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China》的原文摘录

  • 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但它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将它们正式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进贡国”。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 (查看原文)
    桑榆 3回复 14赞 2012-10-20 21:17:13
    —— 引自章节:序
  • 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根据有关黄帝的古代传说,他重建了而不是创建了一个帝国。早在黄帝之前,就已经有了中国。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要复原,而无须创建的既有国家。 同时,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中央政府几度荡然无存,天下大乱。但然而仿佛受一条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的左右,中央政权每次垮台,都会被重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志在统一的人物站出来,基本上沿袭黄帝的做法,征服敌手,再次一统中国。中国的每一次分裂都被视为不正常的暂时现象。每次改朝换代后,新朝均沿袭前朝的治国手法,再次恢复连续性。中华文明的精髓历经战祸考验,终得以延续。 (查看原文)
    小猪咕噜 2回复 17赞 2018-04-06 22:07:1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中国的强盛时期 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中国却从未主动与其他幅员一样辽阔、历史同样悠久的国家或文明打过交道。中国与他国之间时有商队往来,但作为一个社会,中国似乎不需要与同样幅员辽阔、文化发达的社会接触。 中国的光荣孤立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酝酿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1850年,一位英国翻译家写道: “对外国的排斥加上本国的封闭导致中国人根本没有比较的机会,这可悲地禁锢了他们的思想,使中国人完全无力挣脱自己的生存环境,评判任何事情皆套用中国的传统观念。” (查看原文)
    小猪咕噜 2回复 17赞 2018-04-06 22:07:1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儒家学说 中国得以延续至今,主要靠的是中国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价值观,而不是靠历代皇帝的镇压。 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源自一位古代哲学家的教诲,后人称其为“孔夫子”。 在一个儒家学说主导的社会里,好学是一个人贤达的关键。 孔子倡导一个等级制社会,认为一个人的首要义务是“恪守本分”。儒家秩序激励人们走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孔子思想着眼于现世,肯定的是一种社会守则,而不是来世的救赎。 皇帝位于中国等级秩序之巅。中国的礼仪减持以叩首的方式承认皇帝的主宰地位,即行三跪九叩大礼。皇帝扮演的第二个抽象角色是他作为“天子”的地位。这一角色暗示,他本人负有道德上的义务。皇帝施仁政,主仪典,严刑律,系天下万物“和谐”于一身。一旦荒淫无道,天朝即陷入混乱。当政的朝廷会为此丧失赖以治天下的“天命”,叛乱蜂起,直至改朝换代,重新恢复天下大同。 (查看原文)
    小猪咕噜 2回复 17赞 2018-04-06 22:07:1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国际关系观念:公正还是平等? 中国眼中的世界秩序与西方生根的制度大相径庭。近代西方的国际关系观念产生于16-17世纪。当时欧洲的中世纪制度解体,产生了一批实力不相上下的国家。罗马天主教也分裂成为形形色色的教派。均势外交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结果。没有一国足够强大,从而可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国,也没有哪一种宗教具有足够的权威,从而能畅行天下。各国主权平等和法律平等的概念成为国际法和外交的基础。 中国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它从未长期地与另一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过。原因很简单,中国从未遇过与中国文化类似或大如中国的社会。 (查看原文)
    小猪咕噜 2回复 17赞 2018-04-06 22:07:1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体系,却对其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 (查看原文)
    小猪咕噜 2回复 17赞 2018-04-06 22:07:1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西方人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战胜邪恶与落后的过程。而中国人的历史观强调的是衰落与复兴的周期。 (查看原文)
    小猪咕噜 2回复 17赞 2018-04-06 22:07:1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两国的自我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俄国经历了残酷的武力压迫和痛苦的磨难才从外国侵略者的魔掌下挣脱出来。它从未得到过别国的景仰 ,而且人口中一大部分都不是俄罗斯族。史上伟大的统治者(如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请来外国思想家和专家,向先进的外国人学习--这在中国历代的朝廷是不可想像的。俄国统治者以他们坚韧性赢得人民的爱戴,而不是"伟大性"。俄国的外交出乎寻常地依靠实力优势,它的盟国几乎无一没有它的驻军。因此,俄国的外交以实力为导向,立场一经确定就寸步不让,把外交变成了阵地战。毛泽东所代表的社会多少世纪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宏大、最有序,至少在中国人眼里也是最优越的政体。它的所作所为影响遍及全世界已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当中国的一个统治者号召人民奋发图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时,他是在激励他们重现往日的辉煌。按照中国对历史的解释,中国只是在近代才暂时蒙尘。这样一个国家当然不肯屈居人下。 (查看原文)
    西风吹吹 10赞 2012-11-11 21:16:19
    —— 引自第157页
  • 如果说中国的例外主义是一个自诩驾驭万邦的帝国的体现,日本的例外主义则源于一个岛国的不安全感。它大量吸收中国的文化,但又害怕受其控制。 (查看原文)
    tiny大羊羊 9赞 2013-04-02 18:41:49
    —— 引自第71页
  • 中国人讲究实际,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对待征服者的态度上。当异族君主赢得战争的时,中国的官僚阶层会随之归顺,同时又游说征服者,他们刚刚征服的中国疆土幅员辽阔,文化独特,只能以中国人的方式、中国人的语言和现有的中国官僚机构来统治。征服者一代代逐渐被同化到他们当初试图控制的秩序中。最终,他们的老家,即发动侵略的起始点,成了中国的一部分。征服者自己开始追求传统的中国国家利益——征服者反被征服。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19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论及他的历史哲学时,谈到中国人习惯于把东边浩瀚的太平洋视为寸草不生的荒漠。他指出,中国人极少漂洋过海,而是固守其辽阔的陆地板块。陆地把人束缚在“数不清的依附关系上”,而海洋却促使人“跳出狭隘思维和行动的禁锢”:“亚洲国家宏大的政治结构缺乏挣脱陆地束缚、走向海洋的能力,尽管它们自己濒临大海,比如中国。在它们眼里,海洋意味着极限,意味着陆地的终结。它们从未用积极的眼光审视过海洋。”西方人则漂洋过海,把贸易触角伸向全世界,到处传播其价值观。黑格尔认为,在此意义上,困于陆地的中国——其实中国曾是世界上头号航海大国——“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失之交臂”。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体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 中国人尽可因为再次迫使桀骜不驯的蛮夷让步沾沾自喜,但这是英国人最后一次忍气吞声地被拒绝,此后英国人提出的要求一年比一年严苛。法国历史学家阿兰•佩雷菲特概括了马嘎尔尼使团出使中国后英国国内的反应:“如果中国继续关闭大门,那就只好用大炮把它轰 开。”近代国际体制是以英美制度为基础的,中国施展的一切外交手腕和断然拒绝不过是推迟了与这一体制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一冲突将给中国民众带来有史以来在社会、思想和道德上最难承受的深重苦难。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 中国虽是一个弱国,但又以镇抚四海的帝国自居,因此,中国社会的改革步履维艰。最终一场宫廷政变迫使赞成改革的皇帝退位,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卷土重来,再次执掌大权。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改革和走向近代化,中国政府实际上等于要求本国的外交官设法减少对中国领土完整的侵害,防止主权进一步丧失,同时,又没有授予他们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手段。中国外交官奉命争取时间,但又没有一个如何利用他们争取到的时间的计划。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由盛转衰
  • 后代中国人承认李鸿章的才干,但对他签署的丧权条约,尤其是与俄国和日本签署的条约,包括割让台湾给日本,或一言难尽,或心怀怨恨。这一政策激怒了一个骄傲的民族。尽管如此,中国因这一政策得以在100年的殖民扩张期间保住了主权的一些基本要素。同一时期,其他成为殖民扩张目标的国家无一例外完全丧失了本国的独立。中国貌似对外国逆来顺受,但最终摆脱了屈辱。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由盛转衰
  • 日本现在陷入昔日征服者的境地。征服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已属不易,若不借重这个国家的一些文化观念去统治它则更不可能。而日本认为自己的体制独一无二,绝不会求助于中国的文化观念。它昔日的同伴——得到美国支持的欧洲列强——逐渐走上抵制日本的道路。首先在政治上抵制,最终发展到军事上抵制。这有点像是自强外交政策的最高成就:前殖民国家如今携手维护中国的完整。它们以美国为首,而美国采用的手段就是1899年国务卿海约翰宣布的门户开放政策,这项政策最初是为了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各自获得的利益中为美国分得一羹。20世纪30年代,它却成了维护中国独立的一种方式,而西方列强也表示赞同。只要中国能够挺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就可以走出帝国主义阶段,再次实现统一。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由盛转衰
  • 面对大国核战争的威胁,毛泽东表现出的泰然自若很有些空城计的意思。从一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在与两个核大国的三角关系中周旋,它们各自都有能力对中国构成巨大威胁,假若它们联手,中国则会遭到灭顶之灾。对于这一形势,毛泽东的应对办法是人民战争。他宣称不惧核威胁,公开表示不怕牺牲,说它会保证共产主义胜利能够更快到来。毛泽东关于核战争的言论是否出自真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显然成功地使世界各国相信他并非虚张声势——经受住了对他声誉的最终考验。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毛泽东的革命
  • 几位中国学者在查阅北京中央档案库的资料之后,著书对毛泽东思想中的矛盾性作了十分精彩的叙述:他献身于世界革命,支持任何地方的革命运动,同时又一切以保证中国的生存为重。1969年毛泽东会见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代表团团长E•F•希尔时就表现出了这种个 性。当时毛泽东正在考虑和敌对了20年的美国建立关系。他在会谈中问希尔:将来是革命制止战争?还是战争引起革命?若是前者,与美国和解就是短见之举;若是后者,和解则成为必行之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考虑,毛泽东最终选择了同美国和解。防止战争(当时是苏联很可能进攻中国)比鼓吹世界革命更为重要。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毛泽东的革命
  • 在一个有着两个核超级大国的世界上,中国尽管坚持共产主义的宣传,但实际上是冷战时期地缘政治中的一个“独行侠”。它在相对弱势的地位上发挥了完全独立且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作用。中美关系从原来的相互敌对转为近乎结盟,中苏关系则正好相反——从结盟转为对抗。可能中国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它最终得以摆脱了和苏联的一切关系,站到了冷战“赢家”的一边。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毛泽东的革命
  • 斯大林通过与纳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希特勒的后顾之忧,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他又故技重施,两边下注以保稳赢不输。如果美国真的插手,对中国的威胁就会增加,那么中国就会更加依靠苏联。如果中国应对美国的挑战,它将需要苏联大量的援助,同样会加大对苏联的依靠。反之,如果中国置身事外,北朝鲜会极为失望,那样苏联的影响力就会增加。 (查看原文)
    金夜白 6赞 2019-12-30 20:38:12
    —— 引自章节:第五章 三角外交和朝鲜战争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40 41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