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哲学研究》的原文摘录

  • 然而,主气的宇宙论固然在解决原始反终、知生知死的层面足以抗衡佛老,但从宋明理学自身的意义上看,周、张的宇宙论仍未能在人性与天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伦理的本体并没有因此建立起来以获得应有的地位。从纯粹哲学的观点来看,气之运动的内在依据,气所凝聚的物体的复杂性、多样性如何解释,也都没有解决。尽管张载也提到作为聚散出入必然性的理,但这不仅只是偶尔被提到,而且这个必然与当然几乎没有关系,从而在正面论证封建制度及价值体系的合理性上也不能令人满意。 从直接的意义来说,“理”学的出现正是对“气”学的反响,二程以“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以“理”兼指必然和当然,在“理”学哲学中自然的法则和社会的原则被看成在本质上同一的东西统到“理”中。传统的儒家天人合一在这种天人一理中找到了新的表现形式。所谓“天者,理也",正是把理提高到上古哲学中“天”具有的本体地位。的确,“体贴”出这样一种“天理”的二程才使伦理真正提高到本体。而“性即理也”的提出,表明人性的内容与宇宙的原理也是完全同一的。也正是由于天理具有人间伦常秩序的投影的意义,哲学就决不能使“理”仅仅作为宇宙论的第一创生者,而必须更加强调它在现实世界作为普遍法则、根据的地位,于是“原始反终”的宇宙论变为“体用一源”的本体论。而理既规定为气之运动的所以然,气的聚散循环说也就让位于气之自然生生说了。 所谓道是所以阴阳者,所以开合者,是指气的一阴一阳、开合往来,乃是由于有支配其如此运动不已的规律和根据。道作为阴阳开合的所以然虽然不脱离阴阳而存在,但它始终起主导和能动的作用。二程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这个解释实质上在全新的意义上把《易传》这古老的命题规定为理气的相互关系,他们对形上、形下的严格区分使思维对事物的逻辑分析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也使系列古老的哲学范畴获得了新的意义,哲学的内容由此极大地丰富起来,这在... (查看原文)
    忍冬 2赞 2020-04-25 13:23:08
    —— 引自章节:引言
  • 李泽厚论李杜时曾提出,李白所代表的特征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杜甫的意义则在于为人提供了可资遵循学习的规范。冯友兰先生因谓道学之于玄学,正犹杜之于李,玄学没有讲清精神境界得来的方法,道学则教人于日用功课中达到这种境界。 (查看原文)
    忍冬 2赞 2020-04-25 13:23:08
    —— 引自章节:引言
  • 为“理”学进行严密的、理性的完整论证,导致了朱熹哲学的体系构造,朱熹首先必须把周敦、张载和二程结合起来。这是由于建立了理的本体地位的二程哲学中,由于忽视气化的意义,使得他们的哲学画面多少有些苍白而缺乏丰富性,当然这对于“理”学创始人来说是难以避免的。其次,二程更多地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而没有注意到《易传》的太极论本身可以演变为一个本体论的体系。己丑之悟后,朱熹在建立哲学体系的时候首先注解周敦颐和张载的著作,这是耐人寻味的。同时,二程哲学没有提出的理事先后、理气先后的问题占了哲学的重要位置。与二程所理解的性与天道的自然合一不同,本体与人性的联系由于“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提出也更为直接了。 (查看原文)
    忍冬 2赞 2020-04-25 13:23:08
    —— 引自章节:引言
  • 按照本文考察的结果,从横的方面看,朱子对理气有无先后的讨论可分为本原与构成两个不同问题。这种不同的讨论角度导致了朱子在理气关系上的一些不同说法,应当注意把朱子关于构成问题的二元观点与本原问题上的一元观点加以区别。从纵的方面看,朱子的理气先后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以《太极解义》为代表的早期理气论,从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强调理气没有先后,理在气先的思想由南康之后到淳熙末年逐步形成,其中朱陆之辨对促进朱子对理的绝对理解有重要作用,而象数易学的宇宙发生论对理先气后思想的形成更有直接影响,朱陆太极之辩则是理在气先思想形成的明显标志。守漳前后,理在气先思想得到进一步表述和发展,理生气说成为这一时期理先气后的一个内容。庆元之后他留想进一步变化,最终确认了他的晚年定论——逻辑在先说。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2:48:49
    —— 引自章节:内容提要
  • 理一分殊间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这一命题开始提出时含义比较简单,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容纳了广泛得多的含义,因而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意义单一的命题,这在朱子哲学中颇为明显。问题不在于用一句话去清楚地解释或概括理一分殊的意义,而在于具体地确定朱子如何运用这一模式处理各种有关问题。理一分殊在开始提出时主要具有道德原则的普遍与特殊、统一与差异的意义,除了继承这一含义之外,朱子主要用理一分殊来论证宇宙本体与万物之性的关系,论证本原与派生的关系,论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论述理则与事物的关系。作为讨论的前提,本章还提出应对朱子哲学所谓“物之理”的概念所包含的不同意义加以分疏,物理的意义之一是指事物由禀受天理而构成的本性(性理),另一是指事物的特殊性质和规律(分理),理一分殊应用于两方面的意义彼此不同。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2:48:49
    —— 引自章节:内容提要
  • 气质之性在朱子哲学中并不是专指血气之性,而是由理与气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气质之性的根源的本然之性不是在气质之性以外、与之并立的人性,而是比气质之性更深层次的人性。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2:48:49
    —— 引自章节:内容提要
  • 在朱子哲学中,以心为知觉,既指人的知觉能力即能知觉,又指具体的知觉内容,即所知觉。以心为主宰,一方面把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来考察心对人的活动的支配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主体的自主能动性和意志自由,朱子关于心的许多观点全面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荀子对心的见解,同时他又阐发了理学特有的关于心的学说。朱子既强调人的内心具有先验道德品质,又强调心与理与性的互相区别,心与性(理)属于不同层次,在朱子哲学中有明确区分。朱子的道心人心说并不一概排斥或否定人的自然属性及由此产生的感性欲求,但他的哲学的总的倾向是要求人们用道德理性克制压抑个体情欲,理学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立场和压抑个体情欲的主张出发,揭示出的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各种情欲的矛盾,具有普遍意义。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2:48:49
    —— 引自章节:内容提要
  • 朱子在论辦中强调,心是现实的经验意识,只是指感应知觉而言,在经验意识和现实知觉之后之外不存在其他的本体之心,在变化出入的心之外不存在其他不起不灭的心。朱子在此论辩中不得不使用的心体”或“心之本体”不是指意识结构的内在实体,而是指作为静的意识状态的未发之心。由于朱子所理解的心体与感应知觉是同一层次的东西,故始终强调“心一也”,即道德意识与非道德意识都是同一层次的心,是同一个心,故朱子不能承认“心即是理”。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2:48:49
    —— 引自章节:内容提要
  • 致知之知主要不是指人能知,而是指人之知识。致知是指格物所得到的知识扩充的结果,并不是一种与格物并行的、以主体自身为认识对象的方法。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2:48:49
    —— 引自章节:内容提要
  • 所谓先知后行,就其讨论的特定问题而言,指道徳知识与道德知识的实行,从比较一般的意义来看,指行——知——行这一序列的后一环节,强调行为受理性知识的指导。 …… 知行关系的第二个内容指致知与涵养的关系。致知涵养互发并进,没有先后。涵养既指未发涵养,也兼指已发涵养。居敬既指未发的收敛,也指已发与力行的专一,从致知的方面看,未发的主敬涵养是致知的前提,力行是致知的延续。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2:48:49
    —— 引自章节:内容提要
  • 虽然,三君子不同程度地对佛老思想有兴趣,这也曾引起后人对三先生与朱熹授受之际的某些疑问。但我相信,三君子对朱熹的影响主要是儒学的,这不但因为三君子之学以儒为归宗,朱熹自己后来也说过:“熹生有十四年而先君子弃诸孤,遗命来学于籍溪胡公先生,草堂、屏山两刘公先生之门。……后事延平李公先生,先生所以教熹者不异乎三先生之说。”(《名堂室记》,《文集》七十八)这说明三君子对朱熹的影响主要是在儒学方面,在这一点上与后来李侗引导他的方向并无二致。而且,三君子虽亦好禅学,但没有材料能说明他们也把他们所好的禅学灌输给朱熹。事实上朱熹在那个时期也不是与闻“外学”的年龄,更何况三君子的最大责任是使少孤的朱熹尽快通过科举以奉养自立。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7:56:12
    —— 引自章节:二 出入经传
  • 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他对道家(教)的参究丝毫不下于禅学。从后来李侗所说:“渠初从谦开善下工夫来,故皆就里面体认”,以及朱熹初见李侗时所说“禅亦自在”以及《困学诗》所谓“日喜安心苦觅心”来看,他主要是从心性修养下手,寻求个“安心”的自在境界,他从这个角度理解“为己之学”,并肯定儒与佛老合。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7:56:12
    —— 引自章节:三 泛滥释老
  • 由以上几个材料可知,第一,癸酉朱子见李侗时,受到李侗的批评,但当时朱熹却怀疑李侗不懂禅学,心疑而不服。洪本《年谱》说朱子一见延平即洞明道要、顿悟禅学之非,是不合事实的。第二,朱子虽心疑李说,但还是听从了李的劝告,专心读圣贤之书他对禅学当时的态度是“权倚阁起”,“且背一壁放”。只是暂时放一放,并没有在思想上放弃对禅学的看法。第三,经过在同安的一段时间反复思考,认识到禅学之非与儒学之正。从癸酉见延平到“同安官余”始见其非,这个时间约在“年岁间”。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7:56:12
    —— 引自章节:四 归本伊洛
  • 赵师夏跋“同安官余,以延平之言反复思之,始知其不我欺矣”。据此说,朱熹认识到禅学之非,是在同安任内。朱子任同安主簿,自癸酉赴任,丁丑冬去任,达四五年之久。钱穆据同安时诗文,认为乙亥(朱子26岁)一年是朱子一意归向儒学的确定之年,这与朱子自言“后年岁间渐见其非基本相合。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7:56:12
    —— 引自章节:四 归本伊洛
  • 上节所论已说明,朱子至同安时为酉夏,时24岁,去同安在丁丑冬,时28岁。中间悟禅学之非在乙亥前后,约26岁。朱子在同安任中未曾再见延平,所以以师事受学,当在同安既归之后,盖《延平答间》中虽有在同安时书,但未面行师事之礼;虽已明释氏之非,不得即作师事受教。而朱子同安归后,曾数见延平,究竟自哪一次起执弟子礼而师事之,不易确定。 (查看原文)
    忍冬 2020-04-26 17:56:12
    —— 引自章节:附:白田庚寅师事说辨
  • 复习、搬运、暂时有了一个稍微安顿的理解,经由陈来教授的文章,看到了其中的复杂性。 “引用”为自己的笔记。 (查看原文)
    黑猫警长 2020-09-05 14:05:14
  • 第一,太极与阴阳的关系,在朱子哲学的建构中就是理与气的关系。 首先,太极是理本体,是形而上者,是无差别的,人的感知觉无法把握的,只能通过理性把握的,无形无象,但同时真实存在着的最高本原;相比之下,阴阳则是形而下者,是气的层面。 其次,太极与阴阳的关系是“即而不杂”:(1)太极作为理,并非是独立于阴阳之气而存在的,而是与阴阳之气相即不离的;(2)同时,太极亦不是阴阳,是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所以然的根据与原因。 (查看原文)
    黑猫警长 2020-09-05 14:05:14
  • 第二,太极、动静、阴阳三者的关系: 首先,太极是本体,阴阳是现象(存在),动静是运动。(1)太极与阴阳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动力与根据。(2)太极与动静的关系:太极作为本体层面,没有运动的问题,只有气才有运动,根本上,太极没有动静之可言;因此,太极与动静的关系,似乎应当转化为太极与气之动静的关系:太极有动静之理,此理主导气的动静变化的运动过程。 其次,朱子引入了“体用”的概念,将之作为关联太极与阴阳、动静的桥梁:阳动是太极之用流行的表现,阴静则是太极之体得以贞立的状态。换言之,通过气(现象层面)的阳(积极、主动、开辟、创发、轻盈、向上)动,可以指认太极之用的流行,通过气的阴(消极、被动、聚敛、凝成、滞浊、下沉)静,可以指认太极之体的定立。 (查看原文)
    黑猫警长 2020-09-05 14:05:14
  • 第三,朱子《太极解义》中对于两大关系的疏解: 首先,太极与动静的关系与分别: 太极本体论 “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 本然之妙是本体,所乘之际是载体。 本然之妙:太极是本体,同时是动静的原因。 所乘之机:运动必然是气(现象)的运动,气的动静是太极本体的载体。 其次,太极与阴阳的关系与分别: 太极本源论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以形上形下区别太极(本体)和阴阳(现象),更为明确地将太极解释为“理”,将阴阳解释为“气”。 (查看原文)
    黑猫警长 2020-09-05 14:05:14
  • 第四,到底应当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太极动静”的问题: (1)太极有动静之理,发用于阴阳动静的运动; (2)由气的动静指认太极本体,气的动静是太极本体的载体,所谓“所乘之机”; (3)困惑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与周子《太极图说》的文本有表述有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处动静似乎是独立于阴阳而在先存在的。 不过朱子的本体论已经突破了宇宙论的生成模式,太极始终与运动变化的世界相即不离,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根本没有在先在后的关系可言。 不应当死板地理解此处的“太极动静”与“生”的表述,太极无动静之可言,而应当结构性地把握:太极(本体)、动静(运动)、阴阳(存在)三者的关系。具体如上文分析。(一)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查看原文)
    黑猫警长 2020-09-05 14:05:14
    —— 引自章节:None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