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辛德勒名单》
Schindler: …There’s no way I could have known this before, but there was always something missing. In every business I tried, I can see now it wasn’t me that had failed. Something was missing. Even if I’d known what it was, there’s nothing I could have done about it, because you can’t create this thing. And it makes all the diference in the world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Emilie: Luck.
Schindler: War.
读一读黑兹利特在60年前写的《一课经济学》,不难明白辛德勒这段话的真正含意。辛德勒作为战时政府契约承包商,是战时通货膨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战时政府会让印钞机开足马力,把钞票抱给契约承包商(A),以满足战争急需。这时,物价还没有普遍上涨,承包商们已经枕着大抱大抱的钱。要什么有什么,想谁就是谁。货币的主观价值在他们眼里算个鸟,为了争一兜风一碟醋,一掷千金算个鸟。这样一来,直接为承包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家(B)可以大肆抬高价格。也过一把阔绰的日子。以此类推,直接为B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家(C),也可以在物价普遍上涨之初淘到第一桶金。不过,排在后面的D、E、F,以及排在更加后面的X、Y、Z,在通货膨胀的前期、中期,甚至中后期都只有挨受煎熬的苦命。所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过程,一种不公正的过程,它扭曲了一切。
战时通货膨胀政策只是一般通货膨胀政策的一个例子。当政府要通过圈地,经营地产来致富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商就成了政府契约承包商。15年来,各级政府都在经营城市,到处是建筑工地、是开发区、是崭新的楼房。印钞机开足马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又一次通货膨胀便因此而启动。两年前刚踏上故土,出租司机聊起只有接政府的活儿才能翻身。我觉得这小子比得上在华尔街股票交易市场门口给伯纳德·巴鲁克擦鞋的那个家伙。可惜我不是巴鲁克,也不是ABC,我只是卷铺盖回家的XYZ。(以上文字摘自2007年的帖子)
在许尔兹曼的新书《货币生产的伦理》中,我们能看到更为一般的分配效应。货币生产在进行一种再分配,它将实际收入从新货币的后来的所有者分配给新货币的先前的所有者。这种再分配无法通过预期来抵消。即使意识到它的市场参与者也无法阻止其发生。他们所能做的只有拼命让自己在这一分配进程的相对位置尽量靠前,向新货币的先前的所有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最好是赚新货币的生产者的钱——如今也就是想方设法去拿政府订单。
分配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本身并无良劣之分。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货币体制下的分配效应,必然导致个体市场参与者竞相趋附于政府。如果我们谴责腐败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现行货币体制进行充分的道德评估。
分配效应
|
通胀与通过采矿和铸币进行的“自然”货币生产大相径庭。定义通胀为“任意交易媒介超出其在自由市场本会有的产量而发生的名义数量扩张”的现象。由此可知,【通货膨胀意味着通过侵犯财产权来扩展名义上的货币供应量】。通胀得以发生和持续,端赖侵犯私权。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