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色彩 短评

热门 最新
  • 41 李斯本 2013-05-09 20:21:55

    通过阅读而不是通过真实的生活,我才对尊严、勇敢、爱恋、同情、诚实以及邪恶有了更多的认识。

  • 23 影随茵动 2015-09-24 10:57:01

    除了比较浅白的生活篇,其他部分都不错,帕慕克相较于别的诺贝尔作家,文论部分真的很平易近人,且由于地理位置造就的身份特殊性,使东西方主题成为其重要的烙印。通过文中的自我剖析可以看出帕慕克隶属于努力型而非天才型的作家,内敛而不激烈,注重文学性而有意规避政治,身份造成的思想矛盾被克制、严谨的性格柔化成隐性的表达,所以他更喜欢用小说来讲故事。PS:帕慕克与奈保尔一样,都有一位热衷于写作的父亲。

  • 6 思郁 2011-03-25 17:41:28

    还是伊斯坦布尔写得好

  • 8 导岛 2013-01-04 20:57:47

    每一篇短文里,总有几句话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才能继续看的。帕慕克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坦诚而深刻,一针见血又毫不矫揉造作。

  • 7 安德烈大叔 2019-02-20 00:10:58

    读到最后那篇父亲的手提箱,眼眶竟湿润。唯有文学能让日常毫无意义的生活变得隽永,而这些却都始于一个人将自己和作品禁锢在远离日常的屋子之中,并孤独的为之奉献一生。生活在东西方交汇的伊斯坦布尔,帕慕克审视东西方的复杂心态让他的思想形成了某种能够自洽的矛盾感。帕慕克的文字继承了西方传统文学的沉稳和亲和,伊斯坦布尔的日常生活在他笔下获得了永恒。受西方中心史学观的荼毒,我曾经拒绝称呼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如今我为自己的狭隘与偏见感到羞愧,我知道唯有文学做到这些。

  • 6 木鸡腿 2013-06-20 19:06:08

    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每次读帕慕克的时候(其实统共也没读过几本),都会出现阅读中文小说时才感受得到的语感和思维方式,这蛮有意思,有空我来思考思考!另外就是觉得帕慕克真是个天真的人(啊这句话说出来怎么像讽刺但其实是褒义来着)

  • 4 谭不爽 2012-02-23 13:48:56

    我觉得其实,他想用所有“碎片”指向一个中心的初衷失败了

  • 5 虾米 2018-02-08 10:36:16

    帕慕克入门速成。香肠、地震、他人的书(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书、绘画、建筑、政治攻讦、纽约生活、《巴黎评论》访谈、诺奖演讲,等等,看似杂乱,实则有作者编排的用心。即其永远都在探讨的“他者”与“我们”的互动,设想我们处于他者的境地,“运用想像力摆脱我们的身份,于是我们便获得了自由”,从而,悄悄抹除他我之间的那条人造的界限。因此,遭到来自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伊斯兰主义、世俗激进主义……的围追堵截,发现尽管刻意逃避政治三十年,政治还是主动找上门来。最终,发出愤怒的、来自艺术家崇高使命的反驳——面对一幅画、一首诗、一段音乐、一个故事,我们是要争论它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承载什么文化、暗含什么意识形态,还是应该更多地去欣赏它们的色彩、韵味、节奏,“品味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耽于谈话的方式”?一个

  • 5 唐小万 2014-04-27 20:16:42

    帕慕克认真、踏实,放弃其他享受,孤独地写作。他对书的态度——书房只是一堆灰尘和实实在在的负担,与其拿书房和珍本来卖弄和炫耀,不如认真读上十本。

  • 2 bookbug 2019-07-05 17:34:52

    在诺奖年那本《我的名字是红》初识之后,本书出人意料地成为我最喜欢的帕慕克,即使全书体裁杂糅,风格各异,甚至有些地方支离破碎,但仍旧以真实得让人亲切的文字和情绪在很多地方感染到我。不论是生活部分的自我和亲情,还是作家与书部分与我高度重合的阅读偏好,抑或是政治部分的清醒和内敛,都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那些奇谲小说背后的作家本人。尤其是最后一篇诺奖演讲词《我父亲的手提箱》里帕慕克连续二十三个“我写作,是为了…”的排比,大概是我在艾伦·金斯伯格那首著名的长诗《北京即兴》之后读过的关于写作最恣肆和酣畅的表达了。我想,这种诺奖领奖时的自由和宣泄,恐怕多少也有些即兴的诗意吧。

  • 2 kiwi 2011-07-06 21:51:26

    你是世界的,但终究是土耳其的。帕穆克描述写作状态写的真是好!

  • 1 ly的读享生活 2018-05-02 19:36:10

    应该给每篇文章标明写作日期,这样对作家文学观的发展变化就能更有直观了解。

  • 1 瑶光📖 2012-03-08 13:15:58

    从鲤娘那里A过来看的

  • 1 鱼更 2015-09-29 00:45:26

    3.5。文章的质量不错,但选文似乎有点随心所欲。

  • 1 小伙锅 2012-02-03 21:11:53

    关于手表、如梦和读书的沾沾自喜的几节是喜欢的,不过还是习惯了手记。博尔赫斯后再度加深了对陀氏的神化。

  • 0 欢乐分裂 2019-12-15 12:42:42

    关于城市、生活、阅读的系列随笔,题材多样丰富,文笔自然流畅,读来异常顺畅,帕慕克的非虚构丝毫不逊于小说。伊斯坦布尔是他的城,他的明珠,他笔下永远都主角,身处两大洲壁垒间的尴尬存在,伊斯兰文化复兴与西化推进的撕扯。最喜欢他谈论阅读的部分---“在土耳其, 不读书是正常的,读书的人才有缺陷。”但他显然是极幸运的,因拥有一个开明有学识的父亲而早早接触西方文学,对盘点各大作家,尤其深情赞美陀氏,“博尔赫斯在某些地方说过的: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第一次发现爱情或大海——它标志着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 1 2012-09-09 09:42:42

    好一般。

  • 1 玥明 2013-01-12 06:30:16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幸福和不幸并不是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而是来自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 1 Feng 2013-07-27 16:18:05

    伊斯坦布尔是他的起点与归宿,而他在纽约生活过两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出独特视角下,作者倾其一生对孤独、满足、书籍与城市的执迷。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