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副标题: 真理、美、正义和学问
原作名: March on Management
译者: 丁丹
出版年: 2010-12
页数: 227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6040334
内容简介 · · · · · ·
《马奇论管理:真理、美、正义和学问》内容简介: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面前,任何美国人都定会变得谦恭。北美相对年轻很多,尽管它的文化和传统也能追根溯源到很早的年代,有些还来自2万年前的亚洲移民,但是直到17、18世纪它才稳固下来,成为一个有一定凝聚力和自身特色的社会,比中国夏朝的建立晚了近4000年。在北美,历史超过100年的建筑就被视作古迹,历史超过50年的文学作品就被视作古籍。
作者简介 · · · · · ·
詹姆斯·马奇James G.March,2003年,两位管理学者制作了一张200人的管理大师排行榜。然后他们问了上榜的大师们一个问题:谁是你心目中的大师?排在第一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排在第三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而在德鲁克之后,西蒙之前的则是几乎没有公众知名度的詹姆斯·马奇。
马奇出生于1916年,1953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担任加州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同时也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是名副其实的跨界大师。马奇被公认为是过去50年来,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中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他在组织、决策和领导力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他的代表作除了《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之外,还有与西蒙合著的《组织》,与赛尔特合著的《公司行为理论》。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果本书的探讨能给读者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从经验中学习是不完美的真相发现手段。大部分组织生活和管理生活会提供生动的、令人震撼的经验,个人和组织会怀着很大的信心从这些经验中学习,但是获得的启示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迷信的、自证的或者虚构的。从经验中学习,极有可能导致次优选择,不大可能有效揭示深层因果结构。经验可能让信心的增长快于快于能力的增长,而且让尝试过早终止。结果,经验丰富的人对自己所提建议的把握往往高于自己所提建议的质量。……经验也许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特别好的老师。 ——詹姆斯 · 马奇《经验的疆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第一,历史是复杂的。……世界充满复杂的因果关系。面对这样的复杂性,要从经验中做出正确的推断,就要采用复杂的实验设计、使用多变量模型,还要使用大样本。不幸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复制成功,只能采用简单的内隐实验设计、简单的内隐相关模型和小样本。结果,通过复制成功而学习,特别容易犯下误设(misspecification)和迷信(superstition)的错误。 第二,历史充满随机不确定性。世界的井然有序掺杂着随机变异。根据经验找出最佳选项,就要解析信号、噪音和样本量的联合效应。……既然组织中的经验经常是信号弱、噪音大、样本小,那么变小历史就极有可能大大偏离深层现实。适应不是响应潜在的历史分布,而是响应小样本实现的那个历史。这会导致过分偏爱一个其实并非很好的选项,进而导致错误地复制,后者导致过分轻视一个其实并非很差的选项,进而导致错误地回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马奇论管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马奇论管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马奇论管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大师用辩证思想在管理学上的运用
> 更多书评 8篇
-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如果本书的探讨能给读者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从经验中学习是不完美的真相发现手段。大部分组织生活和管理生活会提供生动的、令人震撼的经验,个人和组织会怀着很大的信心从这些经验中学习,但是获得的启示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迷信的、自证的或者虚构的。从经验中学习,极有可能导致次优选择,不大可能有效揭示深层因果结构。经验可能让信心的增长快于快于能力的增长,而且让尝...
2017-08-15 18:29 1人喜欢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如果本书的探讨能给读者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从经验中学习是不完美的真相发现手段。大部分组织生活和管理生活会提供生动的、令人震撼的经验,个人和组织会怀着很大的信心从这些经验中学习,但是获得的启示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迷信的、自证的或者虚构的。从经验中学习,极有可能导致次优选择,不大可能有效揭示深层因果结构。经验可能让信心的增长快于快于能力的增长,而且让尝试过早终止。结果,经验丰富的人对自己所提建议的把握往往高于自己所提建议的质量。……经验也许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特别好的老师。 ——詹姆斯 · 马奇《经验的疆界》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詹姆斯 · 马奇(James G. March),又一个传奇的名字。
马奇生于1928年,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管理学大师,却一直游离在公众视线之外。早年求学于威斯康辛大学,在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斯坦福大学,是该校商学院、教育学院、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等多个院系的教授,被称为 “professor of everything”;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也是美国哲学学会会员,美国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院士。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与另一位传奇大师赫伯特 · 西蒙合写了《组织》一书,成为了组织研究领域的经典。他学识渊博,常常旁征博引,语言精练犀利,思维极富创造性,他在商学院讲授的「领导力」课程竟然使用四部文学经典作为教材:《战争与和平》《堂吉诃德》《奥赛罗》和《圣女贞德》。几十年来,他研究的领域覆盖组织发展、决策、行为经济学、领导力等主题,甚至包括对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以及对「真理」、「美」、「正义」等宏观主旨的探讨,发表论文和学术专著无数,可谓著作等身。
在《经验的疆界 (豆瓣)》一书中,马奇围绕着人和组织如何从经验中学习并获得智慧的问题进行探讨。不过按照马奇的写作风格,他的语言的信息浓度实在是太高,表达极为精炼,所以阅读时并不轻松。所以作为导读,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何谓「从经验中学习」:有一次,我和我老婆就在哪里打的发生了争吵。当时我们站在小区门口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但一直打不到的士,所以我提出走几步到东西向的路上拦车,而我老婆则说应该去南北向的路上拦车,但是谁都无法说服谁。我之所以坚持东西向路,是因为根据我以前几次打的的经验,在那个位置拦到空车的概率更高;而我老婆则说,根据她的经验,南北向路的位置更容易打到。实际上,我们都采用了「从经验中学习」的方式。
按照马奇的说法,从经验中学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智(low-intellect)学习」(注:此处无贬义),即通过模仿成功的经验来学习,包括试误、模仿、天择三种机制;另一类是「高智(high-intellect)学习,即从过去的经验中识别出因果结果,构建出故事或者模型后加以学习。两种学习,各自有其优势所在,又各有其缺陷。上面的例子就属于低智学习:我和我老婆都通过模仿过去成功的经验来学习,但是事实上我们两个人中间至少一个人是错的,甚至两个人都是错的(例如有可能在两条路上的打车成功概率相等,并不存在某种偏向)。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种模仿成功导致的谬误呢?
马奇认为, 这是由于模仿成功不得不面对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历史是复杂的。……世界充满复杂的因果关系。面对这样的复杂性,要从经验中做出正确的推断,就要采用复杂的实验设计、使用多变量模型,还要使用大样本。不幸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复制成功,只能采用简单的内隐实验设计、简单的内隐相关模型和小样本。结果,通过复制成功而学习,特别容易犯下误设(misspecification)和迷信(superstition)的错误。 第二,历史充满随机不确定性。世界的井然有序掺杂着随机变异。根据经验找出最佳选项,就要解析信号、噪音和样本量的联合效应。……既然组织中的经验经常是信号弱、噪音大、样本小,那么变小历史就极有可能大大偏离深层现实。适应不是响应潜在的历史分布,而是响应小样本实现的那个历史。这会导致过分偏爱一个其实并非很好的选项,进而导致错误地复制,后者导致过分轻视一个其实并非很差的选项,进而导致错误地回避。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马奇进一步阐述说,「通过简单地复制成功而学习就会导致在受益面前规避风险,在损失面前寻求风险」。这里他举了两个重要的极端情况,一是对于极小概率的正面事件,例如重大科学突破,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之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他们低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无意识地规避风险,不能像本来可能的那样复制与重大科学发现相连的行动(例如,高度敬业、积极投入)」;二是极小概率的负面事件,例如核电厂的核事故,由于之前没有相关经验,「大多数学习者会低估极其稀有、极其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无意识地寻求风险,复制增加核事故发生可能性的行为(例如,粗心大意)」。也就是说,复制成功式的经验学习「会降低做出重大科学突破的机会」,却又会「增加酿成重大核事故的可能性」,这一观点足够引发我们的深思。对此,马奇精辟地总结道:「经验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让人们泰然处之,一方面让人们麻痹大意」。
那么既然这样,采用故事或者模型的「高智学习」是否会好很多呢?继续刚才的例子,其实在那次争吵中,我还提出了更强有力的理由,我说东西向路更容易打上车是因为这个位置正好有一家有名的宾馆,边上还有一家KTV,因此很多乘客会在那里下车,所以就会有空车空出来;而我老婆也提出了她的理由,她说南北向路两侧有两个大的小区,而小区的住户远多于酒店和KTV的顾客,所以乘车到小区门口的几率会更高…… 其实这就是「高智学习」,因为我们不仅依凭我们的经验,而且试图解释我们的经验,发现内在的因果关系。但是问题又出现了,现在对于哪里更能打到车,我讲了一个「我的故事」,她讲了一个「她的故事」,那么到底谁是对的呢?
按照马奇的观点,也许我们都是错的。马奇说:
从古代吟唱诗人到现代新闻记者,人类就一直沉迷于讲故事。罗兰 · 巴特认为叙事是普遍的,芭芭拉 · 查米阿乌斯卡观察到访谈对象宁愿讲故事而不愿回答问题(注:参见知乎)。管理者、记者和学者创作并分享经验故事和模型,用于描述、解释并改进组织生活,并且用于营造聪明睿智的名声(注:这里体现了马奇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学者、记者、管理顾问和组织参与者都是故事讲述者和模型建造者,怀着同样的目的、使用同样的技巧、出现同样的问题。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马奇认为,故事和模型就是「描述经验的因果基础」,但同时「因果关系是模糊的」。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人类如何用模糊而复杂的经验建造故事和模型,受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的某些特征的影响」。例如:
人类存储、回忆历史的能力有限,对服务于当前信念和欲望的重构记忆敏感。 人类的分析能力有限,对加诸经验之上的框架敏感。 人类固守成见, 对支持先入之见的证据不如对反对先入之见的证据挑剔。 人类既歪曲观察又歪曲信念,以提高两者的一致度。 人类偏爱简单的因果关系,认为原因必定在结果附近、大果必定有大因。 与比较复杂的分析相比,人类更喜欢设计有限信息和简单计算的启发式。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同时,除了人类思维的固有缺陷之外,马奇还指出了故事和模型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内在矛盾:
因果基础的经验,要是面面俱到地描绘出来,就会太过复杂,人类根本理解不了。越准确地反映现实,故事就越不好理解;故事越好理解,就越不贴近现实。…… 故事和模型简化复杂的因果关系,减少所涉及变量数目,经常忽略二三阶效应、最小化反馈效应、掩饰时滞变异。 故事和模型经常导致过度拟合的解释,这些解释对随机变异进行事后诠释,对未来没有什么预测力。 故事和模型简化身份及其激活场合,抛开身份实现的细枝末节,降低人类义务的混乱程度。 故事和模型一般假定,因果结构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关系不大的子结构。这些简化必然是不完全表征,但是有助于理解。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马奇还敏锐地提出,故事和模型具有「循环性」。他说,「人类渴望从历史经验中学习,但是历史经验封装在人类发明的框架之中。人类从自己的发明中学习。循环性并不排除从经验中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但是会增加混淆的可能性,而且会加强对与已有信念不一致的信息的抵触」,在做这段陈述时,马奇引用库恩(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参考文献,颇耐人寻味。
另外特别有趣的是,在马奇大量阐述了故事和模型的缺陷后,他又列举了在组织中经常出现的四大「神话」主题(显然,马奇是质疑这些主题的):
理性神话:人类遵循结果逻辑采取行为、为行动辩护……行动是要做选择,做选择要遵循结果逻辑。 层级神话:问题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问题,行动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行动。 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组织历史的重大发展应该归因于非凡的人类行动和能力,也就是,领导者个人的行动和能力。 历史有效神话:历史青睐那些符合环境要求得个人、组织、形式、实务和信念;竞争会确保历史的有效性;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与环境要求的匹配度较高。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在深刻地分析了两类学习之后,马奇又阐释了新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以及最终他对经验价值的评判。对于后者,马奇提出,经验的价值,要看具体是哪个方面的经验。其中,对于「可以反复练习形成专门能力的、相对独立地、相对狭小的领域,经验是重要的智慧源泉」,因为这些领域的特点是能提供「相对清晰的信号、相对低的噪音和相对大的样本」,例如通过经验学习可以使你成为很好的恋人、艺术家和工匠;而在另外的没有这类特性的领域,人们受制于「经验的鲜活性」、「启示的模糊性」和「诠释的灵活性」,使得经验只是一位「不完美的老师」。这些观点也非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从上面的介绍中,大家可能已经能体会到马奇思想之宏大精妙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可以让聪明人感到兴奋甚至颤栗的著作,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甚至伴读一生的经典。另外,我还推荐他的另一本书《马奇论管理 (豆瓣)》,可以更丰富全面地了解他的思想。最后,我想以《马奇论管理》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因为这段话体现了马奇这位思想大师秉持一生的学术精神:
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见证。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回应 2017-08-15 18:29 -
简不易 (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为什么有趣的女人比有趣的男人多?马奇的解释很有意思。因为男人从小到大都要求一致性、合乎逻辑,而女人不是,由此女人发展出更复杂的价值观体系。换句话说,就是因为男人没有把理性和愚蠢结合起来。马奇强调在理智之外“愚蠢术”的重要性,即一种玩耍的态度,如此可以发现有趣的目标,发展有趣的价值观。2014-10-29 16:01 3人喜欢
-
00 (Here & Now)
马奇与赫伯特·西蒙、理查德·塞尔特分别合写了「组织」,「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政治制度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于 Johan P. Olsen 合写的「重新发现制度」(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以及「民主治理」(Democratic Governance);研究领导力,成果集中体现在与 Michael D. Cohen 合写的「领导与模糊」(Leadership and Ambiguity)以及与 Thierry Weil 合写的「论领导力」(On Leadership);研究决策,成果集中体现在「决策是...2016-12-10 21:58
马奇与赫伯特·西蒙、理查德·塞尔特分别合写了「组织」,「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政治制度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于 Johan P. Olsen 合写的「重新发现制度」(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以及「民主治理」(Democratic Governance);研究领导力,成果集中体现在与 Michael D. Cohen 合写的「领导与模糊」(Leadership and Ambiguity)以及与 Thierry Weil 合写的「论领导力」(On Leadership);研究决策,成果集中体现在「决策是如何产生的」(A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和 「追求组织智慧」(The Pursuit of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而马奇自己最喜欢的,是跟 Charlie Lave 合写的「社会科学模型导论」(Introduction to Mode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回应 2016-12-10 21:58 -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如果本书的探讨能给读者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从经验中学习是不完美的真相发现手段。大部分组织生活和管理生活会提供生动的、令人震撼的经验,个人和组织会怀着很大的信心从这些经验中学习,但是获得的启示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迷信的、自证的或者虚构的。从经验中学习,极有可能导致次优选择,不大可能有效揭示深层因果结构。经验可能让信心的增长快于快于能力的增长,而且让尝...
2017-08-15 18:29 1人喜欢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如果本书的探讨能给读者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从经验中学习是不完美的真相发现手段。大部分组织生活和管理生活会提供生动的、令人震撼的经验,个人和组织会怀着很大的信心从这些经验中学习,但是获得的启示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迷信的、自证的或者虚构的。从经验中学习,极有可能导致次优选择,不大可能有效揭示深层因果结构。经验可能让信心的增长快于快于能力的增长,而且让尝试过早终止。结果,经验丰富的人对自己所提建议的把握往往高于自己所提建议的质量。……经验也许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特别好的老师。 ——詹姆斯 · 马奇《经验的疆界》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詹姆斯 · 马奇(James G. March),又一个传奇的名字。
马奇生于1928年,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管理学大师,却一直游离在公众视线之外。早年求学于威斯康辛大学,在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斯坦福大学,是该校商学院、教育学院、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等多个院系的教授,被称为 “professor of everything”;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也是美国哲学学会会员,美国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院士。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与另一位传奇大师赫伯特 · 西蒙合写了《组织》一书,成为了组织研究领域的经典。他学识渊博,常常旁征博引,语言精练犀利,思维极富创造性,他在商学院讲授的「领导力」课程竟然使用四部文学经典作为教材:《战争与和平》《堂吉诃德》《奥赛罗》和《圣女贞德》。几十年来,他研究的领域覆盖组织发展、决策、行为经济学、领导力等主题,甚至包括对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以及对「真理」、「美」、「正义」等宏观主旨的探讨,发表论文和学术专著无数,可谓著作等身。
在《经验的疆界 (豆瓣)》一书中,马奇围绕着人和组织如何从经验中学习并获得智慧的问题进行探讨。不过按照马奇的写作风格,他的语言的信息浓度实在是太高,表达极为精炼,所以阅读时并不轻松。所以作为导读,我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何谓「从经验中学习」:有一次,我和我老婆就在哪里打的发生了争吵。当时我们站在小区门口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但一直打不到的士,所以我提出走几步到东西向的路上拦车,而我老婆则说应该去南北向的路上拦车,但是谁都无法说服谁。我之所以坚持东西向路,是因为根据我以前几次打的的经验,在那个位置拦到空车的概率更高;而我老婆则说,根据她的经验,南北向路的位置更容易打到。实际上,我们都采用了「从经验中学习」的方式。
按照马奇的说法,从经验中学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智(low-intellect)学习」(注:此处无贬义),即通过模仿成功的经验来学习,包括试误、模仿、天择三种机制;另一类是「高智(high-intellect)学习,即从过去的经验中识别出因果结果,构建出故事或者模型后加以学习。两种学习,各自有其优势所在,又各有其缺陷。上面的例子就属于低智学习:我和我老婆都通过模仿过去成功的经验来学习,但是事实上我们两个人中间至少一个人是错的,甚至两个人都是错的(例如有可能在两条路上的打车成功概率相等,并不存在某种偏向)。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种模仿成功导致的谬误呢?
马奇认为, 这是由于模仿成功不得不面对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历史是复杂的。……世界充满复杂的因果关系。面对这样的复杂性,要从经验中做出正确的推断,就要采用复杂的实验设计、使用多变量模型,还要使用大样本。不幸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复制成功,只能采用简单的内隐实验设计、简单的内隐相关模型和小样本。结果,通过复制成功而学习,特别容易犯下误设(misspecification)和迷信(superstition)的错误。 第二,历史充满随机不确定性。世界的井然有序掺杂着随机变异。根据经验找出最佳选项,就要解析信号、噪音和样本量的联合效应。……既然组织中的经验经常是信号弱、噪音大、样本小,那么变小历史就极有可能大大偏离深层现实。适应不是响应潜在的历史分布,而是响应小样本实现的那个历史。这会导致过分偏爱一个其实并非很好的选项,进而导致错误地复制,后者导致过分轻视一个其实并非很差的选项,进而导致错误地回避。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马奇进一步阐述说,「通过简单地复制成功而学习就会导致在受益面前规避风险,在损失面前寻求风险」。这里他举了两个重要的极端情况,一是对于极小概率的正面事件,例如重大科学突破,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之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他们低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无意识地规避风险,不能像本来可能的那样复制与重大科学发现相连的行动(例如,高度敬业、积极投入)」;二是极小概率的负面事件,例如核电厂的核事故,由于之前没有相关经验,「大多数学习者会低估极其稀有、极其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无意识地寻求风险,复制增加核事故发生可能性的行为(例如,粗心大意)」。也就是说,复制成功式的经验学习「会降低做出重大科学突破的机会」,却又会「增加酿成重大核事故的可能性」,这一观点足够引发我们的深思。对此,马奇精辟地总结道:「经验具有双面性,一方面让人们泰然处之,一方面让人们麻痹大意」。
那么既然这样,采用故事或者模型的「高智学习」是否会好很多呢?继续刚才的例子,其实在那次争吵中,我还提出了更强有力的理由,我说东西向路更容易打上车是因为这个位置正好有一家有名的宾馆,边上还有一家KTV,因此很多乘客会在那里下车,所以就会有空车空出来;而我老婆也提出了她的理由,她说南北向路两侧有两个大的小区,而小区的住户远多于酒店和KTV的顾客,所以乘车到小区门口的几率会更高…… 其实这就是「高智学习」,因为我们不仅依凭我们的经验,而且试图解释我们的经验,发现内在的因果关系。但是问题又出现了,现在对于哪里更能打到车,我讲了一个「我的故事」,她讲了一个「她的故事」,那么到底谁是对的呢?
按照马奇的观点,也许我们都是错的。马奇说:
从古代吟唱诗人到现代新闻记者,人类就一直沉迷于讲故事。罗兰 · 巴特认为叙事是普遍的,芭芭拉 · 查米阿乌斯卡观察到访谈对象宁愿讲故事而不愿回答问题(注:参见知乎)。管理者、记者和学者创作并分享经验故事和模型,用于描述、解释并改进组织生活,并且用于营造聪明睿智的名声(注:这里体现了马奇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学者、记者、管理顾问和组织参与者都是故事讲述者和模型建造者,怀着同样的目的、使用同样的技巧、出现同样的问题。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马奇认为,故事和模型就是「描述经验的因果基础」,但同时「因果关系是模糊的」。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人类如何用模糊而复杂的经验建造故事和模型,受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的某些特征的影响」。例如:
人类存储、回忆历史的能力有限,对服务于当前信念和欲望的重构记忆敏感。 人类的分析能力有限,对加诸经验之上的框架敏感。 人类固守成见, 对支持先入之见的证据不如对反对先入之见的证据挑剔。 人类既歪曲观察又歪曲信念,以提高两者的一致度。 人类偏爱简单的因果关系,认为原因必定在结果附近、大果必定有大因。 与比较复杂的分析相比,人类更喜欢设计有限信息和简单计算的启发式。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同时,除了人类思维的固有缺陷之外,马奇还指出了故事和模型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内在矛盾:
因果基础的经验,要是面面俱到地描绘出来,就会太过复杂,人类根本理解不了。越准确地反映现实,故事就越不好理解;故事越好理解,就越不贴近现实。…… 故事和模型简化复杂的因果关系,减少所涉及变量数目,经常忽略二三阶效应、最小化反馈效应、掩饰时滞变异。 故事和模型经常导致过度拟合的解释,这些解释对随机变异进行事后诠释,对未来没有什么预测力。 故事和模型简化身份及其激活场合,抛开身份实现的细枝末节,降低人类义务的混乱程度。 故事和模型一般假定,因果结构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关系不大的子结构。这些简化必然是不完全表征,但是有助于理解。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马奇还敏锐地提出,故事和模型具有「循环性」。他说,「人类渴望从历史经验中学习,但是历史经验封装在人类发明的框架之中。人类从自己的发明中学习。循环性并不排除从经验中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但是会增加混淆的可能性,而且会加强对与已有信念不一致的信息的抵触」,在做这段陈述时,马奇引用库恩(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为参考文献,颇耐人寻味。
另外特别有趣的是,在马奇大量阐述了故事和模型的缺陷后,他又列举了在组织中经常出现的四大「神话」主题(显然,马奇是质疑这些主题的):
理性神话:人类遵循结果逻辑采取行为、为行动辩护……行动是要做选择,做选择要遵循结果逻辑。 层级神话:问题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问题,行动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行动。 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组织历史的重大发展应该归因于非凡的人类行动和能力,也就是,领导者个人的行动和能力。 历史有效神话:历史青睐那些符合环境要求得个人、组织、形式、实务和信念;竞争会确保历史的有效性;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与环境要求的匹配度较高。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在深刻地分析了两类学习之后,马奇又阐释了新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以及最终他对经验价值的评判。对于后者,马奇提出,经验的价值,要看具体是哪个方面的经验。其中,对于「可以反复练习形成专门能力的、相对独立地、相对狭小的领域,经验是重要的智慧源泉」,因为这些领域的特点是能提供「相对清晰的信号、相对低的噪音和相对大的样本」,例如通过经验学习可以使你成为很好的恋人、艺术家和工匠;而在另外的没有这类特性的领域,人们受制于「经验的鲜活性」、「启示的模糊性」和「诠释的灵活性」,使得经验只是一位「不完美的老师」。这些观点也非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从上面的介绍中,大家可能已经能体会到马奇思想之宏大精妙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可以让聪明人感到兴奋甚至颤栗的著作,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甚至伴读一生的经典。另外,我还推荐他的另一本书《马奇论管理 (豆瓣)》,可以更丰富全面地了解他的思想。最后,我想以《马奇论管理》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因为这段话体现了马奇这位思想大师秉持一生的学术精神:
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见证。 引自 转 采铜《 一百本启智书(三):《经验的疆界》 》 回应 2017-08-15 18:29 -
00 (Here & Now)
### 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 - 印象: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产生于迥异的背景当中,似乎难以相容。 - 例子:学者们试图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正在发生什么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学术知识描述的是塑造管理历史的基本机制,比如有限理性、合法形式扩散、松散耦合、新进入缺陷、胜任力陷阱、吸收能力等等。相比之下,经验知识则关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特定个体的个人经验,它不一定可以推广到其他个体、其他背景、其...2016-12-10 21:59
### 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 - 印象: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产生于迥异的背景当中,似乎难以相容。 - 例子:学者们试图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正在发生什么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学术知识描述的是塑造管理历史的基本机制,比如有限理性、合法形式扩散、松散耦合、新进入缺陷、胜任力陷阱、吸收能力等等。相比之下,经验知识则关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特定个体的个人经验,它不一定可以推广到其他个体、其他背景、其他时间,也不一定可以形成强大的理论,但是它提供了很多有关特定情境的知识。学术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具体环境下的具体问题,它提供的是问题的思考框架,而不是解决对策。 - 出处:「马奇论管理」 ### 关于决策如何产生 - 印象:决策过程十分复杂,应该如何理解? - 例子: + 第一个辩题,决策基于选择还是基于规则 + 第二个辩题,决策制定的特点是偏向明确的、一致的还是模糊的、不一致的? + 第三个辩题,决策制定是工具性活动还是解释性活动 + 第四个辩题,决策过程的结果是主要归因于自主行动者的行动还是交互生态圈的系统性特征 - 出处:「马奇论管理」 ### 理性选择理论 - 印象: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人都是理性主体,人们在行动前会考量利害得失来做出决定。 - 例子:理性选择中的理性,是指能够分析、比较各种选择的利益与效用,对于较高的效用与利益显示出偏好,并作为行为的根据,属于一种工具理性。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决策制定以四条假定为基础: + 【选项】决策者知道有哪些行动方案可供选择 + 【选项结果和出现概率】决策者知道各可选方案可能出现哪些结果,还知道各可能结果的出现概率 + 【选择标准】一致的偏好排序,决策者具有一套一致的价值观 + 【执行规则】决策规则,决策者知道运用什么规则,根据可选方案预期结果的主观价值选择一个行动方案 - 出处:[Rational choice theory -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tional_choice_theory),[理性选择理论 - 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0%86%E6%80%A7%E9%81%B8%E6%93%87%E7%90%86%E8%AB%96) - 相关:[instrumental rationality](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strumental_rationality) ### 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 印象:因为人固有的认知缺陷,无法做到完全理性,而只能是有限理性。由赫伯特·西蒙提出。 - 例子:当个人作出决定时,其理性受到决策问题的易处理性、头脑的认知限制以及作出决定的时间三者的限制。 - 出处:[Bounded rationality -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unded_rationality),[有限理性 - 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9%E9%99%90%E7%90%86%E6%80%A7),「马奇论管理」第一章,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Chapter 2 The theory of the firm ### 决策生态学 - 印象:组织之间相互塑造着彼此的决策,决策不会完全由个体单独做出 - 例子:决策生态学考虑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构怎样与单个组织的行为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不能简单归因于单个组织的行为。关注偏好和身份不一致的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非单个决策者;根据时间而非因果来组织决策制定;决策制定的前提与以这些前提为基础的行动交互演化。 - 出处:「马奇论管理」p40 ### 即抛型组织 - 印象: - 例子:短期利用效率极高、当前能力精炼效率极高,但是只有中等适应持久性的组织。 - 出处:「马奇论管理」p97
回应 2016-12-10 21:59 -
00 (Here & Now)
反常识 ### 让组织更快更精确地学习具有误导性 - 印象:创建高效学习型组织是可能的,让组织更快更精确地学习非常重要 - 例子:适应的结构性问题容易引起混乱和错误,而且,利用和探索的平衡问题非常棘手。组织可以试着明智地权衡,这需要跨时间、跨空间地比较效用,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 出处:「马奇论管理」p71 ### 决策并非都是理性选择 - 印象:人类选择是理性的 - 例子:理性的决策有四个假设 + 知道有哪些可选方案 + ...2016-12-10 21:59
反常识 ### 让组织更快更精确地学习具有误导性 - 印象:创建高效学习型组织是可能的,让组织更快更精确地学习非常重要 - 例子:适应的结构性问题容易引起混乱和错误,而且,利用和探索的平衡问题非常棘手。组织可以试着明智地权衡,这需要跨时间、跨空间地比较效用,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 出处:「马奇论管理」p71 ### 决策并非都是理性选择 - 印象:人类选择是理性的 - 例子:理性的决策有四个假设 + 知道有哪些可选方案 + 知道可选方案的结果及出现概率 + 知道自己的价值观 + 知道用什么规则,根据可选方案的主观价值做出选择 但实际是,这四个假设我们很可能都不明确。 - 出处:「马奇论管理」p25 ### 偏好是不稳定的 - 印象:人们的偏好是固定的,每次做决策时的偏好都一致 - 例子: + 偏好不是稳定的,当前的偏好不代表未来的偏好 + 偏好不是一致的,往往难以精确描述 + 偏好不一定是外源的,偏好会受当前选择的影响 - 出处:「马奇论管理」 p27 ### 有限理性的本质是关于注意力分配 - 印象:有限理性因为人无法克服种种认知偏差 - 例子:如果未能实现目标,决策者就启动搜寻,一直持续到找到一个足够好的、可以满足现有目标的方案。有限理性理论也是宽裕理论,所谓宽裕,就是指未利用的机会、未实现的收益、浪费等等。当绩效超过目标,搜寻新方案的力度就减弱,宽裕就积累,目标就提升;当绩效地域目标,搜寻新方案的力度就加强,宽裕就减少,目标就降低。 这个古典的组织搜寻与决策系统,通过三条途径让绩效和目标保持一致。 - 出处:「马奇论管理」,Cyert, R. M., & March, J. G. (1992).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2 edition). Cambridge, Mass., USA: Wiley-Blackwell. ### 先有目标后有行动的假定是错误的 - 印象:我们总是假定行动者一定有明确的、一致的目标 - 例子:人类选择行为作为发现目标的过程与作为根据目标行动的过程至少是相当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目标不是完全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外部过程影响着目标发展。 - 出处:「马奇论管理」p48 ### 顾问不能直接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管理者聘请一个学者做顾问,寻求实用建议,而学者顾问给了,那么管理者就该炒掉学者顾问。学者没有实践经验,对管理问题的背景不够了解,无法针对具体情境提出具体建议。学者顾问能做的,就是发表一些看法。管理者将学者的看法与自己对问题背景的了解结合在一起,也许能够找到更好的对策。是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相互结合而不是相互替代带来改善。
回应 2016-12-10 21:59
-
组织基础效率四要素: 第一个要素,在我看来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胜任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组织中的人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组织才能正常运转。如何鼓励胜任力?传统管理思想给出的建议是,基于能力而非亲疏来任命和提拔;现代管理理论给出的建议是,劳动分工、专门化、常规化和培训。简而言之,胜任力要求让懂的人做事,把不懂的人排除在外。 基础效率的第二个要素是主动性。只有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地、及时...
2020-08-22 12:33
组织基础效率四要素: 第一个要素,在我看来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胜任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组织中的人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组织才能正常运转。如何鼓励胜任力?传统管理思想给出的建议是,基于能力而非亲疏来任命和提拔;现代管理理论给出的建议是,劳动分工、专门化、常规化和培训。简而言之,胜任力要求让懂的人做事,把不懂的人排除在外。 基础效率的第二个要素是主动性。只有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地、及时、自动得到解决,组织才能正常运转。要达到这一境界,组织需要建立授权机制。授权暗含授予犯错的权利。如果你打算鼓励主动性,那么你需要留给别人一些自主发挥的余地。你还需要设置注意力缓冲,不让所有人看到所有事情。就像父母学会不注意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一样,组织要想鼓励主动性,就得学会忽略小偏差。 基础效率的第三个要素是认同感。只有组织中的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骄傲,为自己身为组织的一员感到自豪,组织才能正常运转。组织中的人同呼吸、共命运、互相信任、认同集体。培养认同感的主要方式是:整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在团体规范和社会规范的支持下建立合作文化、培养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效能感。在某种程度上,外部威胁、外部敌人,往往会增强认同感。 基础效率的第四个要素是不引人注目的协调力。只有个体的自主行动被有效地、快速地、低成本地协调起来,组织能正常运转。如何养协调力?组织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协调力:常规化、操作流程标准化、信号和信息流动、个人预见和冗员。 引自第159页 回应 2020-08-22 12:33 -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当代学者和实践者提倡加紧组织耦合。紧密耦合思想最突出的应用也许表现在精益生产系统和即时库存系统上。然而,紧密耦合思想的应用范围又不局限于生产分销。在某些情况下,让组织紧密耦合的思想和加强与顾客的联系的思想结合在起,产生了一个流行的口号做“顾客驱动型”组织。在其他情况下,紧密耦合思想的应用范围还延伸到组织内部的联系。 各种各样紧密耦合机制的倡导者认为,紧密耦合结构的一个重要...
2020-08-22 12:28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当代学者和实践者提倡加紧组织耦合。紧密耦合思想最突出的应用也许表现在精益生产系统和即时库存系统上。然而,紧密耦合思想的应用范围又不局限于生产分销。在某些情况下,让组织紧密耦合的思想和加强与顾客的联系的思想结合在起,产生了一个流行的口号做“顾客驱动型”组织。在其他情况下,紧密耦合思想的应用范围还延伸到组织内部的联系。 各种各样紧密耦合机制的倡导者认为,紧密耦合结构的一个重要优点是促进学习。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紧密耦合的组织内部,某子单元出现问题,其他子单元都能看得到,并且因此获得学习机会。客户投诉不会仅仅被跨界人员吸收,而是会在整个组织范围内被广泛知晓。生产中的问题不会被零件装配部门的缓冲存货掩盖,也不会被产后检测和维修掩盖。 考虑到两种困难,紧密耦合缓冲观与松散耦合缓冲观之间表面的不一致就好理解了。其一,缓冲隐藏问题信号让同时监控变得困难;其二,如果环境太过复杂、交互性太强,学习者就容易误释信号。前面那种困难建议紧密耦合以促进信号检测,后面那种困难建议松散耦合以促进信号解释。提倡紧密耦合的人的基本观点是,很多组织一面临问题就习惯分解问题,这一习惯不是不好,只是做得太过了,应该校正一下。这一观点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市场和技术的发展,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联系比以往更紧密了,问题很难分解;另外一方面,现代的分析技术和协作技术(也许由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降低了集中解决问题的成本。 紧密耦合系统,对于系统范围内的失误检验来说相对较好,但是对于失误诊断来说相对较差。松散耦合系统,让诊断变得更容易(假定系统实际上是可分解的),但是让失误检验局部化,进而让广泛知晓变得困难。失误检验和失误诊断之间的平衡,应该取决于失误的出现频度以及失误的诊断难度。 引自第128页 回应 2020-08-22 12:28 -
心理学研究当中有充分证据表明,人类对历史的解释存在局限性。人类观察者倾向于夸大人为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果某件事情发生了一定是某个人想让这件事情发生。人类观察者倾向于夸大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对于实际发生了的事情,人们往往把它当成必然结果,而很难把它当作若干可能性(可能性也许还非常低)当中的一个。人类观察者运用非常简单的规则解释历史。例如,他们认为大果一定有大因,尽管我们的大部分研究告诉我们,很...
2020-08-21 08:33
心理学研究当中有充分证据表明,人类对历史的解释存在局限性。人类观察者倾向于夸大人为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果某件事情发生了一定是某个人想让这件事情发生。人类观察者倾向于夸大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对于实际发生了的事情,人们往往把它当成必然结果,而很难把它当作若干可能性(可能性也许还非常低)当中的一个。人类观察者运用非常简单的规则解释历史。例如,他们认为大果一定有大因,尽管我们的大部分研究告诉我们,很多大果实际上是由小因经过多个积极反馈回路的放大引起的。组织认为应该在结果的附近寻找原因,尽管我们的研究告诉我们结果和原因之间往往隔着十万八千里。 人类似乎过度解释单一事件。人们往往从个案例研究中提取很多意义,比大多数专家认为能够提取的还要多。例如,显然,人们不仅从行动的终极结果中学习,而且从行动过程中学习,人们之所以重复某一行动也许不是因为行动的结果是好的,而是因为行动的过程让人快乐。人们从结果预期中学习,把预期当作结果,因此,高期望往往具有和成功结果一样的学习效果。 英格玛·比约克曼( Ingmar Bjorkman)指出,他所观察的数家芬兰企业,第一笔海外投资决策都很慎重,花费好长时间,分析大量数据,反复斟酌,反复讨论,当然还有很多担心,直到作出最后决定,可是,在第一笔投资结果远远未见分晓之前,他们很快又作出几个类似的投资决定。比约克曼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决策制定者通过决策过程实现自我感——这样的决策是我做出来的,我觉得很享受,所以,我再做几个。 引自第112页 回应 2020-08-21 08:33 -
热衷于预言未来的人面对的是惨淡的现实。预测组织的未来注定吃力不讨好。分析家再博学、再认真,其预言比算命先生的预言也准不到哪去。这不是因为算命先生的预言很准,而是因为分析家的预言很烂。即使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聪明的马克思,其预言也不完全准确。组织未来学通过制造新奇、希望和恐惧得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预言不攻自破。 为什么要想象未来?不是因为要预测未来(预测准确性几乎肯定很低),而是因为,在环境压力下...
2020-08-21 08:27
热衷于预言未来的人面对的是惨淡的现实。预测组织的未来注定吃力不讨好。分析家再博学、再认真,其预言比算命先生的预言也准不到哪去。这不是因为算命先生的预言很准,而是因为分析家的预言很烂。即使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聪明的马克思,其预言也不完全准确。组织未来学通过制造新奇、希望和恐惧得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预言不攻自破。 为什么要想象未来?不是因为要预测未来(预测准确性几乎肯定很低),而是因为,在环境压力下,为了保持刚性,个体和组织需要无条件地承诺,还需要不屈不挠,而想象能够为无条件承诺和不屈不挠提供养分。很多观察家注意到了想象在激发创新中的作用,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象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产生新想法,而在于保护新想法免遭证伪。想象不可能比因循更正确,但是比因循更清醒、更自主、更扣人心弦。 明晰愿景,可以保护离经叛道的想象免遭经验和知识的证伪。耽于幻想,可以将历史的模糊性转化成对信念的肯定和坚持路线的意愿。想象的这个自我支撑特性,可以让承诺免遭现实的逼迫。预言者用天真、意识形态和信念建造出一个避风港。在这个避风港里,疯狂受到保护,直到羽翼丰满到足以向正统发出挑战。 时髦的说法是“愿景”,它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弦外之意一“梦想”。想象中的未来比我们“周围那个生活着有血有肉的生物的世界”更清晰,能够保护探索免遭扼杀。 说到底,坚持幻想,对个体组织而言是具有毁灭性的,但是能让个体组织顽固到足以满足有效竞择的需要。为了让系统有疯狂的组织可选而让个体组织坚持幻想,这当然有失公平。在这样的世界里,大部分坚持幻想的个体组织都以毁灭告终,但是整个系统会受益,那些碰巧被鉴别出来(暂时)代表天才的疯子也会受益。 以竞择的名义合理化幻想,也有些残酷。正如伊娃露娜提醒我们的那样,人们追求理智、限制幻想,但是并未因此完全丧失建立在幻想之上的审美情趣。对随心所欲想象出的世界怀有承诺,这一承诺具有一种朴素美,硬要说这一承诺是为了服务于即抛型组织之间的有效竞择的话,就是剥夺想象的无用性,而无用性正是想象之美、想象之人性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认为个体组织是变化的、永久的人与那些认为个体组织是刚性的、即抛的人之间偶尔出现的争论,争的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和正义,因此也许值得认真对待。 引自第100页 这段文字相当的美
回应 2020-08-21 08:27
0 有用 青灯古卷 2019-03-09
一本美妙的书。
1 有用 Ferry 2016-04-26
希望以后再看一遍
0 有用 左思 2011-04-16
2011-04-16读毕,文学和诗歌有助于领会社会的复杂性,这本书属于领会马奇思想的入门书
0 有用 伊卡洛斯 2016-07-01
疏通水管,书写诗歌
0 有用 書魚 2019-08-16
重读,真理、美、正义、学问,耶鲁哲学博士,怪不得能把管理学讲述得如此艺术美妙
0 有用 knighter 2021-02-12
短文合集,偏理论
0 有用 我系正文 2020-12-09
马奇的书真的很难啃,艰难啃了前几章,及其思辨,大有西方古典哲学家的意味。决定先暂放起来,希望以后能重新拾起,重新再读。
0 有用 KUN哥喜欢的 2020-11-08
年度最佳。
0 有用 alexllln 2020-10-23
【听】路径依赖既让企业胜利,也让企业陷入一个缓慢下沉、难以逃脱的流沙陷阱。智慧本身包含了少部分的愚蠢,而不是完全的理性。
0 有用 嗯. 2020-10-19
组织不能迷信学习理论,经验学习也有局限,至少存在两大陷阱:解释谬误,胜任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