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香格里拉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加可木南 2012-05-26 10:27:04

    【在 @雨枫书馆 翻书146】@豆瓣书店001 购得。正如作者所言,“一百个藏学家,不如一个马丽华”。我也是看了马丽华的序言才决定购买这本书的。对于各种人对西藏不同的解读和描写,她让我感觉神秘又陌生,可是近来通过一些新闻影像的阅读又让我感觉她和内蒙一样没有太多玄秘,很普通;对于“喇嘛教”(后来渐渐知道应该叫“藏传佛教”)和佛教的关系,对于密宗的好奇;对于达赖为何在西方有那么大 的影响;通过藏学家沈卫荣有个一个脉络比较清楚的认识,也认同了“背景书”“东方主义”的概念。一直对比较文化研究和跨文化沟通感兴趣,作者以扎实的专业背景为依托,从国际视野出发解读“西藏问题”,读过令我获益匪浅。

  • 3 萧湘 2013-06-17 23:18:34

    太专业的东西就不明白了,泛览一遍还是长了不少姿势。吐槽很多。

  • 3 短章 2011-03-20 22:57:18

    比想象得差太远,文集之文意重复,道德批判之狭隘视域,各减一星。这个话题本身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关于藏传佛教,关于密宗,关于世界的西藏想象。希望学者们能够研究得更透彻更客观更优美。另,该书可以和马丽华的《风化成典》参照着读。

  • 2 交工站姐某脱 2013-02-26 20:14:45

    主旨一:鼓吹传统语文学方法;主旨二:批判西方西藏想象中的东方主义。观点算不得新颖,趣味也算不得奇崛,但确实言之有物。

  • 1 水月神 2013-07-20 14:31:44

    足以科普密宗和西藏在歐美的妖魔化過程。美國人在其中顯得特別神思路。內容有些重複的部份。→_→那個,于道泉是半仙Blavasky的信徒?

  • 1 南池子 2012-03-01 19:02:56

    《谁是达赖喇嘛?》以及《也谈“东方主义”和西藏问题》二文对内心的“西藏”祛魅影响极大。

  • 1 盘水 2013-01-12 19:41:56

    随笔集。说出了我的许多心里话;用大的框架帮我整理了在民大学的那些民族史知识。敬佩作者,但为作者的文艺和直接隐隐担心。

  • 1 毛秃秃和胖咕咕 2012-10-03 03:50:57

    沈大师,我想当你的学生,可不可以。。。。。

  • 2 yak 2014-08-31 21:39:18

    对当下西藏的讨论最为务实的书之一了,可以解答很多关于西藏的疑惑,从历史到当下,从西方到中国,从汉族到藏族,涉及的方面很广,但主旨却很明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但如果真的能彼此事事想到一块去,那不就是同一个人同一个群体了么?总之很推荐就是了。

  • 1 示播列 2012-08-13 11:22:35

    多为发在《文景》上的文章,内容或有重复,不过纠正了许多关于藏传佛教和密宗的常识性误解

  • 1 黄金左脚撑小兵 2013-03-09 00:22:28

    这本随笔算是“不平则鸣”之作吧,因而有时下笔会比较重。像我们会看到他抨击顾彬时自况为纯粹的“朴学”“语文学”者;而下文又转而强调其实学问走"理学“还是”朴学“之路,看个人性情适合就行,前者要免于空疏,后者要脱去匠气。也许他对顾彬显得意气用事,但是作者长期在国外的压抑心境需要理解。我现在其实相比与其扎实的藏学著作,运用东方主义等理论并非其优长(沈对理论还是有警觉的),此书的看点主要在其介绍的现实、著作、感慨。

  • 1 一文儿 2013-07-04 20:14:41

    像毛主席语录一样的专题起码占据了前1/3,关于香格里拉和达赖的两篇倒是很喜欢。感觉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作者自己搜集的自己被出版文字的剪贴本,且夹杂了很多宣传作者的自我宣传。不喜欢这样的写作态度,在医院排号耐着性子看完的。

  • 1 trockenezweige 2013-06-02 16:48:29

    贵国学圈这样的高富帅已经不多了。

  • 2 甚小望远镜 2019-04-25 14:06:40

    还在人大读书的时候见过好几次沈卫荣老师(主要是在讲座活动上,但不曾上过课),只知道他是享誉国际的藏学大家,与治蒙古学的乌云毕力格老师双峰并峙,是国学院的两大学术宗匠,但对其人其学并不熟悉。这本小书可以作为了解沈卫荣老师最好的入门书。本书的主题虽然大多围绕藏学、西藏问题和印藏佛教展开,但其中许多内容都有溢出学科分野之外的普适性意义,尤其启发大的是论语文学学术传统和方法的两三篇文章(主要是《我们能从语文学学些什么?》和《我的心在哪里?》),非常精彩。其实语文学和文化研究,文本派和理论派,或者叫“朴学”和“理学”(一个有趣的对子),便如同华山派上的气宗和剑宗,并重则美,争先则废。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理论压过文本的风潮盛行,因此反过来强调语文学,就正当其时而且很有必要了(尤其治施派病)

  • 1 cc修文 2021-07-10 14:28:51

    作者的随笔集,主要围绕对语文学的推崇和对东方主义的批判展开,收录的文章内容上有些重复的地方。同时对顾彬、大和尚等人物做出了回应和评价,犀利尖锐之处颇多,想必会让这些人物的拥趸感到不适。 印刷方面字印的又小又淡,看久了眼睛很疲惫。

  • 1 猶黎士 2018-05-17 21:27:00

    我覺得每個寫字的人都應藏拙。如果對一些事物的認知只建立在寥寥幾件史實之上,有沒有必要翻來覆去重複宣說?這種認知,是一種curation,可惜作者雖高舉philology的大旗,卻完全沒能對自己的文字清算一番,滿紙都是“我們”和“他們”,隱隱的政治取態,這便是作者所說的“參與感”嗎?當然,漢地缺乏對藏地的新的知識,但作者所反复宣說的這些新的知識,我以為,並不能造就、建立什麼新的認知。他仍然牢牢把自己定位在二元論中,並牢牢站在中國這一邊。這樣的討論,帶來的只會是廢話。我激賞,且感恩作者關於philology,東方主義與內在東方主義,和對西方藏學經典著作,研究進路的梳理,都非常好。但,其他很多文章,都不應收到書裡的,譬如陳詞濫調的演講稿,給別人寫的序文,等等,全無新意,浪費紙張,也浪費讀者的時間。

  • 0 陰陽魚 2018-08-30 11:21:17

    大抵人们接触西藏相关之学术的过程。或多或少都有点本书所描述的种种情境。一方面就像很多人批判的。人们有着那种从一个神秘的古老文明寻找智慧指导当代问题的冲动。另一方面。西藏的民族主义者塑造的西藏悲情让很多人的共情胜过了理智。但这些都是对真正西藏文化和学术的异化和不尊重。流露出来的只是研究者自身的浅薄想法,和一厢情愿的情感寄托,罢了。TG 有 kindle 版。

  • 0 切... 2012-05-02 09:47:40

    从语文学到政治经济学,都有精彩的论述。

  • 0 小榛子——多央 2012-03-01 16:08:14

    一本涉藏散文小集,作者是学院派的藏学家,功力深厚,文字却深入浅出。吃多了学术类的大菜,这本小书可以开开胃。一些观点颇为新颖,这与作者横跨东西的求学经历十分不开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