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与危机》的原文摘录

  • 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还有,日本武士在幕府时代就开始接受了儒家观念,为什么在这个版图不大的岛国并没有实现一体化? 令人奇怪的是,包含着朴素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墨家学说,为什么没有成为实现一体化的意识形态?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儒学传入日本时,正是后本社会面临大变革的时期。当时,等级制、贵族制在日本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不象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贵族制度已腐朽了。此后,日本武士接受儒家学说是经过了变异的,是取其所需的。他们只是部分地接受了儒家意识形态结构中的伦理、价值观,没有也不可能吸收其国家学说。儒家学说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在日本封建社会中有深厚的土壤,可以强化日本的门第等级制度。忠、义、勇、信也对武士的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这种重门第的社会,不可能接受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和官僚制度。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士阶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信仰问题上并不显得那么诚恳执著,而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政治和经济改革。他们这些社会活动家、政治改革家,往往被称为法家。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苟子则提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是对贵族政治的明确否定。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董仲舒的学说内容庞杂,但总的来说是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他提练、强化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中君权至上的大一统的政治论,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他继承了孔、孟的有为的行为、伦理学说,并以荀子的性恶说和“一天下”就要“务息十二子之说”为理论根据,强行推行儒家说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实际上,战国后用墨家便开始衰落。秦汉之际,墨家的形象已由科学家演变为手持三尺铁的游侠。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闻一多曾非常风趣地指出:“一个儒家做了几任官,捞得肥肥的,然后撒开腿就跑,跑到一所别墅或山庄里,变成一个什么居士,便是道家了。” 得志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这和欧洲的情况不同。基督教是对古代罗马哲学和宗教的取代,人文主义又是对基督教的取代。这种取代关系,意味着进化。而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互补结构,则造成了一种互补振荡。魏晋玄学否定了儒学,新儒学又否定了佛老。儒学占主导地位时,道家是它的补结构。后来,二者的地位互易,但互补关系还存在。这种互补振荡,造成了意识形态结构的高度稳定性。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朱熹明确回答:“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理学占正统地位后,我们很难再找到象李白、杜甫那样月下饮酒、舞剑吟诗的诗人了。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正因为理学的僵化,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种历史现象:明清以前的科学家、发明家不少人是官方哲学的拥护者,有的本人是朝廷官员,如张衡、袓冲之、葛洪、孙思邈、郭守敬、沈括等。但明清以后的大科学家则不少来自民间,如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王清任。这说明日益僵化的理学已经不能网罗那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了。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就会发现,儒家的成功,它的魅力,它的僵化,它的失败,都来自同一个核心,这就是它的伦理中心主义结构和与此相联系的直挂理性。 (查看原文)
    肉师傅 3赞 2014-07-17 12:37:02
    —— 引自第268页
  • 意识形态结构一方面反映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文化创造和对社会的自我意识,又对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有反作用。意识形态结构总是力图和经济、政治结构相适应的,这是意识形态结构变化的社会动力。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意识形态结构的外适应。同时,意识形态子系统内部的社会观、价值观、哲学观三者之间也必须相互协调,否则这种意识形态结构就是不完整或不稳定的。我们把意识形态结构内部的这种关系称为内和谐。 (查看原文)
    麻烦你,我要鱼丸粗面。 2赞 2022-02-11 12:47:17
    —— 引自章节: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 / 268
  •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了西晋,三国割据遗留下来的强大的无组织力量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发展、变形,甚至固化了。豪强力量发展成门阀贵族,无组织力量很快地把西晋王朝吞没了,并且与外部两个干扰源结合在一起。 这两个强大的外部干扰源是佛教传播和少数民族内迁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赞 2014-07-19 14:08:59
    —— 引自第227页
  • 第六章已谈过东汉末年的大动乱是历代大动乱中最残酷的一次,人口杀伤最厉害。公元156年,人口尚有五千零六万余人,到公元2明年(景元四年)时就仅余五百三十七万人了。西晋初年傅咸上书中也说:“户口比汉十分之一”。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赞 2014-07-19 14:08:59
    —— 引自第227页
  • 贵族化的突出表现是,九品中正制代替了汉以来的察举征辟的选拔官僚制度。汉代以地域性的乡间为单位,考察知识分子的品行学问而投之以官。这种制度的实施,要有一体化调节力量的存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加强一体化。随着一体化失灵,国家陷于分裂,这种制度就不可能推行了。史书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评无地”,这样,曹魏便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赞 2014-07-19 14:08:59
    —— 引自第227页
  • 吴晗曾经指出,“从四世纪到十世纪大约七百年间,中国的政治被这三十个左右的绅士家族所独占”。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赞 2014-07-19 14:08:59
    —— 引自第227页
  • 南北朝后期,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行政管理权才渐渐从豪门土族、宗法坞堡主手中夺回来。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赞 2014-07-19 14:08:59
    —— 引自第227页
  • 我们可以把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东汉灭亡,一直到西晋,这是一体化调节失灵时期;西晋灭亡后,南北分裂,北方十六国大混战,这一百余年社会处于亚稳态结构,是第二个阶段,而从北魏建立以后的一个半世纪。可以看作从亚稳态结构向重建宗法一体化结构的过渡的第三个阶段。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赞 2014-07-19 14:08:59
    —— 引自第227页
  • 颜之推感慨地说:江南士族至今已传八、九代,但他们完全不懂人世事务,做官不办事,家也管不好。他们迷于声色犬马,荒淫无度,有的著名文人如庾信甚至搞同性恋。社会风气极度糜烂。有些寒门出身的士子学人趋炎附势,纷纷投靠高级士族当门生,把自己一生的荣辱显达完全系于血统“高贵”的主子身上。如宋徐湛之就有门生千余名。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赞 2014-07-19 14:08:59
    —— 引自第227页
  • 根据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从整体上说,中国封建社会可分为超稳定系统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两大段。前一段是从西周建国到秦统一中国。中国进入超稳定系统结构以后,又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秦汉,这是超稳定系统建立、形成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和郡县行政管理制度,书同文,车同轨,标志着封建大国的建立。一直到汉武帝时,一体化完成了,封建大国才趋于稳定。   第二阶段是封建一体化结构受冲击并实行大融合的阶段。这就是我们在本章所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阶段是封建大国的鼎盛和成熟,这就是隋、唐、宋、元时期。这时,地主经济非常发达,科举制的建立表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查看原文)
    肉师傅 1赞 2014-07-19 14:08:59
    —— 引自第227页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