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ader Konuk
出版社: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Auerbach in Turkey
译者: Victoria Holbrook
出版年: 2010-9-21
页数: 320
定价: GBP 45.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804769747
出版社: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Auerbach in Turkey
译者: Victoria Holbrook
出版年: 2010-9-21
页数: 320
定价: GBP 45.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804769747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Joseph)
- 韦勒克奖 Wellek Prize (the Wor(l)d)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East West Mimesis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thea 2019-05-26 00:26:11
Auerbach流亡岁月和土耳其世俗人文主义运动。只看了前一部分。好看的方面是很八卦,作者善长寻找平常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写作上堪称奇芭,从未见过把一本书都写成proposal的。但作者语言非常不错,所以很有对写proposal的借鉴意义。不满之处:作者感叹土耳其为Auerbach可谓雪中送炭,让他平安舒适度过战时岁月和纳粹铁爪,因此对Auerbach未能参与与伊斯兰传统的对话,错失对土耳其世俗运... Auerbach流亡岁月和土耳其世俗人文主义运动。只看了前一部分。好看的方面是很八卦,作者善长寻找平常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写作上堪称奇芭,从未见过把一本书都写成proposal的。但作者语言非常不错,所以很有对写proposal的借鉴意义。不满之处:作者感叹土耳其为Auerbach可谓雪中送炭,让他平安舒适度过战时岁月和纳粹铁爪,因此对Auerbach未能参与与伊斯兰传统的对话,错失对土耳其世俗运动的贡献,甚或在其career关键阶段从但丁专家成为比较学者的土耳其年代,对土耳其视而不见,竟变得更欧洲中心主义,表示不满。可是,舒适的生活不一定惬意。土耳其的安逸,恰恰让人感慨被迫离开德国、到达欧洲边缘,且不知前程的Auerbach是那么不高兴,恰恰说明流亡具有的发现自我和自身文化的意义。 (展开)
0 有用 不舍昼夜 2024-03-05 15:59:49 北京
很差,越看越生气。斯坦福爱出这类书。副标题应该是:30-40年代的土耳其高等教育。奥尔巴赫应该只占其中一章,是个重要案例而已。结果,此书实际写土耳其的西化、欧化、德国学者(流亡学者和公派外教)对土耳其文科建设的贡献。对伊斯坦布尔的德人社群、大学改革、聘任外教等方面的介绍,略有助于理解奥尔巴赫客居十一年的经历,但即使八卦也不够劲爆。有一小节题为Auerbach Affair,但进去一看,只是微不足道... 很差,越看越生气。斯坦福爱出这类书。副标题应该是:30-40年代的土耳其高等教育。奥尔巴赫应该只占其中一章,是个重要案例而已。结果,此书实际写土耳其的西化、欧化、德国学者(流亡学者和公派外教)对土耳其文科建设的贡献。对伊斯坦布尔的德人社群、大学改革、聘任外教等方面的介绍,略有助于理解奥尔巴赫客居十一年的经历,但即使八卦也不够劲爆。有一小节题为Auerbach Affair,但进去一看,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根本称不上事件。作者写作思路混乱,而且在修辞学意思之外频繁使用trope一字,很能说明她的学术症候。最后竟然批评奥尔巴赫在书中对于Islam文化没有评论,典型的强人所难(住了11年,就必须评论吗?)。借用mimesis来形容土耳其的西化,也是混淆各种层面。书中还有不少毫无用处的插图。 (展开)
0 有用 sankomi 2017-09-20 03:38:40
探讨流落土耳其的德国犹太知识分子如何在土耳其西化的过程中塑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身份;同时,20世纪初土耳其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又如何为Auerbach等欧洲知识分子提供了延续欧洲人文传统的土壤。以Auerbach的成名作Mimesis为线索,串联了一系列问题:欧洲“东方”对“西方”
0 有用 Evangeline 2020-02-28 15:24:08
3.5星吧。还没有读前面的种种八卦,直接从第五章《writing Mimesis in Istanbul》读起,读完就觉得,这作者还挺较劲一人哈! 好比“《理想国》真的要驱逐诗人吗?”这种问题意识,作者问的是“奥尔巴赫自己说流亡的时候书籍匮乏难道就真的匮乏了吗?摹仿论的成就和所谓伊斯坦布尔的匮乏一比,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 但我觉得这章还是有洞见的,现代文学种种诸如阁楼岛屿灯塔的比喻,说明奥尔巴赫... 3.5星吧。还没有读前面的种种八卦,直接从第五章《writing Mimesis in Istanbul》读起,读完就觉得,这作者还挺较劲一人哈! 好比“《理想国》真的要驱逐诗人吗?”这种问题意识,作者问的是“奥尔巴赫自己说流亡的时候书籍匮乏难道就真的匮乏了吗?摹仿论的成就和所谓伊斯坦布尔的匮乏一比,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 但我觉得这章还是有洞见的,现代文学种种诸如阁楼岛屿灯塔的比喻,说明奥尔巴赫在有意识选取《摹仿论》文本时,对自己的处境和写作形式也进行了指认,也就是说,《摹仿论》既分析文学表征,自己也是一种表征。 作者还两次提到帕慕克点题,帕慕克的作品反映了东西文化的冲突,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回忆》又显示了一种对本身文明既陌生又熟悉的呼愁,站在边缘才能看得更清楚的事实。 (展开)
0 有用 尘与土 2019-03-17 00:05:55
奥尔巴赫的土耳其流亡。作者去伊斯坦堡查阅了很多文献,能阅读德法文和土耳其语的材料,所以视野更广一些,不过研究路数有点飘。书后附有两篇奥尔巴赫在土耳其做讲座的稿子,还有一些照片。在生平的考证方面,其实也不是很强,这几年的学者做得更好一些。有两位用德文写作的学者,掌握了不少档案资料,一直没有机会读,不过对文论好像也没什么用,只能辅助,主要是为了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