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背景的还原和条分缕析,理性梳理从专业媒体到民间声音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解读,展现中国和世界在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与错位,以及这错位背后所折射的中国从政府到民间的思维范式。
作者从新闻谈起,但不囿于新闻领域,更在书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呼唤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理性的大国心态,引导年轻一代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胸怀和视野来思考中国和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
作者简介 · · · · · ·
闾丘露薇,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著作有:《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偏见的形成
1.偏见是怎样来的
2.左右之争
3.被滥用的民族主义
4.哈佛和中国学生
5.两个“奥巴马女郎”
6.“港漂”的内地学生
7.真相背后的真相
8. 中国需要公共外交
9.如何向大众说“不”
10.做人不能太CNN
11.中国傲慢论
12.两个同而不同的错误
第二部分 从记者到公民
13.在灾难面前
14.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
15.新闻民工
16.驻华记者
17.外国记者写中国
18.我是香港人
19.台湾媒体的政治选择
20.韩寒:一个公民的标本
后记:媒体人的品格
· · · · · · (收起)
"不分东西"试读 · · · · · ·
终于发现写书是太辛苦的事情了,之前却一点也不觉得。 好朋友夸奖我说,恭喜你,有进步了。我明白她的意思,因为之前出版的书,速度一直是让大家觉得惊奇的地方。关于阿富汗的采访手记,只用了十天的时间,而关于伊拉克的那本,也就是花了一个月。不过结果是,好朋友到现在才很认真地对我说:你真的要好好地写一本书了。一本书之所以称为好书,是当你看完之后,以后还会经常想到拿出来...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富士康工人连续跳楼事件发生后),超过150位台湾学者与海内外专家发起联,要求“终结血汗工厂,捍卫劳动人权”,签署学者包括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以及台湾政治大学的学者。联署希望唤起各界关注跨国企业的剥削行为,促进大陆的劳动人权,改善台商企业在大陆的劳动条件。他们认为,富士康事件暴露了台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台湾当局与媒体应该持续监督富士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4.富士康,关注劳工本身 -
但有一点他很看不惯,就是他印象中那些“明明平时以靠外国人吃饭为荣的人,为何突然变成了这样的爱国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不分东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不分东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3 条 )
> 更多书评 93篇
-
小佩 (躲过的辛苦总有一天会回来。)
很多人在谈论民意的时候,总会觉得,只要站在民意的一方,就一定是正确的,反过来,站在政权的一方,就一定是错误的。我想,这种简单的二元区分,其实犯了同样的错误;当我们指责政府拥有特权的时候却没有看到,给公众特权同样是危险的事情。如果我们回头看历史,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往往是在很多年后才被证明,大多数人所想所做的其实并不正确,甚至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比如法国大革命,比如被处死的苏格拉底,所有的这些错误... (27回应)2011-02-22 22:42:15 15人喜欢
很多人在谈论民意的时候,总会觉得,只要站在民意的一方,就一定是正确的,反过来,站在政权的一方,就一定是错误的。我想,这种简单的二元区分,其实犯了同样的错误;当我们指责政府拥有特权的时候却没有看到,给公众特权同样是危险的事情。如果我们回头看历史,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往往是在很多年后才被证明,大多数人所想所做的其实并不正确,甚至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比如法国大革命,比如被处死的苏格拉底,所有的这些错误,都是因为赋予了民众特权,而特权放在任何一方,如果没有制约,都是产生危险的导火索,特别是如果这些民意,是出于可以被操控的情况下,公众的集体无意识,则会成为利益集团手上的筹码。 引自第112页 27回应 2011-02-22 22:42:15 -
早晨的一棵树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美国的汉学家林培瑞在接受《南方周末》的访问时,这样谈论他眼中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这15年来,我观察的主要是到美国来的中国学生和研究生。大致上说,他们与历代的年轻知识分子不同,他们不谈社会理想,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愿意接受中国部民主和中国社会贫富悬殊的现状,愿意认同那种(比较狭隘的)民族主义。我的确感到失望。”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感触。现在的年轻人里,优秀的太多,但是懂得独立思考的人却不是多数,他们... (1回应)2011-03-05 14:48:57 12人喜欢
“美国的汉学家林培瑞在接受《南方周末》的访问时,这样谈论他眼中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这15年来,我观察的主要是到美国来的中国学生和研究生。大致上说,他们与历代的年轻知识分子不同,他们不谈社会理想,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愿意接受中国部民主和中国社会贫富悬殊的现状,愿意认同那种(比较狭隘的)民族主义。我的确感到失望。”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感触。现在的年轻人里,优秀的太多,但是懂得独立思考的人却不是多数,他们的表达经过了计算,为的是能够获得最高的回报,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看到,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所处的社会被视为精英、榜样和成功的标志。” 嗯哪。批评的有道理。有几个人在想,如何为社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那种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自己。同样,独立思考在这个社会仿佛也不是最需要的。人云亦云有时候反而更好…… 以自勉。
1回应 2011-03-05 14:48:57 -
蝌蚪 (与人为善,相信因果。)
很多时候,对于没有机会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外面去走走的人来说,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只能依靠媒介,此时,媒体、知识分子,都成为了扩展这些人事业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但是这些媒介展示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着传播者的主观性。有的人或许不在乎,甚至利用两边的信息差距为自己谋取利益,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人们对于外面的世界了解的越少,对自己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而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便因此越来越高。2012-08-23 11:48:55 4人喜欢
-
yuan (阿彼察邦终身伴侣。)
(富士康工人连续跳楼事件发生后),超过150位台湾学者与海内外专家发起联,要求“终结血汗工厂,捍卫劳动人权”,签署学者包括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以及台湾政治大学的学者。联署希望唤起各界关注跨国企业的剥削行为,促进大陆的劳动人权,改善台商企业在大陆的劳动条件。他们认为,富士康事件暴露了台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台湾当局与媒体应该持续监督富士康。2021-06-23 16:09:27 3人喜欢
-
斌记 (吾日三省乎己)
对凤凰台以及闾丘露薇作为驻外记者的喜爱让我关注此书。作者在序言中对书名做如下解释:“这本书叫做《不分东西》,我是想尝试告诉大家,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咨询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思维是一种乐趣,分享思维的结果,并且愿意因为互不认同而进行辩论,那样的乐趣会更多。但是我们要警惕,咨询缺乏往往导致偏见,而带着偏见的思考以及跟随而来辩论,往往会导致争吵甚至分成敌我。” 妄自...2011-02-13 22:49:02 1人喜欢
对凤凰台以及闾丘露薇作为驻外记者的喜爱让我关注此书。作者在序言中对书名做如下解释:“这本书叫做《不分东西》,我是想尝试告诉大家,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咨询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思维是一种乐趣,分享思维的结果,并且愿意因为互不认同而进行辩论,那样的乐趣会更多。但是我们要警惕,咨询缺乏往往导致偏见,而带着偏见的思考以及跟随而来辩论,往往会导致争吵甚至分成敌我。” 妄自对书名做另一层解释:“不分东西”又是否能用来形容媒体、民众在面对复杂形势、海量咨询时的彷徨与混乱?擅于通过“划立场”来看待问题的我们却发现许多问题并不能用单纯的“好”、“坏”来评判。于是,有的人为了“捍卫立场”而无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摆出事不关己的犬儒姿态;只有少部分人愿意仔细考证,多角度地、理性地看待问题。 概括来说,此书描述了一个理性的合格公民在对待社会事件时应有的素质和视野。毕竟,在我们的社会,合格的公民也许还远不够多。
回应 2011-02-13 22:49:02 -
Bright (为什么没有“没读完”的选项)
听讲座笔记 【文澜讲坛】不分东西——闾丘露薇谈偏见 [http://www.douban.com/event/13449957/] 没想到闾丘露薇这么受欢迎。 离讲座开始还差15分钟,几乎满了。我在最后排找到一个位子坐下。开讲时许多人站在最后或门口。或坐在台阶上。估计一共有1500人左右,许多是学生。 她先讲了20多分钟,然后1小时的问答。闾丘老师娓娓道来,主题并不明显。更像是放松的聊天,而非演讲。 听到雷人的问题还会做摔倒状,有意思。笔记如下,...2011-02-27 22:48:50
听讲座笔记 【文澜讲坛】不分东西——闾丘露薇谈偏见 http://www.douban.com/event/13449957/ 没想到闾丘露薇这么受欢迎。 离讲座开始还差15分钟,几乎满了。我在最后排找到一个位子坐下。开讲时许多人站在最后或门口。或坐在台阶上。估计一共有1500人左右,许多是学生。 她先讲了20多分钟,然后1小时的问答。闾丘老师娓娓道来,主题并不明显。更像是放松的聊天,而非演讲。 听到雷人的问题还会做摔倒状,有意思。笔记如下,并非全是她的原话。括号里是我的感想。 提到-偏见的来源有几个: 1 对事实定义不同。当听到”你们左派就是这样。。。“的评论时, 先请问你对左派的定义?大陆和西方定义是反的。香港的左派在97前指反对英政府的那批人,右派是支持英政府殖民的那批。97之后似乎倒过来了。 2 资讯不足。(媒体迎合受众的口味和潜在期待,报道偏颇?新闻管制?还是我们懒?另外,资讯充足的情况下人还是有偏见的阿) 然后开始提问环节。问题有的搞笑,有的发泄情绪,有的自说自话,有的不是问题。但总算观众基数大听到几个好问题。 有听众提问:我们国家人均gdp还不高,你的看法?另一位问:由于许多社会问题,很多人对dang和政府不满意,你的看法? (我觉得闾丘老师一定很后悔没带温总理同来。 ) 观众提问前,她说请不要再问我作为”战地玫瑰“的感受。那是公司宣传的标签,且只占了我工作中的几个月。感兴趣可以上网搜,03年时很多人问过了。(看来她对这个问题实在太疲劳了) 谈左派和右派: ”文人“或意见领袖们往往分圈子,站队,然后根据对人的喜好来点评对方的观点。 为什么左派和右派不一起做一些事情呢。比如辩论于建嶸打拐的事件中,很多人批评他,是在推测他的动机,甚至”他为什么可以在体制内说话而不被打压“,并没有就事论事讨论 打拐到底好不好。 记者没有好坏,只有专业与否。 谈芮成刚:作为记者抓提问机会没错。但他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选择可商榷--他的问题太大,给奥巴马发挥,掩饰,乘机宣传自己的空间太大。好的提问应该具体,尖锐,有信息量。 谈记者水平:内地很多媒体人都在努力,只是条件限制,会觉得他们的报道不够”给力“。香港记者行业的水平比内地低很多。尤其是深度报道方面,内地不知道高多少。 (咦,这话好耳熟。。。你们这些人,too simple!) 我是电视记者,讲求速度,画面。和文字记者讲求深度很不一样。 谈做两会的无奈:每年话题,甚至嘉宾都差不多。有时怀疑自己的劳动是否起了作用。但相信还是有作用,比如看到财政越来越公开。 谈资本对新闻自由的侵蚀:在内地也很严重--软文。广告客户。她曾想写一篇报道,评论台湾一媒体人站出来指责台湾媒体被公司和金钱所左右,内地没一家报刊敢登。告诉她,我们也是这样操作的,不敢得罪广告部。 有几次鼓掌更像是大家的对新闻和言论管制的发泄,而非问题有多精彩。 她说-我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住在贝轩大公馆,是贝聿铭的老宅子。后面回复里狂多的人问:在哪里。 你用打”在哪里“三个字的时间到搜索引擎里搜一下这个词,就能得到答案了。为什么总是依赖别人呢? (是潜意识里推卸责任么?是我们被家长,政府,老师管惯了么,总等着别人给我答案,告诉我怎么做?) 不要总怪媒体误导我们。是我们懒,太依赖别人,不愿思考,不愿做一点点research。(不愿承担独立思考的责任?) 我想问的问题,可惜没问成: 记者得尽量不带价值观的探求事实,给对立的两面做平衡报道。评论员可以按自己的价值观评论。 你更喜欢哪种身份? 如果我想做一个理性,能辨别信息真伪筛选良莠信息,能独立思考的公民,你建议我从何做起,有何推荐的书或方法? 为什么选择当记者? -------- 这次还是挺值得的一个半小时,启发我想了不少问题。 签售的队伍排得很长,不去凑热闹了。 看来很多人还是更喜欢观赏或认识下蛋的母鸡,而不在意她的蛋有多少营养
回应 2011-02-27 22:48:50 -
采花大豆 (犹未晚矣)
请自行忽略页码。。。。 1. 博客因为时效性的关系,思考是匆忙的,写作也是随意的,而书则不同了。 2. 这本书叫做《不分东西》,我是想尝试告诉大家,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资讯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因为正是先入为主的立场,阻碍了个人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更多的资讯,甚至会对那些和自己的观点不符的看法产生抗拒,严重的,会质疑提...2011-03-09 11:07:42
请自行忽略页码。。。。 1.
博客因为时效性的关系,思考是匆忙的,写作也是随意的,而书则不同了。 引自第1页 2.
这本书叫做《不分东西》,我是想尝试告诉大家,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资讯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因为正是先入为主的立场,阻碍了个人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更多的资讯,甚至会对那些和自己的观点不符的看法产生抗拒,严重的,会质疑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的用心。 引自第1页 3.
刚刚电话采访了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他向我解释了“关系”这个词,太棒了! 专家说,“关系”是无法翻译的中文词,这种东西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引自第1页 4.
回应 2011-03-09 11:07:42 -
闾丘露薇的文字依然清新,没有什么大道理,讲讲故事谈谈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在媒体这一行业的差异。上半部,闾丘的观点就在于最后一句话,不怕媒体有立场,最怕的是只有一个立场。 文中讲到很多的细节,都挺有趣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文字,一些大陆媒体不会谈到的话题或者立场,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外国人心中的中国。 其中有一点很重要,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别人也不是特别在意怎么看中国。现在的中...
2011-04-04 23:03:07
闾丘露薇的文字依然清新,没有什么大道理,讲讲故事谈谈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在媒体这一行业的差异。上半部,闾丘的观点就在于最后一句话,不怕媒体有立场,最怕的是只有一个立场。 文中讲到很多的细节,都挺有趣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文字,一些大陆媒体不会谈到的话题或者立场,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外国人心中的中国。 其中有一点很重要,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别人也不是特别在意怎么看中国。现在的中国人往往需要从外国人眼中的艳羡,获得自己心里的满足。这还是一种低位者的心态,急切希望获得高位者的认可和承认。 还有一点,就是别把别国的媒体直接当成政府。人家的政府跟我们不一样,媒体爱怎么说怎么说,所以不要因为某个媒体有反华言论就断定那个国家集体反华,这是一种要不得的想法。那些动不动就抵制这个抵制那个的, 都是一种笑话。
回应 2011-04-04 23:03:07
-
yuan (阿彼察邦终身伴侣。)
(富士康工人连续跳楼事件发生后),超过150位台湾学者与海内外专家发起联,要求“终结血汗工厂,捍卫劳动人权”,签署学者包括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以及台湾政治大学的学者。联署希望唤起各界关注跨国企业的剥削行为,促进大陆的劳动人权,改善台商企业在大陆的劳动条件。他们认为,富士康事件暴露了台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台湾当局与媒体应该持续监督富士康。2021-06-23 16:09:27 3人喜欢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文艺生活周刊 书•讯 (小雪)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私人藏书架(之二) (五月微蓝)
- 国际新闻传播入门荐读书目 (trockenezweig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不分东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张熊熊 2012-03-21 19:30:16
没有立场,哪来观点?
2 有用 五月微蓝 2012-02-27 10:44:33
见过本人,有气质,有思想,真心喜欢这样的女人。聪明,勇敢,专业,理性,强大。23
7 有用 曾于里 2014-04-02 10:17:11
标记一下。因为闾丘露薇写的东西太一般了,像这种书就是被圈完钱后可以直接扔垃圾桶的。讲什么都讲得无比浮泛。实在搞不明白是怎么成为“名记”的。
0 有用 英恩 2011-11-07 17:07:19
有点失望,很一般。
6 有用 万千朋友仔 2014-04-23 15:53:03
“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只有新闻和宣传的区别,不存在负面新闻和正面 新闻的区别。 要坚持程序的正义,而不仅仅是结果的正义。”从这两天闾丘被攻击想到三年前读的这本书,里面阐述关于偏见与新闻伦理的部分,今天看来更加有趣。
0 有用 大白Getawaycar 2022-03-21 20:40:03
说实话我不是完全赞同她的观点,但是她说的这些还是挺值得思考的,让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变的不太一样了,而且这种书不故作高深,很适合我这种文化一般的人读。
0 有用 peggysue 2022-02-27 19:00:24
多年之后,再拿出来翻翻,好像还是那些事……
0 有用 徐 2022-01-25 23:40:42
2022年读10年前的文章,原以为10年前和现在不一样,发现我错了。猛然惊醒过来,原来是自己的阅历跟以前不一样了,关注的东西也不同了,一些思想观念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有变化,甚至是先入为见。10年前和现在一样,可能现在更极端?打着爱国旗帜的真假民族主义可以畅行无阻,世界似乎只有一中一外,一东一西,不是左就是右,两分法要求个体必须站队,保持立场,否则就得被戴各种高帽子。还是来一句时髦的话,保持初心,我... 2022年读10年前的文章,原以为10年前和现在不一样,发现我错了。猛然惊醒过来,原来是自己的阅历跟以前不一样了,关注的东西也不同了,一些思想观念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有变化,甚至是先入为见。10年前和现在一样,可能现在更极端?打着爱国旗帜的真假民族主义可以畅行无阻,世界似乎只有一中一外,一东一西,不是左就是右,两分法要求个体必须站队,保持立场,否则就得被戴各种高帽子。还是来一句时髦的话,保持初心,我的初心就是远离政治,远离虚伪阴险血腥的政治。 (展开)
0 有用 三个字 2022-01-19 16:22:25
没什么实质上的收获,但我找到: 新闻民工 郭台铭:记者很辛苦,记者行业是血汗行业。 事实上,新闻确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一点信念来坚持的行业,但是理想主义的坚持,并不代表不坚持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媒体人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能够拥有人文关怀的情怀。 新闻工作最大的满足,不来自升职加薪,而是新闻本身。挫败感亦然。
0 有用 Shiryu-Jin 2021-12-21 17:23:06
三星半。阐述关于偏见和新闻伦理的部分写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