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之後》的原文摘录

  • 此后还有一个变化,当时没有观察家能完全理解其影响。 中国历史的最大迷团,乃是创造出世上最大、最富裕商业经 济体的非凡活力,为何似乎在公元1400年后慢慢消失。中国 在技术发明和社会创新(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上的优势已 不复见。快步迈向并完成工业革命者,不是中国,而是西方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历来争激烈,未有定论。但多年前伊懋可( Mark Elvin)所提出的假说,至今仍然成立。24伊懋可特别指出宋朝时中国“中世纪经济革命”的成就,但中国从明初的经济萧条(部分归因于大瘟疫)中走出后, 陷入了某种技术停滞状态。随着产量的提升和新开垦土地的增加,人口也随之増长。但此前促成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的动力,这时已消失,且未重现。中国在量上有所增长,质却未提升。伊懋可主张,眼光转而朝内,乃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随着明朝放弃海洋,中国与外界的接触变少。知识分子不再系统地探求自然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新开辟的土地地力耗竭,在满足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之后,可供种植工业作物(例如棉)的土地越来越少。还有一个较不易察觉的因素,也在暗暗影响。中国因为太成功而反受其害。前工业时代的中国经济的确有效率,然而这效率本身反倒阻碍生产技术激烈变革(即使在19世纪,辽阔的水道网仍使铁道显得多余)。地方面临短缺、瓶颈、阻碍时,本来可能促使该地前进,以脱离困境,但由于中国庞大的内部市场里各地区相互连通,上述的不利处境可由其他地区的资源倾注而得到纾解,为脱困而改变现状的契机也跟着消失。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已达到“高度均衡状态”,达到经济成就的高峰。此种状态的不幸,在于失去了再往上爬的诱因,高度均衡状态反倒成为困境。 (查看原文)
    六州歌头 3赞 2021-07-16 14:09:2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新面向东方
  • 明朝的外交旨在保卫外部状况来确保内部稳定。从这种观点出发,由永乐皇帝派遣郑和大将军领导的著名的印度洋远航是一次脱离常规的行动,也许为害怕受到帖木儿及其继承人的攻击所激发。 (查看原文)
    雪莱 3回复 1赞 2019-12-31 09:53:49
    —— 引自章节:2.欧亚大陆与大发现时代
  • 20世纪末期的全球化世界,并非全球市场预期结果。我们也无法根据500年前世界的状态,推断出如今的景况。“现在”是漫长、混乱、常常充斥着暴力的历史产物,是运气突然逆转和意外失败的结果。其根源可以追潮到(大家普遍深信的)“地理大发现时代”,甚至上溯至帖木儿死时。 (查看原文)
    瘦竹 1赞 2022-05-09 21:22:35
    —— 引自章节:全球史
  • 到了17世纪中叶,在美洲150多年后,它取得了征服,而不是其美洲占领地的团结。新西班牙不会是另一个西班牙王国,一个卡斯蒂尔的复制品。反之,征服的结果是一个新的人种几何学,一个与众不同的,亦或是,仍是千变万化的西属美洲文化,一个新的克里奥尔社会。 (查看原文)
    白衣客 2013-04-10 19:53:03
    —— 引自第51页
  •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真正掌握统治权的是各省的督军,即军事指挥官或(用一个充满敌意的翻译)“军阀”。到1922年,这些充满敌意的省老板和他们的派系小集团挑起了内战。 (查看原文)
    凉月1985 2016-01-05 21:19:59
    —— 引自第331页
  • 商业和工业成功的重要机构——专门化的外贸银行、把商业与制造结合起来的大型贸易货栈以及政府补贴制度——全部就绪。19世纪70年代的疯狂通货膨胀(太多纸币的结果)在19世纪80年代的银根紧缩中受到严厉制约,一个稳定的通货建立起来了。在关键的转变阶段,日本几乎没有举借外债。现代化的合恩角——财政崩溃和社会动荡——被绕过。 (查看原文)
    雪莱 2020-01-06 14:41:06
    —— 引自章节:5.与时间赛跑
  • 达尔文(John Darwin,1948—)的《帖木儿之后》试图突破西方经典著作以及流行教科书以西方为中心展开的历史叙事,他带领读者穿越诸多陌生的历史场景,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与西方互动的历史宏大叙事。他选定的历史起点并非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 1492 年,而是很少被人关注的“帖木儿之死”的 1405 年。这一年标志着蒙古人建构欧亚世界帝国梦想就此破灭,全球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选择这个时间点无疑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看起来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保持距离,凸显欧亚大陆以及亚洲在全球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想给致力于建构世界帝国的政治家们提个醒:“欧亚世界不愿接受单一规范。”(全书最后一个小标题)本书出版于 2008 年,正是美国利用单极优势东侵西扰、致力于建立“新罗马帝国”的关键时期,这无疑暗示美国建构“世界帝国”必然遭遇类似“帖木儿之死”的失败。 (查看原文)
    新思文化 2021-03-17 10:55:48
    —— 引自章节:推荐序
  • 首先美国在其领土内就是一个帝国体系,其次拥有“五眼联盟”的帝国核心层,接着就是欧洲、东亚和中东等军事支配体制等以盟国面目出现的附庸国体系,此外就是作为后院经营的拉丁美洲,当然还有其他依赖互联网、金融和贸易控制的“世界一体系”。因此,中美关系的实质乃是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权国家与美国主导的世界帝国或世界体系之间的关系。因此,中美关系不是两个主权国家的关系,而是中国如何面对美国主导的世界帝国的问题。最近几年全球舆论关注的“中美脱钩”的实质就是美国试图把中国开除出“世界帝国体系”,因此,今天中美斗争不仅关乎两国命运,而且关乎世界秩序的未来,即全世界都臣服于美国主导的世界帝国,还是在主权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真正平等的国际关系?当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试图建构两种不同类型的世界帝国时,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恰恰致于缔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而今天,中美竞争的根本依然是围绕这两种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展开的斗争。 (查看原文)
    bookbug 2021-03-25 20:31:02
    —— 引自章节:推荐序
  • 帖木儿最终未能打造如成吉思汗帝国那般辽阔的新帝国,但他摧毁了蒙古的残余势力,包括渐渐瓦解为克里米亚、阿斯特拉罕、喀山、西伯利亚四汗国的钦察汗国。到了15世纪40年代,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已享有实质独立的地位。1480年,他的继位者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粉碎了大草原民族最后一次欲将其重新贬为属国的企图。 (查看原文)
    葫提 2021-05-18 13:42:33
    —— 引自章节:西方的崛起
  • “世界经济”的关键特征不在于国际贸易的普遍性,而在于它如何瓦解那些更古老的地区贸易、价格与信贷体系,以及地方商人势力的阶层组织。 (查看原文)
    木可可 2024-02-16 14:06:41
    —— 引自章节:与时间赛跑
  • 这些殖民入侵活动的失败与受阻,清楚表明了什么是亚非国家抵抗欧洲人占领所需要的东西。答案的关键在于保持国家自身通信网络基本完整,使人员、货物、观念与情报得以畅通无阻……统治者的威望和其统治的稳固程度,往往不取决于控制领土的多寡,而取决于对贸易路线、收税路线、(有时包括)朝圣路线的掌控程度……最重要的是,这个网络应当维持自己的腹地,确保有一个不必面临外来竞争和失序风险的“安全区”。 (查看原文)
    木可可 2024-02-16 14:13:00
    —— 引自章节:不稳定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