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Ⅱ》的原文摘录

  • “士”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集团,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整个官僚系统大体上是由“士”来操纵的。因此,在一般社会心理中,“士”是“读书明理”的人,他们所受的道德和知识训练(以儒家经典为主)使他们成为唯一有资格治理国家和领导社会的人选。 中国以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但早在隋唐之前,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士制度,已经经历了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普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发展阶段.但以科举制历时最久,延续千余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中,社会流动模式是混合型的。这是一种适度型封闭(而不是极度封闭)的社会流动。它既限制垂直流动在任何阶级、阶层间自由发生,如贵族以血亲和特殊功勋形成世袭的特权等级,不轻易允许较低级阶层向贵族流动,贱民的上升流动也从法律上加以限制。同时.它又保证一定范围内的上升性流动,而科举制就是这种社会流动的最主要渠道。今天,我们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科举选官制度时,不得不承认它相对于之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度更具合理性。科举制度允许包括平民在内的士子“投牒自举”,进行统一的考试“以文取士”。何炳棣教授在《明清社会史论》对明清时期的进士、举人和贡生的登科名录进行统计分析后表明,宋、明、清三代“平民出身”进士比例为宋53%、明49.5%、清37.6%”,并得出结论:明清社会阶层间的上下流动在相当程度之内是以科举考试为主要渠道的,而科举产生的进士、举人等熟读儒家诗书的“士”又是统治阶级的储备力量。 可见,科举制度如同一条巨大的生产线,士子们就是其产品。在中国传统社会森严的等级制中,科举考试像一根血管一样,通过公开、合理的竞争,给所有出身寒门的读书人以通过科考而非钱财、出身、关系、背景改变自己命运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传统社会疏通了社会上层与下层的联系。隋唐以后的一千年至一九零五年,这个制度扮演了与学术思想、社会... (查看原文)
    邋遢流~~ 2011-06-23 21:24:30
    —— 引自第207页
  • “蚁族”的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目前社会条件下,底层知识青年的境况或者需求。这种需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士”阶层的一种自我期望和认可。或者说,“蚁族”作为目前中国社会的“士”阶层,能否有尊严的活着。 (查看原文)
    邋遢流~~ 2011-06-23 21:24:30
    —— 引自第207页
  • 徐小平:“对于杨元元这样的家庭极其贫穷,但救穷如救火,当务之急,是把十年寒窗学来的知识投入到增加收入的活动中去……”而不是陷入学位帽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 机制的改变,非一日所能达成。相比那些希图“毕其功于一役”的呼声,这样“犀利、清醒而自觉的<原文开始>提醒,对广大青年人来说,现实意义、可操作性更强。 (查看原文)
    邋遢流~~ 2011-06-23 21:32:20
    —— 引自第201页
  • 他是否还记得曾经的梦想?或者自己的肉体出去了,而心灵却依然困在聚居村,永远地成为一个“蚁族”。其实,“蚁族”不仅仅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物理存在,它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延伸得更远。 (查看原文)
    席幕瞳 2012-02-01 12:52:32
    —— 引自章节:自序
  • 写出他们的人生,探究他们的心灵,或者说通过他们,探究我自己的心灵。 (查看原文)
    席幕瞳 2012-02-01 12:52:32
    —— 引自章节:自序
  • 如何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查看原文)
    席幕瞳 2012-02-01 12:52:32
    —— 引自章节:自序
  • 在路上,我偶遇一个“蚁族”,攀谈中他毫不掩饰心中的不满:“不值得是该感谢廉思还是该责怪廉思。唐家岭要拆迁了,以后这里讲建成‘白领公寓’。如果‘白宫’(蚁族口中的白领公寓)建起来,我们负担不起房租的话,将不得不住更远的地方搬迁。原来进城要两个小时,以后进城要4个小时。没错,是廉思让社会关注到我们,但也是他让我们越来越走向城市的边缘。” (查看原文)
    小王 1回复 2012-03-29 21:07:11
    —— 引自第149页
  • 蚁族:高知(智) 弱小 聚居 能给人归属感的城市,一定是当地的文化深深地流淌于你的血脉中。 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两个文化的碰撞,冲突的地方,正是喜欢的。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妥协,没有什么永不低头。 偏激和叛逆都是违反常规没有意义的行为,“如果我要违反常规做事,那么我一定要得到违反常规可以拿到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心灵的,起码三者取一。” 生活这东西,得看你想要什么。良好的教育,独立的性格,都是我的财富。我关注的不是物质财富的存量,而是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下降,就意味着个人价值的下降。 一个群体首先需要命名,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形成群体认同。有了群体认同才会产生群体意识,进而形成群体的利益诉求。最终,这个利益诉求会反过来影响社会。 镜头:蚂蚁 更多的时候是一粒米饭在搬动光阴 在熟悉的黄昏 一粒米饭顶着暮色慢慢回家 蚂蚁只是安装在米饭上的轮子 蚂蚁只是推了幸福一把 他们的生活,我不能评判,也没有权利去评判。他们的幸福,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只能冷眼旁观。 文化积累深厚,以文化影响世界的国家,经济绝对是成熟或者说高速发展的;但是经济崛起影响世界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不会与其经济发展成正比。 蚂蚁的幸福关乎大气的温度 人世间最悲哀的,不是哭泣,是哭了自己还不知道。 余华曾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与无聊。 (查看原文)
    Lyu 2012-10-11 22:50:59
    —— 引自第342页
  •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先找到梦想,再寻找未来。 “80后”或多或少会会找到自己精神上的“蚁族”,在现实的无奈与无力面前,谁人不是蝼蚁?蚂蚁的精神: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期待满怀、竭尽全力。 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太大 对未来永远充满信心 必须不停地奔跑 纪伯伦的一句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缺乏梦想,除了赚钱填补自己的危机感之外,别无他求。 生于80年代,也许会很不容易,却也很精彩。 选择留下的,你们要坚强。祝福离开的,也祝福留下的。 谁的闪电能劈开茫然看到自己真正向往的人生方向? 看过繁华谁也不愿归于平淡。 我们觉得有钱人不值得崇拜,学者最了不起,因为思想很重要。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理想向左,现实向右”才是真实的生活,但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自由。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蚁族,每个人都有蚂蚁的一面。那些渺小的、一步一步不断在奋斗的人,都是蚁族。 《蚁族》一书全部是原生态的描述。 如果老是和以前比,那肯定是好的,可是这又有什么意义? 经济学家林毅夫说过“世界上有一个人是饥饿的,我是饥饿的;世界上有一个人是贫穷的,我是贫穷的!”知识分子应当有这样的责任与良知。有这种关注苍生的意识,才叫精英。 “胜,多是惨胜;败,多是惜败”他们既看不到希望,也不至于绝望;既接近成功,但离失败也并不遥远。 用真爱和良心去温暖这个群体,给他们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保留一丝内心的高贵与信仰。不要将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世界,用怜悯的心态去试图接近我们认为生活不济的人群。 每个人天生都有追求理想和生活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应当被任何一种力量剥夺,它是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一个天平。 请正视我们,我们不是弱者也不是贫穷者,现在只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过程而已! 他们的梦想,单纯,执著,带着无怨无悔的劲。 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真正的独立... (查看原文)
    lqr021213 2013-11-11 09:56:15
    —— 引自第1页
  • 正如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所描绘的: 我独自一人走上了大道。 多石的道路在夜雾中闪着微光。 又寂寞,又烦忧, 向谁伸出自己的手? 在这心情郁郁不畅的时候, 希望,徒然的希望又有何用? 而时光,它决不肯停留。 (查看原文)
    lqr021213 2013-11-11 10:00:27
    —— 引自第2页
  • 蚂蚁 更多的时候是一粒米饭在搬动光阴 在熟悉的黄昏 一粒米饭顶着暮色慢慢回家 蚂蚁只是安装在米饭上的轮子 蚂蚁只是推了幸福一把 坚强的过好每一天,谁人不是一直蚂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生活这粒米饭向前推进,哪怕只有一寸——那也是幸福的一寸。 (查看原文)
    lqr021213 2013-11-11 10:43:23
    —— 引自第154页
  • 当我从那本书上知道个人收入、居住面积和人际关系是影响性生活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时,我的注意力又回到了个人生存的层面上。 (查看原文)
    影启缘末 2014-02-10 20:49:01
    —— 引自第53页
  • 在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带火君的经历对他说:“发了工资,就使劲花,千万别留钱,以后你就体会到了。” (查看原文)
    影启缘末 2014-02-10 20:54:09
    —— 引自第86页
  • “一个重视知识的国家,掌握知识的人却过得不好;国家还没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有知识的人却远远地被抛在了时代后面……这是为什么?” (查看原文)
    影启缘末 2014-02-10 20:55:57
    —— 引自第197页
  • 经常被朋友说自己读研究生时逃避工作,好吧,我承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我还没有做好出来与生活进行正面战斗的准备。 (查看原文)
    影启缘末 2014-02-10 21:00:34
    —— 引自第205页
  •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容易在男女情感关系中投入太大的心里期望,以至于无法承受情感上常见的挫折。情感上“被人懂得”的过高需要,反而证明了,现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让大多数个体都处在一种“没人真正懂我”的状态。 (查看原文)
    影启缘末 2014-02-10 21:53:25
    —— 引自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