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构图决定一切》内容共分为8章。第1章到第7章从摄影美学的基础出发,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讲述了点、线、面、形状、图案、色彩、影调和节奏等构图元素的巧妙应用,介绍了15种构图形式以及合理的画面经营原则。第8章主要介绍了12种风光摄影中常见的实景拍摄,例如日出日落、月色星辰、云雾花卉等。每一种实例都配有图片、创意和构图解析。除此之外,第8章还特别给出了27个摄影问答,27个问题涵盖观察、创意、器材以及摄影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目录 · · · · · ·
什么是摄影构图 016
构图的重要性 019
带着情感构图 021
第2章 构图元素 022
点 024
单一点 025
多点 026
线 028
地平线 030
垂直线 031
对角线 032
曲线 032
形状 033
矩形 034
三角形 034
圆形 036
形体 037
质感 038
运用光线、影调突出质感 039
质感表现情绪 040
摄影媒质的质感运用 041
图案 041
色彩 043
色彩主要参数:色相、饱和度、明度 044
运用三个主要参数帮助构图 047
发挥色彩的联想和象征功能 048
色调 051
暖色调 052
冷色调 053
对比色调 054
和谐色调 054
浓彩色调 055
淡彩色调 056
色调与情感 057
影调 059
三种影调:高调、低调、中间调 060
剪影 063
影调节奏 064
影调与情感 064
节奏 066
重复式节奏 066
渐变式节奏 067
节奏与情感 068
第3章 画幅 070
横画幅 073
竖画幅 076
正方形画幅 078
第4章 拍摄角度和镜头 080
平视 082
俯视 084
仰视 085
了解镜头特性 087
第5章 常规构图形式 092
三分法构图 094
动态对称构图 097
平衡式构图 098
三角形构图 099
正三角形构图 099
倒三角形构图 101
斜三角形构图 102
对角线构图 103
横线构图 106
斜线构图 108
曲线构图 110
放射式构图 112
棋盘式构图 114
向心式构图 115
隧道式构图 116
框式构图 118
十字形构图 120
垂直线构图 121
灵活运用构图形式 123
第6章 构图与画面经营 128
确定主题 132
主题与构图的关系 132
陪体的作用 133
渲染气氛 134
平衡画面 134
增强透视效果 135
烘托主体 135
更进一步说明主体环境 136
主体与环境 137
前景 137
增加信息 138
强化空间透视感 139
均衡画面 140
装饰画面 141
突出主体 141
背景 142
用背景烘托主体 142
突出主体轮廓 143
交代环境 143
加强画面空间感 144
留白 145
留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146
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147
给有指向性的物体留有伸展余地 147
空白所占面积要合适 148
运用对比 149
大小对比 149
虚实对比 150
动静对比 150
疏密对比 151
形状对比 151
明暗对比 152
灵活运用参照物 153
画面均衡 154
对称均衡 154
重力均衡 154
非均衡画面结构 156
第7章 提高构图能力 158
提高观察能力 160
练习观察 161
抓住视觉感受 161
提炼对象主要特征 161
搜寻每一个细节 162
用镜头观察 164
养成随手拍摄的习惯 164
构图中不断观察 165
多角度取景 166
一个场景采用多种构图 167
养成“试验”的习惯 170
研究拍摄结果 170
“再构图” 172
比较与交流 173
从优秀摄影作品中学习构图 173
从绘画中学习构图 178
第8章 实景构图分析 180
日出日落 182
经验之谈 182
实战解析 183
拍摄实践 185
摄影知识问答 189
在拍摄中将镜头直面太阳,这样会损伤眼睛和影像传感器吗? 189
拍摄日出、日落时如何曝光? 189
月色星辰 190
经验之谈 190
实战解析 191
拍摄实践 193
摄影知识问答 197
什么是B门、T门? 197
定位什么方向才能将夜晚中星空的轨迹拍摄成圆形? 197
天空云彩 198
经验之谈 198
实战解析 199
拍摄实践 201
摄影知识问答 204
什么是反光镜预升?什么时候使用效果最好? 204
如何做到简便快捷的包围曝光? 204
什么是灰渐变镜?适合什么场合使用? 205
荒漠戈壁 206
经验之谈 206
实战解析 207
拍摄实践 209
摄影知识问答 212
如何拍摄一张全景都清晰的照片? 212
拍摄风光题材需要配置哪些焦距的镜头? 213
溪流瀑布 214
经验之谈 214
实战解析 215
拍摄实践 217
摄影知识问答 221
如何把流水拍得如轻纱一般? 221
三脚架在风光摄影中非常重要吗?如何选择三脚架? 221
江河湖海 222
经验之谈 222
实战解析 223
拍摄实践 225
摄影知识问答 228
什么是锁焦?拍摄风景照片时手指半按快门锁焦行吗? 228
你为什么不使用UV镜和偏振镜?该如何保护镜头呢? 229
树林 230
经验之谈 230
实战解析 231
拍摄实践 233
摄影知识问答 237
什么是多次曝光?每次的曝光量如何控制? 237
持中、长焦镜头拍摄一张清晰的照片有啥诀窍? 237
花卉 238
经验之谈 238
实战解析 239
拍摄实践 241
摄影知识问答 245
什么是微距摄影?1∶1、1∶2是怎么回事? 245
什么是测光?如何操作? 245
云雾 246
经验之谈 246
实战解析 247
拍摄实践 249
摄影知识问答 252
什么是佛光?如何拍好佛光照片? 252
拍好云雾照片需要注意什么? 253
什么是曝光补偿?它在什么场合下使用? 253
冰雪 254
经验之谈 254
实战解析 255
拍摄实践 257
摄影知识问答 260
拍摄冰雪如何曝光? 260
拍摄风光照片应采用什么曝光模式?光圈优先有什么好处? 261
夜景 262
经验之谈 262
实战解析 263
拍摄实践 265
摄影知识问答 267
拍摄夜景时如何曝光? 267
什么是曝光值锁定?如何操作? 267
春夏秋冬 268
经验之谈 268
实战解析 269
摄影知识问答 277
为什么要把握照片的色彩? 277
为什么经常要减少曝光量,甚至对亮处点测光后还要减0.3或0.7挡? 278
哪些胶片适合风光摄影? 27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光线以一个角度投在主体表面时,角度越小主体的质感就会越突出,均匀的光线往往弱化质感。 浓彩色调往往给人沉醉的感觉,适合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拍摄者常常在低色温的光线条件下采取减少曝光(使胶片略感光不足)或加偏振镜等办法来拍摄。 如果想要传递淡雅、恬静的画面气氛,淡彩色调是个不错的选择。拍摄时可以通过增加曝光量来达到。 运用色调来表达情感,首先要明确色调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我们说,客观存在的色彩和色调,本身是不存在情绪和情感的。但由于我们在长期对自然界的认知过程中,在心理上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和色调产生了一定的反应—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例如,当清晨阳光灿烂地照耀整个大地时,满目的金黄色调让人们充满希望和活力;夕阳西下,黄昏浓烈的色调使人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绪,这份感伤中还带有期许和留恋;春天的原野一片葱绿,这样欣欣向荣的色调容易感染置身其中的人们,欢快无比的心情也随之而来;而漆黑的夜晚,深暗空旷的原野带给人的是阴森、恐惧……这种色调与情绪的联系是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摄影用色有着不容忽视的认识价值。 由大量白色和灰色构成的照片称为高调照片。高调照片有圣洁、明朗、开阔之意,它通常给视觉带来舒适、明快、宁静、淡雅与轻盈的感受。但随着主题内容的变化,也会产生惨淡、空虚之感。风光摄影中常用高调表现明朗秀丽的风景。 要注意的是;高调照片的画面上应安排少量有力的黑色,否则,照片常会显得苍白无力。而这些黑暗影调所构成的部分恰恰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或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或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陪体。一般拍摄高调照片时需要比正常曝光量增加一挡,以增强高调的明朗程度。 由大量黑色和黑灰色构成的照片称为低调照片,它使人联想到黑夜,所以能给人神秘、含蓄、肃穆、庄重的视觉感受。 虽然低调照片中以黑色为基础,但画面上也要加入少量的白色来担当眼睛的作用,即成为画面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极高(俯视)和极低(仰视)的视点可以拍摄出不太寻常但令人愉悦的画面效果。如果将拍摄点从水平面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而不是向上或向下移动),也会创造与众不同的效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构图决定一切"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构图决定一切"的人也喜欢 · · · · · ·
构图决定一切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构图决定一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理论部分笔记,结合构图案例还是值得一看的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质感及色调(浓彩/淡彩,高调/低调/中间调): 当光线以一个角度投在主体表面时,角度越小主体的质感就会越突出,均匀的光线往往弱化质感。 浓彩色调往往给人沉醉的感觉,适合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拍摄者常常在低色温的光线条件下采取减少曝光(使胶片略感光不足)或加偏振镜等办法来拍摄。 如果想要传递淡雅、恬静的画面气氛,淡彩色调是个不错的选择。拍摄时可以通过增加曝光量来达到。 运用色调来表达情感,首先要明确色... (1回应)
2015-03-19 19:46:57 5人喜欢
质感及色调(浓彩/淡彩,高调/低调/中间调):
当光线以一个角度投在主体表面时,角度越小主体的质感就会越突出,均匀的光线往往弱化质感。 浓彩色调往往给人沉醉的感觉,适合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拍摄者常常在低色温的光线条件下采取减少曝光(使胶片略感光不足)或加偏振镜等办法来拍摄。 如果想要传递淡雅、恬静的画面气氛,淡彩色调是个不错的选择。拍摄时可以通过增加曝光量来达到。 运用色调来表达情感,首先要明确色调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我们说,客观存在的色彩和色调,本身是不存在情绪和情感的。但由于我们在长期对自然界的认知过程中,在心理上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和色调产生了一定的反应—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例如,当清晨阳光灿烂地照耀整个大地时,满目的金黄色调让人们充满希望和活力;夕阳西下,黄昏浓烈的色调使人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绪,这份感伤中还带有期许和留恋;春天的原野一片葱绿,这样欣欣向荣的色调容易感染置身其中的人们,欢快无比的心情也随之而来;而漆黑的夜晚,深暗空旷的原野带给人的是阴森、恐惧……这种色调与情绪的联系是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摄影用色有着不容忽视的认识价值。 由大量白色和灰色构成的照片称为高调照片。高调照片有圣洁、明朗、开阔之意,它通常给视觉带来舒适、明快、宁静、淡雅与轻盈的感受。但随着主题内容的变化,也会产生惨淡、空虚之感。风光摄影中常用高调表现明朗秀丽的风景。 要注意的是;高调照片的画面上应安排少量有力的黑色,否则,照片常会显得苍白无力。而这些黑暗影调所构成的部分恰恰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或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或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陪体。一般拍摄高调照片时需要比正常曝光量增加一挡,以增强高调的明朗程度。 由大量黑色和黑灰色构成的照片称为低调照片,它使人联想到黑夜,所以能给人神秘、含蓄、肃穆、庄重的视觉感受。 虽然低调照片中以黑色为基础,但画面上也要加入少量的白色来担当眼睛的作用,即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这样会更精彩,更能表现凝重、忧伤的气氛。通常拍低调照片时要比正常曝光量减少一挡左右,以确保浓重的黑色基调。 一般来说,不同的影调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在拍摄人物照片时,低调的照片很多时候是反映人物深沉的心情;高调和中间调则更多地表现欢快和愉悦。风光摄影中的影调在表达情感时也具有同样的特性:高调或中间调较合适展现明快、亮丽的风景;而低调往往用来表现浓郁、神秘、厚重感强的风光。 引自第1页 角度(仰视/仰视):
极高(俯视)和极低(仰视)的视点可以拍摄出不太寻常但令人愉悦的画面效果。如果将拍摄点从水平面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而不是向上或向下移动),也会创造与众不同的效果。 引自第1页 主体、陪体、前景、背景:
主体与环境 通常选取一些能够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特点的景物作为前景,对主体信息加以补充说明,例如,秋天用枫叶作前景,冬天用树挂作前景等,在交代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渲染气氛,说明主题。 简洁的背景可以使主体的形状、轮廓更为突出,从而更加突显主体。在风光摄影中,为了获得简洁干净的背景,多选择天空、水面、沙滩、草地、大地等平面感、整体感强的景物作为背景。在构图时,多尝试各种拍摄角度,如俯拍取水面、沙滩、草地作为背景;仰拍取明亮的天空作为背景,都是获得简洁背景的好办法。另外,雾天、雪天也是避免背景过于杂乱的好时机。 引自第1页 关于留白: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是国画中表现高远意境的有效手法。往往画面深邃的内涵就靠这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空白来表现。 要想使自己的拍摄画面疏密有致,不妨学习我国古代绘画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方法,也就是提倡极端化的布局方法。为的是强化观者的某种感受,使画面独具一格。空白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最终效果,因此构图时要考虑清楚。 引自第1页 场景拍摄要点: 日出日落
为了突出日出或日落时分云层的色彩,应针对最亮的天空进行测光,以获取曝光参数。 技术要领:对高光局部或点测光、逆光稍做负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广角选用小光圈可使太阳呈星状、长焦选用较大光圈、启用反光板预升 根据光学原理,当光圈收缩到一定值,阳光会通过光圈细小的孔洞产生衍射,出现光芒四射的星状光。同样的原理,阳光透过物体,例如树林、房角形成的缝隙时,也会产生不规则的星光效果。这里我把它总结为五个字:擦边小光圈。阳光越强烈,天空中的湿度越小,这种星光效果就越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把强烈的阳光拍进画面,使用的都是超广角镜头配合小光圈,中、长焦镜头我可不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除非是拍摄日出和日落。 需要探讨的是,将镜头直面强烈的阳光,那镜头前需不需要去掉UV镜或偏振镜呢?至少我从来不用这些滤光镜,所以拍摄的星芒非常干净。但我曾见过别人拍摄的星芒照片,出现了一个甚至一串杂乱的光斑,使整个作品完全报废,我认为这都是镜头前的滤光镜惹的祸。 如果直面太阳,那就可以对太阳周边的橘黄色处点测光,这样能忠实地还原天空的色彩;假如是用广角镜头拍摄大场景,则可以对整个天空采用评价测光,然后根据拍摄效果作正、负补偿。反之,如果使用顺光或者侧光拍摄,可以选择被阳光照亮的景物进行点测光;还可以对场景里的中灰调替代性测光。 对亮处点测光、对中灰调替代性测光以及平均测光做正、负曝光补偿,这3种测光方式都没有错,都可以尝试。有人喜欢用点测光,而我喜欢使用平均测光再作曝光补偿,这是完全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测光方式,正所谓熟能生巧。 引自第1页 月色星辰
拍摄夜空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远离城市灯光,以避免杂光干扰;第二,寻找一个有趣的主体,比如一块巨石、一棵怪树、长城上的一座敌楼等,要少而精;第三,选择方位,如果向北,那么天空中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北极星旋转,这样拍摄出来的星迹就会呈环状。如果朝向其他方向,那么星迹就呈弧形或者斜线;第四,因为要长时间曝光,少则两小时,多则六小时,所以最好采用一架纯手动式的相机。镜头的焦距在35~50mm最好,焦距太广,星迹太细,焦距过长,视野又太窄。同样,选择的光圈值也不能太小,通常在f/5.6~f/8.0为宜;第五,采用T门或者B门,根据你需要表现的场景控制曝光时间。还需要一根好的快门线和稳固的三脚架来帮助;第六,曝光即将结束时,要对地面的主体补光,如果使用U2灯,补1~2分钟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闪光灯近距离补光。 最好是从天黑以后就开始进行曝光,使相机的气温与室外的气温同步变化,因为相机从温度较高的房间里拿出来,突然暴露在外面寒冷气温下时,镜头前会结一层薄霜。这层薄霜将带来的后果是—使拍摄中的星迹慢慢变细。 在拍摄月色星辰时,天上的景物要和地面的景物相呼应,只有整体产生了联系,画面才会具有感染力,单独天上或是地上的景物再精致也没有意义。 引自第1页 天空云彩
技术要领:对高光局部或点测光、逆光稍做负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拍摄朝霞或晚霞时可使用AE键锁定曝光值、对拍摄主体对焦、选用小光圈、反光板预升、采用渐变灰镜平衡天空与地面的曝光 拍摄风光照片时采用包围曝光并不总是从零挡开始,然后正负各一挡。很多时候是在你判断后并做了补偿的基础上再做包围曝光,这样使用大拇指快速拨动曝光补偿转盘就可以非常快捷可靠。例如正午时阳光照耀下的雾凇,按照“白加黑减”曝光法则,在测光完成后,必须正补偿2挡,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包围曝光。 引自第1页 荒漠戈壁
技术要领:对场景进行平均或局部测光、逆光做负曝光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超广角选用f/16以下小光圈对画面下1/3处聚焦、使用超焦距时锁焦、反光板预升、使用渐变灰镜平衡天空与地面曝光 超焦距是指在设定的光圈下,调焦到无穷远时,从最近清晰点到镜头之间的距离。从理论上讲,运用超焦距原理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再通俗点讲,运用超焦距就是通过重新调焦,将焦点调到超焦距上。这样,所获得的景深将从超焦距的一半延伸到无穷远。例如,我们使用28mm的广角镜头,选择f/16的光圈,从135照相机35mm画幅的超焦距表上可以查到,超焦距值为1.5米。假如你对这个超焦距点(确切的说是景物的立体平面)对焦,那么所获得相对清晰的范围(即最大景深)为0.75米到无穷远。许多老式镜头为了方便选用,都有景深刻度。但是无论是查表还是调整刻度,都只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使用起来很麻烦。在实际拍摄中并没有那么复杂,它是经验的积累。在有前景的情况下,采用超广角镜头和f/16以下的小光圈,把焦点锁定在画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处,一般就能得到一张前后景深清晰的照片。如果画面没有前景,拍摄的场景比较远,采用小光圈,把对焦点调到无限远或者画面的上三分之一处也可以得到一张足够清晰的照片。 风光摄影师都喜欢使用广角镜头,因为它有几大好处。首先,你可以在取景框里看到比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更广大的区域。其次,广角镜头通过集中表现部分有趣的前景,可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距离感。最后,采用小光圈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使画面中所有的景物都很清晰。要想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认为焦距在20mm以下的效果最好。 如果你想把最美的景物从繁杂的场景中突现出来,那么长焦镜头就有用武之地了。长焦镜头可以压缩空间透视,把画面中的景物都“挤”在一起,从而增加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且,当采用大光圈时,浅景深有利于突出主体,创造出梦幻般的效果,其中100-400mm是最常用的焦距段。 我拍摄风光题材的镜头配置原则是“重两头,轻中间”,标头段用得极少。 引自第1页 溪流瀑布
技术要领:阴雨天拍溪流效果最佳、对场景做平均测光、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做曝光补偿、光圈优先、选用f/16以下小光圈、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如果要达到轻纱一般效果,拍摄的快门速度控制在1/15s以下、需要时可加灰镜、反光板预升 要想把流水拍出轻纱一般的效果,关键的技巧是使用慢速快门。一般当你把快门速度控制在1/15s以下拍摄溪流、江河时,湍急的流水就会变得轻缓,速度越慢,效果越神奇。尤其是傍晚拍摄海边的礁石,当采用几十秒甚至数分钟的曝光时间,潮起潮落的海水就犹如纱雾般围绕在礁石周围,非常梦幻。 为了降低快门速度,一般都会使用小光圈,并在弱光下拍摄,例如阴雨天、傍晚或者黎明前等。如果光线太亮,快门速度实在降不下来,就需要在镜头前面加中灰滤镜。 引自第1页 江河湖海
想要表现水的宁静美,可以利用水中的倒影,因为倒影中的影像更加耐人寻味;当水面有雾气时,画面会更朦胧、飘渺,这样的场景曝光应该以上部的高光为主;奔涌的水要表现的自然是它的无限活力了,可以运用慢速快门,拍出水前进的轨迹。也可运用快速快门,凝固瞬间。关键就看你想要什么了。 灵活快捷地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是风光摄影师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它能很好地表达摄影师对自然天象的理解、想像,往往能拍出一般人所见不到的作品。 一般我拍摄风光照片有如下几个步骤。1.选择中心单点对焦。2.根据要表现的场景来确定光圈和焦距。3.在画面中确定一个焦点,例如,如果使用超广角镜头并采用很小的光圈,焦点通常选择在画面的下三分之一处;如果使用长焦镜头,焦点则对准所要表现的主体。4.把取景器中心的对焦点通过自动对焦(AF)方式聚焦在选定的焦点上。5.对焦后,将AF拨至MF。此时,只要你不动对焦环,相机在三脚架上,不前后移动,那么焦点就被锁定在你选择的那个位置上。6.拿起相机重新构图,轻按快门进行测光,确定曝光组合并做曝光补偿。7.如果需要变焦重新构图,则重复完成上述过程即可。 引自第1页 树林
许多有经验的人认为,物体其最美的部分就是局部。摄影师就是要把物体最美的部分展现给观众。树林都是成片生长的,但在这“片”树林中也可以找到相对小的局部,如树林中的一棵树,或者大片树林中一小片不同颜色的树林都可以成为你照片里的局部。只要多留意各种“局部”,试着采用中、长焦镜头构图,你的照片就会与众不同。 任何一张风光照片都综合了色彩、影调、质感、形态和透视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将有些杂乱无章的树林题材和谐有序地组织好,并放进画面中显得十分重要。 多次曝光最基本的技法是虚实结合,例如拍摄花卉,先把焦点调虚拍一张,然后调实再拍一张,这样画面会产生画意般的梦幻效果。将一次曝光量分成两份,我的经验是先拍摄虚像,再拍实像。虚焦拍摄时则曝光少些,而实焦拍摄中可以曝光多些。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变换焦距的方法进行多次拍摄。例如,使用400mm长焦拍摄月亮,然后采用另一个焦段拍摄地面景物,按各自的测光结果进行曝光,这样就可以把两个独立的景物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还有很多方法,例如叠加法、遮挡法等,多次曝光是一种极富表现力拍摄技术,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变换无穷。 引自第1页 云雾
拍摄云雾的构图要领:不能为了拍雾而拍雾,云雾只是陪体。首先,画面要有主体,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要留意场景中典型的目标,例如轮廓清晰的山岩、形体优美或怪异的大树、沉稳庄重的长城等。其次,要利用好前景,还要讲究反差,虚实隐显相互映衬,通过色彩和纵深来丰富画面的影调和层次。 技术要领:对场景进行平均或点测光、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做曝光补偿、使用超广角镜头,采用超焦距,使用中长焦对拍摄主体对焦并锁焦、反光板预升、选用小光圈、慢速快门可增强雾的飘逸感 拍摄云雾要把握三个时间段: 黎明前—这时照片的主色调会呈淡蓝色,梦幻而又忧郁。由于天还没有亮,所以需要进行长时间曝光,又因为是长时间曝光,所以地面生成的雾呈现出一条一条或者一片一片,如飘逸的轻纱一般,充满了动感与情调。 日出时—夏季,如果夜晚下大雨,早上天晴,这时容易出现晨雾。雾在初升的阳光下,云蒸霞蔚,肆意翻腾。尤其是在逆光下,云雾在红色阳光的照射下呈红黄色,场景色彩非常丰富、大气而震撼。如果运气佳,顺光时还能拍到佛光。 暴雨后—在南方山区,例如安徽黄山,一场暴雨后,极容易出现波涛汹涌的云海。它们流动的速度极快,一会儿露出群山,一会儿隐没一切。使用中、长焦镜头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场景,画面色彩清新淡雅,具有水墨画般的美感。碰的巧了,还能拍摄到难得一遇、震撼人心的佳作。 拍摄云雾对曝光有特殊的讲究,大部分人遵循的原则是“白加黑减。”画面中云雾占绝大部分,白的多了要使用曝光补偿功能增加半挡或一挡曝光。有时候刻意再多加点曝光,画面会产生高调的影像。但是,如果早晚的光线有颜色,那么云雾上也会被染上颜色,这时就要作负曝光补偿,适量地减少曝光会丰富云雾的色彩,加大反差,渲染气氛,更好地突出主体。 假设选择光圈优先,设定的值为f/11,当你轻按快门,显示速度为1/125s,如果做负补偿1挡,则补偿后的曝光组合为f/11、1/250s,曝光量减少1倍;如果做正补偿1挡,则新的曝光组合为f/11、1/60s,也就是曝光量增加1倍。 注意“对标准曝光值进行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现代照相机有三种自动测光的方式: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无论采用哪种测光方式,当设定光圈优先或速度优先曝光模式时,只要对准画面轻按快门,相机马上就会给你一个曝光组合。在光线均匀没有反差时,按照相机提供的曝光组合,你可以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如果环境光线错综复杂,拍摄的景物或纯白或纯黑,而你仍然按照相机提供的曝光组合,那就一定会得到让你失望的照片。因为,测光表只是一个工具,它不会思考。你需要突出表现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影调、多曝光还是少曝光,全在摄影师自己的头脑中。 我拍摄风光照片时主要采用光圈优先的曝光模式,测光方法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测光。只要画面有引人注目的高光部分,我几乎都要对相机的测光值做负曝光补偿。即便是在光线均匀的阴雨天,只要画面中有亮丽的色彩,我都会习惯性的做负0.3或0.7挡的曝光补偿。实践证明,使用反转片适量地欠曝光会使色彩更加饱和、艳丽,景物的细节和肌理也更加亲切。可以说,灵活快捷地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是风光摄影师的一项基本功。 引自第1页 冰雪
技术要领:对场景平均测光、逆光稍做负曝光补偿、正午阳光下的雪景测光后要做1-2挡正曝光补偿、日出日落前后光线—顺光或侧光可在0.7挡范围内进行负曝光补偿,长焦镜头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广焦选用小光圈、慢速快门时启用反光板预升 日出和日落时分 在太阳还没有升起之前,雪地在天空的映射下会呈淡淡的蓝色。而太阳升起来之后,低色温的阳光会使雪地呈现紫红色。这种色调的对比与转换,在冬天是最明显的,大地所展现的令人愉悦的影调也是许多摄影师津津乐道的趣味所在。这时应该以高光部分来做测光,并适量做负曝光补偿,这样以红色、黄色作为主调的画面气氛也就被渲染出来了。场景没有受光的部分曝光会不足,色调偏蓝,正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和影调。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对比增强了隆冬的气氛和冰雪的美感。 正午时分如果说拍摄雪景中的日出和日落着重表现的是红色调和蓝色调,而正午时分表现的是白色调,那么如何把冰雪拍得晶莹剔透呢?这时的曝光控制难度就大得多,再也不能只是一味减少曝光了。 顺光或者侧光拍摄的雪景时,地面的白雪会很亮,整幅画面几乎都是高光部分。此刻无论是对那个地方测光,都必须做正向的曝光补偿。一般来说,阳光照耀下的雪景(例如冬日十点前后的雾凇),测光后需要作2挡正向的曝光补偿;阴天的雪景需要作1挡正向的曝光补偿。 曝光加多加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还是依场景来定,看你想要表现的主体是什么。总体原则是逐级增加曝光量,多拍几张,久而久之积累出经验后,你就是行家了。 我拍摄风光照片时绝大部分都会采用光圈优先模式。我的体会是,你可以根据拍摄对象有目的性地设定光圈,大景深用小光圈,浅景深用大光圈。光圈设定后,轻按快门,相机会自动给出快门速度。即使在光线恶劣的环境中,相机都会忠实地完成这一任务。有了它作基础,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曝光补偿。久而久之,我就对这种曝光方式烂熟于心,拍摄时只要专注于创意与构图,而不再受一些技术细节的干扰。尤其在使用三脚架拍摄时,我一般都不会去管组合后的快门速度是多少,甚至都不去看它一眼。 那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它一眼呢?第一,在拍水的流动和雾的变化时,我需要长一点的曝光时间。如果想把水流拍得像轻纱一样,此时的快门速度如果大于1/15s,我就会缩小光圈,力图使快门速度降下来;第二,当我使用中、长焦镜头手持拍摄时,会本能地从取景器中看一眼快门速度,如果这个速度低于焦距的倒数,那我就会通过增大光圈将快门速度提高。 由此可知,使用光圈优先模式不仅能控制景深,而且还能调节快门速度,用最少的操作步骤达到最精确的曝光。此外,在拍摄创意类题材时,例如将太阳拍得星光四射、多次曝光等,采用光圈优先也会比较得心应手。摄影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光圈优先加上曝光补偿是最完美的曝光组合。 引自第1页 夜景
拍摄好夜景的关键仍然是构图;仍然是点、线、面的合理搭配;仍然是天、地、物的完美组合。例如拍摄闪电时,不能只是为了拍闪电而拍,还要注重与地面景物的结合,要交代清楚时空地域,天与地的比例要安排得当。一般情况下,地平线要低,画面的大面积留给天空。地面要有线条感和空间感,地面的曝光也很重要,必要时要使用专用灯或闪光灯进行补光。 拍摄城市和乡村夜景的最佳时机是太阳落山半小时前后,那时的天空会呈现淡淡的蓝色,洁净明亮,主体和陪体容易融为一体。如果过晚,天空漆黑,画面就很难看。 技术要领:使用B门或者T门、长时间曝光启用相机降噪功能、对整体平均或局部中性灰处进行测光,慎用负曝补偿,长焦、广焦镜头选用小光圈、反光板预升、对地面景物补光、拍摄闪电和焰火时把握地面与天空的比例,大部分情况下要多留天空。 引自第1页 春夏秋冬
只有正确曝光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拍摄意图。色彩浓烈时要减少曝光,为的是提高色彩的饱和度;在白色的冬季或有雾时,要增加曝光量,即“白加黑减”。构图方面既可用大场景突出广袤,也可用小场景突出情调,广角和长焦镜头都非常有优势,就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画面效果了。在空旷和平坦的场景中找一些可以利用的元素,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也会让你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为什么经常要减少曝光量,甚至对亮处点测光后还要减0.3或0.7挡? 答:曝光离不开测光。我们知道测光表是按18%的灰色的原理设计而成,一般意义上,“负片对暗测光,反转片对亮测光”,人们把它总结为“白加黑减”四字口诀。缺乏经验的人经常把画面中的高光看成“白”,需要强调的是白和亮不能混为一谈。所谓“白”,一般是指理论上的那种接近或等于100%全反射的景物,例如阳光下的白雪,所以测完光后要增加曝光量。而“亮”却是实际场景中的高光部分,这一部分也可能是纯白的,但绝大多数都是不同色温的阳光照在景物上所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例如一束阳光照亮的一棵树、一朵花,等等。色温不同,光线颜色也不一样,景物所表现的色彩亮度也千差万别。如果把这种“亮”看成是“白”,测光后再加曝光,那么高光部分的色彩就会淡化,要表现的重点就不能突出了。所以,为了突出画面的光影效果,我经常对高光部分测光后,还会再减少一点曝光量。尤其是早晚低色温时,欠曝光的画面反差就会更加突出,光影效果也更加强烈。欠曝光也许是我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心理诉求,渴望表现色彩的极致!有时,我就像猎人一般,渴求捕捉到每个完美的一瞬。 那什么时候要对高光测光后增加曝光呢?通常有白雪的场景,例如阳光下的雾凇,我一般都会增加1~2挡的曝光。 引自第1页 1回应 2015-03-19 19:46:57 -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色彩中所含各和颜色的成分与消色成分定了色彩的饱和度.当色彩中所含的颜色成分多时,色彩就饱和(视觉色彩强烈为反之亮程度.反射量越大.日度越高,对不同的色彩而言.其明度也各不相同,黄色明度较高红色明度相对低很多;而蓝紫色明度就更低了。同样的颜色用强光照明明度就较高弱光下则明度较低可见明度的变化相当于光度的变化明度的数值可以用反光
2014-07-26 15:07:17
-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色彩中所含各和颜色的成分与消色成分定了色彩的饱和度.当色彩中所含的颜色成分多时,色彩就饱和(视觉色彩强烈为反之亮程度.反射量越大.日度越高,对不同的色彩而言.其明度也各不相同,黄色明度较高红色明度相对低很多;而蓝紫色明度就更低了。同样的颜色用强光照明明度就较高弱光下则明度较低可见明度的变化相当于光度的变化明度的数值可以用反光
2014-07-26 15:07:17
-
质感及色调(浓彩/淡彩,高调/低调/中间调): 当光线以一个角度投在主体表面时,角度越小主体的质感就会越突出,均匀的光线往往弱化质感。 浓彩色调往往给人沉醉的感觉,适合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拍摄者常常在低色温的光线条件下采取减少曝光(使胶片略感光不足)或加偏振镜等办法来拍摄。 如果想要传递淡雅、恬静的画面气氛,淡彩色调是个不错的选择。拍摄时可以通过增加曝光量来达到。 运用色调来表达情感,首先要明确色... (1回应)
2015-03-19 19:46:57 5人喜欢
质感及色调(浓彩/淡彩,高调/低调/中间调):
当光线以一个角度投在主体表面时,角度越小主体的质感就会越突出,均匀的光线往往弱化质感。 浓彩色调往往给人沉醉的感觉,适合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拍摄者常常在低色温的光线条件下采取减少曝光(使胶片略感光不足)或加偏振镜等办法来拍摄。 如果想要传递淡雅、恬静的画面气氛,淡彩色调是个不错的选择。拍摄时可以通过增加曝光量来达到。 运用色调来表达情感,首先要明确色调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我们说,客观存在的色彩和色调,本身是不存在情绪和情感的。但由于我们在长期对自然界的认知过程中,在心理上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和色调产生了一定的反应—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例如,当清晨阳光灿烂地照耀整个大地时,满目的金黄色调让人们充满希望和活力;夕阳西下,黄昏浓烈的色调使人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绪,这份感伤中还带有期许和留恋;春天的原野一片葱绿,这样欣欣向荣的色调容易感染置身其中的人们,欢快无比的心情也随之而来;而漆黑的夜晚,深暗空旷的原野带给人的是阴森、恐惧……这种色调与情绪的联系是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摄影用色有着不容忽视的认识价值。 由大量白色和灰色构成的照片称为高调照片。高调照片有圣洁、明朗、开阔之意,它通常给视觉带来舒适、明快、宁静、淡雅与轻盈的感受。但随着主题内容的变化,也会产生惨淡、空虚之感。风光摄影中常用高调表现明朗秀丽的风景。 要注意的是;高调照片的画面上应安排少量有力的黑色,否则,照片常会显得苍白无力。而这些黑暗影调所构成的部分恰恰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或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或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陪体。一般拍摄高调照片时需要比正常曝光量增加一挡,以增强高调的明朗程度。 由大量黑色和黑灰色构成的照片称为低调照片,它使人联想到黑夜,所以能给人神秘、含蓄、肃穆、庄重的视觉感受。 虽然低调照片中以黑色为基础,但画面上也要加入少量的白色来担当眼睛的作用,即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这样会更精彩,更能表现凝重、忧伤的气氛。通常拍低调照片时要比正常曝光量减少一挡左右,以确保浓重的黑色基调。 一般来说,不同的影调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在拍摄人物照片时,低调的照片很多时候是反映人物深沉的心情;高调和中间调则更多地表现欢快和愉悦。风光摄影中的影调在表达情感时也具有同样的特性:高调或中间调较合适展现明快、亮丽的风景;而低调往往用来表现浓郁、神秘、厚重感强的风光。 引自第1页 角度(仰视/仰视):
极高(俯视)和极低(仰视)的视点可以拍摄出不太寻常但令人愉悦的画面效果。如果将拍摄点从水平面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而不是向上或向下移动),也会创造与众不同的效果。 引自第1页 主体、陪体、前景、背景:
主体与环境 通常选取一些能够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特点的景物作为前景,对主体信息加以补充说明,例如,秋天用枫叶作前景,冬天用树挂作前景等,在交代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渲染气氛,说明主题。 简洁的背景可以使主体的形状、轮廓更为突出,从而更加突显主体。在风光摄影中,为了获得简洁干净的背景,多选择天空、水面、沙滩、草地、大地等平面感、整体感强的景物作为背景。在构图时,多尝试各种拍摄角度,如俯拍取水面、沙滩、草地作为背景;仰拍取明亮的天空作为背景,都是获得简洁背景的好办法。另外,雾天、雪天也是避免背景过于杂乱的好时机。 引自第1页 关于留白: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是国画中表现高远意境的有效手法。往往画面深邃的内涵就靠这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空白来表现。 要想使自己的拍摄画面疏密有致,不妨学习我国古代绘画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方法,也就是提倡极端化的布局方法。为的是强化观者的某种感受,使画面独具一格。空白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最终效果,因此构图时要考虑清楚。 引自第1页 场景拍摄要点: 日出日落
为了突出日出或日落时分云层的色彩,应针对最亮的天空进行测光,以获取曝光参数。 技术要领:对高光局部或点测光、逆光稍做负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广角选用小光圈可使太阳呈星状、长焦选用较大光圈、启用反光板预升 根据光学原理,当光圈收缩到一定值,阳光会通过光圈细小的孔洞产生衍射,出现光芒四射的星状光。同样的原理,阳光透过物体,例如树林、房角形成的缝隙时,也会产生不规则的星光效果。这里我把它总结为五个字:擦边小光圈。阳光越强烈,天空中的湿度越小,这种星光效果就越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把强烈的阳光拍进画面,使用的都是超广角镜头配合小光圈,中、长焦镜头我可不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除非是拍摄日出和日落。 需要探讨的是,将镜头直面强烈的阳光,那镜头前需不需要去掉UV镜或偏振镜呢?至少我从来不用这些滤光镜,所以拍摄的星芒非常干净。但我曾见过别人拍摄的星芒照片,出现了一个甚至一串杂乱的光斑,使整个作品完全报废,我认为这都是镜头前的滤光镜惹的祸。 如果直面太阳,那就可以对太阳周边的橘黄色处点测光,这样能忠实地还原天空的色彩;假如是用广角镜头拍摄大场景,则可以对整个天空采用评价测光,然后根据拍摄效果作正、负补偿。反之,如果使用顺光或者侧光拍摄,可以选择被阳光照亮的景物进行点测光;还可以对场景里的中灰调替代性测光。 对亮处点测光、对中灰调替代性测光以及平均测光做正、负曝光补偿,这3种测光方式都没有错,都可以尝试。有人喜欢用点测光,而我喜欢使用平均测光再作曝光补偿,这是完全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测光方式,正所谓熟能生巧。 引自第1页 月色星辰
拍摄夜空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远离城市灯光,以避免杂光干扰;第二,寻找一个有趣的主体,比如一块巨石、一棵怪树、长城上的一座敌楼等,要少而精;第三,选择方位,如果向北,那么天空中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北极星旋转,这样拍摄出来的星迹就会呈环状。如果朝向其他方向,那么星迹就呈弧形或者斜线;第四,因为要长时间曝光,少则两小时,多则六小时,所以最好采用一架纯手动式的相机。镜头的焦距在35~50mm最好,焦距太广,星迹太细,焦距过长,视野又太窄。同样,选择的光圈值也不能太小,通常在f/5.6~f/8.0为宜;第五,采用T门或者B门,根据你需要表现的场景控制曝光时间。还需要一根好的快门线和稳固的三脚架来帮助;第六,曝光即将结束时,要对地面的主体补光,如果使用U2灯,补1~2分钟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闪光灯近距离补光。 最好是从天黑以后就开始进行曝光,使相机的气温与室外的气温同步变化,因为相机从温度较高的房间里拿出来,突然暴露在外面寒冷气温下时,镜头前会结一层薄霜。这层薄霜将带来的后果是—使拍摄中的星迹慢慢变细。 在拍摄月色星辰时,天上的景物要和地面的景物相呼应,只有整体产生了联系,画面才会具有感染力,单独天上或是地上的景物再精致也没有意义。 引自第1页 天空云彩
技术要领:对高光局部或点测光、逆光稍做负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拍摄朝霞或晚霞时可使用AE键锁定曝光值、对拍摄主体对焦、选用小光圈、反光板预升、采用渐变灰镜平衡天空与地面的曝光 拍摄风光照片时采用包围曝光并不总是从零挡开始,然后正负各一挡。很多时候是在你判断后并做了补偿的基础上再做包围曝光,这样使用大拇指快速拨动曝光补偿转盘就可以非常快捷可靠。例如正午时阳光照耀下的雾凇,按照“白加黑减”曝光法则,在测光完成后,必须正补偿2挡,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包围曝光。 引自第1页 荒漠戈壁
技术要领:对场景进行平均或局部测光、逆光做负曝光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超广角选用f/16以下小光圈对画面下1/3处聚焦、使用超焦距时锁焦、反光板预升、使用渐变灰镜平衡天空与地面曝光 超焦距是指在设定的光圈下,调焦到无穷远时,从最近清晰点到镜头之间的距离。从理论上讲,运用超焦距原理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再通俗点讲,运用超焦距就是通过重新调焦,将焦点调到超焦距上。这样,所获得的景深将从超焦距的一半延伸到无穷远。例如,我们使用28mm的广角镜头,选择f/16的光圈,从135照相机35mm画幅的超焦距表上可以查到,超焦距值为1.5米。假如你对这个超焦距点(确切的说是景物的立体平面)对焦,那么所获得相对清晰的范围(即最大景深)为0.75米到无穷远。许多老式镜头为了方便选用,都有景深刻度。但是无论是查表还是调整刻度,都只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使用起来很麻烦。在实际拍摄中并没有那么复杂,它是经验的积累。在有前景的情况下,采用超广角镜头和f/16以下的小光圈,把焦点锁定在画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处,一般就能得到一张前后景深清晰的照片。如果画面没有前景,拍摄的场景比较远,采用小光圈,把对焦点调到无限远或者画面的上三分之一处也可以得到一张足够清晰的照片。 风光摄影师都喜欢使用广角镜头,因为它有几大好处。首先,你可以在取景框里看到比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更广大的区域。其次,广角镜头通过集中表现部分有趣的前景,可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距离感。最后,采用小光圈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使画面中所有的景物都很清晰。要想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认为焦距在20mm以下的效果最好。 如果你想把最美的景物从繁杂的场景中突现出来,那么长焦镜头就有用武之地了。长焦镜头可以压缩空间透视,把画面中的景物都“挤”在一起,从而增加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且,当采用大光圈时,浅景深有利于突出主体,创造出梦幻般的效果,其中100-400mm是最常用的焦距段。 我拍摄风光题材的镜头配置原则是“重两头,轻中间”,标头段用得极少。 引自第1页 溪流瀑布
技术要领:阴雨天拍溪流效果最佳、对场景做平均测光、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做曝光补偿、光圈优先、选用f/16以下小光圈、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如果要达到轻纱一般效果,拍摄的快门速度控制在1/15s以下、需要时可加灰镜、反光板预升 要想把流水拍出轻纱一般的效果,关键的技巧是使用慢速快门。一般当你把快门速度控制在1/15s以下拍摄溪流、江河时,湍急的流水就会变得轻缓,速度越慢,效果越神奇。尤其是傍晚拍摄海边的礁石,当采用几十秒甚至数分钟的曝光时间,潮起潮落的海水就犹如纱雾般围绕在礁石周围,非常梦幻。 为了降低快门速度,一般都会使用小光圈,并在弱光下拍摄,例如阴雨天、傍晚或者黎明前等。如果光线太亮,快门速度实在降不下来,就需要在镜头前面加中灰滤镜。 引自第1页 江河湖海
想要表现水的宁静美,可以利用水中的倒影,因为倒影中的影像更加耐人寻味;当水面有雾气时,画面会更朦胧、飘渺,这样的场景曝光应该以上部的高光为主;奔涌的水要表现的自然是它的无限活力了,可以运用慢速快门,拍出水前进的轨迹。也可运用快速快门,凝固瞬间。关键就看你想要什么了。 灵活快捷地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是风光摄影师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它能很好地表达摄影师对自然天象的理解、想像,往往能拍出一般人所见不到的作品。 一般我拍摄风光照片有如下几个步骤。1.选择中心单点对焦。2.根据要表现的场景来确定光圈和焦距。3.在画面中确定一个焦点,例如,如果使用超广角镜头并采用很小的光圈,焦点通常选择在画面的下三分之一处;如果使用长焦镜头,焦点则对准所要表现的主体。4.把取景器中心的对焦点通过自动对焦(AF)方式聚焦在选定的焦点上。5.对焦后,将AF拨至MF。此时,只要你不动对焦环,相机在三脚架上,不前后移动,那么焦点就被锁定在你选择的那个位置上。6.拿起相机重新构图,轻按快门进行测光,确定曝光组合并做曝光补偿。7.如果需要变焦重新构图,则重复完成上述过程即可。 引自第1页 树林
许多有经验的人认为,物体其最美的部分就是局部。摄影师就是要把物体最美的部分展现给观众。树林都是成片生长的,但在这“片”树林中也可以找到相对小的局部,如树林中的一棵树,或者大片树林中一小片不同颜色的树林都可以成为你照片里的局部。只要多留意各种“局部”,试着采用中、长焦镜头构图,你的照片就会与众不同。 任何一张风光照片都综合了色彩、影调、质感、形态和透视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将有些杂乱无章的树林题材和谐有序地组织好,并放进画面中显得十分重要。 多次曝光最基本的技法是虚实结合,例如拍摄花卉,先把焦点调虚拍一张,然后调实再拍一张,这样画面会产生画意般的梦幻效果。将一次曝光量分成两份,我的经验是先拍摄虚像,再拍实像。虚焦拍摄时则曝光少些,而实焦拍摄中可以曝光多些。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变换焦距的方法进行多次拍摄。例如,使用400mm长焦拍摄月亮,然后采用另一个焦段拍摄地面景物,按各自的测光结果进行曝光,这样就可以把两个独立的景物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还有很多方法,例如叠加法、遮挡法等,多次曝光是一种极富表现力拍摄技术,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变换无穷。 引自第1页 云雾
拍摄云雾的构图要领:不能为了拍雾而拍雾,云雾只是陪体。首先,画面要有主体,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要留意场景中典型的目标,例如轮廓清晰的山岩、形体优美或怪异的大树、沉稳庄重的长城等。其次,要利用好前景,还要讲究反差,虚实隐显相互映衬,通过色彩和纵深来丰富画面的影调和层次。 技术要领:对场景进行平均或点测光、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做曝光补偿、使用超广角镜头,采用超焦距,使用中长焦对拍摄主体对焦并锁焦、反光板预升、选用小光圈、慢速快门可增强雾的飘逸感 拍摄云雾要把握三个时间段: 黎明前—这时照片的主色调会呈淡蓝色,梦幻而又忧郁。由于天还没有亮,所以需要进行长时间曝光,又因为是长时间曝光,所以地面生成的雾呈现出一条一条或者一片一片,如飘逸的轻纱一般,充满了动感与情调。 日出时—夏季,如果夜晚下大雨,早上天晴,这时容易出现晨雾。雾在初升的阳光下,云蒸霞蔚,肆意翻腾。尤其是在逆光下,云雾在红色阳光的照射下呈红黄色,场景色彩非常丰富、大气而震撼。如果运气佳,顺光时还能拍到佛光。 暴雨后—在南方山区,例如安徽黄山,一场暴雨后,极容易出现波涛汹涌的云海。它们流动的速度极快,一会儿露出群山,一会儿隐没一切。使用中、长焦镜头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场景,画面色彩清新淡雅,具有水墨画般的美感。碰的巧了,还能拍摄到难得一遇、震撼人心的佳作。 拍摄云雾对曝光有特殊的讲究,大部分人遵循的原则是“白加黑减。”画面中云雾占绝大部分,白的多了要使用曝光补偿功能增加半挡或一挡曝光。有时候刻意再多加点曝光,画面会产生高调的影像。但是,如果早晚的光线有颜色,那么云雾上也会被染上颜色,这时就要作负曝光补偿,适量地减少曝光会丰富云雾的色彩,加大反差,渲染气氛,更好地突出主体。 假设选择光圈优先,设定的值为f/11,当你轻按快门,显示速度为1/125s,如果做负补偿1挡,则补偿后的曝光组合为f/11、1/250s,曝光量减少1倍;如果做正补偿1挡,则新的曝光组合为f/11、1/60s,也就是曝光量增加1倍。 注意“对标准曝光值进行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现代照相机有三种自动测光的方式: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无论采用哪种测光方式,当设定光圈优先或速度优先曝光模式时,只要对准画面轻按快门,相机马上就会给你一个曝光组合。在光线均匀没有反差时,按照相机提供的曝光组合,你可以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如果环境光线错综复杂,拍摄的景物或纯白或纯黑,而你仍然按照相机提供的曝光组合,那就一定会得到让你失望的照片。因为,测光表只是一个工具,它不会思考。你需要突出表现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影调、多曝光还是少曝光,全在摄影师自己的头脑中。 我拍摄风光照片时主要采用光圈优先的曝光模式,测光方法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测光。只要画面有引人注目的高光部分,我几乎都要对相机的测光值做负曝光补偿。即便是在光线均匀的阴雨天,只要画面中有亮丽的色彩,我都会习惯性的做负0.3或0.7挡的曝光补偿。实践证明,使用反转片适量地欠曝光会使色彩更加饱和、艳丽,景物的细节和肌理也更加亲切。可以说,灵活快捷地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是风光摄影师的一项基本功。 引自第1页 冰雪
技术要领:对场景平均测光、逆光稍做负曝光补偿、正午阳光下的雪景测光后要做1-2挡正曝光补偿、日出日落前后光线—顺光或侧光可在0.7挡范围内进行负曝光补偿,长焦镜头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广焦选用小光圈、慢速快门时启用反光板预升 日出和日落时分 在太阳还没有升起之前,雪地在天空的映射下会呈淡淡的蓝色。而太阳升起来之后,低色温的阳光会使雪地呈现紫红色。这种色调的对比与转换,在冬天是最明显的,大地所展现的令人愉悦的影调也是许多摄影师津津乐道的趣味所在。这时应该以高光部分来做测光,并适量做负曝光补偿,这样以红色、黄色作为主调的画面气氛也就被渲染出来了。场景没有受光的部分曝光会不足,色调偏蓝,正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和影调。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对比增强了隆冬的气氛和冰雪的美感。 正午时分如果说拍摄雪景中的日出和日落着重表现的是红色调和蓝色调,而正午时分表现的是白色调,那么如何把冰雪拍得晶莹剔透呢?这时的曝光控制难度就大得多,再也不能只是一味减少曝光了。 顺光或者侧光拍摄的雪景时,地面的白雪会很亮,整幅画面几乎都是高光部分。此刻无论是对那个地方测光,都必须做正向的曝光补偿。一般来说,阳光照耀下的雪景(例如冬日十点前后的雾凇),测光后需要作2挡正向的曝光补偿;阴天的雪景需要作1挡正向的曝光补偿。 曝光加多加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还是依场景来定,看你想要表现的主体是什么。总体原则是逐级增加曝光量,多拍几张,久而久之积累出经验后,你就是行家了。 我拍摄风光照片时绝大部分都会采用光圈优先模式。我的体会是,你可以根据拍摄对象有目的性地设定光圈,大景深用小光圈,浅景深用大光圈。光圈设定后,轻按快门,相机会自动给出快门速度。即使在光线恶劣的环境中,相机都会忠实地完成这一任务。有了它作基础,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曝光补偿。久而久之,我就对这种曝光方式烂熟于心,拍摄时只要专注于创意与构图,而不再受一些技术细节的干扰。尤其在使用三脚架拍摄时,我一般都不会去管组合后的快门速度是多少,甚至都不去看它一眼。 那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它一眼呢?第一,在拍水的流动和雾的变化时,我需要长一点的曝光时间。如果想把水流拍得像轻纱一样,此时的快门速度如果大于1/15s,我就会缩小光圈,力图使快门速度降下来;第二,当我使用中、长焦镜头手持拍摄时,会本能地从取景器中看一眼快门速度,如果这个速度低于焦距的倒数,那我就会通过增大光圈将快门速度提高。 由此可知,使用光圈优先模式不仅能控制景深,而且还能调节快门速度,用最少的操作步骤达到最精确的曝光。此外,在拍摄创意类题材时,例如将太阳拍得星光四射、多次曝光等,采用光圈优先也会比较得心应手。摄影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光圈优先加上曝光补偿是最完美的曝光组合。 引自第1页 夜景
拍摄好夜景的关键仍然是构图;仍然是点、线、面的合理搭配;仍然是天、地、物的完美组合。例如拍摄闪电时,不能只是为了拍闪电而拍,还要注重与地面景物的结合,要交代清楚时空地域,天与地的比例要安排得当。一般情况下,地平线要低,画面的大面积留给天空。地面要有线条感和空间感,地面的曝光也很重要,必要时要使用专用灯或闪光灯进行补光。 拍摄城市和乡村夜景的最佳时机是太阳落山半小时前后,那时的天空会呈现淡淡的蓝色,洁净明亮,主体和陪体容易融为一体。如果过晚,天空漆黑,画面就很难看。 技术要领:使用B门或者T门、长时间曝光启用相机降噪功能、对整体平均或局部中性灰处进行测光,慎用负曝补偿,长焦、广焦镜头选用小光圈、反光板预升、对地面景物补光、拍摄闪电和焰火时把握地面与天空的比例,大部分情况下要多留天空。 引自第1页 春夏秋冬
只有正确曝光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拍摄意图。色彩浓烈时要减少曝光,为的是提高色彩的饱和度;在白色的冬季或有雾时,要增加曝光量,即“白加黑减”。构图方面既可用大场景突出广袤,也可用小场景突出情调,广角和长焦镜头都非常有优势,就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画面效果了。在空旷和平坦的场景中找一些可以利用的元素,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也会让你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为什么经常要减少曝光量,甚至对亮处点测光后还要减0.3或0.7挡? 答:曝光离不开测光。我们知道测光表是按18%的灰色的原理设计而成,一般意义上,“负片对暗测光,反转片对亮测光”,人们把它总结为“白加黑减”四字口诀。缺乏经验的人经常把画面中的高光看成“白”,需要强调的是白和亮不能混为一谈。所谓“白”,一般是指理论上的那种接近或等于100%全反射的景物,例如阳光下的白雪,所以测完光后要增加曝光量。而“亮”却是实际场景中的高光部分,这一部分也可能是纯白的,但绝大多数都是不同色温的阳光照在景物上所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例如一束阳光照亮的一棵树、一朵花,等等。色温不同,光线颜色也不一样,景物所表现的色彩亮度也千差万别。如果把这种“亮”看成是“白”,测光后再加曝光,那么高光部分的色彩就会淡化,要表现的重点就不能突出了。所以,为了突出画面的光影效果,我经常对高光部分测光后,还会再减少一点曝光量。尤其是早晚低色温时,欠曝光的画面反差就会更加突出,光影效果也更加强烈。欠曝光也许是我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心理诉求,渴望表现色彩的极致!有时,我就像猎人一般,渴求捕捉到每个完美的一瞬。 那什么时候要对高光测光后增加曝光呢?通常有白雪的场景,例如阳光下的雾凇,我一般都会增加1~2挡的曝光。 引自第1页 1回应 2015-03-19 19:46:57
-
质感及色调(浓彩/淡彩,高调/低调/中间调): 当光线以一个角度投在主体表面时,角度越小主体的质感就会越突出,均匀的光线往往弱化质感。 浓彩色调往往给人沉醉的感觉,适合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拍摄者常常在低色温的光线条件下采取减少曝光(使胶片略感光不足)或加偏振镜等办法来拍摄。 如果想要传递淡雅、恬静的画面气氛,淡彩色调是个不错的选择。拍摄时可以通过增加曝光量来达到。 运用色调来表达情感,首先要明确色... (1回应)
2015-03-19 19:46:57 5人喜欢
质感及色调(浓彩/淡彩,高调/低调/中间调):
当光线以一个角度投在主体表面时,角度越小主体的质感就会越突出,均匀的光线往往弱化质感。 浓彩色调往往给人沉醉的感觉,适合表现光比强烈的自然景观。拍摄者常常在低色温的光线条件下采取减少曝光(使胶片略感光不足)或加偏振镜等办法来拍摄。 如果想要传递淡雅、恬静的画面气氛,淡彩色调是个不错的选择。拍摄时可以通过增加曝光量来达到。 运用色调来表达情感,首先要明确色调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我们说,客观存在的色彩和色调,本身是不存在情绪和情感的。但由于我们在长期对自然界的认知过程中,在心理上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和色调产生了一定的反应—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例如,当清晨阳光灿烂地照耀整个大地时,满目的金黄色调让人们充满希望和活力;夕阳西下,黄昏浓烈的色调使人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绪,这份感伤中还带有期许和留恋;春天的原野一片葱绿,这样欣欣向荣的色调容易感染置身其中的人们,欢快无比的心情也随之而来;而漆黑的夜晚,深暗空旷的原野带给人的是阴森、恐惧……这种色调与情绪的联系是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摄影用色有着不容忽视的认识价值。 由大量白色和灰色构成的照片称为高调照片。高调照片有圣洁、明朗、开阔之意,它通常给视觉带来舒适、明快、宁静、淡雅与轻盈的感受。但随着主题内容的变化,也会产生惨淡、空虚之感。风光摄影中常用高调表现明朗秀丽的风景。 要注意的是;高调照片的画面上应安排少量有力的黑色,否则,照片常会显得苍白无力。而这些黑暗影调所构成的部分恰恰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或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或成为画面必不可少的陪体。一般拍摄高调照片时需要比正常曝光量增加一挡,以增强高调的明朗程度。 由大量黑色和黑灰色构成的照片称为低调照片,它使人联想到黑夜,所以能给人神秘、含蓄、肃穆、庄重的视觉感受。 虽然低调照片中以黑色为基础,但画面上也要加入少量的白色来担当眼睛的作用,即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这样会更精彩,更能表现凝重、忧伤的气氛。通常拍低调照片时要比正常曝光量减少一挡左右,以确保浓重的黑色基调。 一般来说,不同的影调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在拍摄人物照片时,低调的照片很多时候是反映人物深沉的心情;高调和中间调则更多地表现欢快和愉悦。风光摄影中的影调在表达情感时也具有同样的特性:高调或中间调较合适展现明快、亮丽的风景;而低调往往用来表现浓郁、神秘、厚重感强的风光。 引自第1页 角度(仰视/仰视):
极高(俯视)和极低(仰视)的视点可以拍摄出不太寻常但令人愉悦的画面效果。如果将拍摄点从水平面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而不是向上或向下移动),也会创造与众不同的效果。 引自第1页 主体、陪体、前景、背景:
主体与环境 通常选取一些能够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特点的景物作为前景,对主体信息加以补充说明,例如,秋天用枫叶作前景,冬天用树挂作前景等,在交代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渲染气氛,说明主题。 简洁的背景可以使主体的形状、轮廓更为突出,从而更加突显主体。在风光摄影中,为了获得简洁干净的背景,多选择天空、水面、沙滩、草地、大地等平面感、整体感强的景物作为背景。在构图时,多尝试各种拍摄角度,如俯拍取水面、沙滩、草地作为背景;仰拍取明亮的天空作为背景,都是获得简洁背景的好办法。另外,雾天、雪天也是避免背景过于杂乱的好时机。 引自第1页 关于留白:
“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是国画中表现高远意境的有效手法。往往画面深邃的内涵就靠这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空白来表现。 要想使自己的拍摄画面疏密有致,不妨学习我国古代绘画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方法,也就是提倡极端化的布局方法。为的是强化观者的某种感受,使画面独具一格。空白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最终效果,因此构图时要考虑清楚。 引自第1页 场景拍摄要点: 日出日落
为了突出日出或日落时分云层的色彩,应针对最亮的天空进行测光,以获取曝光参数。 技术要领:对高光局部或点测光、逆光稍做负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广角选用小光圈可使太阳呈星状、长焦选用较大光圈、启用反光板预升 根据光学原理,当光圈收缩到一定值,阳光会通过光圈细小的孔洞产生衍射,出现光芒四射的星状光。同样的原理,阳光透过物体,例如树林、房角形成的缝隙时,也会产生不规则的星光效果。这里我把它总结为五个字:擦边小光圈。阳光越强烈,天空中的湿度越小,这种星光效果就越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把强烈的阳光拍进画面,使用的都是超广角镜头配合小光圈,中、长焦镜头我可不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除非是拍摄日出和日落。 需要探讨的是,将镜头直面强烈的阳光,那镜头前需不需要去掉UV镜或偏振镜呢?至少我从来不用这些滤光镜,所以拍摄的星芒非常干净。但我曾见过别人拍摄的星芒照片,出现了一个甚至一串杂乱的光斑,使整个作品完全报废,我认为这都是镜头前的滤光镜惹的祸。 如果直面太阳,那就可以对太阳周边的橘黄色处点测光,这样能忠实地还原天空的色彩;假如是用广角镜头拍摄大场景,则可以对整个天空采用评价测光,然后根据拍摄效果作正、负补偿。反之,如果使用顺光或者侧光拍摄,可以选择被阳光照亮的景物进行点测光;还可以对场景里的中灰调替代性测光。 对亮处点测光、对中灰调替代性测光以及平均测光做正、负曝光补偿,这3种测光方式都没有错,都可以尝试。有人喜欢用点测光,而我喜欢使用平均测光再作曝光补偿,这是完全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测光方式,正所谓熟能生巧。 引自第1页 月色星辰
拍摄夜空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远离城市灯光,以避免杂光干扰;第二,寻找一个有趣的主体,比如一块巨石、一棵怪树、长城上的一座敌楼等,要少而精;第三,选择方位,如果向北,那么天空中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北极星旋转,这样拍摄出来的星迹就会呈环状。如果朝向其他方向,那么星迹就呈弧形或者斜线;第四,因为要长时间曝光,少则两小时,多则六小时,所以最好采用一架纯手动式的相机。镜头的焦距在35~50mm最好,焦距太广,星迹太细,焦距过长,视野又太窄。同样,选择的光圈值也不能太小,通常在f/5.6~f/8.0为宜;第五,采用T门或者B门,根据你需要表现的场景控制曝光时间。还需要一根好的快门线和稳固的三脚架来帮助;第六,曝光即将结束时,要对地面的主体补光,如果使用U2灯,补1~2分钟即可,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闪光灯近距离补光。 最好是从天黑以后就开始进行曝光,使相机的气温与室外的气温同步变化,因为相机从温度较高的房间里拿出来,突然暴露在外面寒冷气温下时,镜头前会结一层薄霜。这层薄霜将带来的后果是—使拍摄中的星迹慢慢变细。 在拍摄月色星辰时,天上的景物要和地面的景物相呼应,只有整体产生了联系,画面才会具有感染力,单独天上或是地上的景物再精致也没有意义。 引自第1页 天空云彩
技术要领:对高光局部或点测光、逆光稍做负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拍摄朝霞或晚霞时可使用AE键锁定曝光值、对拍摄主体对焦、选用小光圈、反光板预升、采用渐变灰镜平衡天空与地面的曝光 拍摄风光照片时采用包围曝光并不总是从零挡开始,然后正负各一挡。很多时候是在你判断后并做了补偿的基础上再做包围曝光,这样使用大拇指快速拨动曝光补偿转盘就可以非常快捷可靠。例如正午时阳光照耀下的雾凇,按照“白加黑减”曝光法则,在测光完成后,必须正补偿2挡,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包围曝光。 引自第1页 荒漠戈壁
技术要领:对场景进行平均或局部测光、逆光做负曝光补偿、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补偿、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超广角选用f/16以下小光圈对画面下1/3处聚焦、使用超焦距时锁焦、反光板预升、使用渐变灰镜平衡天空与地面曝光 超焦距是指在设定的光圈下,调焦到无穷远时,从最近清晰点到镜头之间的距离。从理论上讲,运用超焦距原理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再通俗点讲,运用超焦距就是通过重新调焦,将焦点调到超焦距上。这样,所获得的景深将从超焦距的一半延伸到无穷远。例如,我们使用28mm的广角镜头,选择f/16的光圈,从135照相机35mm画幅的超焦距表上可以查到,超焦距值为1.5米。假如你对这个超焦距点(确切的说是景物的立体平面)对焦,那么所获得相对清晰的范围(即最大景深)为0.75米到无穷远。许多老式镜头为了方便选用,都有景深刻度。但是无论是查表还是调整刻度,都只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使用起来很麻烦。在实际拍摄中并没有那么复杂,它是经验的积累。在有前景的情况下,采用超广角镜头和f/16以下的小光圈,把焦点锁定在画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处,一般就能得到一张前后景深清晰的照片。如果画面没有前景,拍摄的场景比较远,采用小光圈,把对焦点调到无限远或者画面的上三分之一处也可以得到一张足够清晰的照片。 风光摄影师都喜欢使用广角镜头,因为它有几大好处。首先,你可以在取景框里看到比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更广大的区域。其次,广角镜头通过集中表现部分有趣的前景,可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距离感。最后,采用小光圈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使画面中所有的景物都很清晰。要想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认为焦距在20mm以下的效果最好。 如果你想把最美的景物从繁杂的场景中突现出来,那么长焦镜头就有用武之地了。长焦镜头可以压缩空间透视,把画面中的景物都“挤”在一起,从而增加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且,当采用大光圈时,浅景深有利于突出主体,创造出梦幻般的效果,其中100-400mm是最常用的焦距段。 我拍摄风光题材的镜头配置原则是“重两头,轻中间”,标头段用得极少。 引自第1页 溪流瀑布
技术要领:阴雨天拍溪流效果最佳、对场景做平均测光、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做曝光补偿、光圈优先、选用f/16以下小光圈、长焦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如果要达到轻纱一般效果,拍摄的快门速度控制在1/15s以下、需要时可加灰镜、反光板预升 要想把流水拍出轻纱一般的效果,关键的技巧是使用慢速快门。一般当你把快门速度控制在1/15s以下拍摄溪流、江河时,湍急的流水就会变得轻缓,速度越慢,效果越神奇。尤其是傍晚拍摄海边的礁石,当采用几十秒甚至数分钟的曝光时间,潮起潮落的海水就犹如纱雾般围绕在礁石周围,非常梦幻。 为了降低快门速度,一般都会使用小光圈,并在弱光下拍摄,例如阴雨天、傍晚或者黎明前等。如果光线太亮,快门速度实在降不下来,就需要在镜头前面加中灰滤镜。 引自第1页 江河湖海
想要表现水的宁静美,可以利用水中的倒影,因为倒影中的影像更加耐人寻味;当水面有雾气时,画面会更朦胧、飘渺,这样的场景曝光应该以上部的高光为主;奔涌的水要表现的自然是它的无限活力了,可以运用慢速快门,拍出水前进的轨迹。也可运用快速快门,凝固瞬间。关键就看你想要什么了。 灵活快捷地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是风光摄影师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它能很好地表达摄影师对自然天象的理解、想像,往往能拍出一般人所见不到的作品。 一般我拍摄风光照片有如下几个步骤。1.选择中心单点对焦。2.根据要表现的场景来确定光圈和焦距。3.在画面中确定一个焦点,例如,如果使用超广角镜头并采用很小的光圈,焦点通常选择在画面的下三分之一处;如果使用长焦镜头,焦点则对准所要表现的主体。4.把取景器中心的对焦点通过自动对焦(AF)方式聚焦在选定的焦点上。5.对焦后,将AF拨至MF。此时,只要你不动对焦环,相机在三脚架上,不前后移动,那么焦点就被锁定在你选择的那个位置上。6.拿起相机重新构图,轻按快门进行测光,确定曝光组合并做曝光补偿。7.如果需要变焦重新构图,则重复完成上述过程即可。 引自第1页 树林
许多有经验的人认为,物体其最美的部分就是局部。摄影师就是要把物体最美的部分展现给观众。树林都是成片生长的,但在这“片”树林中也可以找到相对小的局部,如树林中的一棵树,或者大片树林中一小片不同颜色的树林都可以成为你照片里的局部。只要多留意各种“局部”,试着采用中、长焦镜头构图,你的照片就会与众不同。 任何一张风光照片都综合了色彩、影调、质感、形态和透视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将有些杂乱无章的树林题材和谐有序地组织好,并放进画面中显得十分重要。 多次曝光最基本的技法是虚实结合,例如拍摄花卉,先把焦点调虚拍一张,然后调实再拍一张,这样画面会产生画意般的梦幻效果。将一次曝光量分成两份,我的经验是先拍摄虚像,再拍实像。虚焦拍摄时则曝光少些,而实焦拍摄中可以曝光多些。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变换焦距的方法进行多次拍摄。例如,使用400mm长焦拍摄月亮,然后采用另一个焦段拍摄地面景物,按各自的测光结果进行曝光,这样就可以把两个独立的景物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还有很多方法,例如叠加法、遮挡法等,多次曝光是一种极富表现力拍摄技术,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变换无穷。 引自第1页 云雾
拍摄云雾的构图要领:不能为了拍雾而拍雾,云雾只是陪体。首先,画面要有主体,远取其势,近取其质。要留意场景中典型的目标,例如轮廓清晰的山岩、形体优美或怪异的大树、沉稳庄重的长城等。其次,要利用好前景,还要讲究反差,虚实隐显相互映衬,通过色彩和纵深来丰富画面的影调和层次。 技术要领:对场景进行平均或点测光、顺光或侧光可在-1挡范围内做曝光补偿、使用超广角镜头,采用超焦距,使用中长焦对拍摄主体对焦并锁焦、反光板预升、选用小光圈、慢速快门可增强雾的飘逸感 拍摄云雾要把握三个时间段: 黎明前—这时照片的主色调会呈淡蓝色,梦幻而又忧郁。由于天还没有亮,所以需要进行长时间曝光,又因为是长时间曝光,所以地面生成的雾呈现出一条一条或者一片一片,如飘逸的轻纱一般,充满了动感与情调。 日出时—夏季,如果夜晚下大雨,早上天晴,这时容易出现晨雾。雾在初升的阳光下,云蒸霞蔚,肆意翻腾。尤其是在逆光下,云雾在红色阳光的照射下呈红黄色,场景色彩非常丰富、大气而震撼。如果运气佳,顺光时还能拍到佛光。 暴雨后—在南方山区,例如安徽黄山,一场暴雨后,极容易出现波涛汹涌的云海。它们流动的速度极快,一会儿露出群山,一会儿隐没一切。使用中、长焦镜头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场景,画面色彩清新淡雅,具有水墨画般的美感。碰的巧了,还能拍摄到难得一遇、震撼人心的佳作。 拍摄云雾对曝光有特殊的讲究,大部分人遵循的原则是“白加黑减。”画面中云雾占绝大部分,白的多了要使用曝光补偿功能增加半挡或一挡曝光。有时候刻意再多加点曝光,画面会产生高调的影像。但是,如果早晚的光线有颜色,那么云雾上也会被染上颜色,这时就要作负曝光补偿,适量地减少曝光会丰富云雾的色彩,加大反差,渲染气氛,更好地突出主体。 假设选择光圈优先,设定的值为f/11,当你轻按快门,显示速度为1/125s,如果做负补偿1挡,则补偿后的曝光组合为f/11、1/250s,曝光量减少1倍;如果做正补偿1挡,则新的曝光组合为f/11、1/60s,也就是曝光量增加1倍。 注意“对标准曝光值进行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现代照相机有三种自动测光的方式: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无论采用哪种测光方式,当设定光圈优先或速度优先曝光模式时,只要对准画面轻按快门,相机马上就会给你一个曝光组合。在光线均匀没有反差时,按照相机提供的曝光组合,你可以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如果环境光线错综复杂,拍摄的景物或纯白或纯黑,而你仍然按照相机提供的曝光组合,那就一定会得到让你失望的照片。因为,测光表只是一个工具,它不会思考。你需要突出表现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影调、多曝光还是少曝光,全在摄影师自己的头脑中。 我拍摄风光照片时主要采用光圈优先的曝光模式,测光方法用得最多的是平均测光。只要画面有引人注目的高光部分,我几乎都要对相机的测光值做负曝光补偿。即便是在光线均匀的阴雨天,只要画面中有亮丽的色彩,我都会习惯性的做负0.3或0.7挡的曝光补偿。实践证明,使用反转片适量地欠曝光会使色彩更加饱和、艳丽,景物的细节和肌理也更加亲切。可以说,灵活快捷地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是风光摄影师的一项基本功。 引自第1页 冰雪
技术要领:对场景平均测光、逆光稍做负曝光补偿、正午阳光下的雪景测光后要做1-2挡正曝光补偿、日出日落前后光线—顺光或侧光可在0.7挡范围内进行负曝光补偿,长焦镜头可对拍摄主体对焦,广焦选用小光圈、慢速快门时启用反光板预升 日出和日落时分 在太阳还没有升起之前,雪地在天空的映射下会呈淡淡的蓝色。而太阳升起来之后,低色温的阳光会使雪地呈现紫红色。这种色调的对比与转换,在冬天是最明显的,大地所展现的令人愉悦的影调也是许多摄影师津津乐道的趣味所在。这时应该以高光部分来做测光,并适量做负曝光补偿,这样以红色、黄色作为主调的画面气氛也就被渲染出来了。场景没有受光的部分曝光会不足,色调偏蓝,正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和影调。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对比增强了隆冬的气氛和冰雪的美感。 正午时分如果说拍摄雪景中的日出和日落着重表现的是红色调和蓝色调,而正午时分表现的是白色调,那么如何把冰雪拍得晶莹剔透呢?这时的曝光控制难度就大得多,再也不能只是一味减少曝光了。 顺光或者侧光拍摄的雪景时,地面的白雪会很亮,整幅画面几乎都是高光部分。此刻无论是对那个地方测光,都必须做正向的曝光补偿。一般来说,阳光照耀下的雪景(例如冬日十点前后的雾凇),测光后需要作2挡正向的曝光补偿;阴天的雪景需要作1挡正向的曝光补偿。 曝光加多加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还是依场景来定,看你想要表现的主体是什么。总体原则是逐级增加曝光量,多拍几张,久而久之积累出经验后,你就是行家了。 我拍摄风光照片时绝大部分都会采用光圈优先模式。我的体会是,你可以根据拍摄对象有目的性地设定光圈,大景深用小光圈,浅景深用大光圈。光圈设定后,轻按快门,相机会自动给出快门速度。即使在光线恶劣的环境中,相机都会忠实地完成这一任务。有了它作基础,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曝光补偿。久而久之,我就对这种曝光方式烂熟于心,拍摄时只要专注于创意与构图,而不再受一些技术细节的干扰。尤其在使用三脚架拍摄时,我一般都不会去管组合后的快门速度是多少,甚至都不去看它一眼。 那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它一眼呢?第一,在拍水的流动和雾的变化时,我需要长一点的曝光时间。如果想把水流拍得像轻纱一样,此时的快门速度如果大于1/15s,我就会缩小光圈,力图使快门速度降下来;第二,当我使用中、长焦镜头手持拍摄时,会本能地从取景器中看一眼快门速度,如果这个速度低于焦距的倒数,那我就会通过增大光圈将快门速度提高。 由此可知,使用光圈优先模式不仅能控制景深,而且还能调节快门速度,用最少的操作步骤达到最精确的曝光。此外,在拍摄创意类题材时,例如将太阳拍得星光四射、多次曝光等,采用光圈优先也会比较得心应手。摄影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光圈优先加上曝光补偿是最完美的曝光组合。 引自第1页 夜景
拍摄好夜景的关键仍然是构图;仍然是点、线、面的合理搭配;仍然是天、地、物的完美组合。例如拍摄闪电时,不能只是为了拍闪电而拍,还要注重与地面景物的结合,要交代清楚时空地域,天与地的比例要安排得当。一般情况下,地平线要低,画面的大面积留给天空。地面要有线条感和空间感,地面的曝光也很重要,必要时要使用专用灯或闪光灯进行补光。 拍摄城市和乡村夜景的最佳时机是太阳落山半小时前后,那时的天空会呈现淡淡的蓝色,洁净明亮,主体和陪体容易融为一体。如果过晚,天空漆黑,画面就很难看。 技术要领:使用B门或者T门、长时间曝光启用相机降噪功能、对整体平均或局部中性灰处进行测光,慎用负曝补偿,长焦、广焦镜头选用小光圈、反光板预升、对地面景物补光、拍摄闪电和焰火时把握地面与天空的比例,大部分情况下要多留天空。 引自第1页 春夏秋冬
只有正确曝光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拍摄意图。色彩浓烈时要减少曝光,为的是提高色彩的饱和度;在白色的冬季或有雾时,要增加曝光量,即“白加黑减”。构图方面既可用大场景突出广袤,也可用小场景突出情调,广角和长焦镜头都非常有优势,就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画面效果了。在空旷和平坦的场景中找一些可以利用的元素,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也会让你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为什么经常要减少曝光量,甚至对亮处点测光后还要减0.3或0.7挡? 答:曝光离不开测光。我们知道测光表是按18%的灰色的原理设计而成,一般意义上,“负片对暗测光,反转片对亮测光”,人们把它总结为“白加黑减”四字口诀。缺乏经验的人经常把画面中的高光看成“白”,需要强调的是白和亮不能混为一谈。所谓“白”,一般是指理论上的那种接近或等于100%全反射的景物,例如阳光下的白雪,所以测完光后要增加曝光量。而“亮”却是实际场景中的高光部分,这一部分也可能是纯白的,但绝大多数都是不同色温的阳光照在景物上所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例如一束阳光照亮的一棵树、一朵花,等等。色温不同,光线颜色也不一样,景物所表现的色彩亮度也千差万别。如果把这种“亮”看成是“白”,测光后再加曝光,那么高光部分的色彩就会淡化,要表现的重点就不能突出了。所以,为了突出画面的光影效果,我经常对高光部分测光后,还会再减少一点曝光量。尤其是早晚低色温时,欠曝光的画面反差就会更加突出,光影效果也更加强烈。欠曝光也许是我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心理诉求,渴望表现色彩的极致!有时,我就像猎人一般,渴求捕捉到每个完美的一瞬。 那什么时候要对高光测光后增加曝光呢?通常有白雪的场景,例如阳光下的雾凇,我一般都会增加1~2挡的曝光。 引自第1页 1回应 2015-03-19 19:46:57 -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色彩中所含各和颜色的成分与消色成分定了色彩的饱和度.当色彩中所含的颜色成分多时,色彩就饱和(视觉色彩强烈为反之亮程度.反射量越大.日度越高,对不同的色彩而言.其明度也各不相同,黄色明度较高红色明度相对低很多;而蓝紫色明度就更低了。同样的颜色用强光照明明度就较高弱光下则明度较低可见明度的变化相当于光度的变化明度的数值可以用反光
2014-07-26 15:07:17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剁手录 (胖太)
- 图片摄影相关 (readgood)
- 2016-04购书清单 (凯文怎么了)
- 百晓生必读(三续) (拼客弗洛伊德)
- 自学摄影 (湾区纳豆)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构图决定一切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uhn 2018-04-27 14:58:13
哎 硬套这些理论确实做不出好东西。构图是个内涵和外延都挺广的词,设计的一个大品类。空间感/视角/光影/色调,以及平设的点线面体质感,节奏平衡对比等原则,都囊括在里面。
0 有用 天秤座的攝雨家 2012-11-21 00:41:23
赞,像老师一样娓娓道来
0 有用 蓝鲸P 2015-07-24 22:23:39
超级实用精华总结干货~
1 有用 夏虫 2016-03-27 20:48:04
还行吧,说不上多好,配图的水平也就那样。还是应该多看大师经典自己悟。7.99 买的 Kindle 版,竟然没有目录,每张照片所配文字前的「+」序号,用的图片形式,比周围字号大一圈,还有白底,影响观感。目前 Kindle 版涨到 30,慎入。
0 有用 Anytime 2011-06-20 00:08:38
摄影入门级教材。关于整体画面构思
0 有用 不下100不改名 2022-04-04 22:19:37
有趣全面,对刚入门的我来说真不错,侧重风光摄影,插图精美讲解细致,值得一读
0 有用 riobads 2022-02-01 14:52:07
有学到东西
0 有用 麦子YNL 2022-01-10 18:36:00
这本书不仅适合摄影爱好者,也适合绘画爱好者,前面2/3着重讲了构图和画面经营,虽然是以摄影作品为例讲解,但同样适用于绘画设计行业,艺术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后面小部分介绍了不同摄影风格具体的操作要点,就快速略过,以欣赏优秀作品为主。
0 有用 简单的简 2021-12-18 23:00:41
解了一些关于构图的疑惑,图都挺好看,文字一目十行😂
0 有用 食肉动物 2021-06-12 12:56:35
草草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