后来的宋学汉学之争,就比西学对很多近代思想家的影响更深,尤其是考察梁启超以前的“近代”思想建如魏源,章太炎,康有为等人的时候。思想史的论文写得如此清晰流畅,真不是普通的见识。

  • 1 南池子 2015-06-04 12:51:09

    比照閱讀:《中國現代學術要略》

  • 1 我又改昵称了 2020-12-02 00:00:04

    我都有点不敢评价了,看着大家都好评。我只能说吧,王先生功力我毫无质疑,可是他的表达我不喜欢,里面口语化表述太多,论证逻辑有几篇也是很散的。这学期是逼着自己读的这本书。结论是,这不是我的菜,我喜欢的思想史可能是刘勇老师那样的。另:《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一篇里面,提到了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何日章,个人觉得有发掘空间,王先生对他的评价未必公允。

  • 0 历史理性 2014-06-21 19:24:46

    其实都不新鲜了。。。。

  • 0 海上心史 2011-08-12 13:11:15

    搞中国史的,文笔一般都不错,这个尤其好。思路也相当合口味。骂汉学的几篇,很有点骂我们妄想搞西欧中古的,呵呵,心思凑巧,福至心灵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