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的笔记(28)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秋山雪見🍁 (文字一床灯一盏,只应前世是深雠)

    一论 魏晋的变化 第一章 社会经济变化 (1)人口的损耗:汉末以来人口的消减,根本的原因在于魏晋以来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大量户口沦为私家佃客 (2)客的卑微化和普遍化:身份不太明确的客,日益用于劳动生产,对主人的依附关系趋于强化。东汉末年,赐客、复客使客的私属身份确定,以客的名称出现的封建依附者遍布南北,并影响在籍编户数量。东汉以来客的卑微化与普遍化进程至此最后完成。可以说,这是一个大量的自耕农...

    2022-10-07 15:55:35   8人喜欢

  • 库库子

    南朝思想学术上的儒玄兼综、儒玄「通达」,导致重义解的经学,并产生玄学化的经注。这种经注继承王弼《周易注》的传统,重点不在名物训诂,疏通经义,而在发挥作者自己的理论见解,探寻玄学义理。由于这种玄学化的治经方法在南朝蔚为风尚,因此儒家经典也往往成为清言玄谈之资,说经亦玄谈化。南北朝佛教的差异点是「南方偏尚玄学义理」,「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也就是南朝注重学理上的探讨,北朝注重宗教上的皈依。

    2021-06-24 20:27:56   6人喜欢

  • 库库子

    东魏北齐兵制,主力是以鲜卑及鲜卑化的其他族人组成,邺都的禁卫军和守卫晋阳的军队均是。北齐的皇室虽自称渤海高氏,却又以鲜卑自居。高级将领都由鲜卑人充当。这种军队显然带有部落军性质。据丁征发的汉族番兵不是主力,其服兵役是力役的延伸,其任务盖与北魏相同,番戍本州及诸镇防。

    2021-06-24 19:32:45   4人喜欢

  • 库库子

    十六国时期,建立政权的少数族无不以本族成员作为军队的骨干。以本部落民为基础,并有大量附从部落参加而组成的部落军,是十六国少数族政权的基本军事力量。无论是本部族,还是附从部族,均采取普遍征兵的方式。当兵是部落民的义务和权利,他们正是以所有部落民都有兵役义务的观点,来对待统治区域的汉人,在大规模军事行动时普遍征发汉族民丁当兵。他们同样是用对待附从部落的办法,把投降的晋军、归附的坞堡主和流人武装皆视...

    2021-06-23 20:34:00   4人喜欢

  • 库库子

    坞堡组织大抵可分两类。一为本地大姓豪门在其家乡附近所建,另一类坞堡是流民组织,即所谓流人坞主。如刘琨之在太原,祖逖之据谯,虽然都具有晋朝地方军政长官的身份,实际上也类似于流人坞主。

    2021-06-20 19:54:38   4人喜欢

  • 库库子

    宇文泰的「赐姓」、「六官制」等复古主义措施绝非徒然(原文做“陡然”,疑误),而是旨在打破原有的门阀体制。它体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倾向,这就是门阀体制趋于消灭。   (2回应)

    2021-06-22 22:10:13   3人喜欢

  • 库库子

    正文第七行“前秦苻坚灭南燕”,当为“灭前燕”。

    2021-06-20 19:05:44   3人喜欢

  • 库库子

    魏晋时期是汉代以来自由农民(包括自耕农与佃农)封建化过程的最后完成。但由于作为社会基层结构的宗族乡里的存在起着抵制封建化的作用,而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尽管在此时有所削弱,仍然力图最大限度保存作为赋役对象的自耕农民,因而封建化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彻底完成。即使在三国时期,国家仍然控制了部分编户,然而编户数量之少不足以维持一个中央政权,因而国家还以屯田形式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封建主,拥有最多的私属。

    2021-06-15 23:12:54   3人喜欢

  • 避秦者言

    唐長孺指出,南朝與西域從未斷絕聯繫,其交通通道大抵兩條:一是南朝在襄陽設置「互市」,形成西域-河西走廊-長安-襄陽的商貿通道;另一條則是所謂「河南道」,即西域-青海/吐谷渾-益州的交通通道。 陳寅恪先生在《金明館叢稿初編》收錄的《李太白氏族之疑問》一文中推測,李白並非所謂隴西李氏後代,其祖上係中亞西域胡族商人,因商貿定居于川蜀。則李氏入川之通道當為唐長孺所謂「河南道」。

    2019-08-13 18:33:54   3人喜欢

  • 库库子

    北魏军队包括两类。一是主要由拓拔本族人组成的禁军所谓羽林虎贲、北镇府户、诸州城民,这种军队组成基本上继承部落军遗轨。第二类是自均田民中征发的番兵,他们原先似乎总是戍防南边,魏末更及于西部(应是关中)。

    2021-06-24 19:24:25   2人喜欢

<前页 1 2 3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