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这首诗只看到下面一段评论。
“
台湾当代诗人洛夫也写过一首以“蝴蝶之死”为题材的诗篇《蝶》。与于坚在《一只蝴蝶在雨季死去》中所表达的对于强加于蝴蝶身上不公平命运的控诉意向有所区别,洛夫的《蝶》却在伤悼“美的夭亡”的同时表达了深刻的“忏悔意识”:
法利赛人槌子上的血迹还没有干
你又作了第二个祭品,这是一九五六年
主啊!拔掉你的十字架,我已忏悔
我哭着把春天的一只脚
钉在墙上
自以为完成了一次美的征服
却不是罗丹所能容忍的
沉思的人比影子还冷
今后我再也不敢给思想以翅膀
怕也被人攫住,然后钉死
这首诗写于1956年,与诗中所点出的“故事时间”完全一致,可以看作诗人一次真实经历的“诗化记录”。从全诗所作的意象化的陈述来看(尤其是结尾两句的提示),我们可以得知:诗中的“蝴蝶之死”不是什么神秘意志的“产物”,恰恰是诗人亲自导演的一幕“悲剧”。正是诗人出于想独占“蝴蝶之美”的念头才导致了诗人无辜残害蝴蝶美丽生命的“悖论”式行为的出现,结果诗人自己成了戕害美的“罪人”(“自以为完成了一次美的征服/却不是罗丹所能容忍的”)。于是诗人最后为“美之殇”进行了深刻的灵魂忏悔,以一种人道主义意识的反省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脆弱而美丽的事物的敬畏与珍惜。
”
http://www.chinawriter.com.cn/56/2007/0109/833.html
《蝶》的创作背景?
|
> 去烟之外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洛夫、余光中和流沙河(苦杏仁)
《水仙之走》想表达的?(dämmerung)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