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作者简介 · · · · · ·
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
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到台湾,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
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与文学评论多种,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歌声中的故乡
第二章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三章 "中国不亡,有我!"——南开中学
第四章 三江汇流处——大学生涯
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六章 风雨台湾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第八章 开拓与改革的一九七〇年代
第九章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
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后记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嫒先生与《巨流河》
齐邦媛纪事
《巨流河》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是一封诀别的信,是一个二十六岁年轻人与他有限的往事告别的信。我虽未能保留至今,但他写的字字句句都烙印我心。他说: 振一: 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感谢你这些年来给我的友谊。感谢妈妈这些年对我的慈爱关怀,使我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全然的漂泊中有一个可以思念的家。也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我请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后,把邦媛这些年写的信妥当地寄回给她。请你们原谅我用这种方式使她悲伤。自从我找到你们在湖南的地址,她代妈妈回我的信,这八年来,我写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书,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我似乎看得见她由瘦小女孩长成少女,那天看到她由南开的操场走来,我竟然在惊讶中脱口而出说出心意,我怎么会终于说我爱她呢?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去年暑假前,她说要转学到昆明来靠我近些,我才知道事情严重。爸爸妈妈怎会答应?像我这样朝不保夕、移防不定的人怎能照顾她?我写信力劝她留在四川,好好读书。我现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岁,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尝过。从军以来保持身心洁净,一心想在战后去当随军牧师。秋天驻防桂林时,在礼拜堂认识一位和我同年的中学老师,她到云南来找我,圣诞节和我在驻地结婚,我死之后抚恤金一半给我弟弟,请他在胜利后回家乡奉养母亲。请你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1页 -
“我出去,看到他由默林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 他说,部队调防在重庆换机,七点半以前要赶回白市驿机场,只想赶来看我一眼,队友开的吉普车在校门口不熄火地等他,我跟着他往校门走,走了一半。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在一块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戎装的大雨衣里,撑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雨中,我看到他牛跑步到了门口,上了车。疾驰而去。 这一年夏天,我告别了一生最美好的生活,溯长江远赴川西。一九四三春风远矣。 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巨流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巨流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86 条 )





齐邦媛: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及个人的命运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8.6分 5556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9.0分 95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6分 96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2013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 (SamSome)
- 2011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I之港台文学 (月亮)
- 待购 (昵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巨流河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拇指姑娘 2013-01-29 10:28:44
作者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她的一生回忆录会与普通人写的回忆录的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另一段历史。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南开中学求学六年的经历,那奠定了作者一生基石的“南开精神”,也是我赖以成长的巨大动力。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18 有用 想做小孩子 2014-02-27 21:05:57
齐邦媛直到八十多岁,形容年轻男性仍不脱英俊挺拔等词,则小女子的情怀始终不变。但其人生以播迁去台为分界,截然呈现为方向速度和力量都不相同的两段水流,从初始的脆弱感性的纤纤弱女,转作克毅勇为、多所担当而成就斐然的卓越学者,天生的性格气质之外,实际是那段波谲惨烈,山河动摇的历史在个人身上的投照。此书文采璀丽,思想明净,叙事动人,作为女性回顾国民党去台前后家世遭际的典范之作,正堪与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对读... 齐邦媛直到八十多岁,形容年轻男性仍不脱英俊挺拔等词,则小女子的情怀始终不变。但其人生以播迁去台为分界,截然呈现为方向速度和力量都不相同的两段水流,从初始的脆弱感性的纤纤弱女,转作克毅勇为、多所担当而成就斐然的卓越学者,天生的性格气质之外,实际是那段波谲惨烈,山河动摇的历史在个人身上的投照。此书文采璀丽,思想明净,叙事动人,作为女性回顾国民党去台前后家世遭际的典范之作,正堪与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对读。而这两种书是我相隔半年同在南中国海边的马来西亚就着滚滚涛声读完,也算难得而奇妙的经验。 (展开)
11 有用 未遂网络暴民 2017-06-11 20:31:18
“不知为什么我爸爸的头挂在城头上”惊得人久不回神。 整本书局限于作者阶级与个人情感。局限于个人情感倒不应否定,有情感才见血肉;囿于阶级偏见,“远离政治”却做许多带政治意味的批判。 常用“一生”“最”,强调过频,反不见分量。 然而,个人眼见亲历,构成历史,乃见得世之百态。
2 有用 NeoCon 2011-07-15 22:40:34
补
16 有用 齐物秋水 2016-01-24 13:50:09
惜少却三万余字。
0 有用 镜湖难泛舟 2023-03-19 22:34:15 浙江
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被27—37的黄金十年、南京大屠杀前的逃亡才意识到国破家亡、对享有特权的无意识等种种想法给创飞。 算了,也还行吧,就是别捧了,没那么厉害。
0 有用 培根漫步 2023-03-10 10:08:55 广东
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文化和艺术带给人心灵的慰藉支撑着战时万千青年飘零颠簸。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感人至深,中间在台湾教书育人的内容略显平淡,最后与失散数十年的亲友团聚让人感慨万千。那曾经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垭口海的洋流,也是纪念一个时代的故事。
1 有用 塌鼻子加缪 2023-03-06 23:13:15 福建
前200页我能哭死,台湾人写乡愁写离散的确是厉害极了。后半部分像是英语语言文学考研材料了,中国现代文学英译和编撰基本上也是这一辈台湾文人奠定的基础。偶尔只言片语会觉得作者略带小气,但这是本个人回忆录,一个醉心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学者,写重庆被日夜轰炸艰苦求学的学子心里燃烧着仇恨是多么真诚;写战败后在台日本人被遣返难以同情却又不确定是否是仇恨的对象也是十足的真切;写台湾反共抗俄意识形态下回到东北遇到俄... 前200页我能哭死,台湾人写乡愁写离散的确是厉害极了。后半部分像是英语语言文学考研材料了,中国现代文学英译和编撰基本上也是这一辈台湾文人奠定的基础。偶尔只言片语会觉得作者略带小气,但这是本个人回忆录,一个醉心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学者,写重庆被日夜轰炸艰苦求学的学子心里燃烧着仇恨是多么真诚;写战败后在台日本人被遣返难以同情却又不确定是否是仇恨的对象也是十足的真切;写台湾反共抗俄意识形态下回到东北遇到俄国人友好畅谈也是由心而发,人的情感的确是浪漫的,只是后半部分我们vs他们,在大陆的和在台湾的,终究是有距离了,“not now,not here” (展开)
0 有用 西班牙三棵树 2023-02-24 22:22:54 甘肃
“一个文人对历史的见证。” 前部分是隐入尘埃中的历史,后部分是融在历史中的文学。
0 有用 藍狗的眼睛 2023-02-24 21:44:14 西藏
巨流河,一個人的一生,一個時代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