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读书心得》的原文摘录

  • 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 (查看原文)
    Tammy 1回复 19赞 2012-06-18 16:49:07
    —— 引自第5页
  • 你若能习惯于跟一些和你不同的人相处,由于他们无视你所追求的东西,你就不得不放下自己所关心的一切而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才能,这对于你的道德修养和知性健康来说都是很有益的。 (查看原文)
    Cxluoe 1回复 9赞 2013-03-16 16:51:33
    —— 引自第249页
  • 爱有两种含义:纯粹的和单纯的爱,也就是性爱和仁慈的爱。我认为,即使是柏拉图,也不曾精确地区分过这两种爱。他似乎把伴随情绪说成另外一种爱,即他所谓的“神圣之爱”,而我倒宁愿称其为仁慈之爱,虽然这样以一来,会使它带有任何世俗之爱所固有的缺陷,因为这样的爱使会消逝的,是会死的。人生的大悲剧不是因为人会死,而是因为人会停止爱。你所爱的人不再爱你了,这不是生活中得一个小小的不幸,而是一种简直不可原谅的罪恶;当拉罗斯福哥发现两个情人之间总是一个爱、一个被爱时,他便用一句格言说出了这种不和谐状态,而正因为这种不和谐,人们将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圆满的爱情。不管人们多么讨厌,也不管他们多么愤怒地予以否认,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爱情是以一定的性腺分泌为基础的。绝大多数人的性腺都不会无限制地受同一个对象的刺激而经久不衰地分泌,再说随着年事增长,性腺也会萎缩。人们在这方面都很虚伪,都不愿面对现实。当他们的爱情已衰退成他们所谓的坚贞不渝的爱怜时,他们是那样的自欺欺人,甚至还为此沾沾自喜。好像爱怜和爱情是同一回事!爱怜之情产生于习惯、利害关系、生活便利和友人做伴的需要。它与其说令人兴奋,不如说是人安宁。我们是变化的产物,变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难道作为我们最强烈的本能之一的性本能,就能背离这一法则吗?今年的我们已经不再是去年的我们;我们所爱的人也不再是去年的那个人。要是我们自己变了,却还能继续爱一个同样也变了的人,那是幸运所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自己变了,我们就得作出巨大努力,才能勉强地继续爱一个我们曾经爱过、而如今已变了的人。这只是因为,爱情的力量在抓住我们时曾是那么强大,以至于我们总相信它是经久不衰的。一旦它变弱了,我们便自觉惭愧,觉得受了骗,就责怪自己不够坚贞,而实际上,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变心看作是人类本性的自然结果。人类的经验使人类用复杂的情绪对待爱情。他们对爱情已有所怀疑。他们时常赞美它,... (查看原文)
    李可笑 7赞 2012-06-28 21:41:11
    —— 引自章节:真、善、美
  • 我认为,把小说当成布道场所或者课堂,那是一种陋习。要是读者认为能在读小说时轻松地获得知识,我相信他已误入歧途。知识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获取,那是一件艰辛而枯燥的工作。如果我们能把某种含有知识信息、因而十分有用的“药粉”,裹在美味可口的小说“果酱”里一口吞下,那当然太好了。但实际情况是,在弄得这样可口之后,这“药粉”是否还有用,我们就不敢肯定了,因为小说家传递的知识会带有偏见,因而不可靠;而对事物有一种歪曲的了解,还不如不了解的好。 (查看原文)
    唐书钰 7赞 2014-08-02 22:48:40
    —— 引自章节:通过读书学知识的问题
  • 多年前,我曾和萧伯纳一起共进午餐,席间他对我说,他的剧本在德国上演要比在英国上演成功得多。他把这一点归因于英国公众的愚昧和德国人的睿智。其实他错了。在英国,他坚持要把他剧本中的每个字都念出来,而在德国,我看过他的话剧,那里的导演却毫不留情地把所有和戏剧主题无关的词句统统删掉,反而使剧本产生了极佳的效果。不过,这一点我想还是不告诉他为好。 (查看原文)
    看不见的城市 4赞 2022-04-08 17:47:25
    —— 引自章节:跳跃式阅读和小说节选 005
  • 决定论者认为你生活中没有一个举动不是由你当时是怎样一个人所决定的;你不仅仅是你的肌肉、你的神经、你的内脏和你的脑子,同时也是你的习惯、你的见解和你的各种各样想法。所有这些,不管你对它们知道的多么少,也不管它们多么矛盾、多么偏狭、多么荒谬,它们存在着而且影响着你的行为反应。即便你从未说到过他们,他们却是你的哲学。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想用某种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他们所有的很难说是思想,至少不是有意识的思想,而是一种模糊地感觉,一种就像生理学家不久前刚发现的肌肉感那样的经验。这种感觉是他们各自从社会流行观念中获得的,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经验稍稍加以改变。他们过着有秩序的生活,有这样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混合体就可以了。由于其中含有某些世代累积起来的智慧,踏实和日常生活的一般需要相适应的。但是,我却想形成我自己的思想模式,而且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想弄明白,哪些是我必须去面对的忠告问题。我尽力想获得有关宇宙总体构造的知识;我想做出决断:我是否只需要要考虑此生呢,还是只需要考虑来生?我想搞清楚:我是完全自由的呢,还是出于一种幻觉才自以为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我想知道:人生是本来就有意义的呢,还是必须由我来赋予它某种意义?于是,我便开始杂乱无序地读各种各样的书。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2-06-21 09:36:41
    —— 引自第34页
  • 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的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查看原文)
    CoffeeTable 4赞 2012-11-20 18:04:35
    —— 引自章节:全书
  • 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不管学者们怎么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样异口同声地竭力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别忘了批评家也会出错,批评史上许多明显的错误都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在读,你就是你所读的书的最后评判者,其价值如何由你定。 (查看原文)
    CoffeeTable 4赞 2012-11-20 18:04:35
    —— 引自章节:全书
  • 请不要认为,享受就是不道德。享受本身是件好事,享受就是享受,只是它会造成不同后果,所以有些方式的享受,对于有理智的人来说是不可取的。享受也不一定是庸俗的和满足肉欲的。过去的有识之士就已发现,理性的享受和愉悦,是最完美,最持久的。养成读书的习惯确实使人受用无穷。很少有什么娱乐,能让你在过了中年之后还会从中感到满足;除了玩单人纸牌、解象棋残局和填字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游戏,你可以单独玩而不需要同伴。 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 (查看原文)
    CoffeeTable 4赞 2012-11-20 18:04:35
    —— 引自章节:全书
  • 我们生活在一个动乱的世界,小说家理应关注这个世界。将来的世界也不会太平。自由总会受到威胁。我们总是处于忧虑、恐惧和挫折之中。过去不容置疑的社会准则,现在看来已大有疑问。但是,当小说涉及这样的严重问题时,读者却会觉得枯燥乏味,这一点小说家并不是不知道。譬如,现在发明了避孕套,过去为保持贞洁所必须遵循的那种道德标准就不适用了。小说家很快就注意到由此而引起的两性关系变化,因此他们想维持读者对小说的兴趣时,他们就一味地让他们的男女主人公频频上床。我认为这并不是个好办法。切斯特菲尔德爵士曾对性交做过这样的评论:欢娱是一时的;情景是可笑的;代价是昂贵的。要是他活到今天并且读过现代小说的话,也许他会这样评论:行为是千篇一律的;描写是重复冗长的;感觉是索然无味的。 (查看原文)
    CoffeeTable 4赞 2012-11-20 18:04:35
    —— 引自章节:全书
  • 一本书也可能由于色情而畅销,因为猥亵的读者总是大量存在的,倘若出版商和作者能够幸运地引起官方的注意并想来阻止的话,那么这本书的销量还会激增。 一本书还可能由于满足了不少人的冒险和浪漫愿望而畅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摆脱单调和孤独的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沉溺于幻想,而若将这条路也堵死的话,那未免也太苛刻了。 尽管这本书很可能构思得很差,写得也很糟,平庸、做作、滥情或者不合情理,但是它一定有某种能普遍吸引大众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个方面是成功的。指责人们不应该喜欢这样一本有那么多缺点的书,是无济于事的。人们已经喜欢了,就不在乎什么缺点,他们只知道书里有某种特别的东西使他们感兴趣。批评家如果能指出这是什么东西,那是很有好处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给我们以教益。 (查看原文)
    CoffeeTable 4赞 2012-11-20 18:04:35
    —— 引自章节:全书
  • 《呼啸山庄》不是一本供人讨论的书;它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要找它的错很容易;它是很不完善的,但它却具有一种只有极少几个小说家才能给你的东西,那就是力量。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能像它这样,把爱情的痛苦、迷恋和残酷如此执着地纠缠在一起,并以如此惊人的力量将其描绘出来。它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一幅油画力作:乌云下昏暗的荒野景象,天上雷声隆隆,人们拖着长长的影子在荒野里跋涉,一种不属于尘世的气氛使画面恍恍惚惚,人们似乎都要窒息了,这时铅灰色的天空又掠过一道闪电,使其显得更加神秘而令人恐惧。 (查看原文)
    Edda 3赞 2012-02-22 13:49:05
    —— 引自第121页
  • 因为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聚集在篝火旁或者市井处相互听讲故事。这种欲望始终很强烈,这可以从当今侦探故事的泛滥中得到证明。 (查看原文)
    yuebeifan 3赞 2012-04-24 15:37:01
    —— 引自第23页
  • 我不能信仰一个因为我不信仰他就要对我发火的上帝。我不能信仰一个既无幽默感、又不懂人之常情的上帝。 (查看原文)
    脏兮兮早就 3赞 2012-06-08 16:37:10
    —— 引自第48页
  • 我好像在哪里读到过, 费希特曾说, 一个人持怎样的哲学观点, 取决于他是怎样的人. 我读到这句话后, 当时就想, 我很可能是在寻找根本没法找到的东西. 于是我就想, 既然在哲学上并不存在适合于每个人的普遍真理, 而只有符合个人气质的真理, 那么我只好缩小探索范围, 去寻找一个其哲学体系配我胃口的哲学家, 一个和我是同一种人的哲学家. 他对我的疑问所做的解答一定会使我满意, 因为他的解答正好迎合我的气质 (查看原文)
    nyxflaneur 3赞 2012-10-17 20:41:57
    —— 引自第38页
  • 3.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 东方有个年轻的国王,登基后一心要把他的王国治理好,就把国内的贤士都召来,命令他们去收集全世界的智识慧言,编纂成册供他阅读,这样他就能成为世上最英明的君主。贤士们遵命而去。过了30年,他们牵着骆驼回来了,骆驼背上载着5000册书。他们对国王说:这里收录了天下贤士所知道的全部智识慧言。但是,国王正忙于国事,没时间读这么多书,就命令贤士们回去对这些智识慧言加以精选。过了15年,贤士们回来了,这回他们的骆驼背上只有500册书。但是500还是太多了,国王命令他们回去再作精选。又过了10年,贤士们又回来了。这回他们带来的书不过50册而已。然而,国王却老了,他疲惫不堪,就是读50册书的精力也没有了。于是他命令贤士们再一次精选,要在一本书里为他提供人类智慧的精华,让他最后能学到他最迫切需要的东西。贤士们奉命而去。又过了5年,他们又回来了。这回他们自己也都成了老年人。他们把那本包含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书送到国王手里。然而,这时候的国王已经奄奄一息,就连这一本书也来不及读了。 (查看原文)
    穆玉修 3赞 2013-09-11 23:36:59
    —— 引自第43页
  • 做人的目的不是别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即使是舍己为人,那也是出于一种幻想,以为自己所要寻求的快乐就是慷慨大方。 (查看原文)
    luze 7回复 3赞 2014-01-19 16:16:44
    —— 引自第1页
  • 另外,还有一种叫人讨厌的想法也一直纠缠着莫泊桑,这种想法在当时法国人的头脑中十分普遍,就是认为:一个男人若碰到一个40岁以下的女人,就得和她上床,好像这是一个男人应尽的义务似的。莫泊桑的人物都沉湎于肉欲并以此为荣。 (查看原文)
    李可笑 2赞 2012-06-28 23:43:03
    —— 引自章节:读莫泊桑
  • 爱开玩笑而又要让人不觉得刻薄,天知道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查看原文)
    Cxluoe 2赞 2013-03-08 08:06:04
    —— 引自第48页
  • 小说的主人公就像大多数自传体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意气消沉,没精打采。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或许是因为我们写到自己时,总认为自己的实际成就和应该达到的目标之间有太大的距离,于是觉得灰心丧气,接着就开始发那种怀才不遇的牢骚,而这样一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只能是一个灰溜溜的、而不是神抖抖的角色了。 (查看原文)
    唐书钰 2赞 2014-08-02 23:30:17
    —— 引自章节:为什么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都没精打采?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9 20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