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原作名: 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译者: 惠春琳、李亚敏、付瑞红
出版年: 2010-12
页数: 603
定价: 5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尚书房·晚清宫廷见闻录
ISBN: 9787513400848
内容简介 · · · · · ·
《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紫禁城的黄昏》的叙述略带忧伤,寄哀于现代世界中中国不断沉沦的命运。然而,尽管作者意识到中国文明的辉煌已成过去,但《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并非满篇哀鸣与幻灭之词。相反,庄士...
《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紫禁城的黄昏》的叙述略带忧伤,寄哀于现代世界中中国不断沉沦的命运。然而,尽管作者意识到中国文明的辉煌已成过去,但《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并非满篇哀鸣与幻灭之词。相反,庄士敦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
作者简介 · · · · · ·
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2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如《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即是1934年出版的这本《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不仅对溥仪竭诚尽忠,也为古老的皇宫带来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但在大量中国文献中,都不约而同将他写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甚至说庄士敦教英文是假,实际上是小朝廷与英国使馆的联络人,是英国特务。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
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2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如《佛教徒在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等。但令其声名大振的即是1934年出版的这本《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不仅对溥仪竭诚尽忠,也为古老的皇宫带来了新的气息,深受溥仪崇敬。但在大量中国文献中,都不约而同将他写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甚至说庄士敦教英文是假,实际上是小朝廷与英国使馆的联络人,是英国特务。而在英国人的眼中,庄士敦又是一个过于热心拥抱异国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个一心效忠外国主子的“英奸”。
1938年,庄士敦去世,终身未娶。
目录 · · · · · ·
1989年中译本序言
1985年英文版序言
英文版扉页
溥仪序
引言
一 1898:戊戌风云
二 维新运动的瓦解
三 太后的反击与义和拳乱1898~1901
四 光绪皇帝的最后岁月1901~1908
五 慈禧太后
六 1911年:辛亥革命
七 清室优待条件
八 大清皇帝与洪宪皇帝
九 张勋与1917年复辟
十 《松寿老人自述》
十一 1919~1924年的紫禁城
十二 皇帝的师傅们
十三 黄昏中的满清宫廷
十四 内务府
十五 羽翼未丰的龙
十六 复辟派的希望与梦想
十七 紫禁城内的躁动
十八 龙振其翼
十九 龙凤之喜
二十 阴谋与对策
二十一 御花园
二十二 颐和园
二十三 十一月五日
二十四 真龙被困
二十五 真龙启飞
尾声 龙归故里
附录一 旧译《紫禁城的黄昏》片断
附录二 溥仪生活之剪影
伍德海报导溥仪之生活
溥仪就任伪满执政前后
溥仪给菱刈画“葫芦”
溥仪接见路透社通信员肯尼第的谈话记录
《纽约时报》报道溥仪接见格兰特记者的谈话
溥仪会见美国爱微雷托博士及夫人的谈话记录
溥仪印象记
外国人给溥仪的信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的一项职责是处理皇上的外文信函。在北京邮局的安排下,皇上的一切西方来函都送到了我这里。坦白说,大部分信件的旅程到我这里就结束了。信函内容林林总总,并非全都有益。有的是一些无名女士想入后宫,成为皇妃;有的是一些无害的请求,比如想要皇帝的亲笔签名。有一封信中,他自称是正在美国流亡的合法俄国沙皇,他想建立一个退位君主协会,以协调复辟行动。他劝皇上加入协会,成为终身成员。我把这封信转交给了皇上。皇上觉得建立一个由退位君主组成的协会这一想法非常有趣。他幽默地说,如果每个退位皇帝都会一项乐器,就可以组成一支管弦乐队,其成员全部是曾戴过皇冠的首领,这肯定能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少乐趣。我们一致认为,用紫禁城中御花园里相当有名的牡丹来代替失去的皇位非常恰当。而皇上用在乾清宫大典使用的乐器——锣、钟、鼓和编磬中选择一件乐器。他们奏出的“韶乐”可能并不那么好听,但也不会比我教过他历史上的管弦乐队的演奏差到哪里去。我还提议,那个由退位君主组成的协会可隐居到一个荒岛上,在那里建立一个政权。如果采用共和制,选举一位总统,那简直是太有趣了。皇上当场就批准了我的这个提议。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从理论上讲,慈禧太后拥有更高的等级,但她之所以获得如此之高的等级,不是因为能力出众,而因为她是长辈;从现实方面看,她的地位使她凝聚了帝国中所有的保守派,共同反对维新。保守派围着她转,不是因为她治国有方或者充满智慧,只是因为她可以成为一个好斗的保守派领袖。 中国缺少真正的男子汉,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慷慨大度地对光绪表示尊敬和怀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3 条 )



“遗民”视角、多重叙述:庄士敦和高伯雨笔下的近代中国


整本书都像为自己开脱的巨大谎言

视差之见:日不落帝国眼中的末代黄昏
> 更多书评 73篇
-
作为反满宣传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革命党人宣称“异族”王朝践踏人权,奴役国家,但罗伯特哈特博士看到的却是,“清朝统治下的百姓享受着完全的自由,确确实实的自由”。翟理思博士的评价也与此类似。“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只要用心观察都会注意到,即使是天子统治下最卑贱的臣民也享有最广泛的人身自由。” 在后革命时代,孙逸仙时常抱怨他的同胞,先前不是没有自由,而是太过自由。 “中国人民并没有直接受过很大的专制痛...
2020-11-07 10:11
作为反满宣传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革命党人宣称“异族”王朝践踏人权,奴役国家,但罗伯特哈特博士看到的却是,“清朝统治下的百姓享受着完全的自由,确确实实的自由”。翟理思博士的评价也与此类似。“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只要用心观察都会注意到,即使是天子统治下最卑贱的臣民也享有最广泛的人身自由。” 引自 六 1911年:辛亥革命 在后革命时代,孙逸仙时常抱怨他的同胞,先前不是没有自由,而是太过自由。 “中国人民并没有直接受过很大的专制痛苦......中国人因为自由过于充分,便不去理会。好比房中的空气太多,我们便不觉得空气有什么重要。......中国人为什么是一盘散沙呢?使得我们成为一盘散沙的,正是过多的自由。......今天的中国是十几个列强的奴隶,所以毫无自由可言。” 引自 六 1911年:辛亥革命 后来我有幸在后革命时代进入紫禁城,从内部观察这个帝国的体制,之后我得出如下的结论:尽管上述大部分因素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帝制的覆灭,但摧毁帝制的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来自内务府——或称皇家事务部的日益紧缩的束缚。我曾经把这个内务府比喻为吸干了满清王朝鲜血的吸血鬼 引自 十四 内务府 1898年戊戌新政时,内务府曾暗中支持反对派,为废黜光绪皇帝而自鸣得意,还曾为慈禧太后采取行动把朝廷和义和团联合而拍手称快。最后,当革命来临之际,清廷大势已去,无力挽回,它又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清室优待条件上。内务府之所以赞成那些“条件”——有理由相信是内务府促成并协助草拟了这些条件——并非是因为这些条件真正有利于皇帝的权益,而是因为这些条件是维持内务府自身存续的最可靠保证 引自 十四 内务府 年轻的皇上无意参与任何复辟阴谋。他经常向我保证说,在任何情况下,他也不会再一次扮演曾为张勋所拥戴过的那个角色了。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即便人民希望君主制复辟,他重登王位也是不可能的,共和制可能会站得住脚,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会存续下去。 引自 十六 复辟派的希望与梦想 早在1920年末,皇上16岁之前,他就已经废除了一些限制他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他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嬉戏上。他宁愿信步走过或跑过庭院和宫廷内建筑物之间长长的胡同,也不愿乘坐那顶黄色的大轿。他冷漠和戏弄的轻蔑使宫廷里的官员们感到震惊,他也用这种态度去对待那些在官员们眼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宫廷礼仪,召见规矩和大礼仪式。完全明了自己不真实的地位之后,尽管官员们依然庄重以待,但他不愿意总是那么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臣下,这使得那些官员们苦恼不已。 引自 十七 紫禁城内的躁动 回应 2020-11-07 10:11 -
-
直布罗陀岩石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尽管他们忠于皇室的情感无疑比料想的要深厚得多,但他们并非因为这种深厚的情感而欢迎重建君主制,而是因为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之后遭到了灾难性的失败。一个像样的政府是众望所归。他们之所以在内心深处赞成君主制,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的政府体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他们已经历过的所谓共和制相比,传统的政府体制更有可能使他们得到一个像样的政府。2019-01-09 15:16
-
直布罗陀岩石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1908年秋天的某日,光绪皇帝到宁寿宫履行自己的例行职责——给慈禧太后请安。此时,他已病入膏肓。在太监的搀扶下,他步履踉跄,头颅低垂。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却还勉力支撑来到慈禧太后的寝宫,准备像往常一样下跪请安。他的虚弱和憔悴让慈禧太后大为震惊,泪水贮满眼眶,划过脸颊。身旁的太监忙不迭地给她拭去。双方对视沉默着,空荡荡的宫殿里无声无息,死一般寂静。忽然,慈禧太后打破了沉寂,对光绪皇帝说:“免跪起身吧...2018-12-26 15:27
-
-
直布罗陀岩石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他们中许多人认识到共和主义成功的主要障碍,其一是由于大约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是文盲,让大众都像知识分子那样对政治感兴趣的尝试,是十分荒诞的。 另一个同样严重的障碍是家族制度。在中国,家族制度组织非常严密,个人实际上不可能摆脱社会关系的约束。这种社会约束迫使他们将家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2019-01-03 16:47
-
作为反满宣传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革命党人宣称“异族”王朝践踏人权,奴役国家,但罗伯特哈特博士看到的却是,“清朝统治下的百姓享受着完全的自由,确确实实的自由”。翟理思博士的评价也与此类似。“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只要用心观察都会注意到,即使是天子统治下最卑贱的臣民也享有最广泛的人身自由。” 在后革命时代,孙逸仙时常抱怨他的同胞,先前不是没有自由,而是太过自由。 “中国人民并没有直接受过很大的专制痛...
2020-11-07 10:11
作为反满宣传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革命党人宣称“异族”王朝践踏人权,奴役国家,但罗伯特哈特博士看到的却是,“清朝统治下的百姓享受着完全的自由,确确实实的自由”。翟理思博士的评价也与此类似。“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只要用心观察都会注意到,即使是天子统治下最卑贱的臣民也享有最广泛的人身自由。” 引自 六 1911年:辛亥革命 在后革命时代,孙逸仙时常抱怨他的同胞,先前不是没有自由,而是太过自由。 “中国人民并没有直接受过很大的专制痛苦......中国人因为自由过于充分,便不去理会。好比房中的空气太多,我们便不觉得空气有什么重要。......中国人为什么是一盘散沙呢?使得我们成为一盘散沙的,正是过多的自由。......今天的中国是十几个列强的奴隶,所以毫无自由可言。” 引自 六 1911年:辛亥革命 后来我有幸在后革命时代进入紫禁城,从内部观察这个帝国的体制,之后我得出如下的结论:尽管上述大部分因素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帝制的覆灭,但摧毁帝制的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来自内务府——或称皇家事务部的日益紧缩的束缚。我曾经把这个内务府比喻为吸干了满清王朝鲜血的吸血鬼 引自 十四 内务府 1898年戊戌新政时,内务府曾暗中支持反对派,为废黜光绪皇帝而自鸣得意,还曾为慈禧太后采取行动把朝廷和义和团联合而拍手称快。最后,当革命来临之际,清廷大势已去,无力挽回,它又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清室优待条件上。内务府之所以赞成那些“条件”——有理由相信是内务府促成并协助草拟了这些条件——并非是因为这些条件真正有利于皇帝的权益,而是因为这些条件是维持内务府自身存续的最可靠保证 引自 十四 内务府 年轻的皇上无意参与任何复辟阴谋。他经常向我保证说,在任何情况下,他也不会再一次扮演曾为张勋所拥戴过的那个角色了。我们已经达成共识:即便人民希望君主制复辟,他重登王位也是不可能的,共和制可能会站得住脚,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会存续下去。 引自 十六 复辟派的希望与梦想 早在1920年末,皇上16岁之前,他就已经废除了一些限制他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他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嬉戏上。他宁愿信步走过或跑过庭院和宫廷内建筑物之间长长的胡同,也不愿乘坐那顶黄色的大轿。他冷漠和戏弄的轻蔑使宫廷里的官员们感到震惊,他也用这种态度去对待那些在官员们眼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宫廷礼仪,召见规矩和大礼仪式。完全明了自己不真实的地位之后,尽管官员们依然庄重以待,但他不愿意总是那么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臣下,这使得那些官员们苦恼不已。 引自 十七 紫禁城内的躁动 回应 2020-11-07 10:11 -
-
直布罗陀岩石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尽管他们忠于皇室的情感无疑比料想的要深厚得多,但他们并非因为这种深厚的情感而欢迎重建君主制,而是因为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之后遭到了灾难性的失败。一个像样的政府是众望所归。他们之所以在内心深处赞成君主制,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的政府体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他们已经历过的所谓共和制相比,传统的政府体制更有可能使他们得到一个像样的政府。2019-01-09 15:1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 )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7.8分 2118人读过
-
XIAOMINA (2007)8.0分 27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4)7.7分 453人读过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7.6分 336人读过
-
每满99减50
-
暂时无货, 13天前曾上架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直布罗陀岩石 2019-01-16
从极近的距离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那个混乱又有些神秘的历史时期,呈现了庄氏心中的末代皇帝形象,具备一定的可读性与口述史价值,只是庄氏本人对皇帝投注过多情感,认知有局限,偏颇错漏之处难免。
1 有用 赵玻莉 2013-07-07
原本对晚晴历史毫无兴趣,印象中就是混乱一片,时代的进程如同被不定期塞上了盖子,时而前进时而倒退,乱象丛生。阅读的缘起末代皇帝的电影,恢弘唯美的画面把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此书由帝师庄士敦写就,从第三人且是洋人角度讲述了从戊戌变法至溥仪到东三省之间的故事,行文之间无不感受师徒二人的情义深厚,也是中西文化相容相依的一个缩影。书中不乏慈禧,光绪,袁世凯等人的奇闻,读来也有滋有味。只可惜注脚恼人,... 原本对晚晴历史毫无兴趣,印象中就是混乱一片,时代的进程如同被不定期塞上了盖子,时而前进时而倒退,乱象丛生。阅读的缘起末代皇帝的电影,恢弘唯美的画面把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此书由帝师庄士敦写就,从第三人且是洋人角度讲述了从戊戌变法至溥仪到东三省之间的故事,行文之间无不感受师徒二人的情义深厚,也是中西文化相容相依的一个缩影。书中不乏慈禧,光绪,袁世凯等人的奇闻,读来也有滋有味。只可惜注脚恼人,理解译者想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但让人不断的在历史和回忆录中穿行,实在虐心。 (展开)
0 有用 [已注销] 2013-08-19
翻译的风格不喜欢,让人感觉是从英语硬译过来的。 第94页第2段译得完全不对。
1 有用 丸生 2012-10-26
剩下一点没看完,因为心情的原因,不过现在又有点后悔了。 搭着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还是不错的。尽管我感觉还是我的前半生来的好些
0 有用 元気呛 2015-09-26
作者自己的思维的角度
0 有用 林泉约 2021-01-25
弃了
0 有用 Raptor 2020-11-19
老庄真的是有鉴别能力的跪舔满清,本以为能看到师生之间有趣的故事,没想到完全描述大历史,在给溥仪背书无疑了。
0 有用 野蔷薇味道 2020-11-07
我不是很在乎历史事实到底是什么,我只是想知道局中人是怎么看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的
0 有用 直接路 2020-10-24
非全译本。注文情绪化。
1 有用 饼如月 2020-08-31
从德龄的《我和慈禧太后》开始,到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下一步该读《我的前半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