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养育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了解,以此体验和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打下厚实的基础。
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主要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启发他在西方的传法志业。1971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法,因为求法者热烈渴求,他又继续至欧洲、东欧、美国、澳洲和亚洲等地传法。
仁波切把将佛法弘传到西方,当作是他毕生的志业,因此写出《西藏生死书》,提供修炼的基础。这项修炼可使人们了解佛法,并实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因此能裨益他人和全世界。
...
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养育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了解,以此体验和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打下厚实的基础。
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主要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启发他在西方的传法志业。1971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法,因为求法者热烈渴求,他又继续至欧洲、东欧、美国、澳洲和亚洲等地传法。
仁波切把将佛法弘传到西方,当作是他毕生的志业,因此写出《西藏生死书》,提供修炼的基础。这项修炼可使人们了解佛法,并实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因此能裨益他人和全世界。
很少上师能有索甲仁波切天赋的沟通能力,而二十余年在西方的生活和受教,使他深刻了解西方人的心灵。他以亲切、幽默和讲法清晰闻名;且能够跨越宗教、文化和心理学的藩篱,揭示了佛法的精髓。他以日常生活令人惊妙的例子,分享他个人的经验,因而能直接与学生的经验相契合,进而激起对佛法的鲜活感受和韵味。
索甲仁波切传承于伟大的大圆满教法,他具有这个传承的明显特质:充沛的活力、广阔的心灵和直指人心。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第二章 无常
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第四章 心性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第七章 中阴与其他实相
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
第九章 精神之路
第十章 心要
第二篇 临终
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
第十三章 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
第十四章 临终修习
第十五章 死亡的过程
第三篇 死亡与重生
第十六章 基础地
第十七章 内在的光芒
第十八章 受生中阴
第十九章 亡者超荐
第二十章 濒死经验:上天堂的阶梯?
第四篇 结论
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历程
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 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 关键在于单纯, 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 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from 《西藏生死书》) 心的宁静就是从这里来的。宁静的心可以让你追求精神事物, 以及涌自精神真义的知识, 可以帮助你面对死亡。(这里指简单的生活) 我知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 譬如分享更多的爱, 彼此更加慈爱, 发现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爱, 而不是物质。同时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记录下来了, 即使当时不经意地擦身而过, 但后来还是会出现的。 濒死经验最重要的预示是: 它彻底改变了曾有濒死经验者的生命。研究者注意到其影响和改变相当大: 对于死亡的恐惧降低, 也比较能接受死亡; 增加对别人的关怀, 更加肯定爱的重要性; 追求物质的兴趣减低, 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精神意义; 当然, 也比较能接受来世的信仰。 西藏佛教徒相信, 癌症之类的疾病其实是一种警讯, 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忽略的深层部分, 比如精神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看待这个警讯, 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 不仅能治疗我们的身心, 甚至整个生命。 我们怎么做才能克服执著呢? 唯一的途径是了解它的无常性; 这种了解可以慢慢解除它对我们的控制。我们将了解上师所开示的对于改变的正确态度: 想象我们是天空, 看着乌云飘过; 想象我们是水银一般的自由自在。当水银落在地面时, 仍然完整无瑕, 从不与尘埃混合。当我们试着依照上师的开示去做, 慢慢解除执著时, 大慈悲心就从我们身上产生。 所谓一切皆空, 一切皆无法独立存在。 时常认知生命有如梦幻, 减低执著和嗔怨。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不管别人如何对待你, 都要保持慈悲。不管他们做什么, 只要你当它是一场梦, 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修行的关键, 就是在梦中保持积极的愿力,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禅定可以把心带回家,但首先要修习专注。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来到佛陀面前,请问坐禅的方法。佛陀告诉她,在井里汲水的时候,手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了了分明,如果做到这一点,她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处在清醒和旷达的宁静中,那就是禅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把心带回家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西藏生死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西藏生死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藏生死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2 条 )



-
谦虚谨慎 (一切都会好的。)
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 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 关键在于单纯, 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 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from 《西藏生死书》) 心的宁静就是从这里来的。宁静的心可以让你追求精神事物, 以及涌自精神真义的知识, 可以帮助你面对死亡。(这里指简单的生活) 我知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 譬如分享更多的爱, 彼此更加慈爱, 发现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爱, 而... (5回应)2012-05-24 12:20:38 61人喜欢
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 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 关键在于单纯, 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 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from 《西藏生死书》) 心的宁静就是从这里来的。宁静的心可以让你追求精神事物, 以及涌自精神真义的知识, 可以帮助你面对死亡。(这里指简单的生活) 我知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 譬如分享更多的爱, 彼此更加慈爱, 发现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爱, 而不是物质。同时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记录下来了, 即使当时不经意地擦身而过, 但后来还是会出现的。 濒死经验最重要的预示是: 它彻底改变了曾有濒死经验者的生命。研究者注意到其影响和改变相当大: 对于死亡的恐惧降低, 也比较能接受死亡; 增加对别人的关怀, 更加肯定爱的重要性; 追求物质的兴趣减低, 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精神意义; 当然, 也比较能接受来世的信仰。 西藏佛教徒相信, 癌症之类的疾病其实是一种警讯, 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忽略的深层部分, 比如精神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看待这个警讯, 全盘改变生命的方向, 不仅能治疗我们的身心, 甚至整个生命。 我们怎么做才能克服执著呢? 唯一的途径是了解它的无常性; 这种了解可以慢慢解除它对我们的控制。我们将了解上师所开示的对于改变的正确态度: 想象我们是天空, 看着乌云飘过; 想象我们是水银一般的自由自在。当水银落在地面时, 仍然完整无瑕, 从不与尘埃混合。当我们试着依照上师的开示去做, 慢慢解除执著时, 大慈悲心就从我们身上产生。 所谓一切皆空, 一切皆无法独立存在。 时常认知生命有如梦幻, 减低执著和嗔怨。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不管别人如何对待你, 都要保持慈悲。不管他们做什么, 只要你当它是一场梦, 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修行的关键, 就是在梦中保持积极的愿力,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也要知道: 如果我们与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那么即使是我们最微小、最微不足道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都会对全宇宙产生影响。丢一颗小石头到水塘里, 就会在水面上产生涟漪; 涟漪合成另一个涟漪, 再产生新的涟漪。每一件事物都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到, 我们会对自己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 事实上, 我们是在对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 甚至整个宇宙负责。 我们把生命变得如此刺激热闹, 以免自己冒险地往内看, 甚至连禅修的观念, 都会把人们吓坏; 当他们听到「无我」或「空性」等名词时, 便以为经验那些境界就好象被丢出太空船, 永远在黑暗、凄冷的虚无中飘浮一样。这可以说是最荒谬绝伦的误解。但在一个追求散乱的世界里, 默然和寂静却会吓坏我们; 我们以吵杂和疯狂的忙碌让自己不要安静下来。检视我们的心性, 已经成为我们最不敢去做的一件事了。 你并非真的「成」佛, 只是逐渐不再迷惑而已。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 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 我们过分强调智力, 所以我们就想象觉悟需要高度的聪明才智。事实上, 许多聪明才智反而是障碍。 寂天菩萨说: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 完全来自希望别人快乐;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 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说: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 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当成与宇宙其他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 - 这是对自己的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错觉是一种监狱, 把我们限制在个人的欲望和 身边几个人的感情上。我们的工作就是扩大我们的慈悲心, 去涵盖一切生物和整体自然的美, 把自己从这个监狱释放出来。 开悟者或佛, 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当下圆满的, 一种完全而绝对清净的国土。因为他们已经净化了「业的景象」的因, 他们对每样东西都直接看到它赤裸的、本初的神圣性。 从前你看得太认真, 而今这一切, 包括雄心壮志、期望、怀疑和烦恼, 都不再切身急迫, 因为「见」已经帮助你看见它们是徒劳无功和毫无意义的, 并且在你心中产生真正舍离的精神。 当人们问我如何允许某人去世, 我就会告诉他们, 想象坐在他们所爱的人床边, 以最深切、最诚恳的柔和语气说:「我就在这里陪你, 我爱你。你将要过世, 死亡是正常的事。我希望你可以留下来陪我, 但我不要你再受更多苦。我们相处的日子已经够了, 我将会永远珍惜。现在请不要再执著生命,放下, 我完全诚恳地允许你去世。你并不孤独, 现在乃至永远。你拥有我全部的爱。」 安详的去世, 确实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可能还比投票权或公平权来得重要; 所有宗教传统都告诉我们, 临终者的精神未来和福祉大大地倚赖这种权利。 没有哪一种布施会大过于帮助一个人好好地死亡。 如果慈悲不付诸行动, 就不是真正的慈悲。 我所谈对于临终者的关怀可以归纳成两点: 爱和慈悲。 慈悲是什么? 慈悲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怜悯或关怀, 不只是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而已, 它更是一种持续和实际的决心, 愿意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们缓和痛苦。 如何唤起慈悲心 1 .慈: 启开泉源 当自认为没有足够的爱心时, 有一个方法可以发现和启发: 回到你的心里, 重新创造( 几乎是观想)有人曾经给过你而真正感动你的爱, 也许是在孩提时代。传统上, 你都是观想你的母亲以及她对你终生不渝的爱, 但如果你发现有困难, 则可以观想你的祖父母, 或任何在你生命中对你特别好的人。记住一个他们确实对你表现爱心的例子, 而你鲜明地感受到他们的爱。现在让那种感觉在你心中重新生起, 并且让你充满感激。当你这么做时, 你的爱将自然传回给唤起爱心的那个人。然后, 即使你不是常常感受到足够的爱, 你会记得至少你曾经被真诚地爱过一次。知道了这点, 将使你重新感觉你是值得被爱, 而且确实是可爱的, 正如同当时那个人给你的感觉一般。 现在打开你的心, 让爱从心中流露出来; 然后把这种爱延伸到一切众生。首先从最亲近你的人开始, 然后把你的爱延伸到朋友和熟人, 然后给邻居、陌生人, 甚至给你不喜欢的人或难以相处的人, 甚至是你把他们当作「敌人」的人, 最后则是整个宇宙。让这种爱变得越来越广大无际。舍与慈、悲、喜构成佛法中的四无量心。舍是包容一切, 毫无偏见的观点, 确实是慈悲行的起点和基础。 你将发现这个修行可以启开爱的源泉, 在你心中启开「慈」之后, 你将发现它可以启发「悲」的诞生。诚如弥勒菩萨在他给无著的教法中所说的:「悲的水流经慈的运河。」 2 .悲: 平等看待自己与别人 诚如我在前一章所说的, 启发悲心有一个强有力的方法, 那就是把别人看成和你自己一样。Guru 喇嘛解释:「毕竟所有人类都是相同的- - 都是由肉、骨、血所组成的。我们大家都要快乐, 都要避免痛苦。而且, 我们都有要求快乐的同等权利。换句话说, 了解我们与别人平等无二是很重要的。」 譬如, 假设你和你所爱的人正发生麻烦, 这时候, 如果你不把另一个人看成母亲或父亲或丈夫的「角色」, 而只是另一个「你」, 另一个和你有同样感觉, 同样希望快乐, 同样恐惧痛苦的人, 则帮助和启发性将有多大啊! 把别人看成和你完全相同的真人, 将打开你的心胸去接受他, 给你更多的智慧了解如何帮助他。 如果你把别人看成和你一模一样, 会帮助你打开跟别人的关系, 赋予崭新而丰富的意义。想象如果每个社会和国家都能以同样方式互相来看待其他社会和国家, 则世界和平以及全体人类的快乐共存, 必然可以开始奠立坚实的基础。 3 .悲: 自他交换 当某人正在受苦, 而你又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才好时, 就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去想。如果你正在受同样的苦, 尽可能生动地想象你要怎么挨过。问你自己:「我将怎么感觉呢? 我将希望我的朋友怎么对待我呢? 我最想他们给我什么呢?」 当你以这种方式把自己换成别人时, 你就是在把我爱的对象由过去的你自己直接转到别人。因此, 自他交换是松绑我爱和我执, 并从而启发慈悲心极有力的方法。 4 .运用朋友来发起悲心 对一个正在受苦的人, 还有另一个发起悲心的有效方法, 那就是想象一个你亲爱的朋友, 或你真正爱的人, 正是那个受苦的人。 想象你的兄弟、女儿、父母或最好的朋友, 处于相同的痛苦情境里。十分自然的, 你的心胸将打开, 悲心将生起; 除了把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外,你还想做些什么呢? 现在, 把从你身上发起的悲心, 转到那位需要你帮助的人身上: 你会发现你的帮助可以更自然的产生, 也更容易地转向。 你要尊敬那个人甚至感激, 因为你现在知道任何人以他们的痛苦促使你发展慈悲心, 事实上是送给你最贵重的礼物, 因为他们正在帮助你发展那个你迈向觉悟所最需要的品质。 在凡夫心中, 我们看到思想之流连续不断; 但事实却非如此。你自己将会发现, 每两个思想之间都有间隙。当过去的思想过去了, 而未来的思想尚未生起时, 你将发现当中有间隙, 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因此,禅修就是要让思想缓慢下来, 让间隙越来越明显。 痛苦能够教导我们慈悲。如果你受苦, 你就可以知道别人受苦时的情形。而如果你是在帮助别人, 受苦可以让你能够体谅并产生慈悲心来帮助别人。 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 也不怕活: 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 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 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 找到终极的快乐。 主·让我变成和平的工具, 在仇恨的地方播下爱; 在伤痛的地方播下宽恕; 在怀疑的地方播下信心; 在失望的地方播下希望; 在黑暗的地方播下光明; 在悲伤的地方播下喜悦; 啊! 神圣的主, 祈求你 成全我的愿望, 让我安慰别人, 而不求被安慰; 让我了解别人, 而不求被了解; 让我爱别人, 而不求被人爱; 我们因付出而领受, 我们因宽恕而获得宽恕, 我们因死亡而获得永生。 引自第1页 5回应 2012-05-24 12:20:38 -
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像水如果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 任其自然,不加改变,它就可以找到喜悦和清明的真性。 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复杂的哲学。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心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业昰创造性的,因为我们可以决定行动方式和动机,我们可以改变。
2012-06-19 22:46:03 26人喜欢
-
因为有朋友去了一趟西藏,接着微博和校内强大的传播力量。让我凭空想象到西藏的空旷与纯净。 但是,这一切仙境的景象,除了亲自探究没有更好的办法有真实的感受的。 偶然与必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本书《西藏生死书》。 如何看待生死这个问题,远远比探究如何做好工作来的重要。 因为生死,是根本。 而日常的生活,是你生死态度的细节表现。 书中好多话,都没有看的很懂。有些话,每次看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2011-07-01 13:11:46 1人喜欢
-
第九章1.2.3 十年磨一剑 一一了解一个,你就完成了一切的感悟 第九章说:了解一个,你就完成了一切"。就是说现实生活中,要坚持不懈,专心致意做好一件事,并且不排斥其他人他得到的经验,那么,再做别的事情时,就轻而易举了。日本经营大师盛和夫说:"精于一业你就可以理解一切,究明一个事物,就可以理解一切事物,因为在一切事物的深处,都隐藏着普遍的真理...
2022-05-14 21:56:26
第九章1.2.3 十年磨一剑 一一了解一个,你就完成了一切的感悟 第九章说:了解一个,你就完成了一切"。就是说现实生活中,要坚持不懈,专心致意做好一件事,并且不排斥其他人他得到的经验,那么,再做别的事情时,就轻而易举了。日本经营大师盛和夫说:"精于一业你就可以理解一切,究明一个事物,就可以理解一切事物,因为在一切事物的深处,都隐藏着普遍的真理"。 一个人一生很暂短,因此,我们必须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件事,才能学有所成,业有所就。这就是"十年磨一剑"的内涵 我们读过《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那个时代,做一切都靠人力,要造一个这么巨大的水利工程,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大禹为何能成功?这是因为他不仅善于思考,善于吸收别人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有一颗为众生利益而奉献的慈悲心。试问:做一件事用了13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专注度。这故事说明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注意⼒要⾼度集中,才能获得成功。 就能达到"了解一个,你就完成了一切"的效果。 我读小学时的兴趣较广泛,曾同时参加了学校的两兴趣班,好学本是件好事。但是,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如果同时做事情过多。往往会导致注意⼒不集中,令做事的效率不⾼。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最后只学到了一点皮毛的东西。前段时间,我曾因做事情往往在关健时候掉链子的问题,向Ls请教,T指出:只要静下心做事,才能得到共振。我遵从老师的方法去做,情况果然有好的转变。 韩愈《师说》曰"术业有专攻",我国已故的水稻专家袁农平正是如此,一心一意将他毕生的精力倾注于水稻的研究,他为我国的粮食的增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辉煌成绩正是对"十年磨一剑"含义的最好的解读。 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人都恨不得一次能把几件事做好。因为他们想的是急功近利,一夜成名,最后一事无成。 其实,人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这辈子就没有白过,人们就会记着你,成就你。一辈子如果干了许多可有可无的事,不能专注一件事,其实对于生命而言,那只不过是在原地转圈而已。 要做好一件事,就要有"十年磨一剑"精神,并且落实在行动中。 同样,一个修行的人如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行动,那么,他就能达到修行的目的了。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回应 2022-05-14 21:56:26 -
书籍:《西藏生死书》 作者:索甲仁波切著 主题: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有使命和目的的,需要好的老师引导你去完成 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西藏生死书》第9章1.2.3 精神之路。书上索甲仁波切开篇就说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忘记的。如果你忘记其他事情,只有那件事没有忘记,你就不用担心;但如果你记得、参与并完成其他事情,却忘记那件事,那你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做。这就好像国王派遣你到一个国家去完成一件特殊的工作。...
2022-05-14 21:12:13
书籍:《西藏生死书》
作者:索甲仁波切著
主题: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有使命和目的的,需要好的老师引导你去完成
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西藏生死书》第9章1.2.3 精神之路。书上索甲仁波切开篇就说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忘记的。如果你忘记其他事情,只有那件事没有忘记,你就不用担心;但如果你记得、参与并完成其他事情,却忘记那件事,那你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做。这就好像国王派遣你到一个国家去完成一件特殊的工作。你去了。也做了一百件其他的事,但如果没有完成你的任务,你就是什么事都没有做。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那就是目的。如果他没有做那件事,就等于什么事都没有做。
既然每个人这个世界都是有使命和目的的,那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法是什么?
书上说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踏上精神之旅,用我们的热诚、智慧、勇气和决心来转化自己.但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修行路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好的上师。佛陀在一部密续中说∶"在已经觉悟的一切诸佛中,没有一位不是依赖上师而证悟的;在即将出现于这一劫的一千尊佛中,也都依赖上师才能证悟。因为上师不仅是你内在老师,也是一切觉者、一切加持的持有者、及传承者。他能拥有非比寻常的力量来照亮你的心,帮助你解脱。"所以寻得一名好的上师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的上师不是以某种陈旧、仪式化知识来传授,而是以心传心,把一种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和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法传承下来。诚如贝珠仁波切所写的; "身藏不露的伟大人物,他们有非比寻常的品质,可能会让我们这种凡夫看不出来。《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求道拜师的路上也是难关重重,但也因为他遇到了好的师父,才成就了他。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句话大家很熟悉吧。就是孙悟空老师---菩提老祖住的地方。孙悟空为什么去拜师?有个老猴对他说,飘洋过海,东方有个智者,是个大觉者,找到他可以学习长生不死,这时孙悟空下了决定,在海上整整八年,经历九死一生才到达这个地方。找到菩提老祖,但一开始并没有学到什么,再一次弟子集体课上,悟空想怎么样才能得到老师的真传,这时候,老祖看他走神,在他后脑勺敲了三下,这下可把他敲醒了,于是他晚上三经就跪在老师门口不走了,老祖问:你来做什么,孙悟空说:师父不是您让我晚上三更找您学真本领吗?老祖说我没说啊,悟空说,您在我后脑勺敲了三下呀,反正您今天不教我就不走了。所以传授了他七十二变,筋斗云,学到了一身本领,才有后来保护唐僧西天取得真经。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想要真正开悟,取得真经,需要有一个好的老师,在老师的加持的指导下才能成功。
就拿我来说,看完这几节感悟真的很深刻,修行的路上我能够跟着隐士高人学习悟道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老师他看起来非常平凡,却深藏不露,心怀天下,无私奉献。不计回报传授我们知识,他把能量和加持都给了我们,对我们不离不弃。他也告诉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只有找到心中的光明,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生命能级,提升我们的智慧,升起我们的大义之心,才不枉此生。所以现在我把老师说过的话和教授的智慧作为通往精神之路的指引,谨遵老师教导,学习道德经、诗词歌赋,每天的晨练,就是为了能够走上精神之路,提升智慧、勇气,不忘初心,去完成我们自己的使命。《道德经》就是老师传给我们比较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在黑暗来临的此时,希望我们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矢志不渝的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真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书出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回应 2022-05-14 21:12:13 -
梵熹君 (活着,就是来修行的)
在索甲仁波切所著的《西藏生死书》第九章第1-3节中讲到修行中导师对学生的加持作用,而这种加持是否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则主要在于学生对导师信心的有无。 佛法博大精深,依靠修行者自己浅薄的理解能力很难通达其奥义,而真正的导师是证悟解脱者,是我们内在真性的外在显现和发言人,他会利用各种善巧的方法把初学者从迷惑愚痴中拉回,最终引领他抵达证悟的光明彼岸。 当一个修行人通过观察,确定一位导师具有足够的智慧和德行...2022-05-12 19:07:39
在索甲仁波切所著的《西藏生死书》第九章第1-3节中讲到修行中导师对学生的加持作用,而这种加持是否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则主要在于学生对导师信心的有无。 佛法博大精深,依靠修行者自己浅薄的理解能力很难通达其奥义,而真正的导师是证悟解脱者,是我们内在真性的外在显现和发言人,他会利用各种善巧的方法把初学者从迷惑愚痴中拉回,最终引领他抵达证悟的光明彼岸。 当一个修行人通过观察,确定一位导师具有足够的智慧和德行,并有能力解除自己所有修行中的疑惑,那么就可以遵循为自己的导师,接受他的教导 。 做为学生,一旦认定了导师后,应该遵行教法,潜心修行,导师也可能现各种相考验学生,以考察其内心是否清静。 因为,学生的内心如何看待自己的导师,对修行结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垢光尊者在众多教言中指出:“学生对导师有什么样的信心,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和加持”。如果学生把导师当做佛,就会得到佛一样的加持。如果学生把导师当做普通人,就得不到任何加持。如果学生时常怀疑导师,则只能给自己增加烦恼和业障,对修行没有任何益处。 当遇到具德具缘的导师开始修行时,大多修行者的信心总是满满,修行也异常精进,同时感受到导师强大的加持力,可谓进步神速。但时间一长,内心的不清静和各种分别念都跑出来了,进而衍生出各种不清静的现象,使修行受到极大阻碍,甚至退失道心。 造成这些违缘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修行人的思想浮躁多变,情绪起伏大,所以对修行和导师的信心也在随时发生变化。 而做为学生,如果心中对自己的导师无法升起正信,他就无法得到圆满的加持。正如屋外阳光灿烂但屋门紧闭或只开一条缝,屋内还是黑暗的一样。所以,导师的加持是无二的,但学生的信心不足,将遮止导师赐予的加持。 这就是在同等加持条件下,每个学生获得的加持量级不同,产生的修行效果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 所以,做为学生,应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当信心退转时,要及时忏悔。 在修行前,学生的心性和信心同样也是导师要重点考核的方面。《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慧能拜师时,五祖问他:欲求何物?慧能答曰:只求作佛,不求余物。通过寥寥数语,五祖了解了慧能的心性和信心,也知道自己遇到了真学生。 当年,那若巴依止帝洛巴尊者时,他各方面能力不足,但仅凭一念信心,经历了二十四大苦行后,最终得到帝洛巴尊者所有密意加持,获得了大成就。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释迦摩尼佛传法时,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二人除了对佛陀缺少信心外,其它修行功课做的都很圆满,但最终都堕入了三恶道。 由此可见,“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回顾自己做为学生蒙受导师教诲的情景,他慈悲、智慧、严厉的形象一直深入我的记忆中,我的劣根性在导师面前也显露无余。当我正信敬仰我的导师,把他看作佛时,我的身心异常通透,感觉到莫大的加持力。但是当“我执”心升起,所知障令自己听不进导师言教,仿佛一杯装满水的杯子,此时,修法的信心也随之减弱,很多障碍也纷至沓来。这使我深刻领悟到“信心立,则一切善根具”的道理,修行要常保空杯的谦虚心态,才能进步。 师说:信,即得度。愿每位修行人都能尊师重道,改往修来,时时内观和警醒自己,努力做一名真学生,成为一个敬业、诚信、友善的人。 @注: 《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
回应 2022-05-12 19:07:39 -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书在这篇幅中讲述了精神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上师。科学可以通过实验实践去论证,精神确是传承。拈花一笑典故讲述当日佛祖在众弟子前示法,拈花一笑,众弟子不明所以,唯有弟子迦叶一笑。佛祖将佛法传授于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成了禅宗的开山鼻祖。论资历论才华,迦叶并非为首,但他全心敞开,得到了心传心的传承。 我们需知: 上师是真理的代言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传承代言,绝非英雄主义。所传在道...
2022-05-11 19:31:11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书在这篇幅中讲述了精神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上师。科学可以通过实验实践去论证,精神确是传承。拈花一笑典故讲述当日佛祖在众弟子前示法,拈花一笑,众弟子不明所以,唯有弟子迦叶一笑。佛祖将佛法传授于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成了禅宗的开山鼻祖。论资历论才华,迦叶并非为首,但他全心敞开,得到了心传心的传承。
我们需知:
上师是真理的代言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传承代言,绝非英雄主义。所传在道在真理,而非具象某个人。做为圣人的孔子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万物都可成为师,有我需要学习的。如果理解只是一种谦卑,那可能还不够理解。好坏是靠心中的标尺来衡量,我们能从好坏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
上师无分别心,吾等何需分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当日,佛祖次第乞已,特蕾莎修女医护并祷告,治愈穷人无数。偶遇路人,他推了你一把,你埋怨掉头。这一推改变了你的行走路径,让你避开了一场车祸,得到了庇佑。知道真相的你,还埋怨吗?何其侥幸。世间万物皆是上师,你还会介怀他的相吗?在他眼中,一切都一样。并非因为是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切莫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有多机智,一不小心就成了逃不出五指山的孙猴子。我在放下我后,开始体悟到放下的快乐。
以前,被提意见,刚开口,我虽没说出口,但内心已经满满当当的慢,完全听不进说了什么。总觉得对方都是庸才,怎能对“天才”提意见。渐渐五毒具上。感叹为什么总是我。是的,就是我太看重“我”。幸得缘法一场,得到隐世高人的引导。亲历种种,如今,我认为所遇是师,没有和我过不去,而是让我清醒,不要被自我蒙骗。虚心聆听他人的话,中正地去完成每一件他安排的事,不论是否情愿,自我感受如何。起初会觉得难受,可慢慢发现,不愿不敢成了小事一桩,一切往好的方向走。少了思虑,人轻松许多。
此刻仍虽有许多我心想之却不得之,无奈可惜,但我愿逆来顺受,敞开吾心。撕开封闭的心很痛,窒息,我愿为之。因为我知道是自我的伎俩。
每当我觉得,停下来,想想上师,告诫自己没有我觉得。敞开心扉接纳每一个安排,因为这无不是上师的教导和接引。
感恩
曾经如此痛苦的活着,往事历历在目,上师不遗余力拉出,怎不让人感恩。每每有改变有成长,觉得如今一切都是师长再造,往后都是更好的自己,充满希望。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当心生感恩,从此心中有上师,离道更进一步。此刻,更笃信,只要求之,无论何时何地,都将被度。无非是我们准备好求之了吗?对上师敞开心扉。
敞开心扉后
没有介怀,没有私心,没有分别心后,少了疑虑多了豁达。从逆来顺受到天下顺之。人是群居动物,一荣俱荣,彼此敞开心扉,增强凝聚力,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西藏生死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旧唐书·魏征传》作者:李世民
(2)《道德经》作者:老子
回应 2022-05-11 19:31:11
论坛 · · · · · ·
没怎么细读,有点疑问 | 来自南 | 1 回应 | 2022-04-14 17:34:46 |
对着楞严经,此书邪见太多 | 来自大诗人家 | 1 回应 | 2022-04-14 17:33:21 |
作者索甲仁波切遭控告性侵害 | 来自蓉儿 | 77 回应 | 2021-12-19 14:29:14 |
这本书的评价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不是一星就是四星五星 | 来自零嘉一 | 4 回应 | 2021-10-09 11:00:50 |
西藏生死书 | 来自石人一只眼 | 2020-11-26 07:11:19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HarperSanFrancico (1992)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8.7分 6108人读过
-
張老師文化 (2006)8.9分 288人读过
-
張老師文化 (1998年02月15日)8.3分 21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也许能改变你生活态度的书 (/nuː s/)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你们都在希望能够不枉此生,我却希望完成一场修炼。 (AOI_YU)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藏生死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45 有用 小尘4x 2012-10-05 17:51:26
这个作者除了吹牛之外什么都不会
174 有用 小杏仔。 2014-05-16 11:09:27
误人子弟的书也能成畅销书。作者东拉西扯,文学功底太差。也没有佛陀足够的智慧。学佛嘛,只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多做一些善事,保持善良的菩提心就够了。追求浮夸的来世,明明就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46 有用 赤湾一姐小渡边 2016-02-14 21:10:38
翻了很多页,发觉这本书根本不是我想看的,作者应该就是那种月薪一万八千八百八十八用猫屎咖啡当下午茶耳机里播放的是瓦格纳曲婉婷沐浴在马尔代夫的昏黄而暧昧的暮光中一边闭目禅坐,他说,cest la vie。
37 有用 江户川歌磨 2014-02-21 05:21:48
书里宣扬的方法简直和跳大神一样毫无信力...在我这个伪佛教徒看来,通篇只是谈论"有为法",这样参详生死,比生命本身更加"如露亦如电"
146 有用 牧云的风 2018-11-19 13:00:36
想起《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一句类似的话,他们过分担心来世,以至于连这一生都活不好。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用来为死亡做准备的,那他很可能还没有理解生,请先理解生,再去准备死。
0 有用 果果26 2022-05-18 13:32:58
短评里还真是因果业力的各自显现呢… 勿忘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都是为了接引根器不同的众生离苦得乐。
0 有用 晓 2022-05-17 17:50:03
似懂非懂,但读的心确实更安定了些
0 有用 @sniper 2022-05-15 17:26:37
没看完
0 有用 吾木 2022-05-13 18:42:55
中间讲死亡和转生会历经的过程那部分比较有启发,感觉是确实有“上师”曾亲历并保留了记忆。但从“看到”的现象推测背后的实相,很容易出现错误归因。从果中溯因,仍是枉然。当然只要是人,就有超越不了的认知局限,外加作为出厂设置的时空概念,能探索到稍有歪曲的实相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是感觉佛教有点过于注重对“未来”和“来生”的准备,反而忽略了唯一存在着的“当下”。认为人世生老病死皆是痛苦的观念也容易让人更想逃避现... 中间讲死亡和转生会历经的过程那部分比较有启发,感觉是确实有“上师”曾亲历并保留了记忆。但从“看到”的现象推测背后的实相,很容易出现错误归因。从果中溯因,仍是枉然。当然只要是人,就有超越不了的认知局限,外加作为出厂设置的时空概念,能探索到稍有歪曲的实相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是感觉佛教有点过于注重对“未来”和“来生”的准备,反而忽略了唯一存在着的“当下”。认为人世生老病死皆是痛苦的观念也容易让人更想逃避现世。 (展开)
0 有用 Higher 2022-05-13 07:39:10
接受恩典,只要是能让心里安定,其他大可不必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