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地抗议一下。 这一页上有如下内容: “当一个真正的天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蠢蛋们都会联合起来攻击他,由此你可以辨认出他。”[1] ——乔纳森·斯威夫特 . 底下有脚注如下: [1]节选自《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道德及娱乐》 . . 这段话看似没什么,但如果对照原版书,就会发现四个问题。 先放上这段话的原文,然后说一说前三个问题。 When a true genius appears in the world, you may know him by this sign, that the dunc...(7回应)
.
.
这段话看似没什么,但如果对照原版书,就会发现四个问题。
先放上这段话的原文,然后说一说前三个问题。
When a true genius appears in the world, you may know him by this sign, that the dunces are all in confederacy against him.
— Jonathan Swift
“THOUGHTS ON VARIOUS SUBJECTS, MORAL AND DIVERTING”
.
问题1:这段话的摆放位置不对,摆在了序言后面。在原版书中,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话,也就是说,这段话摆放在整本书的最前面,在序言和引言的前面。
为什么这么靠前呢?因为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解释这本书的书名。
从原文中可以看到书名中的”dunces“(笨蛋)和”confederacy “(联盟)的字样。
所以如果能在译文中对应地译出”笨蛋“和”联盟“两个词(当然或许有一定难度,比如”笨蛋们都会结成同盟群起而攻之“什么的),会让人一望即知,体会到这层用意。
放到后面,这层用意就不易体会出来了。
这一错位的安排,很可能是出版社搞的鬼。
.
问题2:这句话的出处,也就是文章的篇名”THOUGHTS ON VARIOUS SUBJECTS, MORAL AND DIVERTING“摆放位置不妥。原文紧跟在作者姓名后面,这也符合卷首引语的通常写法,而译本莫名其妙改成了脚注,难免让读者误以为原文没有这部分内容,是中译本加上的。甚至脚注中还画蛇添足地添加了”节选自“三个字。
从一篇文章中挑出一句话来,不用说,也是”节选“。
”变原文为脚注“这一做法,很可能也是出版社搞的鬼。
.
问题3:文章的题目翻译有误。
MORAL AND DIVERTING显然是形容词。而THOUGHTS显然是名词。
所以这两个形容词显然是后置,来形容前面的名词短语的。
所以是”对……合乎道德而饶有趣味的思考“。
这个恐怕得怪译者。
.
.
.
下面再放上一大段原文,说一下第四个问题。
There is a New Orleans city accent… associated with downtown New Orleans, particularly with the German and Irish Third Ward, that is hard to distinguish from the accent of Hoboken, Jersey City, and Astoria, Long Island, where the Al Smith inflection, extinct in Manhattan, has taken refuge. The reason, as you might expect, is that the same stocks that brought the accent to Manhattan imposed it on New Orleans.
— — —
“You’re right on that. We’re Mediterranean. I’ve never been to Greece or Italy, but I’m sure I’d be at home there as soon as I landed.” He would, too, I thought. New Orleans resembles Genoa or Marseilles, or Beirut or the Egyptian Alexandria more than it does New York, although all seaports resemble one another more than they can resemble any place in the interior. Like Havana and Port-au-Prince, New Orleans is within the orbit of a Hellenistic world that never touched the North Atlantic. The Mediterranean, Caribbean and Gulf of Mexico form a homogeneous, though interrupted, sea.
A. J. Liebling,
THE EARL OF LOUISIANA
.
.
问题4:
这才是应该放在这一页(序言后面、正文前面)的文字好不好!
被出版社弄到哪去了????
为什么换上了斯威夫特的一句话摆在这里???
这是在读者眼皮底下大变戏法吗????
这是出书应该有的问题吗???
这该怪谁?译者还是出版社?是漏译还是漏排?还是双方的合谋???
.
.
读的不多,但这是最奇怪的一本。 被乔纳森的话引导,起初觉得他是一个天才。为了看透社会的庸俗,选择把自己边缘化。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直到在Ignatius J. Reilly和Myrna Minkoff的信和Ignatius对母亲的态度中渐渐觉得这是一个可厌之人。他随意宣泄,爱找借口,不敢承担,自我封闭而又爱撒谎。他总是拿幽门说事,让人费解。在故事中,往往隐瞒真相,有时候总是想去迎合别人,比如在工厂里跳舞去讨好...
2014-02-20 15:40:52
读的不多,但这是最奇怪的一本。
被乔纳森的话引导,起初觉得他是一个天才。为了看透社会的庸俗,选择把自己边缘化。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直到在Ignatius J. Reilly和Myrna Minkoff的信和Ignatius对母亲的态度中渐渐觉得这是一个可厌之人。他随意宣泄,爱找借口,不敢承担,自我封闭而又爱撒谎。他总是拿幽门说事,让人费解。在故事中,往往隐瞒真相,有时候总是想去迎合别人,比如在工厂里跳舞去讨好黑人工人。但有时候又突然觉得他学富五车,嘴边总挂着大串大串令人折服的道理,直言不讳,无比真实。从他的日记中体会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充满了哲学的魅力。他是笨蛋还是天才?这样的矛盾不断在我脑海中反复,直到全书终结也没有定论。过程中,我一直觉得作者会给我一个明确的立场,可结果却有些令人意外。直到行文的最后,才简单的解释了为什么Ignatius会有这样的性格。很感叹作者的逻辑能把各种各样平行的世界最终汇聚到一起。书中人物内心的表达也很特别,不是旁边者而是当事人。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对话,让我有时不知,这是他和别人的对话还是自的的,怎么没有引号。这本书很困扰我,一切都始于Ignatius。他像一颗扫把心一样给人们带去厄运和痛苦。可最终,结果为却”皆大欢喜“。让每个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让每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心所向(比如她的母亲)。
我无法读出整个故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只能整理出一些碎片。希望与大家分享,期待高人的指点。(用英文名只是为了避免译名的差异)
小小地抗议一下。 这一页上有如下内容: “当一个真正的天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蠢蛋们都会联合起来攻击他,由此你可以辨认出他。”[1] ——乔纳森·斯威夫特 . 底下有脚注如下: [1]节选自《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道德及娱乐》 . . 这段话看似没什么,但如果对照原版书,就会发现四个问题。 先放上这段话的原文,然后说一说前三个问题。 When a true genius appears in the world, you may know him by this sign, that the dunc...(7回应)
.
.
这段话看似没什么,但如果对照原版书,就会发现四个问题。
先放上这段话的原文,然后说一说前三个问题。
When a true genius appears in the world, you may know him by this sign, that the dunces are all in confederacy against him.
— Jonathan Swift
“THOUGHTS ON VARIOUS SUBJECTS, MORAL AND DIVERTING”
.
问题1:这段话的摆放位置不对,摆在了序言后面。在原版书中,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话,也就是说,这段话摆放在整本书的最前面,在序言和引言的前面。
为什么这么靠前呢?因为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解释这本书的书名。
从原文中可以看到书名中的”dunces“(笨蛋)和”confederacy “(联盟)的字样。
所以如果能在译文中对应地译出”笨蛋“和”联盟“两个词(当然或许有一定难度,比如”笨蛋们都会结成同盟群起而攻之“什么的),会让人一望即知,体会到这层用意。
放到后面,这层用意就不易体会出来了。
这一错位的安排,很可能是出版社搞的鬼。
.
问题2:这句话的出处,也就是文章的篇名”THOUGHTS ON VARIOUS SUBJECTS, MORAL AND DIVERTING“摆放位置不妥。原文紧跟在作者姓名后面,这也符合卷首引语的通常写法,而译本莫名其妙改成了脚注,难免让读者误以为原文没有这部分内容,是中译本加上的。甚至脚注中还画蛇添足地添加了”节选自“三个字。
从一篇文章中挑出一句话来,不用说,也是”节选“。
”变原文为脚注“这一做法,很可能也是出版社搞的鬼。
.
问题3:文章的题目翻译有误。
MORAL AND DIVERTING显然是形容词。而THOUGHTS显然是名词。
所以这两个形容词显然是后置,来形容前面的名词短语的。
所以是”对……合乎道德而饶有趣味的思考“。
这个恐怕得怪译者。
.
.
.
下面再放上一大段原文,说一下第四个问题。
There is a New Orleans city accent… associated with downtown New Orleans, particularly with the German and Irish Third Ward, that is hard to distinguish from the accent of Hoboken, Jersey City, and Astoria, Long Island, where the Al Smith inflection, extinct in Manhattan, has taken refuge. The reason, as you might expect, is that the same stocks that brought the accent to Manhattan imposed it on New Orleans.
— — —
“You’re right on that. We’re Mediterranean. I’ve never been to Greece or Italy, but I’m sure I’d be at home there as soon as I landed.” He would, too, I thought. New Orleans resembles Genoa or Marseilles, or Beirut or the Egyptian Alexandria more than it does New York, although all seaports resemble one another more than they can resemble any place in the interior. Like Havana and Port-au-Prince, New Orleans is within the orbit of a Hellenistic world that never touched the North Atlantic. The Mediterranean, Caribbean and Gulf of Mexico form a homogeneous, though interrupted, sea.
A. J. Liebling,
THE EARL OF LOUISIANA
.
.
问题4:
这才是应该放在这一页(序言后面、正文前面)的文字好不好!
被出版社弄到哪去了????
为什么换上了斯威夫特的一句话摆在这里???
这是在读者眼皮底下大变戏法吗????
这是出书应该有的问题吗???
这该怪谁?译者还是出版社?是漏译还是漏排?还是双方的合谋???
.
.
读的不多,但这是最奇怪的一本。 被乔纳森的话引导,起初觉得他是一个天才。为了看透社会的庸俗,选择把自己边缘化。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直到在Ignatius J. Reilly和Myrna Minkoff的信和Ignatius对母亲的态度中渐渐觉得这是一个可厌之人。他随意宣泄,爱找借口,不敢承担,自我封闭而又爱撒谎。他总是拿幽门说事,让人费解。在故事中,往往隐瞒真相,有时候总是想去迎合别人,比如在工厂里跳舞去讨好...
2014-02-20 15:40:52
读的不多,但这是最奇怪的一本。
被乔纳森的话引导,起初觉得他是一个天才。为了看透社会的庸俗,选择把自己边缘化。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直到在Ignatius J. Reilly和Myrna Minkoff的信和Ignatius对母亲的态度中渐渐觉得这是一个可厌之人。他随意宣泄,爱找借口,不敢承担,自我封闭而又爱撒谎。他总是拿幽门说事,让人费解。在故事中,往往隐瞒真相,有时候总是想去迎合别人,比如在工厂里跳舞去讨好黑人工人。但有时候又突然觉得他学富五车,嘴边总挂着大串大串令人折服的道理,直言不讳,无比真实。从他的日记中体会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充满了哲学的魅力。他是笨蛋还是天才?这样的矛盾不断在我脑海中反复,直到全书终结也没有定论。过程中,我一直觉得作者会给我一个明确的立场,可结果却有些令人意外。直到行文的最后,才简单的解释了为什么Ignatius会有这样的性格。很感叹作者的逻辑能把各种各样平行的世界最终汇聚到一起。书中人物内心的表达也很特别,不是旁边者而是当事人。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对话,让我有时不知,这是他和别人的对话还是自的的,怎么没有引号。这本书很困扰我,一切都始于Ignatius。他像一颗扫把心一样给人们带去厄运和痛苦。可最终,结果为却”皆大欢喜“。让每个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让每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心所向(比如她的母亲)。
我无法读出整个故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只能整理出一些碎片。希望与大家分享,期待高人的指点。(用英文名只是为了避免译名的差异)
2 有用 龙之芥 2012-05-03 11:25:49
搞笑的玩世不恭,耍泼的异想天开,无厘头的荒诞讽刺。
1 有用 亲爱的猥琐猪 2011-11-18 22:11:20
与其说是讽刺喜剧不如说是荒诞闹剧。书中的每个人物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都展现出一种有违常规的逻辑。但此种逻辑放诸全书构建的大背景下却并不突兀。作者比较到位地将现实和夸张结合,书写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但是,单凭一两个主要角色的“表现”推动整本书进展的决定使剧情的缜密性下降;不了解美国特定时期历史背景的人也无法产生更多共鸣、理解作者借主人翁举动所要表达的用意;本书的排版更像是在强调作者自身的悲惨身世,而且... 与其说是讽刺喜剧不如说是荒诞闹剧。书中的每个人物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都展现出一种有违常规的逻辑。但此种逻辑放诸全书构建的大背景下却并不突兀。作者比较到位地将现实和夸张结合,书写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但是,单凭一两个主要角色的“表现”推动整本书进展的决定使剧情的缜密性下降;不了解美国特定时期历史背景的人也无法产生更多共鸣、理解作者借主人翁举动所要表达的用意;本书的排版更像是在强调作者自身的悲惨身世,而且着眼在自杀一事上,对作者整个人生的轨迹和大背景都未介绍,显得刻意而急功近利;最后,还是对图尔的早逝感到遗憾,倘若在世,他一定能写出超越本作的作品。《笨蛋联盟》,名作以上,经典未满。 (展开)
12 有用 Luke 2013-03-01 19:22:11
可以用书中一句话来评论这本书;“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完全客观的旁观者的细细观察,就像你们的上班男孩——我,而且我已经收集了众多笔记与随笔,能对当代社会面貌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并提供新的观察视角。”一本属于新奥尔良的书。翻译很好,推荐此译者。
8 有用 叟咬叟 2018-02-19 08:32:29
疏忽的结构、不连贯的叙述、许多无效的对话,都不能减少这部小说极高的独特性,美国的、前瞻的、勇敢的。与凯鲁亚克同年去世的图尔,他所创造的伊格内修斯,无论是体积还是他的痛苦与爱,都胜过谈禅的嬉皮们的总和。翻译有点尬,封面不好,这本书该要有新版。
0 有用 不是野兽的猫 2012-11-20 14:24:27
心酸,自省
0 有用 XX 2022-06-23 10:44:14
第一章 p28
0 有用 方气愤 2022-05-22 09:16:05
不再浪漫化理想主义与怪诞,用一个肮脏的形象才道出这群荒唐者的本质。这是必要的。与现实生活形成一个巨大的裂谷,这个裂谷接住我;且我们不再美化这一心情,不再使其悲壮。荒唐的书,在写我。
0 有用 柚枳 2022-03-27 10:05:00
读到209页,实在是不想读了,大概是我不懂欣赏吧。
0 有用 even 2022-01-30 16:27:32
大学假期时候读的 说实话欣赏不来这荒诞感
0 有用 碎叶吹又绿 2022-01-29 11:11:08
初版于1980。一本充满独特气质的“无赖”故事,浓郁的黑色幽默,将无赖荒诞进行到底,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让人反思。全书没有一个“正常人”,主人公伊格内修斯,一个拥有硕士学位的白胖子,三十岁却要母亲来养,整天充满了各种离奇想法,是疯狂还是逃避;同时进行的故事线索还有荒诞的制裤厂、莫名的酒吧、底层荒诞的警察....所有人物都被摘掉理性的帽子,以各自荒诞疯狂的言行,创造着荒诞不经的故事。作为一部底色... 初版于1980。一本充满独特气质的“无赖”故事,浓郁的黑色幽默,将无赖荒诞进行到底,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让人反思。全书没有一个“正常人”,主人公伊格内修斯,一个拥有硕士学位的白胖子,三十岁却要母亲来养,整天充满了各种离奇想法,是疯狂还是逃避;同时进行的故事线索还有荒诞的制裤厂、莫名的酒吧、底层荒诞的警察....所有人物都被摘掉理性的帽子,以各自荒诞疯狂的言行,创造着荒诞不经的故事。作为一部底色纯正的“非理性”荒诞故事,人物在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主动经历之后逃离,带来了一丝丝仿佛会有不同的希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