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城市、文化与权力导论
原作名: The Urban Order: An Introduction to Cities, Culture, and Power
译者: 郑娟 / 梁捷
出版年: 2011-3
页数: 570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都市文化研究译丛
ISBN: 9787208096400
内容简介 · · · · · ·
作为城市地理学教科书,本书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城市研究领域的最近进展。全书以城市与经济、城市与社会及城市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以全球不同城市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将城市研究中的经典模型、新近理论及后现代观点融合为一体。本书不仅结构清晰,文字也十分流畅、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于城市问题深切关怀。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伦尼•肖特教授出生于苏格兰,1976年于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欧洲、英国、澳大利亚及美国诸大学,现为美国马里兰大学(UMBC)公共政策教授。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城市与经济
城市与经济发展
经济的城市化
城市和全球经济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资本、劳动与城市:案例分析I,第一部分
资本、劳动与城市:案例分析I,第二部分
雅皮士、雅废士和新城市秩序:案例研究Ⅱ
第二部分 城市和社会
住房市场
社会舞台
城市生活
政治舞台
城市中的居所迁移:案例研究Ⅲ
性别、空间与权力:案例研究Ⅳ
种族、族裔和城市:案例研究Ⅴ
第三部分 城市的生产
第十六章 作为投资的城市
第十七章 作为文本的城市
第十八章 城市形象
第十九章 重建城市形象:案例研究Ⅵ
第二十章 建筑环境中的冲突与妥协:案例研究Ⅶ
第二十一章 后记:巴塞罗那
结语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表5.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对比{Swyngedouw(1986)和Harvey(1989)} 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 大量生产同质产品 小批量生产 一致化和标准化 灵活地、小批量地生产多种产品 大规模调节性库存储备和存货 无库存 资源导向 需求导向 一个工人完成一项任务 多任务 工作高度专业化 工作的分界消除 没有就业保障 核心工人就业保障程度高;临时工没有就业保障 劳动存在空间分工 空间一体化 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质化 劳动力市场多样化 强调劳动纪律 强调合作和负责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
族裔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它可以用来指涉宗教派别、种族类别和国籍。这种越来越宽泛的用法就是它的性质的一部分,由于它时一个暂时性的、受历史制约的、由社会建构的概念,就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定义。族裔是一种社会结构,而非生物学事实。族裔特征并不是人们与生具来的,人们是被赋予了某一种族裔特征,被社会化到这种特征当中。群体是被种族化了的。 另一方面,族裔特征是在个体之间建构起来的某些集体特征、经验和历史。所以,美国的黑人能创造出一种抵抗的文化,这是一种由苦难和拯救所铸造的特征,拯救的努力包含从人权运动、黑人之傲运动到全美伊斯兰联盟,等等……“在种族形成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某种形成的种族自愿迁移,另一方面是种族歧视造成的无可选择从而不得不迁移,两者之间的张力贯穿了集体种族特征成形的始终。” 空间和地点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族裔特征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族裔的整体概念而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城市秩序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城市秩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一、谋生: 1、正规就业: “我们是谁”是“我们做什么”的一个函数。它总是人们被问及的第一个问题:你是干什么的?正规就业将我们的个人自我与公共自我联系了起来。 在正规经济部门就业意味着劳动力在市场上的该项销售被正式记录在政府和官方统计中。它能带来收入、地位和身份。 (••••••) 缺乏技能的劳动力所处的地位就比有技能的劳动力低一些。 该技能对于雇主的价值越大,劳动力的谈判能力就越强,这...
2012-04-22 14:05 2人喜欢
一、谋生: 1、正规就业: “我们是谁”是“我们做什么”的一个函数。它总是人们被问及的第一个问题:你是干什么的?正规就业将我们的个人自我与公共自我联系了起来。 在正规经济部门就业意味着劳动力在市场上的该项销售被正式记录在政府和官方统计中。它能带来收入、地位和身份。 (••••••) 缺乏技能的劳动力所处的地位就比有技能的劳动力低一些。 该技能对于雇主的价值越大,劳动力的谈判能力就越强,这种差别就体现在与非熟练工人比起来,熟练上人的收入要高得多。 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一直在变化。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上最重要的转变之一就是许多人工劳动出现降低技术需求( deskilling)趋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工劳动技能指的不再是锅炉制造工、焊接工、金属工艺品手艺人的商业秘密,它们已经被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所取代。柔性生产降低了对熟练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谈判能力。而最近,对熟练白领工人的多项需求也在下降,办公室自动化、电脑使用的普及、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层级的简化都是造成这种需求减少的原因。其净效应就是在当代劳动力市场上创造出一种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核心群体由享有就业保障、培训和慷慨福利的高收人工人构成。这是一个由商务午餐、飞机商务舱和行政套房的钥匙构成的世界:这是一个富裕的世界。半外围群体(semiperipheral)有两种。第一种由地位、工作持久性和声誉稍逊一筹的全职工人组成。第二种则是短期或兼职工人。外围群体包括那些自我雇佣者、分包者、住家庭中就业或者通过职业介绍所就业的人。 (••••••) 要在市场中拥有更大的权力,劳动力就必须拥有技能。但是若技术过于专业化也会出问题,因为技术变化会使某些技术彻底成为冗余。••••••就劳动力阶级在尽可能多的工作领域控制劳动力供给来说,技能专业化也是一种优势。医生是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劳动力部门之一。在有关健康和医疗的争论中,医生总是居于绝对控制地位,他们控制着新成员的进入门槛,巧妙地把自己放在既有权力又有声望的位置上,而这一切又都反映在他们的高收入当中。 (••••••) 在职业结构中,谁占据哪一个位置并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正是工作创造出、并维持着社会分化。性别差异会表现在工作类型当中:在兼职的、低收入的部门中就是女性占多数,而即使在同一种工作中,女性获得的收入也不到男性收入的三分之二。族裔差异也会反映在职业结构中:新进移民通常只能成为这个城市的劳动力后备军中的一员,从事其他人不愿意做的低收人工作。 (••••••) 社会差异会表现在工作类型中——这种观察结论会造成一种循环推理。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干的工作赚钱少;而本身就是富人的,工作收入也更高。这些都是没有任何偶然机制的自明之理。我们更应该考察的是,特定群体是如何得到并一直从事特定种类的工作。正规就业的门槛被诸如教育文凭一类的系统性要求控制住,这反过来也反映并且强化着现有的不平等。比如,要做一名医生,就必须上大学,也就是说必须在短期或者中期内放弃取得收入的可能。比起大郡分人来,只有某些群体、尤其是社会中比较富裕的那部分群体,才有能力像这样规划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战略。 2、非正规经济: 非正规经济指的是未被(政府)记录在案的经济部门。它们纳的税极少——如果有缴税的话。和正规经济部门一样,它也是非常复杂的。例如,雷•布罗姆利(Ray Bromley,1988)以自己对拉丁美洲的研究为基础,梳理出了九种不同的非正规经济部门:零售、小规模运输、个人服务、安全保卫、赌博、废品回收、卖淫、乞讨、财物抢劫[包括通过秘密行动(偷窃)、暴力威胁(抢劫)或者行骗(诈骗)来非法占有财物]。••••••在对卡利城的研究中,布罗姆利发现在大街上工作的人里,有40%—45%都处于不稳定的自我雇佣状态,39%—43%是潜在的有薪劳动者,12%—15%是依附性劳动者,而只有3%是短期的有薪劳动者。
如果正规经济已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给人们良好的生活,非正规部门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然而,如果正规经济部门提供的工作机会少或者只有低工资的工作,非正规部门就会被当成一种复杂巧妙的应对策略。 ①非法的非正规经济: 【非法经济中有大型企业(黑手党、犯罪集团),也有小生意(街头妓女);同样存在周期性,有好年成与坏年成(如果正规经济被禁止提供某种产品,如烟酒,则非法经济将因此繁荣)。—→在正规部门和非法部门之间并没有明确而持久的界限。有些国家允许销售毒品,有的国家禁止销售酒类;有的正规部门企业会从事非法经济活动(如走私)】 ②杜区互助经济: 【非现金交易,类似于交换礼物的经济:如请邻居的少年来做临时保姆;邻居之间互相拼车上班、送子女上学—→迈克尔•扬和彼德•威尔莫特(Michael Young and Peter Wilmott,1957)对东伦敦的研究显示大家庭体系的破裂、更好的就业机遇以及单个家庭富裕水平的提升会造成社区互助经济的衰退——从以人为中心(people-centered)生存转变为以家庭为中心(house-centered)生存】 ③家庭经济: 在富裕国家,以及其他大部分地区,主流趋势都是家庭经济的商品化。越来越多从前由家庭自己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现在成为了正规经济的一部分。从前家庭习惯于自己腌制食品,现在都越来越多地直接到商店去购买。从前他们习惯于自己装修房屋,现在变成雇用专业的装修工。••••••商品化包含着一种替代。••••••人们改为把时间花在工作中,以赚得足够的钱来买它们。花钱是为了节省时间。 家庭经济中的劳动分工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一百前,人们更多地使用着有偿的家务劳动。而随着劳动力成本越升越高,大规模的家务劳动行业必然逐渐衰退,只有富人家庭里才能雇得起家务劳工。【这个判断是可疑的】
二、作为时间—空间旅行者的市民: 【利用瑞典地理学家Torsten Hagerstrand设计的符号系统(空间扩散理论)考察人在时间与空间中的移动】 1、基本结构:
【x,y轴表示空间,z表示时间。斜线表示个体在空间与时间中活动(因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必然需要耗费、度过一段时间);而垂线表示个体在同一个地点度过一段时间。】 【四种时间—空间关系】: ①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地点
②不同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
③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
④不同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
我们在城市中的活动是以许多重复发生的事件为中心的。每个工作日,大部分人都要去上班或者上学。这些事件就是销钉(pegs),让我们把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旅行悬挂其上。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一系列的可能空间容我们移动。它们被称作棱柱(prisms)。
【下图。菱形(棱柱)的宽度表示个体可以活动的最大范围,同时菱形的高度也表示个体离家在外活动的时间段——毕竟,在家的时候,就不会发生空间的移动了。个体从晚上10点开始在家休息到第二天的早上8点,8点到下午3点个体离家距离达到最大,下午3点至晚10点又逐渐回家;每日如此循环】 【两个个体的“棱柱”(活动范围)在一个“销钉”——餐馆(二维图)/车站(三维图),有一部分相重合了。表示两人在这一段时间里共同在餐馆/车站里度过,吃午饭/等车。两人的“航线”(lifeline)在餐馆/车站重合,又从餐馆/车站分离到不同的区域(domain)】
从上述简要介绍中,我们得出的一点重要启示是: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连接的。空间即是时间,时间即是空间。大部分城市分析都过于关注空间,而很少有研究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帕克斯和思瑞夫特的研究是一个明显的例外(Parkes and Thrift,1980)]。然而,如果将城市中的人视作时间—空间中的旅行者,我们就开始把时间维度整合到我们的理解中来。由于我们的存在的基本事实是我们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并在其中移动。 理解这两者对于理解我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至关紧要。时间—空间路径的符号系统非常灵活,可以用来研究多种多样的主题。 2、时间—空间活动结构的社会含义: 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中迂回行进的旅程反映出许多东西:年龄、族裔、阶级、收入以及其他所有把我们彼此区分开来的要素。这些区分有时很微妙,有时候又很明确:理解了它们,才能理解更为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机能。••••••乔纳查•雷班(Jonathan Raban)将纽约城里的人分成街上行人(street people)和空中飞人(air people)。 (••••••) 【Raban, 1990, 80-84】“空中飞人像行者一样,,腾空上下。对于他们来说,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或等电梯或坐电梯中度过。电梯之十纽约的中产阶级文化,就像凤尾船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简直就是其存在基础。••••••在这个城市里,地面被视为失败和危险之地,你不得不住在半空里。而进得了电梯,才证明你有能力生活在半空••••••他们的纽约就由一幢幢高楼里的室内空间组成,每一幢都有门卫把守、层层上锁、处于电子监控之下。他们保持联系的方式是从一个套间飞向另一个套间,就像群居的海鸥从一个峭壁冲向另一个峭壁。••••••布鲁克林(Brooklyn)和布朗克斯(Bronx)就像贝鲁特和德黑兰一样遥远。没人再去那里。地铁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可怖的传说。现如今,这两个城市重叠在一起,一个在另一个上空,只有电梯是联系两者的微弱纽带。” 3、 城市在时间中的存在: 【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人潮的涨落。商务区只有在上班时间才成为大多数人的“销钉”;咖啡馆或餐厅只有在中午午休时段才成为多数人的“销钉”;早上大街挤满人群,而凌晨大街却空空如也——只有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才能更准确、更动态的理解城市地理区域的人群、事件特征】
回应 2012-04-22 14:05 -
一、城市神话(P460-468) 1、反城市神话: ①非自然的城市:当代社会是一个城市社会。然而,或许正是由于这种趋势,主流社会思潮将城市生活描绘成一种非自然的行为。但这是一种新近才出现的倾向。在古典世界里,城市社会就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点。“文明”一词和“城市”一词拥有同样的拉丁文词根。不过,浪漫主义的兴起将城市生活从第一把交椅上赶了下来,因为它认为靠近自然而居更有好处,能过上一种更真实的、更有灵魂的、更好...
2012-05-04 20:20 1人喜欢
一、城市神话(P460-468) 1、反城市神话: ①非自然的城市:当代社会是一个城市社会。然而,或许正是由于这种趋势,主流社会思潮将城市生活描绘成一种非自然的行为。但这是一种新近才出现的倾向。在古典世界里,城市社会就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点。“文明”一词和“城市”一词拥有同样的拉丁文词根。不过,浪漫主义的兴起将城市生活从第一把交椅上赶了下来,因为它认为靠近自然而居更有好处,能过上一种更真实的、更有灵魂的、更好的生活。••••••对社会进步的信心缺乏、对社会制度持犬儒主义、乌托邦计划的失败以及对于现代主义企业的尖锐批评都导致了对于集体进步的信心丧失,以及出之而来的对于城市的忧虑。当你对社会失去信心时,自然也就对城市失去了信心。 ②匿名的城市:社会学家高菲•彼尔森(Geoffrey Pearson,1975)指出社会思潮有一种脉络,即所谓的“社会学的田园牧歌”,它将城市斥责为只存在浅薄的、转瞬即逝的、实用的关系的地方。这种看法将城市中的社会关系和想象中乡村才有的深刻的、长久的、多元的关系进行对比。田园牧歌在西方社会思潮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社会学的田园牧歌却是在最近150年才茁壮地发展起来。 ③罪恶的城市:1880年,英国艺术家、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在一封信中写道,城市是“一个令人厌恶的通奸和贪欲的中心——罪恶的黑烟冲向天际,就像索多玛的熔炉”。••••••借用尼采的说法,这种禁欲主义祭司传统长期以来就蔑视城市市,视其为道德放纵的、罪恶的、放荡的地方。 ④作为威胁的城市:城市是人们聚集和合作的场所, 对城市的恐惧通常就是对群众的恐惧。城市为边缘群体采取积极行动提供了背景,甚至常常直接为他们创造机遇;••••••【汤普逊(E.P.Thompson,1971)】认为英格兰城镇和城市里发生的食物骚乱并不是由饥饿引起的突发怒火,而是有着良好组织形式的群众运动。他们参与的是道德经济的运作,而非货币经济的发展。••••••对于有钱有势的阶层来说,城市民众就是对于现存秩序的威胁。【托克维尔对“城市暴民”威胁的担忧】 2、赞美城市的神话: ①文明的城市:在古希腊人心中,城市生活就是文明生活的同义词。古希腊的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认为社会生活比自然世界更让人喜欢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正是人物形象的绘饰让古希腊花瓶锦上添花,而当亚里士多德宣称人的本质是政治动物时,他要强调的也正是社会联系的重要性,以及希腊人对美好生活观念的集体商讨。••••••城市作为文明之地常常被用来和小城镇以及农村地区的落后进行对比。许多纽约市民都认为文明在这个城市的边界之外就不存在了。••••••大多数大城市对于世界的观念都是自己想当然的图景,其中与城市相关的区域占据了地图上绝大部分内容,而除此以外的部分都只是遥远的、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小地方。••••••如果有人把法国描述成除了巴黎就是荒漠,那这一定出自一个住在巴黎城里的评论家之口。 ②柔性的城市:虽然反城市者将城市的匿名性视作烦恼之源,而赞美城市者却认为它值得赞扬。乔纳森•雷班(Jonathan Raban,1974)这样描写柔性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人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个性,追寻自己所定义的、而非社会所强加的幸福。 匿名的城市超脱于社会约束和社群认同之外。 ③自由的城市:在封建时代,有一位德国人曾经有句名言,大致的意思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那时,许多城市都独立于当地贵族政治和社会权力之外。即使还无法行使民主权力,城里人也比住在周边农村的居民更加自由一些,因为后者属于封建等级体系中的一部分,不得不受制于一些权力和习俗。|【西塞罗对于城市因与国外的货物、语言、价值观交流而使本国传统受到阻碍的评论】 ④激进的城市:反城市者为城市这个现存社会秩序的威胁而哀叹,赞美城市者却为此特征而感到庆幸。••••••一方面,令反城市者悲痛的是城市的颠覆性潜力,而另一方面,激进分子却在挖掘它的激进能量。【关于巴比伦与耶路撒冷的比较—→巴比伦是堕落、唯利是图、现代性的象征;耶路撒冷是高贵、更美好社会、实现社会解放的象征~~各种关于城市的乌托邦理想的源头】 二、城市意识形态(P468-476) 1、对城市的认识: ①城市破坏、危害传统美德,城里聚集的外国人威胁国家稳定←→城市是个人理想的开始、成功的阶梯——[对城市的态度是与对农村的态度紧密相连的] ②大城市的居民高傲的视本地为文明与世界的中心,同时将外面的其他城市贬低得一文不值;相竞争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社会标准或文化气息(宗教的城市与娱乐业的城市 | 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与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 | 多元文化包容的城市与维护民族文化的城市••••••);城市内部文化、意识形态的对立(黑人区与白人区 | 贫民的内城与中产的郊区••••••) 2、表达城市: 许多地理学家开始研究地点、空间和地形的表达中所蕴含的各种关系[艾特肯和佐恩(Aitken and Zonn,1994);巴恩斯和邓肯(Barnes and Duncan,1992)]。城市神话和意识形态以特定的方式被表达出来,它们并不能自由变幻,而需表达在具体的文体当中。这些文本包括书籍、电影、笑话、广告、产品以及前一章所讨论的建筑形式。 ①为城市命名:A、地名描述当地地理特征。B、地理反映权力(如洛杉矶的西班牙语原名、英国人击败荷兰人后将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源于威廉四世的皇后名••••••)。C、地名的更改反映权力更迭(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圣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D、启发性或纪念性的地名(滑铁卢车站、New Heaven、名字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美国城镇••••••)。—→地名有时不仅仅会充当指称地点的专名,反过来也可能成为具有描述某种文化特性的修饰词语(如“西海岸的”—自由主义者;“纽约的”—知识分子;“巴黎式”—浪漫;“如同好莱坞的”—娱乐圈、放荡生活••••••) ②城市和大众传媒:城市被表达在大众传媒当中。以新闻报道为例,新闻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就是每个具体的城市。它们对城市的描绘并不是一个中立的、价值无涉的过程。【托马斯•克拉克(Thomas Klak,1994)对城市新闻报道的一项比较研究:古巴的哈瓦那与牙买加的金斯顿。美国媒体对这两个城市的报道截然不同,哈瓦那被更广泛的报道、且内容多与当地的物资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相关;金斯顿则较少被报道、且内容多忽视当地高贫困率和犯罪率现象—→媒体通过持续、夸大的对哈瓦那的报道暗示卡斯特罗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好的。】——基于地缘政治、政治意识形态的媒体城市观。 ③胶片上的城市:在最早期的默片中,城市未被确认为行为的舞台,因为那时的重点放在演员身上。接下来,美国电影对城市的表达被一个称作灰色电影【film noir】的电影流派所左右。在弗列兹•朗的经典名片《大都会》(Metropolis,1926)中,城市被表现为一个危险的存在物。就像一幅德国的表现主义画作,这部电影为城市的未来绘制了一幅灰暗的场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早期的经典灰色电影中,城市是紧张的、垂头丧气的、病态的,是一处个人孤立而集体混乱的地方。近年来,包含灰色电影要素的电影包括《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蓝丝绒》 (Blue Velvet,1986)、《蝙蝠侠》(Batman,1989)、《影与雾》(Shadows and Fog,1991)。 (••••••) 莉莎•班顿(Lisa Benton,1995)在她对洛杉矶的电影描绘的讨论中,考察了同一年,即1991年,上Canyon)、《LA故事》(LA Story)、《街区男孩》(Boyz’n the Hood)。她证明,虽然每部电影之间存在差异,它们却拥有共同的忧虑:洛杉矶成为一个刺激之地,一个被犯罪、监管和安全保卫所困扰的地方。【本书第474表格】 三、城市形象(P476-) 创造讨人喜欢的城市形象以赢得市民的热情支持,促进旅游业发展,吸引投资和移民,是城市政客早已用熟的手段。••••••如今,对城市推销运动进行分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有意义的话题包括分析城市推销产业及其所使用的战略,解读其中的信息以及对这些活动的成败进行的评估。【高德和沃德(Gold and Ward,1994),以及克恩和菲洛(Kearnsand Philo,1993)的研究】 1、世界城市:【由于世界城市地位的稳固和兴旺繁盛的商品、金融活动,形成了一种“大都会风尚”(metropolitan provincialism)——在这些城市中、尤其是特殊区域,你就会有站在世界之巅的感觉(如华尔街上的纽交所)】 2、其他城市: ①赶超世界城市:要找出这种城市的一个有用的、虽然不是屡试不爽的方法,就是把目光集中在那些想申办奥运会或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它们包括首尔、洛杉矶、亚特兰大、巴塞罗那以及英国的伯明翰。承办奥运会的目的是获得全球媒体的关注,这说明它们需要并渴望媒体报道——这就意味着它们有成为世界城市的自负,即使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煽动着这种热望的是每个城市的增长机器——政治家、商业领袖、开发商,以及通常会与劳工组织相联系的本地精英们。••••••神经质的不安全感混合脆弱的文化热忱,正是赶超世界城市的标志。对于自己在全球文化资本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它们抱有强烈的关心。 ②清洁绿色的城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时空间隔的消失使得人们能够真的去考虑如何在小城市或者小城镇开展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生意往来。••••••它们清洁义绿色,无污染,还接近自然。像西雅图或者波特兰那样的城市,或者像新兴起的普罗旺斯的技术导向型区域,它们“原有的”形象都是非城市的。现在,它们具备了城市的优点却拋弃了它的短处。它们的“纯净”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与自然的关系,它还意味着前城市、前工业化【没有严密发达的劳工组织】。 ③瞧!再没有工厂了:制造业的全球转移迫使这些城市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基础,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它们的旧形象与老旧、污染、劳作相联系,与崭新、清洁、闲暇形成对比。“瞧!再没有工厂了”,这句话浓缩了它们塑造后工业化形象的努力。这种形象包含着对工业化遗产的超越,而这种超越常常是有意识进行的,采取的手段包括将工业区作为历史事实留存下来、创建工业博物馆和工业化遗址观光点。【A、对城市关键区域的改造象征去除负面的工业化形象。B、将工业污染毁坏的环境进行清理,象征着城市的新发展方式】 【对于以上三种城市,其形象塑造的广告宣传又可以归结为四种: A、娱乐城市:展现诱人酮体的美女,湛蓝天空、阳光、沙滩,微笑的人 B、绿色城市:山水景色、清新空气,没有交通扰攘 C、文化城市:高级购物中心,音乐厅和艺术画廊,音乐节和交响乐团、世界著名指挥、全球知名的流行乐队•••••• D、多元城市:“来!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吧”——不同族裔的节日与社区形象,“寿司店里播放着rap做背景音乐,正在举行亚美尼亚文化日产品特价专卖活动”(文化多元主义的美梦)~~以降低文化身份的门槛吸引更多消费者的营销模式。
回应 2012-05-04 20:20 -
资本的脉动(P415-427) 1、公共投资: 我们先来区分一下私人和公共投资。私人投资通常是短期和中期的,根本上来说以盈利为导向。而公共投资虽然也可能被短期的利润指标所左右,但它也有可能拥有更加长远的目光。••••••资本主义城市中有大量的公共投资项目,它们反过来也影响着私人投资的增长。••••••在一本有趣的文集中,安德鲁•科尔比(Andrew Kirby,1992)也解释了美国国防支出类型的...
2012-05-01 17:01 1人喜欢
资本的脉动(P415-427) 1、公共投资: 我们先来区分一下私人和公共投资。私人投资通常是短期和中期的,根本上来说以盈利为导向。而公共投资虽然也可能被短期的利润指标所左右,但它也有可能拥有更加长远的目光。••••••资本主义城市中有大量的公共投资项目,它们反过来也影响着私人投资的增长。••••••在一本有趣的文集中,安德鲁•科尔比(Andrew Kirby,1992)也解释了美国国防支出类型的转变是如何改变着区域经济以及许多大城市区的经济命运。 公共投资并非固定不变。当从前看起来无利可图的地区出现了谋利机会时,私人投资者就会来此寻求私有化措施,为具有盈利可能的私人投资开辟道路。他们可用的理由之一就是公共投资会“挤出”私人投资。••••••投资者们总归希望盈利的投资能私私有化,亏损的投资则国有化为好。 (••••••) 在城市这个舞台上,公共和私人投资融合交织在一起;私人投资依赖于公共投资的动向,公共投资也被私人投资决策所影响。 2、私人投资: 【一系列的选择:①投资房地产还是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风险)②投资什么样的地产?(商业地产抑或住房)③投资哪里的地产?】 3、投机性投资: 若开发商在城市边缘地区针对自己意识到的普遍性需求、而非按照某一个特定的客户的要求建造办公区或新住宅区,他们所进行的就是投机性投资。他们以自己理解市场的能力在打赌。城市的大部分外观、结构和定位所反映的都是投机活动的方式。比如伦敦中区就还保留着许多投机策略的残迹:从贝德福德广场的新古典主义风貌(始建于1775年)到汉普斯泰德花园郊区的城镇规划实验(始建于1907年)莫不如此。【参见第九章的住房建设分类】 (••••••) 从1945年起,【伦敦】一共出现过三次办公区开发热潮。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对办公楼的需求出现、而供给却受到限制之后,其结果就是奥列弗•马瑞特(OliverMarriott,1967)在《房地产繁荣》(Property Boom)中描述的那种盛况。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它是被宽松的信贷所推动的,正是彼得•安布罗斯(Peter Ambrose)和鲍勃•柯莱纳特(Bob Colenutt)的经典研究《房地产机器》(Property Machine,191975)的背景。第三次繁荣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是由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以及开发商拥有了获取在传统办公楼区域外进行开发的规划许可的能力所引起。••••••虽然多年来各次办公区发展高潮的精确性质各不相同,但其内在的动因都是一样:都离不开将住宅或工业用地开发成获利高得多的办公楼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见第八章多克兰港区改造的案例】 4、城市投资的理论: 一个是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对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vebvre,1970)理论的扩展,他提出存在着一个次级资本循环以吸收过剩的资金。这种理论极其依赖于经济中的消费不足模型,该模型假定存在着“过剩”资金。但与其假设两种不同的循环,不如把房地产投资看作一项多出来的投资机会。 第二个例子,英国的房地产分析专家大卫•卡德曼(David Cadman)把他所讨论的问题称为投资的模式[卡德曼和佩尼(Cadman and Payne,1989)]。卡德曼强调,投资机构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受合同约束,许多英国和北美人士都把他们的储蓄托付给雇佣专业基金经理的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些基金经理们控制着巨额资产,不断的寻求投资机会。城市房地产业对他们特别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大型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又是相对安全可靠的投资方式。••••••跟随着极少数规模庞大的投资机构的脚步,从众心理将可接受的投资条件限定得十分狭窄。 第三个例子是莎朗•佐京(Sharon Zukin)的研究,也许依严格的定义,它还不算是一项理论。佐京(Sharon Zukin,1982,1991,1995)讨论的是房地产投资中更为宽泛的联系。她梳理出所谓的经济和文化资本的交互循环。例如下图,就展示出在中产阶级化过程中的文化资本循环。
(••••••) 不管采取哪种理论立场,有一个出发点对于任何一个理论化尝试都很重要,那就是城市房地产业是现今金融资本最看好的投资机会之一。 5、规划的角色: 资本进出建筑市场的律动会受到规划体系的影响。我们可以找出这个统一体的两种极端表现。一个极端是自由放任的规划体系,容许开发方的压力占据主导地位;另一个极端则是干涉主义的规划体系。美国和英国可以分别作为两者的代表。不过,对于把一者视为促开发、另一者视为反开发的观点,我们还是要持谨慎态度。 (••••••) 规划既是有意、也是无意的结果。霍尔等人(Hall et al.,1973)对英国的规划体系进行的广泛调查显示,虽然农业用地得到了保护,但结果却是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土地和房产价格也越来越高。英国土地用途规划体系的分配效应是累退的:对于获得了规划许可的土地所有者,他们的土地的市场价格夸张地飞升,而低收入或中等牧人的屋主却不仅要走更远的路去上班,还要负担更加昂贵的住房价格。 6、建筑周期: 建筑业中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这种周期性投资的最明显效应之一就是建筑周期的存在。它们的周期性明显,平均20年发作一次。 (••••••) 建筑周期与交通发展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后者决定了周期的形态、位置和规模。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970)设计了一个模型,描述典型美国中西部城市的建筑周期和交通发展之间的关系。••••••每个时代的主要交通工具都会影响城市的位置和规模。其中最普遍的规律是交通系统的演化使得其后的建筑周期能够在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的地方发生。其净效应就是城市沿着主要交通通道渐渐扩展开去。 亚当斯模型把我们带回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美国的许多城市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建筑周期。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正在摩尔化,大型的零售商集群从城中心转移到郊区。许多城市的可及范围内,都建立起了巨型的室内购物中心。到了20世纪80年代,记者约珥•加鲁(Joel Garreau,1991)所说的边缘城市也建立起来。加鲁的边缘城市定义包括:超过500万平方英尺的可用办公空间,60万平方英尺的可租赁零售区,工作机会比住处多,坐落在与30年前的城市所在地毫不相同的地方。••••••边缘城市不仅在美国存在,悉尼、伦敦以及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类似潮流,不过市中心的衰落趋势在美国最为明显,那是因为大量的投资都流到新的综合区去了。 (••••••) 建筑周期是当时主流的建筑艺术、区位标准和交通方式的物质表达。因而每次周期都各具特点,其独有的“感觉”和“外观”把它和其他周期区别开来,小管它是现代主义的直线,后现代主义的奇想,还是新古典主义的优雅精致。 (••••••)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与过去的建筑周期相关代表着历史联系,甚至代表着文化积淀。但如果以双关的方式借用加鲁的术语,与最新的周期相关,则意味着边缘化。若既不与最新浪潮、又不与旧时风尚相连,则说明这个城市陷入到当代与古代之间的空白中,完全落伍了。 【这章提到了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的一个说法:要弄懂银行业,比起成为经济学家来,你更要成为一名人类学家。确实,尽管银行无论是在客户评级还是债项评级上面都引入了各种违约概率模型,但仍然辅之于传统的信用评级系统如Z-score、各种打分卡、甚至是骆驼、5C等专家系统,而这就意味着“there still plenty room for the human judgement”。了解“人类”,对于银行信贷审批、风险管理,依然是重要的】
回应 2012-05-01 17:01 -
一、城市与阶级:(P227-240) 根据威廉姆斯的说法(Williams,1976),“阶级”一词,作为对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描述,在英语中完全出现是工业革命期间的事。也是在那时,“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上层阶级”等术语开始被经常使用。工业革命除了带来社会的经济重组以外,也引发了一场社会的空间重组,城市化与工业化携手而来。新的工业秩序也是新的城市秩序,社会阶级取代了社会等级,现代取代了传统。工业化城市就像是熔炉,...
2012-04-22 13:59 1人喜欢
一、城市与阶级:(P227-240) 根据威廉姆斯的说法(Williams,1976),“阶级”一词,作为对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描述,在英语中完全出现是工业革命期间的事。也是在那时,“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上层阶级”等术语开始被经常使用。工业革命除了带来社会的经济重组以外,也引发了一场社会的空间重组,城市化与工业化携手而来。新的工业秩序也是新的城市秩序,社会阶级取代了社会等级,现代取代了传统。工业化城市就像是熔炉,阶级和阶级身份在里面得以形成和定型。 (••••••)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和劳动之间、谁拥有/谁不拥有生产资料之间的区分才是根本的区分,这是一种非常非常简单、然而有效的区分方式。它是一种分析工具,在对社会进行理论化过程中,它可以归纳出一般类型、宏大的主题和研究范围。级状况,它就不是那么适用。资本—劳动的分裂存在于经济动力之中,在管理层和工会的关系中体现得更为清楚,而非体现在本地社区生活里。••••••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尤其是在大一点的城市当中——资本和地点的关系已然断裂。对于特定社区有利益关系的常驻资本家已经被面向全球市场和全体客户、而非单一社区的跨国公司所取代。空间取代了地点,成为资本家考虑的舞台。后福特主义革命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它还意味着一种资本、劳动和社区之间关系的转变。 1、资本: 资本也有不同的类型。福特汽车公司与雇用两名非家庭成员的家庭餐馆都可以被看作资本,但在它们之间,差异远多于相似点。••••••大型汽车公司能得到政府保护,而小餐馆则任由你自生自灭。大规模资本与有组织劳动力之间达成的联盟常常会侵蚀小规模资本的利益。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本其实更多地落在小规模资本身上。 (••••••) 可流动资本和流动性较差资本之间也存在差别。••••••可流动资本有能力快速、轻松地流动。由于这种资本的流动性比劳动强得多,资本—劳动关系就会向资本倾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饱受劳动纷争的折磨,由于它的场所固定,资本和劳动双方都试图获得优势地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汽车公司不再被严格地约束在同一个地点,劳动力的谈判能力就弱多了,这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劳动强度增加和与劳动力市场上其他部门相比该部门工资水平相对下降。 我们还可以辨识出一种具有地点特定性(place-specific}的资本,它的利益与某一个具体地点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美国,它与市民振兴运动(civic boosterism)背后的力量密切相关。在一个城市体系中,若首位城市没有抽走经济增长的所有动力,其他城市在该等级体系中往上或往下走的机会就多得多。••••••高特第纳(Gottdiener,1987)提出,在当代美国的城市政治中,存在着“政治活动”走下坡路的趋势,这是因为公司权力越来越大,而城市本身不再能够获得足够的人。招商引资的必要性正是振兴运动支持者们的行动理由,这也说明在商业领袖和城市权力机构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洛根和莫罗奇(lLogan and Molotch,1987)将当代城市振兴运动放置到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中,他们记录下了在美国的城市里由主导阶层发起的、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游说活动。那时的舆论认为城市应该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而限制政府的再分配功能。房地产掮客、本地银行家、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企业老总和商会成员都试图将自己的城市塑造为经济增长的机器。••••••如洛根和莫格奇所说,其净效应就是在美国商业利益主宰了城市政治。 2、劳动: 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一般类型。第一种是工人阶级:它是工业革命的创生品,不过正如汤普森向我们指出,阶级除了是一般经济力量的产物外,也是被它自己创造的产物。标准的工人阶级与城市制造业、男性雇员和集体文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保持这个定义不变,在过去的150年里,我们会看到这个阶级逐步兴起、然后衰落。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越来越少,资本的流动性增加,技术也在变化,再加上在资本、劳动与政府之间的角力中,资本越来越不肯妥协,有组织劳动力的权力被严重削弱。—→【就业机会转移到第三世界与女性劳动者中】••••••在富裕国家的大型制造业城市里,我们可以和工人阶级说再见了。 第二种是中产阶级。它的名字正好暗示着它居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暧昧位置,处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半影地带。至少在过去的150年里,中产阶级的兴起是一个持续不变的现象。••••••他们可能站在资本一边,也能可能站在劳动力一边,具体决策取决于相关利益和问题是什么。 (••••••) 最成功的“工人运动”没有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世界经济体系外围的国家,这可谓20世纪的悖论之一,就中产阶级而言,它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一方面,是布雷弗曼(Braverman,1974)等评论家曾指出的降低技术需求的趋势,而另一方面,是像阿伯克龙比和厄赖(Abercrombie and Urry,1983)等观察家所指出的具有矛盾的阶级立场的职业经理阶层的出现,这导致了新的政治形式的兴起。 3、阶级与城市:重要的主题: ①财富 小说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说:“让我来来告诉你什么是富人,他们与你我不同。”••••••国家越穷,富人的生活就越不相同。在富裕的国家里,富人的生活虽然也与众不同,但仍和大家一起分享着公共文化中的许多要素。在穷国,富人则都迁居到世外桃源,他们所享受的商品和服务把绝大部分民众拒之门外。 (••••••) 在社会分析中,富人没有得到和穷人一样多的关注。城市研究里满是穷人的生活,城市地理学总是在讲述无家可归者、被逐出家园者的故事,为沉默者发出声音。但在这种偏袒的背后,还有更加微妙的原因。学术观察者们在与自己地位相同或者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的接触时,会觉得更加舒服些。针对穷人、尤其是外国穷人的学术观察,在与对象接触时中占据强势一方、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因而它获取信息就容易得多,也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富人在20世纪后慢慢放弃了炫耀性消费(consumption of the rich),开始主动从公众视线中消退;富人的住房开始远离公众视野,以高墙和武装巡逻队保护—→Mike Davis在《水晶之城》以“封闭社区”的概念(见第二章“后现代城市”),指出这种“隐退”是以割裂城市空间为代价的】 ②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一词既意味深长,又含糊不清,••••••在美国,大多数产业工人都可以把自己描述成中产阶级;但若是换在英国,这种行为就会被视作自我夸耀。 (••••••) 在美国,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定义为中产阶级,所以迫切的问题就变成:谁能够俘虏中产阶级的心灵和头脑?从本质上来说,近来美国政治的历史就是一场争取中产阶级的历史。••••••最敏锐的评论家之一,凯文•菲利普斯(Kevin Phillips)出版过一本广为流传的著作,详细讨论了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退化(Phillips,1993)。由于中产阶级占了大多数,它的退化可以作为针对美国的衰退的一般性讨论的重要切入点。 (••••••) 新兴中产阶级也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是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的白领工人,在公共和私人部门就业的婴儿潮一代,••••••大卫•雷(David Ley,1994)指出,这种新兴中产阶级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倾向于聚居在大城市的内城地区,而且在地点和特征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加强的关系。【前面几章所提及的内城雅皮士化与人口移动的第三阶段】 ③底层阶级: 底层阶级总被看成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被社会和经济边缘化的一个群体,他们一直被塑造成社会混乱的源泉。在19世纪,用来形容他们的词语是“乌合之众”(mop)、“群氓”(crowd)、“卑贱的底层”(the great unwashed)、“另一半”(the other half)等等。而20世纪,变成了“底层阶级”( underclass),或者有时候干脆用地名来指代,比如“内城”(inner city)或“贫民窟”(ghetto)。无论用词是哪一个,无不流露着同样的恐惧和忧虑的语气。 马克思用的词语是“劳动力后备大军”(reserve army of labor)。他把底层阶级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联系了起来,在经济繁荣时期,需要的劳动力多,而当经济走下坡路时,失业率也上升。繁荣时,穷人就像后备军一样应召投身经济建设,而衰退时,又被解散,重返贫困。在全世界的许多较贫穷的国家,底层阶级仍然发挥着同样的后备军功用。但在富裕国家,私人市场的波动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被福利国家所弥补。 (••••••) 福利补贴的水平由两股相反的力量确定。一方面,它应该足够高,以保证人们不会落入赤贫中去。如果福利补贴水平太低,人们无法受益,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而另一方面,如果把它设定得太高,有人认为,受助者就会失去重新加入劳动力的必要刺激,继续消耗纳税人的支出。当政府财政危机期间或者人们认为税收水平太高的时候,后一种论调就会更常出现。在美国,当前争论的话题之一就是永久的底层阶级(permanent underclass)的存在。批评者认为救济金给得太多了,以至于许多受助者已经失去「必要的工作动机,而师最终形成了一种依赖文化。 (••••••) 社会学家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在《真正的劣势阶层》(The Truly Disadvantaged,1987)一书中,把焦点放在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黑人撤离贫民窟的现象上。之所以有这种迁移,是因为随着位于内城的工厂关闭,大量的工作机会丧失,工作都流向了郊区,有时甚全是海外地区,而逆工业化又意味着半熟练工和非熟练工的工作机会也没有了——最初就是它们把黑人移民从南方吸引到这里来。稍许有钱的人就从内城搬了出来,这种差别性的搬迁进一步加深了贫民窟的孤立,让它越来越受到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排斥。••••••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ay,1984)则持相反意见,他保留保守的观点,认为社会福利补贴降低了人们去工作的动力,而且鼓励不法行为;学校里的教育水平也随之下降,而所谓的“自由”的价值观也导致了家庭关系恶化。按照这种论证,底层阶级就是由社会福利和自由主义观念造就的,因此,他主张废弃福利制度。这些论证非常流行,有时能得到数据的支持,但常常并不与事实相吻合。例如,福利制度似乎并没有推进不法行为,因为即使在实际福利补贴水平下降的情况下,犯罪率仍然在上升。 (••••••) 在一本有趣的著作中,罗伯特•赖克(Robert Reich,1991)提醒人们注意社区所遭受的损失••••••他论证道,现在,居住在空间意义上同…社区中的成员间失去了联系。我们可能居住在同一个城市里,但如果我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部门工作,而你在一个衰退的部门工作,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可能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被公共部门的存在所冲抵。你可能比我钱少,但我们的孩子仍然上着同一所学校,我们从同一个图书馆借书,享受同一个公园。然而,如果公共部门被削减,或者影响受到限制(而且别忘了赖克是从美国的角度在讨论问题),群体间的不平等就会加剧。••••••阶级地位、而非共同地点才是生活品质的决定因素。 由于社区的公公共空间被以阶级和财富为标准的分隔空间所取代,城市里的公共空间会变成更加支离破碎的混合体,每一部分之间边界变得坚不可摧。 二、城市与族裔:(P240-249) 族裔是一种社会结构,而非生物学事实。族裔特征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们是被赋予了某一种族裔特征,被社会化到这种特征当中。群体是被种族化了的。 族裔有两个属性。一方面,它是一个强加的身份。所谓族裔是被他者的话语强加到某一个群体身上的。凯•安德森( Kay Anderson,1987,L991)在对温哥华唐人街的分析中指出,在建构中国人这一类别的过程中,三个层次(联邦、省和市)的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通过划定地盘,创造并加强了种族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又维持着和再生产着族裔区别和种族分隔的观念和事实。 (••••••) 另一方方面,族裔特征是在个体之间建构起来的某些集体特征、经验(真实的和想象的)和历史。所以,美国的黑人能创造出一种抵抗的文化,这是一种由苦难和拯救所铸造的特征,拯救的努力包含从人权运动、黑人之傲运动到全美伊斯兰联盟(Nation of Islam),等等。更普遍地来看,正如基思和克罗斯(Keith and Cross,1993,21-22)所指出的:“在种族形成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某种形式的种族自愿迁移,另一方面是种族歧视造成的无可选择从而不得不迁移,两者之间的张力贯穿了集体种族特征成形的始终”。 1、族裔和地盘: 在多元族裔社会里,一个城市区域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与特定的族群(ethnic group)联系在一起,要取决于许多的因素。【左边的因素提高族群相对于外部社会的内部凝聚力,右边因素则削弱之】
族群的他者性越强,在空间上就与主流社会分隔得越开。这一空间分异反映和包含着他者性。贫民窟(ghetto)就是一例。这是一个意大利语词汇,原指中世纪城市中由习俗和法律规定的犹太人区。它把犹太人的他者性封装起来,并将其强化。住在隔离的社区里,犹太人得以保持自己的身份特征,但他们的他者性也同样维持不变,这就为反犹太言论的出现提供了口实。 (••••••) 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隔现象。在这个国家许多个城市的记忆中,一些特定的街区都不允许非洲裔美国人居住。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时只有佛罗里达的迈阿密有特殊的规定允许“黑人”演艺明星在本城市的“白人”区里从事自己的工作。••••••此外,还有更多微妙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当非洲裔美国人搬到白人街区时,会出现所谓的“白人逃亡”(white flight)现象。当黑人所占比例超过8%时,就会达到一个“引爆点”(tipping point),白人家庭就开始搬离这个街区。还有证据表明,借贷机构和房地产掮客也有意将黑人居民隔离在某些街区之外。这些过程的最终效应就是黑人和白人之间形成隔离状态,黑人只能居住到拥挤不堪的黑人街区里去。 2、族裔和冲突: 一个群体的成员与社会其他成员相异,他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族裔。但在此过程中,非我族类也被定义出来。族裔既是一种分隔,又是一种凝聚。包含同时意味着排斥。 【北爱尔兰中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宗教冲突;耶路撒冷城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的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的冲突—→1、弗雷德里克•柏雅尔(Frederick Boal)对贝尔法斯特的研究显示居民出行选择车站的依据的不是是否便利,而是车站是否处于本派教徒的居住区内,若最近的车站处于新教徒居住区,则天主教徒宁愿去更远的车站乘车(Boal, 1968);两个社区间因冲突而将隔离作为建筑规划首要考虑,同时隔离本身进一步加剧了彼此的冲突(Boal, 1972)。2、罗曼纳和温格茹德(Romann and Weingrod)对耶路撒冷的研究显示,彼此冲突的族群在生活中若发生不得不跨越彼此居住生活空间的行为时,存在着默契,即“开门”与“闭户”,以色列人会选择在阿拉伯人休息的时候进入东耶路撒冷(Romann and Weingrod,1991)】
回应 2012-04-22 13:59
-
第一章 导言 城市越是庞大,在我们心灵中呈现出的印象越是支离破碎。 几组关系: 城市与社会 城市和权力的表达:此处关注的城市结构和社会权力的关系。城市是一个相互交流的系统、一架记录权力分配的录像机、一个社会斗争的大舞台,时时上演着你争我夺的好戏,大家争斗的目标正是对城市经验的意义和本质的决定权。 城市 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经济的一个部分,是环境的一种要素;更为根本的是,集体合作能力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
2016-05-03 16:20
第一章 导言 城市越是庞大,在我们心灵中呈现出的印象越是支离破碎。 几组关系: 城市与社会 城市和权力的表达:此处关注的城市结构和社会权力的关系。城市是一个相互交流的系统、一架记录权力分配的录像机、一个社会斗争的大舞台,时时上演着你争我夺的好戏,大家争斗的目标正是对城市经验的意义和本质的决定权。 城市 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经济的一个部分,是环境的一种要素;更为根本的是,集体合作能力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而城市正式衡量此项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我端详城市的时候,看到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不同的城市仍然一次又一次激起我的相同的反应——那种害怕却又兴奋、既排斥又着迷、且爱且恨的复杂情绪贯穿我个人经验的始终,在我研究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挥之不去。 指南:Peter Hall、David Harvey《SocoalJustice and the City,London:Edward Arnold,1973》、 Jan Morris 、Lewis Mumford、威廉·麦克伊凡雷、Jonathan Raban《Soft City:London:Hamish Hamilton,1974》 第一部分 城市经济 第二章 城市与经济发展 历史学家Paul Wheatley ,1971归纳出了7个古代世界原始城市的发展中心,他认为这些城市都属于一盒绝对等级社会,是改社会的控制中心,且都是一组仪式建筑群。秩序得以维持,农业剩余产品也以此为基础进行收集和分配。
商业城市 威尼斯:15-16世纪 阿姆斯特丹:17世纪,被确立为新的世界贸易中心,1550年只有20000人,1700年已经达到了200 000人。阿姆斯特丹所营造的最宏伟的建筑,既不是私人官邸也不是贵族城堡,而是市政厅。在这个商业城市的建构过程中,商业文化随之诞生。 城市和工业革命 伦敦:1600年人口只有二十万,到1750年达到675 000人,到1801年接近一百万,差不多是巴黎的两倍。 资本主义城市 曼彻斯特: 恩格斯和马克思:资本主义工业的利润赞助了对资本主义体系最伟大的批评。恩格斯izai曼彻斯特等城市的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诞生,后者对20世纪只是和政治图景的转变影响深远。 工人阶级的兴起 对于当权者和富人来说,无产阶级是一个梦魇,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指出:”在城市中,没有办法阻止人们聚到一处,也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出现群体兴奋,后者会唤起迅速的额、激烈的行动决心。我们可以把城市看作大型集会,所有居民都是参与者;群众给地方官员施加巨大影响,市场不顾公共官员的干涉,实现自己的意愿。 “正是这些城市流氓打破了“文明”社会的所有规则。 资本主义城市的悖论 所有的这些人愈是聚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每一个在追逐自己私人利益时的这种可怕的冷漠、这种无情的孤僻就愈是让人厌恶,愈是可恨。虽然我们也知道,个人的孤僻、这种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的、普遍的原则。……在任何地方,一面是不近人情的冷酷、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 城市的本质是人们为共同利益而聚到一起的公共空间。 Peter Hall在《明日之城》中写道:20世纪的城市规划作为一项理性的、专业的运动,从本质上来说正是针对19世纪的曾是的弊端所采取的纠正行动。作者认为这个观点放到城市规划之外一样适用。 后现代城市 “新”面貌:现代主义建筑学领袖Mies van Rohe 曾说简约即丰富Less is more,后现代主义建筑学的代表Charles Jencks 说简约即乏味Less is bore,后现代的转变大概出现于70年代 转变的原因“面对日趋激烈的额全球化竞争,城市之间需要寻求差别化。大量新建筑和重新装修的老建筑都以新的风格出现,以示自己跟上了全球性文化,后者由资本所早就。诸城市竞相追逐流动的资本,自然想要证明自己具备当代视角,摆出处于时代最前沿的姿态来。而后现代主义形象正是这样的一种姿态。 新圈地运动: 封闭社区(“gated” community) 大门加强了人们对于彼此的恐惧,集体利益的概念也散碎成了形形色色的个人的恐惧。“坍塌的公共空间”、“禁忌的城市”、“暴虐的街区环境”、“从商业保安到铁甲威龙”、“圆形监狱般的购物中心 新公民文化: 企业家型城市 重视创造收入而非使用收入,公共支出减少,公共空间建设不力。 现代主义城市被单一目标和宏大叙事所主宰,而后现代城市则可能拥有更丰富的结构和更多变的色调。 第三者 经济的城市化 城市等级体系由三个层面:全球、国家、区域 全球等级体系 伦敦、纽约、东京 变化的中枢: 殖民时代:城市既是宗主国的控制中心也是新政治和文化秩序的化身,由显性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完成 全球城市:在跨国公司的运作、投资和撤资、资本流动和资本主义市场的额运行中得以实现。 国家等级体系 首位型(primate)、标准型(standard)、混合型(mixed) 英国和南美洲 美国的城市体系 阳光地带的崛起,由此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水资源缺乏: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德克萨斯、乔治亚和佛罗里达,退休移民潮、企业搬迁运动以及高科技产业、军工航天企业 衰落的东北部和中西部老殖民区:密歇根、俄亥俄、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纽约。锈带(Rustbelt) 第四章 城市和全球经济 第五章 城市花园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城市和生产方式model of production 重要主题 资本和资本流动 阶级和阶级斗争 积累体制
回应 2016-05-03 16:20
-
抗议群体都是由那些认识到集体行动能解决重要问题的人们组织起来的。这就意味着有人有时间有信心并且愿意为动员和组织本地社区而努力。这样的人很少,而且分布零散。大多数人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抗议群体只是例外的、而非常规的存在。大多数群体都是由少数人发起,而且在初始阶段有着非常明确的核心-外围结构——一个小范围的、活跃的核心团体承担着大部分工作,再加上规模更大、但没有那么活跃...
2016-12-03 10:47
-
一个地方的质量依赖于它周遭所发生的事情。 城市是一个处在持续变化中的外部性平面。 家庭会尽力将公共物品最大化,而抵制公共害源(public bads)。也就是说,他们会努力得到能带来正外部性的公共品,而排斥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品。如果他们是房主,这一点会表现得特别明显。在美国和西欧大部分地区,稳步上升的业主自住趋势催生出一个对房价变化十分敏感的业主群体。 本质上来说,一个地区的政治活动就是为增强正外部性、抵制...
2016-12-03 10:3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John Wiley & Sons (1996)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8.9分 30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类学读书目录 (他山之石)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2) (🦉的瓦涅密)
- 城市研究:空间与文化 (闲知)
- 城市 (Wall—n)
- 小童看天下提及的书单 (吉吉范特西)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城市秩序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竹仔 2012-08-27
坐广深和谐号,一个来回的功夫翻完,窗外跃过的城镇风景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经验。
0 有用 吉吉范特西 2019-09-04
学者就是学者,因为需要详细证据,各种啰嗦的过程就都呈现上来了,说的话写的字也就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了,这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距离,谁有功夫去研究这破碎玩意儿,而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就不同了,通过简约的文字、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像等传达出普世的道理,从给老百姓普及上看,学者们输大发了。
0 有用 韵子 2016-07-11
看的新版的,不得不说这里面reference要比正文好玩很多
1 有用 Drunk_Marty 2013-03-05
概括性比较好,但没有什么新观点
0 有用 royalwyx 2015-04-14
子健推荐:)
0 有用 姜晚耕 2021-01-03
翻译得特别好。
0 有用 吉吉范特西 2019-09-04
学者就是学者,因为需要详细证据,各种啰嗦的过程就都呈现上来了,说的话写的字也就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了,这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距离,谁有功夫去研究这破碎玩意儿,而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就不同了,通过简约的文字、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像等传达出普世的道理,从给老百姓普及上看,学者们输大发了。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7-08-08
“全书以城市与经济、城市与社会及城市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以全球不同城市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将城市研究中的经典模型、新近理论及后现代观点融合为一体。”
1 有用 阿猩 2017-05-23
本书是类似于文献综述的书籍,除了案例分析,其他部分较少看到作者自己的发挥和想法,我不认为这是一本有趣的书籍。关于城市研究有趣的书籍,我喜欢《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一类研究书籍整本书只有一个主题。类似的还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文版的《城市秩序》翻译得让人难以理解,读起吃力。
0 有用 a-one-a-two 2017-02-18
心中的学术论文,至少是这样的