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初版于1967年,历经多次修订而畅销不衰,是冷战史的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
本书初版于1967年,历经多次修订而畅销不衰,是冷战史的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于1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年间历经10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在历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本书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
宏阔的历史视野 本书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中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
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的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本书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美苏两国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揭示。
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所产生的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而有力的呼吁。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沃尔特•拉费伯尔 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先后获斯坦福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1968年以来在康奈尔大学任历史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美国的时代:1750年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国内和国外方面》,《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在中美洲》,《巴拿马运河:历史视野中的危机》,《新帝国:对美国扩张的解释,1865-1998》,《迈克尔•乔丹和新全球资本主义》,《死亡的赌注:林登•约翰逊、越南和1968年大选》。他还是《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美国对机会的寻求》(有中译本)的作者。他所著《冲突:历史上的美日关系》(1997年)获得班克罗夫特奖和霍利奖。
◆译者简介◆——————————————————————
牛可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教授
翟韬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博...
◆著者简介◆——————————————————————
沃尔特•拉费伯尔 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先后获斯坦福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1968年以来在康奈尔大学任历史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美国的时代:1750年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国内和国外方面》,《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在中美洲》,《巴拿马运河:历史视野中的危机》,《新帝国:对美国扩张的解释,1865-1998》,《迈克尔•乔丹和新全球资本主义》,《死亡的赌注:林登•约翰逊、越南和1968年大选》。他还是《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美国对机会的寻求》(有中译本)的作者。他所著《冲突:历史上的美日关系》(1997年)获得班克罗夫特奖和霍利奖。
◆译者简介◆——————————————————————
牛可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教授
翟韬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博士研究生
张静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博士研究生
目录 · · · · · ·
致中国读者1
前言3
第十版序4
致谢6
引言 历史的重负(1941年以前)1
第1章 门户开放,铁幕落下(1941—1945年)7
一、 蜜月从未出现
二、 为开放的世界而战
三、 妄想狂或现实主义者?
四、 毁灭世界的锅炉被造出来了
第2章 两个冷战宣言(1946年)27
一、 中国局势失控
二、 中东——两个冷战宣言
三、 德国问题与核武器控制
四、 犹疑未决中的美国
第3章 一个胡桃的两半(1947—1948年)45
一、 杜鲁门主义
二、 马歇尔计划
三、 “X”文章
四、 寻求军事安全
五、 苏联人的新政策
第4章 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中的“别样的世界”(1948—1950年)
一、 柏林危机与北约建立
二、 重新争夺欧洲
三、 美国失去了中国
四、 杜鲁门政府的冬天
五、 美国的冷战蓝图
第5章 朝鲜的战争:为了亚洲也为了欧洲(1950—1951年)85
一、 从朝鲜的内战到朝鲜战争
二、 在全球推行攻势
三、 麦卡锡主义
四、 美军跨过三八线
五、 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冲突
第6章 新问题和新面孔(1951—1953年)105
一、 北约的战略
二、 作为转型人物的艾森豪威尔
三、 斯大林之死
第7章 别样的冷战(1953—1955年)119
一、 美国新政府的别样冷战
二、 新视野
三、 灰色地带的挑战
四、 北约取代了欧洲防务共同体
第8章 苏伊士运河的东西两边(1954—1957年)139
一、 争夺第三世界
二、 苏联的政策转向
三、 苏伊士运河危机
四、 美国大选与意识形态共识
五、 文化冷战
六、 赫鲁晓夫攀上权力顶峰
第9章 新边疆和老难题(1957—1962年)157
一、 “导弹差距”与《盖瑟报告》
二、 东风与西风
三、 不确定的新阶段
四、 肯尼迪的新政府
五、 柏林墙
六、 走向越南的泥沼
第10章 东南亚及其他地方(1962—1966年)179
一、 古巴导弹危机
二、 加速冲向越南的泥沼
三、 美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
四、 越南战争升级
第11章 新的遏制:缓和之兴衰(1966—1976年)205
一、 不稳定的缓和
二、 尼克松主义
三、 大选与缓和
四、 缓和的破产
第12章 从冷战到老式战争:里根和戈尔巴乔夫(1977—1989年)231
一、 混乱的卡特外交
二、 美苏关系中的“中国牌”
三、 苏联的危机
四、 卡特外交政策的崩溃
五、 里根的反苏外交
六、 里根主义的失败
七、 旧体制、新思维
八、 冷战的转折
第13章 新的世界秩序,还是分裂的时代?(1989—1993年)269
一、 苏联消失,世界分裂
二、 天鹅绒手套与铁拳
三、 “积极地维护现状”
四、 两伊战争
五、 两位总统的下台
第14章 后冷战时代分裂的世界:克林顿、叶利钦和另一个布什(1993—2001年9月11日)289
一、 可预见性的终结
二、 扩展民主和扩展市场
三、 克林顿主义
四、 军事行动的扩张
五、 来自俄罗斯的问题
六、 单边主义
第15章 颠倒的世界(2001—2006年)313
一、 9•11事件和反恐战争
二、 入侵伊拉克
三、 创造自己的“事实”
四、 颠倒的美俄关系
译名对照表351
出版后记369
· · · · · · (收起)
"美国、俄国和冷战"试读 · · · · · ·
蜜月期从未出现。尽管美俄两国已经有了军事情报的交换,而且在租借法案下,已有价值110亿美元的物资被运往俄国,但双方还是迅速爆发了关于大战战略与战后和平规划的冲突。 随着1942年纳粹在俄国领土上长驱直入,斯大林急切地要求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派兵进攻西欧,从而迫使德国军队撤军。据一位观察家说,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只会说四个英语单词:“yes”(是),“no”...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位身材肥硕、满头银发的参议员正体现出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当美国人无力主导国际事务时,他们就倾向于成为政治上的“孤立主义者”;而当他们行有余力时,便摇身一变而为“国际主义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页 -
在国内,斯大林宣布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之后发动了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运动,旨在消除西方的影响,神化和宣传斯大林的教条,并对斯大林本人大搞个人崇拜。安德烈•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的名字很快和这场运动联系在一起了。一位熟悉此公的观察者如此形容这个政治局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五短身材,修剪齐整的褐色短髭,高高的额头,尖尖的鼻子,一张有些病容的红脸,”他在“每个方面都略有所知”,但是对哪一门也谈不上精通,“这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拾取关于其他领域的学问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日丹诺夫断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一种拯救全人类的使命,有权“以新的普遍人类道德来教导他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美国、俄国和冷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美国、俄国和冷战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美国、俄国和冷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盟友的认同巩固美国在阵营中的霸权
> 更多书评 11篇
-
杜鲁门放言称:原子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物”。他并没有为使用原子弹而感到内疚。这位总统向记者解释的时候提到“对珍珠港理无可恕的攻击”,他说:“当你和野兽打交道的时候,你必须把它当作野兽来对待。” 1946年,胡志明因试图与法国人谈判而招来批评,他在安抚批评他的人时说:“闻法国人的屎味一时,总胜过吃一辈子中国人的粪便。” 艾森豪威尔相信提高生产力才是出路,“因为在一个有利于共产主义的世界中,只有生产力...
2021-06-16 15:46:45 1人喜欢
杜鲁门放言称:原子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物”。他并没有为使用原子弹而感到内疚。这位总统向记者解释的时候提到“对珍珠港理无可恕的攻击”,他说:“当你和野兽打交道的时候,你必须把它当作野兽来对待。” 引自 四、 毁灭世界的锅炉被造出来了 1946年,胡志明因试图与法国人谈判而招来批评,他在安抚批评他的人时说:“闻法国人的屎味一时,总胜过吃一辈子中国人的粪便。” 引自 二、 在全球推行攻势 艾森豪威尔相信提高生产力才是出路,“因为在一个有利于共产主义的世界中,只有生产力能缓解压力。”他把中国看作一个巨大的爪子,谁有5分钱就伸向谁。 引自 一、 争夺第三世界 在1916至1940年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关官员控制了该国政府,但是为了支持拉斐尔·特鲁希略,1940年美国人全部撤出。富兰克林·D·罗斯福准确地说这个独裁者的确是“狗娘养的”,但是他是“我们的狗娘养的”。 引自 三、 美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 在这场单边的干涉行动中,美国竭力操纵才获得了美洲国家组织极不情愿的同意,但约翰逊仍对这个组织没能对美国海军陆战队行动表现出热情而大为鄙夷。总统私下评论说:“这个美洲国家组织,你把命令写在它脚后跟上,它都不能脱下鞋来看看。” 引自 三、 美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 布热津斯基希望通过打出“中国牌”来击败苏联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政策,并赢得武器限制的谈判。在北京,他同中国领导人比赛看谁最反苏。卡特后来写道,布热津斯基被“中国人深深地影响了”,“我告诉他,你已经上当了。”但是,当一个人为了求爱而飞越大半个地球时,就不能说这是上当了。 引自 二、 美苏关系中的“中国牌” 回应 2021-06-16 15:46:45 -
艾森豪威尔出面竞选总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害怕共和党会落入簇拥在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周围的主张“亚洲第一”的“孤立主义”派系手中。艾森豪威尔在某些方面与塔夫脱一致,诸如减少军事预算和大幅度削减政府支出;但是,他决意让共和党接受全球的——而不仅仅是亚洲的——责任。一次,艾森豪威尔告诉他的一位朋友说,参议员威廉·诺兰(加利福尼亚的共和党人,亲蒋介石集团的领袖)“无论什么时候说到‘红色中国’这个词,...
2021-06-16 01:42:47 1人喜欢
艾森豪威尔出面竞选总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害怕共和党会落入簇拥在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周围的主张“亚洲第一”的“孤立主义”派系手中。艾森豪威尔在某些方面与塔夫脱一致,诸如减少军事预算和大幅度削减政府支出;但是,他决意让共和党接受全球的——而不仅仅是亚洲的——责任。一次,艾森豪威尔告诉他的一位朋友说,参议员威廉·诺兰(加利福尼亚的共和党人,亲蒋介石集团的领袖)“无论什么时候说到‘红色中国’这个词,他除了血腥、高压的外交政策之外就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外交政策的了。” 秉持着这种观点,艾森豪威尔是一个转型人物,他把共和党从塔夫脱的党转变为了罗纳德·里根的党。尽管艾森豪威尔在削减开支的问题上与塔夫脱一致,但他却也在以下几个方面预示了里根的到来:他造就了在对外政策方面尤为积极的强大的总统权;他显示出要在全球行使美国权力的决心;他坚定地秉持着这一信念:威胁世界稳定的首要敌人是共产主义,而不是导致穷人向富人造反的饥饿、不平等和其他由贫困而产生的弊端。 引自 二、 作为转型人物的艾森豪威尔 回应 2021-06-16 01:42:47 -
希夷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在国内,斯大林宣布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之后发动了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运动,旨在消除西方的影响,神化和宣传斯大林的教条,并对斯大林本人大搞个人崇拜。安德烈•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的名字很快和这场运动联系在一起了。一位熟悉此公的观察者如此形容这个政治局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五短身材,修剪齐整的褐色短髭,高高的额头,尖尖的鼻子,一张有些病容的红脸,”他在“每个方面都略有所知”,但是对哪一门也谈...2013-06-15 21:17:04 1人喜欢
在国内,斯大林宣布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之后发动了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运动,旨在消除西方的影响,神化和宣传斯大林的教条,并对斯大林本人大搞个人崇拜。安德烈•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的名字很快和这场运动联系在一起了。一位熟悉此公的观察者如此形容这个政治局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五短身材,修剪齐整的褐色短髭,高高的额头,尖尖的鼻子,一张有些病容的红脸,”他在“每个方面都略有所知”,但是对哪一门也谈不上精通,“这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拾取关于其他领域的学问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日丹诺夫断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一种拯救全人类的使命,有权“以新的普遍人类道德来教导他人”。 引自第36页 回应 2013-06-15 21:17:04
-
希夷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在国内,斯大林宣布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之后发动了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运动,旨在消除西方的影响,神化和宣传斯大林的教条,并对斯大林本人大搞个人崇拜。安德烈•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的名字很快和这场运动联系在一起了。一位熟悉此公的观察者如此形容这个政治局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五短身材,修剪齐整的褐色短髭,高高的额头,尖尖的鼻子,一张有些病容的红脸,”他在“每个方面都略有所知”,但是对哪一门也谈...2013-06-15 21:17:04 1人喜欢
在国内,斯大林宣布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之后发动了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运动,旨在消除西方的影响,神化和宣传斯大林的教条,并对斯大林本人大搞个人崇拜。安德烈•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的名字很快和这场运动联系在一起了。一位熟悉此公的观察者如此形容这个政治局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五短身材,修剪齐整的褐色短髭,高高的额头,尖尖的鼻子,一张有些病容的红脸,”他在“每个方面都略有所知”,但是对哪一门也谈不上精通,“这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拾取关于其他领域的学问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日丹诺夫断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一种拯救全人类的使命,有权“以新的普遍人类道德来教导他人”。 引自第36页 回应 2013-06-15 21:17:04 -
希夷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所以说,美国人以为之所以投身于冷战,是为了杜鲁门主义给出的那些他们能够搞懂而且听上去很对的理由;但实际上他们是被那些他们不了解的原因推向冷战的。这样,正如杜鲁门和艾奇逊所愿,杜鲁门主义变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盾牌,掩藏在其后的是美国稳步重建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和打击激进左翼的行动。因此自1947年以降,任何对于西方体制的威胁都可以很容易地被解释为是共产主义煽动的,而不是来自于体制本身困境所产生的问题。这是...2013-06-15 21:40:07
-
斯大林在1948年6月召开了一个共产党情报局特别会议,把南斯拉夫赶出了共产主义阵营,理由是它“采取了民族主义路线”。铁托不仅成功地挑战了斯大林的权威,而且也宣告了斯大林的一个核心假设的破产,即世界分为“两个阵营”,任何所谓的第三种力量都只是资本主义的外衣。铁托动摇了斯大林的权威和理论,他由此成为一个挑战苏联对整个东欧的控制的范例。正当6月中旬斯大林准备把强加给铁托的许多罪名公诸于众的时候,西方盟国开...
2022-02-14 09:39:23
斯大林在1948年6月召开了一个共产党情报局特别会议,把南斯拉夫赶出了共产主义阵营,理由是它“采取了民族主义路线”。铁托不仅成功地挑战了斯大林的权威,而且也宣告了斯大林的一个核心假设的破产,即世界分为“两个阵营”,任何所谓的第三种力量都只是资本主义的外衣。铁托动摇了斯大林的权威和理论,他由此成为一个挑战苏联对整个东欧的控制的范例。正当6月中旬斯大林准备把强加给铁托的许多罪名公诸于众的时候,西方盟国开始挑战斯大林的对德政策了。斯大林的第一反应是在东欧发动血腥的清洗来根除羽翼尚未丰满的铁托们。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共产党集团中大约每四个共产党员中就有一个被整肃。 引自 一、 柏林危机与北约建立 回应 2022-02-14 09:39:23 -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其中至少有四个原因。 首先,它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杜鲁门利用美国对国内和海外的共产主义的恐惧,使得美国人确信他们必须采取一种冷战的对外政策,而这种共识在此后四分之一个世纪里都未曾被打破。 第二,正如范登堡所看到的,国会正在给总统以巨大的权力去按照他的意志发动冷战。杜鲁门的个人声望在演讲之后迅速上升。 第三,这是美国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战,而干涉是以反共为...
2022-02-13 16:01:40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其中至少有四个原因。 首先,它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杜鲁门利用美国对国内和海外的共产主义的恐惧,使得美国人确信他们必须采取一种冷战的对外政策,而这种共识在此后四分之一个世纪里都未曾被打破。 第二,正如范登堡所看到的,国会正在给总统以巨大的权力去按照他的意志发动冷战。杜鲁门的个人声望在演讲之后迅速上升。 第三,这是美国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战,而干涉是以反共为理由的。在未来,美国会基于想象出来的同类原因介入类似的战争,比如越南战争。 最后,也许最重要的是,杜鲁门用杜鲁门主义来给一个巨型的援助计划提供理据,而这个计划的目的是防止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崩溃。此后这样的计划扩展到全球范围。这位总统关于与共产主义斗争的必要性的说法现在变得令人费解了,因为无论有没有共产主义,西欧的经济都会经历严重的困难。美国人并不太明白战后重建和美国对世界贸易的依赖之类的复杂问题,但是他们很容易理解反共主义。 所以说,美国人以为之所以投身于冷战,是为了杜鲁门主义给出的那些他们能够搞懂而且听上去很对的理由;但实际上他们是被那些他们不了解的原因推向冷战的。这样,正如杜鲁门和艾奇逊所愿,杜鲁门主义变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盾牌,掩藏在其后的是美国稳步重建西方政治经济体制和打击激进左翼的行动。因此,自1947年以来,任何对于西方体制的威胁都可以很容易地被解释为是共产主义煽动的,而不是来自于体制本身困境所产生的问题。这是杜鲁门主义影响深远的和悲剧性的后果。 引自 一、 杜鲁门主义 回应 2022-02-13 16:01:40 -
国会演讲之后九天,杜鲁门宣布了一个忠诚调查计划,用以搜查出政府内的安全威胁,这帮助他巩固了在国会获得的胜利。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时期的此类计划。该计划的表述含混不清,以至于政治理念和很久以前的社团关系都陡然间成为被怀疑的理由。最糟糕的是,被控告者将没有权利与指控者对质。
2022-02-13 15:55:54
-
如果国家控制的经济形态(如共产主义经济形态)扩张不被制止,私人企业所依靠的开放的世界市场得不到恢复的话,一场萧条就会发生,而政府将不得不大规模干预社会。然后美国人就只好告别他们的传统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了。杜鲁门指出,“关于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企业自由”,“千真万确的一个事情就是:前两个自由与第三个自由相关。”因为“和平、自由和世界贸易是不可分割的”。他最后指出:“我们绝不能再重蹈30年代的覆辙了...
2022-02-13 13:52:33
如果国家控制的经济形态(如共产主义经济形态)扩张不被制止,私人企业所依靠的开放的世界市场得不到恢复的话,一场萧条就会发生,而政府将不得不大规模干预社会。然后美国人就只好告别他们的传统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了。杜鲁门指出,“关于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企业自由”,“千真万确的一个事情就是:前两个自由与第三个自由相关。”因为“和平、自由和世界贸易是不可分割的”。他最后指出:“我们绝不能再重蹈30年代的覆辙了。”这一,总统就给予行将宣布的杜鲁门主义以经济方面的道理。由艾奇逊和威尔·克莱顿执笔起草的贝勒尔大学演讲稿所要解释的是,如果美国人想要保存他们的个人自由的话,那他们就必须重建铁幕以西的地区,以免它们陷入无序混乱、激进政府甚至共产主义。 引自 一、 杜鲁门主义 回应 2022-02-13 13:52:3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8.1分 77人读过
-
-
McGraw-Hill Education (2006)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别人推荐或自己发现的轻松阅读书单~之一 (CRO007)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书名由三个词语组成 (王荣欣)
- 铁幕后的苏俄 (晴夜风)
- 美国史 (Ikaromenippos)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美国、俄国和冷战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greatabel 2011-08-25 01:50:01
冷战背后有冷血的经济、社会原因,不只是意识形态的一时狂热
2 有用 leonskywalker 2014-12-31 13:06:47
国家之间只有利益
4 有用 MuyBien 2015-08-24 19:30:43
自由民主的超级流氓迎战另一个超级流氓的心路历程
2 有用 蓬山远 2011-06-16 11:47:54
美国是不是个信奉自由、维护和平的国家,看了就知道。翻译工作很出色。
2 有用 大眼狗 2011-05-04 15:02:34
极好的关于美俄冷战的教科书。
0 有用 喝茶 2022-03-31 23:51:22
内容丰富,一些视角比较有趣。
0 有用 ∂/∂v 2022-03-06 11:48:12
内容还挺多的,至少够给我科普上个世纪都发生了啥,让我猜了猜这帮人脑子里都装了什么玩意儿,&让我醍醐灌顶好几下了。
0 有用 那美克星 2022-01-13 17:33:32
去年于喜马拉雅听完~ 开始极度不适应主播AI式的朗读方式,习惯后觉得倒挺契合新闻集锦式的本书。内容跨越数十年,即时公开的信息和时隔多年后解密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冷战期间美国的外交史”。 听完一遍,对于各个事件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不能说特别清楚,想作为理论基础可能还不够。需要重读,也需要多读几本相关书籍才行。
0 有用 水貂咖啡 2022-01-07 15:55:12
蛋头。
0 有用 绍牧 2021-11-01 18:31:26
该书的翻译是个大灾难,每一页都有没捋顺的句子,是叫侧重美国,特别是外交,俄国基本没怎么讲,而且清晰度欠佳,感觉很多关键处语焉不详,因此阅读体验不佳。文风嘛,倒是时刻感觉作者在吐槽,很像《黑社会》选老座,流氓对流氓。非常无聊,难怪《现代启示录》和《猎鹿人》里去越南打仗的美军都疯了,要我我也疯。一星减翻译,一星减书写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